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结构主义批评
结构主义案例批评分析
![结构主义案例批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e7dd76c0b1c59eef8c7b45a.png)
结构主义批评案例分析结构主义从广义上来说可以看作是20世纪发生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种社会思潮,其兴起于五六十年代的法国,之后迅速蔓延到欧美各国,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社会思潮。
从狭义上来讲,结构主义一般指现代语言学、人类学和文学批评中的一种方法。
结构主义造就了许多结构主义文论家,在6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涌现了前后“四子”作为突出代表。
“前四子”是列维-斯特劳斯、福科、阿尔都塞和拉康;“后四子”是巴尔特、格雷马斯、托多洛夫和勃瑞蒙。
前后四子共8人,其中前四子加上巴尔特被人称为结构主义的“五巨头”。
结构主义文论的特征包括:注重采用语言学理论和术语方法,强调二元对立;强调整体观,重视部分之间的关系;注重探讨文学的深层结构;把叙事作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此篇批评案例主要介绍了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尔特,格雷马斯三个结构主义文论家的批评观点和分析方法。
列维-斯特劳斯是结构主义的领袖人物,他致力于用语言学的方法、概念和术语来分析非语言学的材料,人类亲属关系、古代神话和原始人类思维本质是其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其中古代神话研究占中心位置。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神话和人类的语言活动一样,都有一个人类永恒的普遍结构,这使得尽管神话表面上看起来有很大的随意性,既不连贯,也没有逻辑,但从各地搜集来神话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为了证明这一普遍结构的存在,列维-斯特劳斯首先分离出神话的基本成分——神话素,然后按照二元对立的方式排列出神话素的组合方式,进而显示出神话的深层结构,并由此揭示出神话的本质特征及意义。
列维-斯特劳斯对神话的分析体现了结构主义方法以二元对立关系来运作的特点,这对此后的结构主义文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但是他对神话的研究所表现出的和谐一致性,却是他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特殊性的分析所产生的结果,他分析神话时将重点集中于神话故事的纯粹的框架,但却忽视具体的情节。
罗兰·巴尔特是法国最重要的文论家和批评家之一,也是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过渡的关键人物之一。
文学批评教程-王一川-知识点总结整理
![文学批评教程-王一川-知识点总结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64ccfa426fff705cc170ae6.png)
*注明页码处为需要展开的知识点第三章形式主义批评概念:是 20 世纪西方第一个重要的批评理论流派,是指 1915 年到 1930 年在俄国—苏联出现的一种以考察文学形式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潮流。
代表人物:罗曼·雅各布逊、波格蒂莱夫、什克洛夫斯基、坦尼亚诺夫和艾亨鲍姆等。
关键词:莫斯科语言小组,诗歌语言研究会,布拉格语言小组,技巧,情节,故事,文学性,陌生化,隐喻,转喻,韵律,意义代表主张:*文学研究不应该问一部作品出自何时、何地、何人之手,而应该问它现在是什么,它作为一个系统和一个结构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所以,文学研究的焦点应该在作品的形式上,文体、语言、手法、结构、技巧、程序等应受到高度重视。
*(P48)对于语言的高度重视和对于形式的密切关注,自然导致了俄国形式主义者对技巧的青睐。
*什克洛夫斯基、雅各布逊和艾亨鲍姆都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运用语言学方法在文学作品中寻求“文学性”的存在。
*俄国形式主义最具操作性的方法正是它的陌生化原则。
*在文学研究活动中,俄国形式主义者采用简单的二分法,把全部文学作品分为两大类,即诗和散文。
……诗歌研究是俄国形式主义者得以立足的根基,诗歌的艺术技巧是他们集中探讨的问题。
*(P42)什克洛夫斯基强调文学艺术是独立的世界;(P44)什克洛夫斯基区分了“故事”和“情节”;(P48)陌生化基本原则只有一个,即“对日常语言进行有组织的强暴”*(P44)雅各布逊强调文学性,什克洛夫斯基强调陌生化,但两者是一回事;*(P45)雅各布逊区分了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P46)隐喻和转喻;在雅各布逊那里,手段、方式、途径永远比目的、意图、效果重要;(P49)“把对等原则从选择过程中带入组合过程”*(P41)坦尼亚诺夫一方面立志确立文学作品的自立性、独立性,另一方面,他又相信这种自足性、独立性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P48)俄国形式主义后期,坦尼亚诺夫提出了“突出”的概念;(P50)韵律和意义;*(P41)艾亨鲍姆在研究文学的题材、风格、韵文、结构、散文技巧时,总是采取描述性的态度;此外,他还热衷于采用语言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学现象;*布里克十分重视语法和语义两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结构主义批评
