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关于我国M2与GDP的比例的研究

关于我国M2与GDP的比例的研究
m2/gdp指标最早应见于mckinnon(1973)对金融深化理论的开拓性研究,m2/gdp实际衡量的是在全部经济交易中,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易所占的比重。总体上看,它是衡量一国经济金融化的初级指标。通常来说,该比值越大,说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越高。m2/gdp作为经济学术语始于金融发展理论,一般被用于分析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该理论认为,一国金融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因而在经济发展中常表现出金融资产以快于非金融财富积累的速度而积累。关于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学界有几种不同的理论解释。首先,古典学派坚持“二分法”,认为实际经济与货币无关,货币只是一种面纱。在他们讨论的费雪方程式my=py中,若货币流通速度v稳定,那么货币供应量m的变化将立即和全部反应到价格p上,而对真实产量y不会产生效应。正如弗里德曼所言:“通货膨胀始终而且永远是货币现象。”古典学派认定货币流通速度v是基本稳定的,这就意味着货币对实际经济没有影响。其次,在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模型中,纯粹货币扰动在短期和长期都对真实产量有重要影响。由于假定价格是刚性的,货币供应量m的增加会引起利率r和货币流通速度v的下降,而不是价格p的上升,因此货币是非中性的。最后,卢卡斯(lucas,1972)将理性预期引入经济周期的分析,认为产生经济周期的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完美,以及由此导致的生产者对相对价格变化和总价格变化的混淆。在货币存量的变化被公众预期到的情形下,货币是中性的,只有未被预期到的货币存量变化才会有真实效应。在主要经济国家中,只有中国和日本的m2/gdp是于大于l的,也就是说,仅有这两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低于其广义货币量。日本的m2/gdp大于1,日本经济由长期处于流动性陷阱且实行零利率政策而导致m2/gdp不上升。中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似乎比日本更为严重,中国m2/gdp自从1997年开始上升到1以上的水平,而接下来的上趋势比日本还要快。中国不但存在m2推动gdp持续上升的普遍性问题,而且这一问题相对其他主经济围家表现得更为异常,这充分显示出“中国之谜”中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我国m2与gdp的比例相对较高的原因1.经济的货币化经济的货币化是指通过货币进行交易活动的比例不断增加,而与传统的物物交换相联系的非货币化经济比例则不断下降。这一过程刺激货币需求的急剧上升,从而使m2/gdp水平上升。改革开放以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物交易较为广泛地存在,其后,随着农村市场的开放,改革向城市和国有企业推进,商品交易领域的扩展和交易媒介货币化程度加深,对货币需求也迅速增加。有学者估计,在我国改革初期,为了满足经济货币化对货币的需求,每年需要增加货币供给6%~8%。2.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和居民储蓄的高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收入宏观分配格局明显向居民倾向,个人最终所得占gdp的比重上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再加上储蓄存款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居民首选的金融资产形式,使得居民储蓄迅速增长,成为推动m2/gdp上升的主要动力。3.证券市场不发达金融工具单一证券市场发达的国家,居民的储蓄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共同基金等)转化为投资,居民的储蓄不会集中到银行储蓄存款一种形式上,因而使得储蓄存款对gdp的比例较小。我国证券市场不发达,金融工具单一,居民储蓄主要集中在银行储蓄存款这种形式上,导致我国m2/gdp水平不断攀高。有些学者认为,我国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也是我国m2与gdp的比例相对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货币创造的过程分析,商业银行发放的任何一笔贷款都会相应地形成借款企业负债(银行借款)和资产(银行存款)的同量增加,反映在银行负债方,是企业存款的同量增加,即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无论银行贷款所形成的企业资产是否是不良资产,对货币创造过程的影响都是相同的,企业资产状况的好坏与货币供应量增加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二、m2与gdp的比例高是否意味着货币为m2 gdp的比例高意味着我国货币供应量过多。人民银行在关于稳健货币政策有关问题分析报告中作了如下的分析: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在宏观经济出现通货紧缩或通货紧缩趋势时,一般是同时采取积极(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什么我国提出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却提出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呢?首要原因是货币供应存量偏多。由于货币供应量多年高增长,m2与gdp比值呈连续上升趋势。在货币供应量增长明显偏快的情况下,将增加中长期通货膨胀压力。在多年积累的货币存量过多的况下,如果再过分扩张货币供给,就会进一步扩大潜在的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压力,不利于宏观金融稳健运行有些学者不同意m2/gdp的比率高表明我国货币供应量过多的观点。在我国,衡量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指标是狭义货币量m1,而不是m2。m2中的准货币主要是居民的储蓄存款。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是居民收入增长的结果,是国民经济增长的结果。我们不能从m2的总量上(以及m2对gdp的比例上)来判断货币供应量增长的高低。秦朵采用应用计量模型,分析城乡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规律,并用居民储蓄潜力来解释银行城乡储蓄总额,再用城乡储蓄总额来解释广义货币中的准货币供给量,据模型估计及模拟结果,得出的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m2和gdp之间存在着比较稳定的适度等比关系。m2相对于gdp的持续超高速增长主要是由准货币的高速增长造成的。而准货币的高速增长又基本由城乡储蓄的高速增长来解释。但是,从居民的消费行为和其储蓄潜力与银行存款的关系看,城乡储蓄存款的增长也是具有相当的规律性,并不能谓之“异常”。因此,称m2增长过快似乎是证据不足。(上接第15页)有关非关税壁垒的协议等。另外,在直接适用时,应考虑到对等适用问题。3 .我国国情和其他wto成员的普遍实践,采取纳入与转化相结合,辅之以个案补充的方式。对于wto及其法律制度中的基本原则,我国适用wto协议难度不大的领域或部门等采用纳入方式,而对本身还不完备的wto协议以及需要结合我国实际制定系统的实体和程序规范的部门或领域采用转化的方式。可见大多情况下,wto协议不能直接适用,这在理论界已达成共识。《中国加入wto工作组报告》反映了我国适用wto协议的基本态度,我国未承诺wto协议在国内的直接适用效力,而是在遵守wto协议的前提下,通过修订现行国内法和制定新法律的方式实施wto协议。(二)建立与wto协议相适应的司法审查程序wto协议中规定成员国有义务为参与竞争者所给予一种有力的法律保障,使它们不受到成员国公共权力的任意伤害,也是对自由竞争市场的一种保障机制。对于我国,实施这种司法审查制度有着更现实的积极意义。由于我国对于wto协议本身还不很熟悉,也由于我国各级国家机关自身存在的问题,所以很难保证在现阶段各级国家机关的一切行为都能够符合wto的精神,不损害市场的自由竞争,最大限度地保护我国国民,因此更需要有一个监督与制约的机制来帮助立法与行政机关来共同完成这一任务。为此我国应当赋予竞争者尽量广泛的诉权,即一个为自身应得利益寻求保障的切实有效途径,其意义既在于增强投资信心,保护市场,也在于保护本国国民。为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国家与人民利益,笔者认为:当事人应有权直接依wto协议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可以直接适用原始wto协议,其效力与一般国际条约相当,“低于宪法,与一般国内法相同”。其意义在于在不严重损害自由竞争的前提下,给予我国竞争参与者多一些关照,使之在残酷的竞争中多一些优势。在我国建立与wto协议相适应的司法审查程序,首先应明确法院只能以国内法作为司法审查的依据。入世后,与wto相关的司法审查的范围应当按照我国加入wto法律文件的承诺进行确定,但该承诺只是中国对世贸组织的国际义务,至于内容如何在国内适用,将取决于wto协议如何与国内现行法律对接,这主要由立法机关来决定。就人民法院而言,对与wto相关的事项需要进行司法审查和如何进行司法审查,完全依据国内法的规定,而不能依据wto协议的有关规定直接扩展司法审查的范围和进行司法审查。(三)关于wto协议与国内法冲突时如何适用的法律建议1 .条约优先于国内法并不是我国的一项普遍法律原则。我国宪法并未明确对条约与国内法冲突有问题作出规定。根据立法的规定,有关法律适用问题的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目前尚无此方面的解释。2 . wto协议应优先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协议,规章。根据我国宪法规定,缔约权和立法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两者都主要是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行使。有学者认为,凡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批准的条约均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具有同样的地位和效力。这种观点应予赞同。3 . wto协议与宪法和其他经过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的基本法律关系问题。wto协议的地位和效力应低于宪法,至于其他基本法律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该基本法规定了条约优先适用,则优先适用wto协议书,如果该基本法没有规定条约优先适用的条款,应倾向于国内基本法优先于wto协议的规定。今后制定新的法律,除要注意确保与wto协议的内容尽可能不相冲突外,最好都明确规定条约优先适用的原则性条文。参考文献:[1]孔祥俊.wto法律的国内适用[m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2]李耀芳.wto争端解决机制[m ].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 .[3]余永定.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

