晶体生长的基本规律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重结晶-小晶体长大的过程,有液体参与
5)脱玻化-非晶体自发地转化成晶体
§2.2晶核的形成
晶体形成的一般过程是先生成晶核,而后再逐渐长大。
晶核:从结晶母相中析出,并达到某个临界大 小,从而得以继续成长的结晶相微粒。
成核作用:形成晶核的过程。
以过饱和溶液情况为例,说明成核作用的过程
晶体成核过程示意图
• 阶梯状生长是属于层生长理论范畴的。
晶体生长过程模拟
二.螺旋生长理论
根据实际晶体结构的螺旋位错现象,提出 了晶体的螺旋生长理论。即在晶体生长界面上 螺旋位错露头点所出现的凹角及其延伸所形成 的二面凹角可作为晶体生长的台阶源,促进光 滑界面上的生长,这种台阶永不消失。
螺旋位错的形成
在晶体生长过程中,由于杂质或热应力的不均匀分布, 在晶格内产生内应力,当此力超过一定限度时,晶格便沿 某个面网发生相对剪切位移,位移截止处形成一条位错线, 即螺旋位错。
1、布拉维法则 2、居里-吴里佛原理 3、周期键链理论
一.布拉维法则
早在1885年,法国结晶学家布拉维从晶体具有 空间格子构造的几何概念出发,论述了实际晶面与 空间格子构造中面网之间的关系。
布拉维法则:实际晶体往往为面网密度大的晶面所包围
晶面生长速度:晶面在单位时间内沿其法线方向向外 推移的距离
图释
成核几率越大。
成核作用分为: 1、均匀成核:在均匀无相界面的体系内,自发
发生相变形成晶核 2、不均匀成核:晶核借助外来物质的诱导产生
如溶液中悬浮地杂质微粒,容器壁 上凹凸不平,或人为地放入籽晶或
成核剂等。
§2.3晶体的生长
晶核形成后,质点继续在晶核上堆积,体系 的总自由能随晶核的增大而下降,晶核得以不断 长大,晶体进入生长阶段。
介绍两种被广泛接受的理论。
一.层生长理论
它是论述在晶核的光滑表面上生长一层原子面 时,质点在界面上进入晶格“座位”的最佳位 置有平坦面、两面凹角位、三面凹角三种。
晶体理想生长过程中质点堆积顺序的图解
假设晶核为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立方格子,其相邻 质点的间距为a
1—三面凹角 2-二面凹角 3-一般位置
晶体生长的基本 规律
§2.1形成晶体的方式
晶体是在物相转变的情况下形成的。物相有三种, 即气相、液相和固相。只有晶体才是真正的固体。由 气相、液相转变成固相时形成固体,固相之间也可以 直接产生转变。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从其它状态转变为晶体,称为 结晶作用。结晶作用是相变过程,伴随产生热效应。
1.气-固结晶作用
三.周期键链(PBC)理论
△G=-(4/3)πr3△Gv0+4πr2△Gs0
+
G
△Gs
0
rc
r0
G
△Gv
-
r
粒径为rc的胚芽为 临界晶核
r<rc ,△G随r增大而增大,胚芽易消 失 rc<r<r0 ,△G>0,胚芽可存在,很难 长大 r=r0 ,△G=0,胚芽可存在,可消失 r>r0 ,△G<0,胚芽长大
rc与溶液的过饱和度有关, 过饱和度越高, rc值越小,
石英的带状构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蓝宝石中的环带
(3)同种晶体的不同个体,对应晶面间的夹角不变。 (4)某些晶体内部的沙钟构造
普通辉石的生长锥(a)和砂钟状构造(b)
• 但是,实际晶体生长不可能达到这么理想 的情况,也可能一层还没有完全长满,另一层 又开始生长了,这叫阶梯状生长,最后可在晶 面上留下生长层纹或生长阶梯。
过饱和溶液中
设结晶相(胚芽)产生使自由能降低△Gv 两相界面表面能使自有能增加△Gs 体系总自由能的变化为△G= -△Gv+ △Gs
设胚芽为球形,半径为r,则上式可表示为 △G=-(4/3)πr3△Gv0+4πr2△Gs0 △Gv0为单位体积新相形成时自由能的下降 △Gs0为单位面积的新旧相界面自由能的增加
条件:气态物质具有足够低的蒸汽压、处于较低的 温度下。
火山裂缝喷气孔附近的自然硫沉积
2.液-固结晶作用
1)从溶液中结晶 条件:溶液过饱和。
青海察尔汗盐湖中盐花结晶体
2)从熔体中结晶
条件 :熔体过冷却。 天然熔体:岩浆。 人工熔体:金属熔体、玻璃熔体等。
天然熔体:岩浆
3、固-固结晶作用
1)同质多像转变-某种晶体,在一定条件下,转变成另一 种晶体 2)晶界迁移结晶-高温下,晶粒间界面处质点发生转移,进 行重新排列,小晶粒逐渐长大 3)固相反应结晶-两种以上粉料混合高温烧结,发生化学反 应,形成新的化合物
A
面网密度 AB>CD>BC
a>b
3
B
1
CA
B
2
C
a
D
b
D
结论:面网密度大—对生长质点吸引力小—生长速度慢—
在晶形上保留
面网密度小—对生长质点吸引力大— 生长速度快— 消失
缺点:
1. 布拉维所依据的仅是由抽象的结点所组成的空间格 子,而非真实的晶体结构。
2. 只考虑了晶体的本身,而忽略了生长晶体的介质条 件。 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与实际情况产生一些偏离。
质点的堆积顺序 三面凹角→二面凹角→一般位置
晶体的理想生长过程
晶体在理想情况下生长时,先长一条行 列,再长相邻的行列;在长满一层原子面后, 再长相邻的一层,逐层向外平行推移。
生长停止后,最外层的面网就是实际晶 面,相邻面网的交棱是实际晶棱。整个晶体 成为被晶面包围的几何多面体。
此结论可解释如下一些生长现象 (1)晶体常生长成为面平、棱直的多面体形态。 (2)晶体中的环带构造
形成螺旋位错示意图
晶体螺旋生长示意图
质点先落在凹角处。随着晶体的生长,凹角不 会随质点的堆积而消失,仅仅是凹角随质点的堆积而不 断地螺旋上升,导致整个晶面逐层向外推移。
螺旋生长过程模拟
SiC晶体表面的生长螺旋纹 石墨底面上的生长螺纹
§2.4晶面发育
晶体生长所形成的几何多面体外形,是由所 出现晶面的种类和它们的相对大小来决定的。哪 种类型的晶面出现及晶面的大小,本质上受晶体 结构所制,遵循一定规律。
二.居里—吴里夫原理
• 1885年居里(P.Curie)指出,在温度、晶体体 积一定时,晶体生长的平衡态应具有最小的表 面能。
1901年吴里夫进一步扩展了居里原理。
居里-吴里夫原理:对于平衡形态而言,晶 面的生长速度与晶面的表面能成正比
优点:从表面能出发,考虑了晶体和介质两个方面。 但是由于实际晶体常都未能达到平衡形态,从而影响 了这一原理实际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