![结构主义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e74419fa770bf78a65295464.png)
第四讲结构主义批评Criticism of Structualism20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邹洪锦目录一、由来与特点从存在主义到结构主义皮亚杰:结构主义三大特性乔纳森·卡勒:关系与结构二、索绪尔的“语言学革命”言语与语言历时与共时能指与所指横组合与纵聚合三、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习俗、亲属制度及图腾的解读“乐谱竖读法”20世纪三大人文学派⏹现象学——哲学领域⏹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批判领域⏹结构/后结构主义——文学、人类学、心理学、史学等。
⏹20世纪三大人文学派中唯有结构主义横跨人文学科方方面面。
——赵一凡:《结构主义》,《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248页。
一、由来与特点⏹本世纪50年代以后,欧洲大陆(特别是法国)在自然,社会科学的人文学科中逐渐兴起一种新倾向——用符号/结构的思想和方法进行研究。
这种工具理性或方法论哲学迅速取代二战以来存在主义所占据的主导地位。
这种思潮总的特点是:⏹认为每门学科,每件事物都存在着一个内在体系。
这种体系由事物各个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成一个整体。
结构主义主张从整体上,从构成整体的各要素的关系上去研究,考察,把握这一事物。
从存在主义到结构主义⏹在人性、理性、思想被存在主义推到无与伦比的高峰,思想解放、个性解放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符号之际,却有一个声音冷冷地出来“打横”:⏹思想也好,理性也罢,其实都是一些自然和社会中原本固有的“符号”的排列组合罢了,个体并不重要,需要研究的,是组成个体的那些“符号”,以及这些符号如此排列组合所透露出的“原本就有的”信息。
——陶短房《列维-斯特劳斯:寂寞终于结束》⏹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J·皮亚杰总结过结构主义的三大特性:⏹整体性——指事物的结构是要素按某种组合规律有秩序地构成的整体。
这种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整体的性质不仅包括各种要素性质的总和,还包括一种“结构质”。
如金刚石与石墨同为碳原子构成,但二者内部结构不同,所以二者呈现出坚硬与柔软截然不同的属性。
结构主义批评
![结构主义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3955d9bfc77da26925c5b096.png)
非反文化
非文化
第六章 结构主义批评
《一个关于生存困境的多重寓言》 一个关于生存困境的多重寓言》 三重同构故事 以“囚禁/释放” 囚禁/释放” 鸟为中心 以“接受/拒绝分析”为中心, 接受/拒绝分析”为中心, 围绕三爷而发生
六 学
以“接受/拒绝”外国奖章为中心,生 接受/拒绝”外国奖章为中心, 围绕鸟类学家陈博士发生 范
第六章 结构主义批评
叙事学研究 普 罗 普 分 析 俄 国 童 话 叙事
三 操 作
事
方 法
叙事
第六章 结构主义批评
认定文学作品的价值意 义是由先在的整个文化系统 和结构所决定的。 和结构所决定的。
四 批 评 特 色
强调理解文学作品在于把握结 系统乃至深层规则。 构、系统乃至深层规则。在把握文 学的含义时, 学的含义时,可以通过分析和把握 文学作品的结构与系统而获得, 文学作品的结构与系统而获得,不 必参照在这一体系之外存在的某个 现实。 现实。
第六章 结构主义批评
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分析方法 列维 斯特劳斯的神话分析方法 分析每一个个 别的神话, 别的神话,把神话 故事分解成若干神 话素
三 操 作 方
进而发现人类 心灵中的“ 心灵中的“集体现 象的无意识本性” 象的无意识本性”
把神话素按历 时、共时的原则分 别加以纵横排列, 别加以纵横排列, 建立关系
述
结构主义 和 的, 的, 义
第六章 结构主义批评
列维-斯特劳斯 列维 斯特劳斯
二 理 论 概 述
通过对众多的原始神话或现象的表层结构的语 言分析,来呈现这些对神话、血缘关系和其他人类 言分析,来呈现这些对神话、 现象之系统和规则深处的“结构” 现象之系统和规则深处的“结构”。
试论结构主义批评的特征
![试论结构主义批评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4f7cf8a80029bd64783e2cbd.png)
种 , 有 一 般 形 式 批 评 方 法 的 特 征 , 重 对 文 学 作 品 各 形 式 要 素 间 关 系 的研 究 , 讨 艺 术 创 造 和 审 美 欣 赏 的 规 律 , 具 注 探 强调 文 学 艺 术 的
美学特征等 。但 它也具 有 自身的特点 , 主要表 现为 : 强调文艺批评的科 学性 , 具有本体论 的倾 向和具 有反人 本主义的倾 向。 [ 键词 ] 关 结构 主 义批 评 科 学 性 本 体 论 人 本 主 义 结构主义批评是 以探讨文学 艺术作 品各组 成要 素的关系为核 心的 种文艺批评方法 , 自它 诞 生 之 H起 , 成 为 席 卷整 个 欧 洲 的文 艺 批 评 就 思潮 , 虽然结构主义批评方法活跃 的时间极 为短暂 , 作为一种独树一 但 帜的批评方法 , 它在现代西方文艺 批评史上 占据着 重要 的一席之地 , 其 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 朝前看 , 结构主义批评是俄 国形式主义批评 的继 承 和发展 ; 朝后看 , 它是形式批评过渡到接受批评 的中间环节 。因此 , 对结 构 主 义 批 评 法 的 研 究 和 探 讨 ,对 于 总 结 文 艺 批 评 理 论 发 展 和 变 化 的规 律 是 大 有 裨 益 的 。本 文 拟 就 结 构 主义 批 评 法 的 特征 作 一初 步 的探 讨 。 结 构 主 义 批 评 法 不 是 一 种 传 统 的 批 评 方 法 ,它 是 文 艺 批 评 理 论 发 展到 2 O世纪 的产物 , 因此它具 有形式 主义批评 的一般 特征 , 如强调文