货币供应:经济运行的血液

货币供应:经济运行的血液

货币供应:经济运行的血液货币供应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中央银行向市场投放的货币总量,它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运行。

货币供应就像经济的血液,对经济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供应的合理控制和调节是维护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从货币供应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重要性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货币供应的概念货币供应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中央银行向市场投放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应通常包括M0、M1、M2和M3等不同的货币供应量。

其中,M0是指流通中的现金总量;M1是M0加上可自由支配的活期存款;M2是M1再加上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M3是M2再加上其他存款。

不同的货币供应量反映了不同范围内的货币总量,是衡量货币供应状况的重要指标。

二、货币供应的影响因素1. 中央银行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货币政策的宽松与收紧将直接影响货币供应的增减。

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增加货币供应,刺激经济增长;而收紧的货币政策则会减少货币供应,抑制通货膨胀。

2. 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也会影响货币供应量。

经济增长较快时,市场对货币的需求会增加,中央银行需要相应增加货币供应以满足市场需求;反之,经济增长较慢时,货币供应量可以适当减少。

3. 金融市场状况金融市场的状况也会对货币供应产生影响。

如果金融市场流动性较强,货币供应量可能会增加;反之,如果金融市场流动性较弱,货币供应量可能会减少。

三、货币供应的重要性1. 维护经济稳定合理控制货币供应可以维护经济稳定。

过多的货币供应会导致通货膨胀,而过少的货币供应则会导致经济萎缩。

因此,中央银行需要根据经济形势和政策需要来调节货币供应量,以维护经济的稳定发展。

2. 促进经济增长适度的货币供应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增加货币供应,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货币供应的稳定也有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3. 调节经济周期货币供应的调节还可以帮助调节经济周期。

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是应该如何分类的?

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是应该如何分类的?

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是应该如何分类的?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是如何分类的?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M0、M1、M2以及M3等几个层次:M0=流通中的现金;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在我国,M1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3是为金融创新而增设的。

拓展资料:货币(Money)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俗称金钱。

通货(Currency,CCY)是度量价格的工具、购买货物的媒介、保存财富的手段,是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

包含流通中的货币、银行券等。

关于货币的本质仍然存在大量的争论。

经济学的货币概念五花八门,最初是以货币的职能下定义,后来又形成了作为一种经济变量或政策变量的货币定义。

传统上,货币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什么是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货币供给是某一国或货币区的银行系统向经济体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金融过程。

货币需求是一个商业经济的范畴,发端于商品交换,随商品经济及信用化的发展而发展。

在产品经济以及半货币化经济条件下,货币需求强度(货币发挥自身职能作用的程度,货币与经济的联系即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程度,以及社会公众对持有货币的要求程度)较低;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需求强度较高。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是什么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即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