科技信息
人 文 社 科
i 结 构 主 义 枇 评 的 特 征 式论
兴 义 民族 师 范学 院 中文 系 罗永祥
[ 摘 要 ] 构 主 义 批 评 是 以 探 讨 文 学 艺 术 作 品 各 组 成 要 素 的 关 系为 核 心 的 一 种 文 艺批 评 方 法 , 体 上 看 , 是 形 式批 评 方 法 的一 结 总 它
结构主义批评与解构批评
![结构主义批评与解构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000c266427284b73f242503b.png)
解构批评核心术语
延异 01 生造词,表示语言意义 取决于符号的“差异”、 意义必将向外“扩散”、 意义的无穷延宕三层意 思。 印迹 03 02 播散 指意义的“延异”方式。 “播散”就是文本的文 本性,表明着每个文本 的不自足性。意味着要 擦掉原有文本而重新书 写另一个文本。 增补 04
是“延异”的痕迹,是 符号之间相互阐释的表 现,符号之间总处于相 互代替与“增补”的过 程中,而且这一过程永 远不会结束。
借用卢梭的术语,称其 为“增补的逻辑”。增 补之所以存在,正由于 被“增补”的本体原本 就不完善。未经“增补” 的“自然”并不存在。
解构作为一种解读方法就是“文本之中关于意义的各 种论战力量之间的一种嬉戏” ——芭芭拉〃约翰逊 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反对“逻各斯 主义”和“言语中心主义”,否定终极意义,消解二元对 立,清除概念的淤积,拒斥形而上学,为新的写作方 式和阅读方式提供广泛的可能性。这导致其批评方法 和策略的复杂性、曲折性和幽暗性。 要解构一个对象就是要表明它原本不是自然的 和不可避免的,而是一个结构,是有依靠这一结构 的话语制造出来的。并且,它本身又正处于“解构” 之中的结构,而这种“解构”正是设法把结构拆开并 对它进行再描述,赋予其一个不同的结构和作用。
产生背景
结 构 主 义 批 评 与 解 构 批 评
发展过程 主导思想 主要观点 主要研究方法 批评特点
代表人物
影响意义
结构主义批评
解构批评
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以学生和 历经两次世界大战,悲观情绪蔓 工人为主的社会运动一度高涨又迅 产生 延。西方社会科学蓬勃发展,是 速平息。一些法国文学家、哲学家、 背景 对法国存在主义思潮的反叛。 批评家呼吁颠覆以语言结构为代表 的资产阶级秩序。 源于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 紧随欧洲结构主义运动,60年代兴 尔的语言学理论,其主要创始人 起于法国,70年代在欧美思想界盛 发展 是法国人类学家列维· 斯特劳斯。行开来,逐渐发展成为八九十年代 过程 20世纪中叶从法国兴起,后席卷 欧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思想内核之 欧美。 一。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f60d5288856a561252d36f89.png)
3、叙事学的概念系列
视角、声音、叙述者、受述者、 叙事时间等
参考文献
1、索绪尔著:《普通语言学教程》,高 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2、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3、胡亚敏著: 《叙事学》,华中师大出 版社2004年。 10、 M.D-维林吉诺娃著:《世纪转折时期 的中国小说》 ,胡亚敏、张方译,尹慧珉 校,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第四讲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
结构主义是20世纪60、70年代在法国 风行一时的哲学和人文科学思潮,主要 包括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人类学、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三大领域。
结构主义所要研究的中心课 题,就是从混乱的现象背后找出秩 序来。
—— 列维-斯特劳斯
一、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
索绪尔 俄国形式主义(略) 普洛普
她走进一个只有热情、销魂、酩酊的神奇 世界,周围是一望无涯的碧空, 感情的极峰在
心头明光闪闪,而日常生活只在遥远、低洼、 阴暗的山隙出现。
……可是现在,她胜利了,久经压制的感 情,一涌而出,欢跃沸腾。她领略到了爱情, 不后悔,不担忧,不心乱。
四、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
巴尔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 (1966)
视角即语式( Mood ) 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
对应的位置和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 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
非聚焦型
内聚焦型
外聚焦型
叙述者即语态(Vioce )
叙述者即文本中的“陈述行为主 体”,“声音或讲话者”。它与视角一 起构成了叙述。
说话的人 写作的人 存在的人
叙述者 暗含作者 真实作者
在批评实践中共时研究也被消解,因为 批评过程本身是历时的,批评家的创造性阅 读将构成对规则的修改,进而也构成对批评 的非历史性的消解。
高宣扬的结构主义教案
![高宣扬的结构主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01397a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4b.png)
高宣扬的结构主义教案第一章:结构主义概述1.1 结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1.2 结构主义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核心1.3 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1.4 结构主义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与启示第二章:结构主义与文学批评2.1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观点2.2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与实践2.3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与价值2.4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局限性与批评第三章:结构主义与人类文化研究3.1 结构主义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3.2 结构主义文化研究的方法与应用3.3 结构主义文化研究在当代社会的实践与影响3.4 结构主义文化研究的挑战与未来发展第四章:结构主义与哲学思考4.1 结构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与核心思想4.2 结构主义哲学的方法与实践4.3 结构主义哲学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与启示4.4 结构主义哲学的局限性与批评第五章:结构主义在教育领域的应用5.1 结构主义教育理念的基本原则5.2 结构主义教育方法与实践案例5.3 结构主义教育在当代社会的实践与影响5.4 结构主义教育的挑战与未来发展第六章:结构主义与心理学研究6.1 结构主义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6.2 结构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6.3 结构主义心理学的方法与应用6.4 结构主义心理学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与启示第七章:结构主义与艺术批评7.1 结构主义艺术批评的基本观点7.2 结构主义艺术批评的方法与实践7.3 结构主义艺术批评在艺术研究中的应用与价值7.4 结构主义艺术批评的局限性与批评第八章:结构主义与社会科学研究8.1 结构主义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8.2 结构主义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与应用8.3 结构主义社会科学研究在当代社会的实践与影响8.4 结构主义社会科学研究的挑战与未来发展第九章:结构主义与当代社会问题9.1 结构主义对当代社会问题的解读9.2 结构主义在解决当代社会问题中的作用与价值9.3 结构主义与当代社会问题的案例分析9.4 结构主义在应对当代社会挑战中的局限性与批评第十章:结构主义的未来展望10.1 结构主义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10.2 结构主义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0.3 结构主义对未来的启示与展望10.4 结构主义在未来的创新与拓展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结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结构主义作为一种学术思潮,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西方世界,它对多个学科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讲 结构主义批评
![第四讲 结构主义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54085a0990c69ec3d5bb75c7.png)
可写性文本是出自另一类作家之手, 他们的 写作是“不及物”的。这种以“不及物” 的方式创造的文本,就是“可写的”作品。 “可写的”作品要求读者以一种主动参与 的态度去阅读,读者不再是文本的被动消费 者,而是文本的生产者,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 参与到写作过程中。
三.结构主义叙事学 (一)叙事结构分析 叙事结构指故事的构成要素和构成原则。 结构分析需要在纵横两轴进行。叙事文的 表层结构属于横组合段,它们是由功能和 序列构成的故事情节的发展,纵聚合轴指 的是深层结构,是横组合段每个成分后面 未显露的、并可以替代的一套单位和原则。 纵聚合上升到最广泛的一般性和最极端的 抽象性时,其最终项可表示为二元对立。 如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结构分析
③注重对文本的深层结构的阐释 二、零度写作 1、零度写作 罗兰· 巴特的《写作的零度》(1953) 零度写作:“零度的写作根本上是一种直陈式 写作”,是没有语式的写作,类似于新闻式的写 作。作者只作报道,不作任何道德善恶的评判, 即文中不具有写作主体的“感伤的形式”。具 有主体“不在”的特征。 他提出的“零度”写作也就是零度风格,无风格、 无个性的写作,写作是代表,写作基础是零度
二.理论来源与特点 1理论基础 索绪尔的语言学《普通语言学教程》 “言语”和“语言”的区别,告诉我们对于语 言的研究限于对于具体言语的研究,从而给结 构主义提供一种思路,对于结构的研究应先于 个别现象的研究。 2特点: ①把握恒定模式(结构)是展开文学研究的基 础和前提 ②强调文学研究的整体观,从结构系统来解释 文本的语言,情节和意义
2、自由间接引语:是一种以第三人称从人物 的视角叙述人物的语言、感受、思想的话 语模式。它呈现的是客观叙述的形式,表 现为叙述者的描述,但在读者心中唤起的 是人物的声音、动作和心境。
结构主义批评