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可以迅速改变商业银行的存款扩张倍数和货币乘数,以调控货币供给量。

简答题我国M0、M1ianda、M2的统计口径

简答题我国M0、M1ianda、M2的统计口径

解题思路:①结合教材第10章和第14章的内容回答问题。

②全面理解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的内容。

③从基础货币的主要内容分析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与发行央行票据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参考答案:1、M0、M1、M2的统计口径:M0=流通中的现金,M1=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M2=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2、决定我国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因素:一是基础货币,即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之和;二是货币乘数,即货币扩张倍数或货币扩张系数。

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增加都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3、金净投放的计算公式及其含义:公式:现金净投放=报告期内现金支出总额-报告期内现金收入总额含义:现金净投放表示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测定市场货币流通量的重要指标。

4、我国基础货币的主要内容:流通中的现金、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5、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与发行央行票据对基础货币的影响的不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会增加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增加会增加基础货币。

发行央行票据只能将商业银行的其他资产转化为对央行票据的投资,不会造成存款准备金的增加,不会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

我国M2/GDP过高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我国M2/GDP过高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i n v t n d v lp c p tl r e, e p mo e aed b v l a d e c u a ep b ist s t e y f n e t n t. n o a i , e eo a i k t k e d rt e t e e, n n o r g u l u e oh r o a ma l c o wa s v sme t e oi e
Md D 更是 已 经 超 过 10 G P 9 %。
易 纲, 9。 秦朵 ,97o但是 随着 M/D 的进一 16 9 19 2 P G 步 加剧增长 , 解释很显然 已经无法 说明过 高 的 这种 M2 D , 此 , / P至 G 国内学者 基本 上公认货 币化 进程 在 l9 的时候 已经 达到顶峰 ,那 么M2 D 过 高 只 9 3年 / P G 能 由其他 因素来 解 释 。刘 明 志 (0 1 20 )认 为我 国 MJ D 过高足 由于居 民存 款的投 资性质 、 等金 GP 银行 融 机构上 具单一 、 融 市场 不发 达 、 行不 良资产 金 银 比率过高有关 。帅勇(0 2 20 )提 出了广义货 币化假 说, 即货 币化 不仅包 括流量 的货 币化 , 同时也包 括
An Em pii a t dyo nfue i c o so g 2 G DP n Chi a r c l u n I l ncng Fa t r fHi h M / S i n
L N Mc— u , HANG Mio mio I ih aZ a — a
(colf ngm n Xi e n est Xa e 10 ,hn ) ShooMaae e ̄ a nU i ri, im n 6 0 5C ia m v ) , . ; 3
i n il f a ca r e , ih d p st a i, o eo i f i u a in o r a n ya d h a y n t n l e t T i t h iko oh g n ma k th g e o ir t l w v l ct o r lt f o d mo e n e v a i a b . ol e r f o ih o y cc o b o d mi t s t

货币供应中神秘的M0、M1、M2

货币供应中神秘的M0、M1、M2

货币供应中神秘的M0/M1/M2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对M0、M1、M2只有一知半解,平常我们听报道M1大于M2时,国民经济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而当M2大于M1时,股市又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那么M0、M1、M2这三个神秘的数字各自代表的是什么呢?M0、M1、M2是货币供应量的范畴。

人们一般根据流动性的大小,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不同的层次加以测量、分析和调控。

实践中,各国对M0、M1、M2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是根据流动性的大小来划分的,M0的流动性最强,M1次之,M2的流动性最差。

在现代经济里,各个国家只有一个银行可以印钱,那就是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是政府最重要的机构之一。

中央银行把印出来的钱贷给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把钱贷给企业或者个人收取利息。

中央银行再从商业银行回笼货币,烧掉一部分现钞,又印一些新钞,维持心目中理想的现钞总数,即M0的数量。

大部分贷款是用票据或者电子形式大额走账的,并没有对应的现钞,总数会大大高于M0的数量,就是狭义货币M1 和广义货币M2。

例如,支票、活期存款算M1。

M2包括M1,还多出了机构存款这样的大头。

下面我们详细解释一下:在萨缪尔森的《宏观经济学》中M1=现钞+支票;M2=M1+储蓄存款。

而在英国的银行体系中还有 M0、M3等项目。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开资料,我国是以M0、M1、M2为框架体系。

其中货币总量:M0、M1、M2。

M0=流通中现金,M1=狭义货币供应量M0+非金融性公司的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供应量M1+非金融性公司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生活中,M0与消费密切相关,它的数值高证明老百姓手头宽裕、富足,衣食无忧的情况下这种可能性更高;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而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

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

货币投放的渠道有两个,一是外汇占款投放,二是通过银行信贷投放。

它们的投放增长越快M2的增速越大。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注会七班闫博货币供给的公式为M/H=(Rc+1)/(Rd+Rc+Re) 其中M为货币供给,H为基础货币量,Rd为法定存款准备金,Rc 为超额存款准备金,Re 为现金对存款的比率,所以货币供给可以看成是基础货币供给,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市场利率和现金对存款比率的函数。

所有这些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都可以归结到准备金变动对货币供给的变动上,所以可以认为准备金是银行创造货币的基础。

所以一般央行通过控制准备金的供给来调节整个货币的供给。

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分析解决总需求不足仅靠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不够的,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即扩大货币供应量。

而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增加基础货币,二是提高货币乘数;同时加大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

1999年以来,中央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需求相对不足的状况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这表明在财政政策积极的同时,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就货币政策而言,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货币供应量,因此,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专家学者呼吁2000年要扩大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增长保持较高水平,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

那么,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在哪里?应采取哪些措施呢?一、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及分析在现代货币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之积,因此,只有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进行详细的研究,才能准确把握货币供应量的趋势。