![结构主义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c9092a15f18583d049645946.png)
第六章 结构主义批评
赵树理前期小说的叙述语法: 赵树理前期小说的叙述语法: X 反X 小二黑小芹 金旺兴旺兄弟
非反X 非反X
区长
非X
三仙姑二诸葛
第六章 结构主义批评
X
新生力量形象系列
反X
反面力量形象系列
非反X 非反X
权力力量形象系列
非X
落后力量形象系列
第六章 结构主义批评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把文学视为一个系统, 进行结构分析,以探寻一个普遍有效的结 构模式为目的,永恒不变的结构模式的追 寻成为结构主义文论关注的终极目的。
第六章 结构主义批评
四 法国结构主义批评的文本解读方法: 法国结构主义批评的文本解读方法: 1 列维-斯特劳斯的纵横阅读法 列维列维列维-斯特劳斯提出了一种乐队指挥式的 纵横阅读法。正常的文本阅读是一种从左 到右从上到下的线性消费,即对文本做一 行一行的单项扫描。但列认为仅凭这种阅 读不足以发掘文本的意义, 读不足以发掘文本的意义,他要求像乐队指 挥阅读乐曲总谱那样一目数行地阅读. 挥阅读乐曲总谱那样一目数行地阅读.
第六章 结构主义批评
一 结构主义思潮简介: 结构主义思潮简介: 是一种以文本结构分析为核心的理论和 方法体系. 方法体系. 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法国, 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法国,后蔓延 到欧美各国,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思潮. 到欧美各国,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思潮.
第六章 结构主义批评
俄国形式主义(1920)——布拉格学派( 俄国形式主义(1920)——布拉格学派(雅各 布森1926捷克结构主义) ——法国结构主义 布森1926捷克结构主义) ——法国结构主义 (五六十年代布拉格学派成员)------结构主义 五六十年代布拉格学派成员)------结构主义 思潮(欧美世界性潮流) 思潮(欧美世界性潮流)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简论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简论](https://img.taocdn.com/s3/m/60cde31a52d380eb62946db5.png)
一
既然结构主义主要兴起于拥有像 列维斯特劳斯、 巴
尔特 等 著名 结构 主义者 的法 国 ,我 们 不得 不将 注 意力集 中于 那个 时期 法 国的哲 学思 潮。 0世纪 五六 十年代 , 学 2 哲
主义 方 法却 要 归功于 现代语 言 学之 父 索绪 尔(a sue 的 S usr)
语 言学理论 , 因此 , 想对 结 构 主义 文学 批评 的渊 源作 出 要 可信 的判 断 , 得 对 索绪尔 开创 的结 构语 言 学略加 探 讨。 还
2语 言 学根源 .
在 文 学方 面 ,用模 式来 分 析作 品是形 式主 义批 评 家
直到 7 0年代 后结构 主 义全 面取 代 结构 主义 为止 , 续半 延
(a d m t) pm i ac: g i  ̄系和次序( qecs s une) e 关系 , 这些要素在文 学作 品中起 的作用 和名 词 、 动词 、 容词在 句 中所 起作 用 形
几 乎 一样 。 就是结 构 主义文 学批评 的基 本观 点。 这 外部 研
念 必 须 由三个 概 念组 成 : 整体 性 概念 、 换概 念 和 自我 调 转 节概 念。整体 w oe es 指 组成 元素按 组合 规律排 列  ̄(hln s) 是 成 一 体 ,而 不 是 随 便 堆 起 来 的 聚 合 体 ; 转 换 (a s. tn一 r fr t n是指 结 构 的部件 在 一定 规 则 下 互换 或 改变 的可 oma o ) i 能性 ; 自我调 节( lrglt n是 指 有机 系统 中 预测 与 更 s f e uai ) e o 正 的相互作 用 。综合 以上 两位 学者 的观 点 , 构 主义哲 学 结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贡献与问题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贡献与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b845e40579563c1ec4da7108.png)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贡献与问题1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数学、物理学以其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严密的公理化体系,使得混乱不堪的人文学科相形见拙,于是就有了一种在严格的科学意义上重建人文科学的理论上的渴望。
20世纪初以来,一些欧美人文学者试图在各个人文学科领域重新严格定义对象和方法论,试图也建立起严密的科学体系。
其中首当其冲便是语言学。
17、18世纪的法国语法学主要是企图用一般的思维逻辑和意义范畴来说明语法规则的合理性和普遍性;19世纪的德国语言学家(如F•鲍晋等为代表的历史比较语法学派)则致力于通过词源学研究来探讨语言的演化。
然而这些试图通过外在的或孤立的要素来对语言机制的探讨并未能真正说明语言的本质,从而使语言学本身陷入了理论上的混乱和危机。
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于1906至1911年在日内瓦大学讲授普通语言学时提出了新的语言学方法论,澄清了旧语言学在对象和方法论上的混乱,为现代语言学奠定了基础。
他对语言活动及其研究进行了一些重要的区分:1)他指出语言活动中有“语言”(langue)和“言语”(langage)两类事实。
前者是一套对语言活动的社会性的普遍规约,它是确定的、独立的,它自成一体;后者则是个人对这套规约的具体运用,这种个人运用是异质的、多变的,“同时跨着物理、生物和心理几个领域”,不构成单一学科的对象。
而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只能是前者。
③2)他指出语言事实有“共时态”(synchronie)与“历时态”(diachronie)之分,从而语言也有共进研究与历时研究之分。
共时态是指语言在给定历史时刻的状态,在该状态中,各语言要素相关联,构成了一个封闭自足的系统,支配和规约着那个时期的言语活动。
而历时态则是反映语言演化的事实。
他指出,语言演化是一系列状态的更替,是“从一个共时态过渡到另一个共时态”④。
因此他认为,在语言研究中共时研究处于优先地位,主张首先要研究同一个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功能关系,反对把不同系统(或状态)中的个别要素拿出来进行孤立的历史比较研究。
结构主义批评的基本理论
![结构主义批评的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3b38b60ddccda38376baf94.png)
结构主义批评的基本理论结构主义批评根据现代语言学所建立的明确模型来对文学作品进行结构分析。
如果说新批评所探讨的是文学的微观形式,结构主义所研究的则是文学的宏观形式。
结构主义批评始于本世纪20年代,到了60年代结构主义巳在人文科学领域中形成了一种思想运动。
狭义的“结构”是指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方法。
广义的“结构”指事物的系统模型、形式联系、关系总体等等。
结构主义其理论渊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瑞士的语言学家结构主义创始人索绪尔在当时他用的不是“结构”而是系统。
其后法国人类学家列维一斯特劳斯把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模型,运用到人类学研究上,从而创立了结构主义人类学(又叫结构主义叙事学)。
这样索绪尔的语言学和列维一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就成了结构主义批评的理论基础。
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是结构主义理论的奠基作,他把语言看作一个符号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人们所具体使用的词句叫“言语”,而整个符号系统叫“语言”,具体的言语千差万别,因人因时而异,但能表情达意,让使用同一语言的人都可明白,一这是因为在同一个符号系统里已规定了它们的意义。
索绪尔进一步指出,就具体言语而言,可被看作是由一个“能指”(一个音响形象,或它的书写对应物)与一个“所指”(概念和意义)组成,如“水”的概念在汉字中是“水”英语为water,德语为wasser等,这种能指与所指的关系。
即声音符号与意义概念之间的关系,除了文化上和历史上约定俗成外,没有内在的任何原因可以说明,这完全是任意的。
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思维要是脱离了任何语言系统,都是不可思议的。
而且日常使用的具体语言,也只有在各自的整个符号系统中才有一定意义。
索绪尔还指出,对语言符号系统的研究,要用“共时态”方法,而不应只受“历时态”方法的研究的限制。
“历时态研究是指语言存在的方式是时间性的,人们对一句话,无论是听还是读,都总是一个个字按时间顺序依次出现的,语句的展开有一种水平方向的时序运动,语言学上这就构成语言历时的,或横组合的方面。
文学批评与评论写作实践方法案例
![文学批评与评论写作实践方法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f4a4765f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4a.png)
感谢观看
THANKS
合理推敲论证过程
● 02
第2章 文学作品分析方法
文学作品的结构 分析
结构分析是文学批评 的重要方法之一,通 过分析故事情节、人 物关系、语言运用等 方面,帮助读者更好 地理解作品。
文学作品的主题分析
探讨作品的 主题和意义
为评论提供更深 入的思考
分析作品的 文化内涵
揭示作者思想和 创作意图
引发读者的 思考和讨论
评论写作是对文学作 品进行评价和分析, 需要有独特的观点和 角度。写作时要注意 内容的连贯性、逻辑 性和深度,同时要注 意用词精准。
文学批评与评论写作的关系
相辅相成
文学批评为评论写作提供 理论支持 评论写作可以帮助提炼文 学批评的观点和论证
互相促进
评论写作可以激发文学批 评的新思路 文学批评的深度可以提升 评论写作的质量
仔细阅读文学作 品,理解内容和
背景
撰写评论
用文字表达对作 品的看法
理清思路
分析作品结构和 主题
深入理解文学作品
01 多角度思考
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寻找新的发现
02 讨论小组
参加讨论小组,交流思想和见解
03 阅读评论
阅读他人的评论,拓展视野
发表评论的技巧
用词得当
选择恰当的词语表达观点
论据充分
提供充分的事实和论据支 撑
未来的学习方向
拓展文学作 品阅读范围
包括不同国家和 不同文学类型的
作品
参与学术讨 论和交流
与同行交流经验, 学习他人的见解
积极参加写 作比赛
挑战自我,提升 写作技巧
探索不同的 写作风格
尝试新的表达方 式和观点阐释
提升自身写作能力
第六章结构主义一符号学批评
![第六章结构主义一符号学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4d79bbbc804d2b160a4ec031.png)
第六章结构主义一符号学批评第一节结构主义一符号学批评理论什么是结构主义一符号学?从广义上讲,结构主义可以看作是20世纪发生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种思潮,它兴起于五六十年代的法国,然后迅速蔓延到欧美各国,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社会思潮。