1.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及实证分析货币银行理论表明,基础货币由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之和构成,它是创造货币供应量的基础。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央行的基础货币还包括非金融部门的存款,因此本文对基础货币的定义是:基础货币=发行货币+对金融机构负债+非金融机构存款(以下所用数据除非特别说明,均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根据历史数据,我国的基础货币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货币供应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货币供应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16433.8
86910.7
10780.7
2003
221222.8
84118.6
19746.0
64372.6
137104.3
20940.4
103617.7
12546.2
2004
254107.0
95969.7
21468.3
74501.4
158137.2
25382.2
119555.4
13199.7
2005
(三)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
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对货币乘数有着重要的影响。影响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的参数主要有通货比率和定期存款比率。现金比率是指现金占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又称现金漏损率或提现率。这一比率的高低反映了居民和企业等部门的持币行为。通货-存款比率越高 表明居民和企业等部门持有的现金越多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就越弱。定期存款比率是指银行的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一般来说,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高于定期存款,因此,定期存款比率影响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的比例,从而影响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化,从而间接地影响信用创造能力。所以,总的来说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影响货币乘数,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决策,也用信贷规模来衡量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程度。
四、模型的建立与数据收集
(一)模型设计
为了具体分析各要素对我国货币供应量变化影响的大小,我们可以用货币供应量的年底余额(y)作为被解释变量;用外汇储备(x1)衡量黄金和外汇买卖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用信贷规模(x2)衡量信用创造和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运用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采用的模型如下:
y= β0+β1x1+β2x2+ui
(二)信用创造
信用创造是指在整个银行系统内利用超额准备金进行贷款或投资的过程中,活期存款的扩大所引起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又称“货币制造”。商业银行收到一笔现金,除留足法定准备金外,其余部分进行贷款或购买有价证券,但支付方式是相应增加借款人或证券卖主在该行户头中的活期存款进行的。因而制造了一笔派生存款。收款人将支票存入与他往来的另一家银行,第二家银行仍然以相同的方式贷出去,又会创造另一笔派生存款。如此类推。银行系统可以创造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

二、中国M2GDP比率的长期走势

二、中国M2GDP比率的长期走势

中国货币超发的原因和变动趋势分析张文一、中国货币供应量增长变动趋势和M2/GDP比率长期走势长期以来,中国货币供应量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年增长率保持在14%以上,2009年最高达到27.7%。

金融危机之后,货币供应量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和贷款的快速增长而迅速增加,2010年10月M2余额已经达到70万亿元,货币存量已超过10万亿美元,居全球首位。

中国M2/GDP长期内呈上升趋势。

2003年以前,随着外汇流入加大和国内金融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M2/GDP的值不断上升,从1980年的42.5%上升至2003年的162.9%。

表1:中国M2增长趋势2003年开始,人民银行加大了外汇对冲力度,开始发行中央银行票据,M2/GDP 的值有所下降并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约160%)。

2007—2008年,人民银行增加存款准备金工具锁定新增货币,M2/GDP 的值下降至150%左右。

图1:1997—2009年中国M2/GDP 走势406080100120140160180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M2/GDP数据来源: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随着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的实施,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新增贷款快速上升,货币供应量高速增长,M2/GDP 的值大幅上升至178%。

图2:M2增长速度与GDP 增长速度和CPI 之和的差距-10-50510152025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200520072009M2-(GDP+CPI)数据来源: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

传统货币数量论认为,一定时期内货币供应量乘货币流通速度等于一般价格水平乘实际总产出,即 MV=PY。

货币供应量研究

货币供应量研究

货币供应量研究货币供应量是指经济体内流通的货币总量,通常由央行通过货币政策来调控。

货币供应量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学课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货币对经济活动和通胀的影响。

本文将对货币供应量的定义、衡量方法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一、货币供应量的定义货币供应量是指在经济体内用作付款手段和价值储藏的货币总量。

一般来说,货币供应量包括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

广义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经济体内所有现金货币(M0)、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总和,它反映了公众可支配的购买力。

狭义货币供应量则只包括现金货币和活期存款,更准确地反映了经济体内的流通货币数量。

二、货币供应量的衡量方法货币供应量的衡量方法主要有两种,即金属流通货币法和信用流通货币法。

1. 金属流通货币法金属流通货币法是以金属币作为货币供应量的衡量依据。

它通过统计银行和公众的金属货币持有量来计算货币供应量。

这种衡量方法在古代发展较为常见,在如今已较少使用。

2. 信用流通货币法信用流通货币法是以信用货币为货币供应量的衡量依据。

它通过统计银行的存款、供应商和企业的商业票据以及其他流通中的非金属货币来计算货币供应量。

这种衡量方法在现代经济中应用广泛,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货币的流通情况。

三、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因素货币供应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增长、利率水平、信贷政策和预算政策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1.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对货币供应量具有直接影响。

当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时,需求增加,需要更多的货币来支持生产和交易活动,因此货币供应量会相应增加。

2. 利率水平利率水平对货币供应量也有影响。

当利率较低时,借贷成本较低,企业和个人更倾向于借贷,从而增加了货币供应量。

反之,当利率较高时,借贷成本上升,货币供应量可能会减少。

3. 信贷政策央行制定的信贷政策对货币供应量起着重要作用。

央行可以通过改变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利率、购买国债等手段来影响货币供应量。

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

计量经济学论文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061141班闫志伟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已突破100万亿,居世界第一,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目前庞大的货币供应量?过多的货币是否会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下降?本文首先研究了CPI与M2的影响关系,试图通过研究M2的量来研究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情况;接着又探讨了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因素,利用EViews软件建立关于M2的多元回归模型,得出GDP、利率及大量的外汇储备很大程度上影响了M2的供给。

间接为国家宏观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M2与通货膨胀及居民消费水平的研究提供借鉴内容。