相对于其他思潮来讲,它不重视因果解释,而是坚持如果要弄懂一种现象,人们就必须描述其内部结构——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并描述它跟其他现象的关系;因为这些现象与之构成更大的结构。
从狭义上来说,结构主义一般仅指现代语言学、人类学和文学批评中的一种方法。
结构主义风行于很多国家,同时也造就了不少结构主义文论家,其中较著名的有被称为结构主义“五巨头”的列维一斯特劳斯、罗兰·巴尔特、雅克·拉康、福柯和阿尔都塞以及雅各布逊、普洛普、格雷马斯、托多罗夫、热奈特等等。
结构主义并不是一个观点统一的学派,它没有统一的纲领,各人说法不一,较难归纳和总结。
但有一点值得肯定,即结构主义认为,“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结构主义的普及和发展,一股探讨符号学及其运用于文学批评的热潮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同时涌现出大批符号学专著。
符号学是将结构主义(尤其是结构语言学)运用于文学研究的自然发展,是比一般文学理论更广泛的科学。
它表明了文学语言如何与别的语言代码相连。
符号学将结构主义思想方法运用于文学研究,关注的是符号的含义和意思的产生。
正是在这个范围内,符号学与结构主义变得难以区分。
巴尔特的《符号学要素》(1968)是符号学概论,西尔沃曼的《符号学议题》(1983)集中论述了符号学与文学理论和心理分析的关系,德里达的一些文章,如“哲学的边缘”(1982)则致力于探讨符号学的哲学问题史科里斯的《符号学与解释》(1982)和卡勒的《结构主义诗学》(1980)、《追逐符号》(1983)等符号学论著则特别关注建立文学符号学的可能性。
第六章 结构主义—符号学批评ppt
![第六章 结构主义—符号学批评ppt](https://img.taocdn.com/s3/m/e746fa75376baf1ffc4fadd2.png)
-
▪ 在欧美文学理论界,二战结束之后,“新批评”虽然已日 渐成为明日黄花,但是它的一些理论观念和批评方法依然 是文学理论界的统治力量。1957年,诺思罗普•弗莱《批评 的剖析》的发表,给文学理论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量。 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打破了传统的文本中心论, 对文学产生的更大的宏阔语境进行研究,将文学批评的目 光投向文学的认知结构。不过,弗莱的理论最后并没有实 现自己的预期目标。诺思罗普•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体 现了文学理论研究一种整体化的倾向。这种理论思潮在结 构主义文学理论那里得到了系统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 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和布拉格学 派对文学理论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也显现出来,到了20世 纪60年代,结构主义文学理论以法国为中心,逐步开始在 文学理论界取得统治地位。
▪ (一)关于建立共时语言学的思想 ▪ 索绪尔将人类言语活动区分为言语和语言两个层次。所谓言语,是指在
具体日常情境中进行的个体语言活动,比如说出来的话和写下来的句子, 它是一种个人行为。而语言则是指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相应的语音、词 汇系统和语法体系,这是一个完整结构,形成一套完整的规则或惯例。 它是言语活动的社会性部分。在言语活动中,这两个层次相互关联,互 为前提。一方面,要使言语能为人们所理解,首先必须有一个被参与言 语活动的各方共同掌握的语言系统,否则,言语活动就无法进行,另一 方面,要建立起一语言,又必须有言语实践,语言是言语的产物。
象。
▪ 应该说明,索绪尔所说的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联系的任
意性,是针对语言现实中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任何可论证的
自然联系而言的,强调的是最初形成时期的状况。不过,当
一个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关系在一个语言系统中被确立以后,
浅读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新批评及结构主义批评
![浅读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新批评及结构主义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774e96ca5901020206409c73.png)
浅读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新批评及结构主义批评刘琳摘要: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流派纷呈,观点不一。
俄国形式主義批评、新批评及结构主义批评独据文本阵营,专注于对文学形式的研究,从文本的不同层面对作品进行解读,将作者、读者、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等文本之外的东西拒于门外,给19世纪后半期严重受实证主义哲学思潮影响的批评界带来一股新鲜空气,也为文学批评家打开一个新的视界。
可以说,这是三个都与“文本”有关且以此为中心的批评流派。
关键词: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批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开风气之先,提出对于文本研究来说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文学性。
作为该流派的核心概念,文学性确定了形式主义批评的研究对象和文学的独立自主性。
代表人物之一的雅各布森在他的《语言学与诗学》中认为,“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雅各布森从语言角度着手,研究文学语言的本质和规律,挖掘文学性这一基本特征。