关键字:货币供给量、GDP、外汇储备、利率一、理论分析与变量选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的宏观调控作用日益明显。

作为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国人民银行,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这一转变意味着,中央银行分析和判断经济、金融运行趋势,调整及实施货币政策的分析指标体系将发生明显转变。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人民银行的宏观调控要从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整并重转向以总量控制为主。

所谓控制总量,就是要控制整个银行系统的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必须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以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因此,分析某一阶段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是否合理,必须与当时的经济增长幅度相联系,与货币流通速度相联系。

通常来讲,衡量货币供应是否均衡的主要标志是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

物价总指数变动较大,则说明货币供求不均衡,反之则说明供求正常。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货币供应量对国民经济运行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居民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各国央行选择货币供应量为调控经济主要手段的重要原因。

选择M2作为衡量货币供应量的指标的主要原因是随着金融系统的发展,各国央行逐渐将货币调控的目标放在了与利率有一定敏感度且利于控制的M2上。

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本文基于2003—2013年的季度数据,实证分析了经济发展、政府调控、大国货币和银行行为四类因素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基础货币、日本广义货币和美国广义货币数量对我国广义货币供给具有显著影响,说明我国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明显,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挑战。

对此,本文提出控制我国货币供应和物价上涨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政府调控大国货币货币政策独立性一、引言近年来,以广义货币供应量(M2)测度的流动性飞速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典型事实。

2008年以来,我国GDP的平均增速为9.24%,而广义货币余额平均增速为18.53%,至2013年10月底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108万亿元。

M2与GDP的比率已接近200%,创下全球新高,远高于美国的67%、欧元区的95%、英国的133%。

不可否认,经济的高速增长需要有一定规模的货币(M2)支持,但货币的过快增长对经济健康发展并无益处,过快增长的货币余额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逐渐稀释民众的财富,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尽管央行货币政策已由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但金融系统仍存在信贷结构扭曲、期限错配等问题,导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型企业和“三农”)的宏观调控政策落实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优化和健康持续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因素,试图找到导致我国货币过快增长的根源,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经验证据。

二、模型和数据1、模型基于现有经济理论和相关文献,本文着重分析经济发展(ED)、政府调控(GC)、大国货币(LC)和银行行为(BA)四类因素对我国货币供给(M2)的影响,建立如下模型:lnM2t=?茁+?准EDt+?准GCt+?鬃LCt+?灼BAt+?着t其中,每类因素又包含若干变量。

具体如下:(1)经济发展。

按照货币数量理论的观点,一国货币需求由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即GDP)决定,货币供给的增加必将引起物价的上涨。

货币供应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货币供应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论文题目货币供应量影响因素分析货币供应量影响因素的分析【摘要】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货币供求与均衡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与通货膨胀有着密切关系。

外汇储备和信贷规模被认为是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因素。

为研究其关系,本文建立模型,分析得到结论:总的来说货币的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以及社会公众这三个主体的行为共同决定,中央银行调节外汇储备对货币供应产生影响;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的信用创造作用影响信贷规模,影响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而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影响货币乘数,也会对信贷规模产生直接影响,引起货币供给量变化。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外汇储备;信用创造;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一、引言货币供应量作为央行调控的中介目标,在经济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几何式的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伴随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货币流通量也逐渐加大。

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推出4万亿的投资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这使得中国的货币供应量M2超额的增长,截止到2012年6月末,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M2为92.5万亿。

在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M2如此大的今天,居民的实际财富其实处在一个不断缩水的通道中,财富不断被稀释,通货膨胀不断。

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货币供应增长如此之快,货币购买力为何会下降,我们有必要通过分析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因素来找出答案。

二、文献综述在货币银行学中,货币供给是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共同决定的。

学界对货币供应量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是围绕这两方面展开的。

夏斌、廖强(2001)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基础货币本身及其来源。

黄燕芬、顾严(2006)采用协整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考察了基础货币的主要来源及其变动,得出基础货币供给具有较强内生性的结论黄武俊、陈漓高(2010)采用VAR 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定量研究方法,考察了基础货币的主要来源及其变动对基础货币变化的影响和冲击。

我国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原因

我国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原因

我国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原因中国的货币供应量是指全国范围内银行体系中流通的货币数量,也就是广义货币M2的定义。

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经济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了解中国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原因非常重要。

下面是本文对我国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原因的介绍。

1. 经济发展水平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良好,需求增加,货币供应量就会上升。

例如,我国近年来经济持续增长,因此货币供应量也随之增加。

2. 外汇储备变动外汇储备是指一个国家的国际支付手段,当外汇储备增加时,货币供应量也会相应增加。

相反,当外汇储备减少时,货币供应量也会下降。

我国在近年来积极增加外汇储备,在其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供应量变动。

3. 政府政策调控中国政府会通过调整政策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政府的货币政策能够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和收缩。

例如,当经济增速放缓时,政府可能会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加货币供应量。

4. 人民银行操作人民银行可以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和进行开放市场操作来影响货币供应量。

例如,人民银行出售国债或购买其他金融资产可以增加货币供应量,而回收国债或出售其他金融资产则会减少货币供应量。

5. 国际经济形势国际经济形势对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也有很大的影响。

当国际经济形势不稳定时,资本流动可能加速,导致汇率波动和资本外流,从而对货币供应量造成影响。

综上,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外汇储备变动、政府政策调控、人民银行操作和国际经济形势等因素。

我们需要关注这些因素的变动,从而预测未来货币供应量变化的趋势,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的机遇。

目标m2增速

目标m2增速

目标m2增速M2增速是指货币供应量M2年初至年末的增长速度。

目标M2增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的货币政策目标,通常是由中央银行设定的。

在经济学中,M2是指广义货币供应量,包括了用于交易和储蓄的货币。

M2增速的目标往往与宏观经济目标密切相关,如通胀控制、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等。

设定目标M2增速可以对经济进行有效的调控。

如果目标M2增速过高,可能会导致通胀加剧和经济不稳定;而如果目标M2增速过低,可能会抑制经济增长和投资活动。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如中国,中央银行会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政策需要设定目标M2增速。

目标M2增速的设定通常考虑了当前的通货膨胀水平、经济增长预期、金融系统稳定等因素。

设定目标M2增速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中央银行需要考虑通货膨胀预期。

如果当前通货膨胀率较低,并且经济增长预期较为乐观,可以适度提高目标M2增速以刺激经济增长。

其次,中央银行还需要关注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如果金融系统存在风险,目标M2增速应较为谨慎地设定。

此外,全球经济环境和国际市场状况也是设定目标M2增速的考量因素之一。

设定目标M2增速虽然可以对经济进行调控,但实际操作上有一定的困难。

一方面,中央银行很难精确预测经济增长和通胀情况,因此设定目标M2增速可能存在误差。

另一方面,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能存在滞后效应,从设定目标M2增速到实际的货币供应量增长有一定的时间延迟。

总之,设定目标M2增速可以对经济进行调控,但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在实践中,中央银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调整目标M2增速,以实现宏观经济平衡和金融稳定。

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3月末,中国M2余额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高达103.61万亿元,居世界第一。

M2,即广义货币,也就是全国个人和单位拥有的现金与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的总和,也就是全体国民拥有的购买力(现实的和潜在的)的总和,同时M2余额对经济的平稳运行有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对2000—2011年的相关经济数据的分析,了解并分析中国M2余额的影响因素及其关联性。

分析表明,中国的M2余额受到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储蓄率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

最后,本文提出了调控货币供应量(M2)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字:货币供应量(M2);国内生产总值(GDP);外汇储备;储蓄率;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调控M2,即广义货币,根据中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M2=M1(M1=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定期性质存款+信托存款+其他存款,是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

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末,中国M2余额达到人民币97.42万亿,居世界第一,相较1978年M2余额859.49亿,增长了1134倍。

尤其是近十年,M2的增速出现加速上行趋势,年均增速高达18%。

截止2013年3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103.61万亿元。

这极大地引起了人们对中国货币超发的担忧。

因而,分析中国广义货币(M2)的影响因素对于调控M2余额,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M2余额与主要经济变量的关系一般来说,从广义货币(M2)的定义及构成来说,广义货币(M2)余额应当由狭义货币(M1)余额,以及社会储蓄决定。

同时,广义货币(M2)余额又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部分,因而广义货币(M2)余额可能也受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

特别地,由于外币在中国的不可流通性规定,中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变化也将对广义货币(M2)的供给量产生影响。

此外,中国经济运行处于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之下,政府政策也将会影响广义货币(M2)。

m2名词解释金融

m2名词解释金融

M2名词解释金融一、M2的定义与背景M2是金融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广义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衡量指标。

具体来说,M2是指在流通中的货币量加上短期存款、定期存款以及其他短期金融工具的总和。

这个概念主要用来反映经济体系中的货币供应状况,从而为货币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M2的概念起源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当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成熟,传统的货币供应量指标(如M0和M1)已经无法全面反映经济体系中的货币供应状况。

因此,一些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开始提出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概念,并将M2作为其中的一种衡量指标。

二、M2的构成M2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流通中的货币量:指在市场中流通的现金和硬币,是狭义的货币供应量(M0)与银行的活期存款之和。

2.短期存款:主要包括银行的活期存款、支票账户等,这些存款可以随时提取或使用。

3.定期存款:包括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凭证式国债等,这些存款需要在一定的期限后才能提取,但其流动性相对较强。

4.其他短期金融工具:包括一些短期债券、商业票据、回购协议等金融工具,这些工具虽然不是存款,但具有短期性和高流动性。

三、M2的影响因素M2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

一般情况下,经济增长率越高,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也越快。

2.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对M2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价格水平的变化上。

如果通货膨胀率较高,人们为了保值增值,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金融市场,从而推动M2的增长。

3.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影响M2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经济体系中的货币供应量。

例如,降低利率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增加货币供应量。

4.金融市场状况:金融市场的状况也会影响M2的变化。

如果金融市场发展较为成熟,金融工具的种类和数量较多,人们更愿意将资金投入金融市场,从而增加M2的规模。

反之,如果金融市场发展较为落后,资金流通渠道不畅,M2的增长速度也会受到限制。

M0,M1,M2,M3,L货币供应量各是什么意思?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如何影响经济

M0,M1,M2,M3,L货币供应量各是什么意思?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如何影响经济

M0,M1,M2,M3,L货币供应量各是什么意思?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如何影响经济和...我们在研究金融市场时,常常提到M0,M1,M2,M3,L货币供应量,它们是什么意思?首先谈谈什么是货币供应量(英文Monetary Aggregates) :它是计算具有不同变现能力的货币数量,表现货币总体结构的指标。

货币供应量构成如下:M0---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非支票性储蓄存款M3---M2+私有机构和公司的大额定期存款L----M3+各种有价证券在这三个层次中?M。

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

;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M3货币供应指标,是一个衡量货币供应的主要指标,它包括钞票,硬币,活期存款和4年期的定期存款,即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欧洲央行用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幅度来衡量通胀的压力。

通过考察不同层次的货币对经济的影响,以从中选定与经济的变动关系最密切的货币资产,作为中央银行控制的重点,有利于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并及时观察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央行对M3每年设一个增长目标范围,高于范围的M3增长引起通胀担忧。

政府是不发放货币的政府是为央行发行的货币提供信用担保相应的获得铸币税收入但是铸币税收入是隐形的他是通过政府指令央行替他偿还国债来冲销的。

央行向社会发放货币大致有:印钞厂印发的现金纸币资本项目下的票据和银行券发行M0=流通中现金M1=流通中现金+可交易用存款(支票存款转帐信用卡存款)M2=M1+非交易用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M3=M2+其他货币性短期流动资产(国库券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M0流通中的现金量作为最窄意义上的货币M1反映了社会的直接购买能力,商品的供应量应和M1保持合适的比例关系,不然经济会过热或萧条.M2反映了现实的购买力,也反映了潜在的购买力,研究M2,特别是掌握其构成的变化,对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分析,预测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M1 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2 是广义货币供应量; M1 与M2 之差是准货币。

关于广义货币供应量M2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关于广义货币供应量M2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关于广义货币供应量M2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作者:裴科峰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08期摘要:货币供应量是宏观货币政策的重要中介变量,但影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因素比较复杂。

将实证分析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原因,包括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总储蓄率居高不下、广义货币流通速度以及国家债务负债程度等,从而更为有效地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理解货币政策变化以及判断金融市场走势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货币供给;多元线性模型;金融市场中图分类号:F8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103-02一、对M2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1997年版的《统计手册》规定,各国在编制货币供应量时,主要考虑的应当是本国经济、金融特点。

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共有三个层次:第一,流通中的现金M0,即现金;第二,狭义货币供应量M1,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其所反映的是现实的购买力;第三,广义货币供应量M2,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另外,M2不仅反映了现实购买力,也反映了潜在购买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货币供应量持续增长,M2/GDP在改革期间不断增加。

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这一比值仅0.245,到2011年增长为1.800。

33年来,M2/GDP 增加了7.34倍。

相比于国外,印度的M2/GDP在1988年为0.402,日本为1.046,美国为0.651;到1999年印度为0.480,日本为1.237,美国为0.601。

相比之下,我国的M2/GDP过高且增长速度惊人。

理论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因素有所不同。

笔者从较为细化的方面分析主要影响因素。

第一,货币的流通速度。

从国民收入货币化的角度来讲,分为货币化国民收入与非货币化国民收入。

货币化国民收入的经济体吸收货币的能力较强,因此一定的货币供给量下,货币流通速度较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量经济学论文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061141班闫志伟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已突破100万亿,居世界第一,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目前庞大的货币供应量?过多的货币是否会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下降?本文首先研究了CPI与M2的影响关系,试图通过研究M2的量来研究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情况;接着又探讨了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因素,利用EViews软件建立关于M2的多元回归模型,得出GDP、利率及大量的外汇储备很大程度上影响了M2的供给。

间接为国家宏观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M2与通货膨胀及居民消费水平的研究提供借鉴内容。

关键字:货币供给量、GDP、外汇储备、利率一、理论分析与变量选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的宏观调控作用日益明显。

作为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国人民银行,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这一转变意味着,中央银行分析和判断经济、金融运行趋势,调整及实施货币政策的分析指标体系将发生明显转变。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人民银行的宏观调控要从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整并重转向以总量控制为主。

所谓控制总量,就是要控制整个银行系统的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必须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以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因此,分析某一阶段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是否合理,必须与当时的经济增长幅度相联系,与货币流通速度相联系。

通常来讲,衡量货币供应是否均衡的主要标志是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

物价总指数变动较大,则说明货币供求不均衡,反之则说明供求正常。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货币供应量对国民经济运行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居民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各国央行选择货币供应量为调控经济主要手段的重要原因。

选择M2作为衡量货币供应量的指标的主要原因是随着金融系统的发展,各国央行逐渐将货币调控的目标放在了与利率有一定敏感度且利于控制的M2上。

M2不仅反映现实购买力,还反映潜在购买力,较好地体现社会总需求的变化,体现了经济活动中的长期购买能力,被央行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此外,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创新,M2所具有的流动性也在不断提高,对经济影响程度也在不断增加,而且更能影响长期的经济均衡问题。

央行在4月11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3月份新增贷款1.06万亿元。

同时,3月末,中国货币供应量余额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首次突破100万亿大关。

3月末,我国货币供应量余额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首次突破100万亿大关,居世界第一。

我国目前如此庞大的M2规模,到底是由哪些因素影响的呢?本文经过分析认为我国货币供应量M2主要来源于两部分,即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

基础货币由央行根据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而适量发行,因此GDP的增长意味着生出的成品的增多必然会导致货币的大量供应。

由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后出口导向的产业政策,对外贸易顺差导致了大量的外汇存底,积累了大量美元,外汇并且外汇管理还是最初的强制结售汇制度,导致基础货币的大量投放并通过银行的创作功能使M2余额急剧增加。

货币供应量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而产生的。

影响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主要因素就是存贷款利率。

当两者的利率差扩大时,银行就会大量贷款获利,从而造成货币供给的增多。

在假定贷款利率不变情况下,存款利率对M2有反向影响。

(虽然准备金制度影响商业银行放贷款数量,但由于超额准备金制度和同业拆借的办法可以抵消影响,因为认为法定准备金对M2的影响不显著。

)针对上述分析,本文选取建立两个回归模型,一个是CPI 受M2影响的模型,一个是M2受GDP 、存款利率及外汇储备等因素影响的模型。

二、模型建立与实证分析本文选取从1978年—2010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数据见附表。

根据前文的分析,可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如下:0112233Y=+X +X +X +ββββμ其中:Y :货币供应量M2X 1:国内生产总值X 2:一年期存款利率X 3:美元外汇储备将1978—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输入EViews 中,得到如下普通最小二乘回归结果。

图1 因此可得样本回归函数为:123ˆ12860.45 1.06532411.26+13.3805Y X X X =+-(1.35) (9.47) (-2.25) (6.00)R 2=0.9949 F=1888.06 D.W.=1.03下面我们对模型进行检验。

三、模型检验及修正1.经济意义检验参考前文关于变量的经济学分析,认为各变量前的参数及符号均基本符合实际的经济情况,是符合实际的。

2. 统计检验可看出,模型的可决系数较高,达到R 2=0.9949,Y 变化的99%可由这四个变量的变化解释;F=1888.06,伴随概率为0,说明模型整体的线性也通过了F 检验;在5%显著性水平下,除截距项外各变量参数的t 检验值也通过了检验。

3.计量经济学检验(1)多重共线性检验做X 1、X 2、X 3之间的相关系数分析,如图:可看出X 1和X 3间存在较高的共线性。

分别作Y 关于X 1,X 2,X 3的回归结果如下:(1)1ˆ21736.52 1.726Y X =-+ (-4.66) (51.72)R 2=0.9885 D.W.=0.70(2)2ˆ345387.037416.31Y X =- (6.16) (-4.28)R 2=0.3718 D.W.=0.16(3)3ˆ30126.9035.9872Y X =+ (4.57) (31.86)R 2=0.9703 D.W.=0.15可见,M2受GDP 影响最大,因此选(1)为初始回归模型。

将其他变量逐步引入初始模型中,发现引入X2和X3后模型拟合优度均有提高,考虑到经济变量虽时间有同步变化性,故忽略X1和X3间的相关性,认为他们都对Y 有显著影响,且前面已证明通过了检验。

故模型不做改变。

(2)异方差性检验在EViews 中用white 检验来检验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结果如下:图2可看出X2X3的平方项的参数的t检验是显著的,且White统计量为30.29,伴随概率为0.004,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同方差性这一原假设,方程确实存在异方差性。

下面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过程如下:得到回归结果如下:图3 因此回归表达式改为:123ˆ10503.56 1.04742062.67+14.0795Y X X X =+- (7.47) (74.30) (-9.77) (23.66)R 2=0.9993 F=14489.92 D.W.=1.07可验证模型已不存在异方差性,且模型的拟合优度进一步提高,各变量的t 检验值也有所增加。

(3)序列相关性检验作残差项t e 与时间t 及t e 与-1t e 的关系图如下:图4可看出随机项存在正序列相关性,下面具体验证。

D.W.检验在5%显著性水平下,n=33,k=3,查表可得d L =1.32,d U =1.58,D.W.=1.07<1.32,因此可认为模型存在一阶序列相关性。

下面再用LM 检验验证。

拉格朗日乘数(LM )检验如下图所示,构造辅助回归模型011223311e t t t t t t X X X e ββββρε-=+++++其中e t 为原模型OLS 估计后的残差项。

用EViews 计算得:得含1阶滞后残差项的辅助回归为:1231e 5997.610.07541.13 1.5670.545t t X X X e -=--++(0.62) (-0.67) (-0.52) (0.71) (2.76)R 2=0.2353于是,LM=32×0.2353=7.53,该值大于显著性水平为5%、自由度为1的2χ分布的临界值()20.051=3.84χ,由此判断原模型存在1阶序列相关性。

接着检验模型是否存在更高阶的序列相关,如下:可看出,模型还存在2阶序列相关,但不存在3阶序列相关性。

运用广义差分法进行自相关的处理,采用科克伦—奥科特迭代法进行修正。

结果如下:回归结果为:123ˆ14388.10 1.1082665.2+11.780.6563(1)0.8394(2)Y X X X AR AR =+-+- (1.96) (13.08) (-3.28) (6.57) (3.90) (-3.83)R 2=0.9975 F=1882.18 D.W.=1.82在5%显著性水平下,1.74=d U < D.W.<4-1.74(样本容量31),可知模型已不存在1阶自相关。

四、结论与模型分析经过上述模型检验与修正后,得到最终的回归结果为:123ˆ14388.10 1.1082665.2+11.780.6563(1)0.8394(2)Y X X X AR AR =+-+- (1.96) (13.08) (-3.28) (6.57) (3.90) (-3.83)R 2=0.9975 F=1882.18 D.W.=1.82平均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每变动一个单位,将引起货币供应量1.2102个单位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出口差额每变动一个单位,将引起货币供应量变动-4.4443个单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率每变动1%,将引起货币供应量变动-2247.98个单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外汇储备每变动一个单位,将引起货币供应量变动15.0149个单位。

并且,该模型反映了99.89%的真实情况。

通过上面计量经济学的回归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国内生产总值、我国进出口贸易差额、一年期存款利率和外汇储备等因素确实对货币供应量存在影响。

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增大,货币供应量也在不断增多,以购买更多的商品,维持物价的稳定与经济平稳增长。

货币供应量与利率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利率增大,会导致居民储蓄的增多,从而导致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

我们目前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也是造成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的原因,由于持有美元等外汇,为了维持本国币值的稳定,就不得不增加本国货币的供给。

货币供给的大量增加可能导致通货膨胀问题,因此要限制货币的超量供给。

五、模型缺陷由于采取的是时间序列数据,未进行平稳性检验,可能导致回归并不可信,另外由于GDP等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存在时滞性,故还应引入滞后变量进行回归。

再者对变量的随机性也没有进行检验。

不够该模型已基本能够说明问题。

六、参考文献:[1]王琴. 广义货币供应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经济视角(下),2011,06:135-136.[2]沈昊驹,周松月. 我国货币供应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4:32-38.[3]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附录年份货币供给M2(亿元)实际CPI 199015293.4216.4199119349.9223.8199225402.2238.1199334879.8273.1199446923.5339199560750.5396.9199676094.9429.9199790995.3441.91998104498.5438.41999117638432.2200012743243420011528884372002183247433.52003219226438.72004253207455.8200529875546420063455784712007403401493.62008475166522.720096062235192010725774536.1M2与实际CPI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2)CPI为实际计算所得,非统计局公布数据01CPI=+Y+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