雅各布森认为,一般的话语行为发生在相似性和延续性之间,一切语言符号系统便可以因此具有类似语言学上的隐喻(相似性、选择性)和转喻(延续性、组合性)两个极。
受此启发,他提出,文学作品也可以用这两极来归类。
如现实主义作品侧重表现人物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因此转喻结构占主导地位,而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作品的外指性减弱,内指性加强,所以隐喻结构处于支配地位。
更进一步的,他认为,文学语言的隐喻性更强,日常语言则主要是转喻性的。
显然,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有其不可回避的缺陷。
被人指责最多的就是过分拔高“文学性”和技法的重要性,完全排除所谓文学之外的因素,对形式的理解过于狭隘和偏执。
如托洛茨基就认为语言只可能是手段,不会是目的,任何语言的使用其目的都外在于语言;巴赫金也批评了雅各布森有关文学语言/日常语言的二元论,认为这种区分既说不清楚又自相矛盾。
而另一方面,也有理论家为其辩护。
后结构主义批评家费希对形式主义做了解构主义式的重新界定,认为形式主义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学理论,“它还蕴含了一种对个人,对群体,对理性,对实践,甚至对政治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主义批评在西方是处在和其他的理论历时性发展的链条上的,但它在中国的80年代遭遇到截然不同的历史境遇,当时的中国,尤其是80年代后期,人们对西方理论有着如饥似渴的热情,方法论热方兴未艾,美学热又异军突起,而无论是方法论热还是美学热,其中最受人青睐的还是一些人文主义色彩浓厚的西方思潮,像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等都是当时炙手可热的西学。结构主义在西的法国是以反对存在主义的激扬姿态出现的,而在中国,它和存在主义等人本主义思潮处于错综复杂的共时性理论网络中。一方面,这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结构主义批评的魅力,阻碍了它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另一方面,这造成了结构主义在中国的人本主义接受语境,与结构主义在西方的反人本主义不同,结构主义在中国和人本主义似乎是同一战壕里的朋友,因为庸俗社会学的旧观念是它们的共同敌人:结构主义是还文学以独立品格,使它摆脱政治的绝对统治;人本主义是还人以独立品格,使它摆脱社会政治的异化。所以,在结构主义进入中国的过程中,尽管有译介者不断地指出其反人本主义、反历史主义等倾向,但由于受接受语境的影响,结构主义在中国始终是和人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其语言、结构等观念往往被中国的学者所改造,从而带有独特的人本主义色彩。但是,从80年代后期开始,结构主义还是和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所谓的“形式主义”批评一道,在中国悄悄地掀起了“语言论转向”的潮流。通过这个潮流,结构主义批评使自己的基本观念在中国的批评话语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① 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② 谢维扬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
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④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⑤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三)
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人文精神等成了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同时,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也先后从遥远的西方抢登中国大陆,这使得许多80年代红极一时的种种批评理论得到不同程度的冷遇,但这种冷遇却没有降临到结构主义批评身上,这是因为,人们从西方最新的思潮身上仍然看见结构主义挥之不去的影子。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杰姆逊(詹姆逊)。早在1985年,后来以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家、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名闻遐迩的杰姆逊在北京大学作了有关当代西方文化理论的系列讲演,这些讲演于次年由唐小兵翻译,以《后现代主义文化与文化理论》为题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直到90年代才随着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走红而广泛为人所关注。杰姆逊在这次讲演中专门介绍了结构主义理论,尤其是格雷马斯的“符号矩形”(又译语义方阵)理论,他并且以中国的古典小说《聊斋志异》中的《鸲鹆》为例,使用格雷马斯的理论进行了示范性的分析。杰姆逊这种对待结构主义理论的态度在90年代促进了中国学者对结构主义的关注,人们发现,作为一个文化理论家和马克思主义者的杰姆逊,尚且能取结构主义理论为己所用,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使用呢?这在中国加深了人们接受结构主义的信心和热情。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先锋小说以一种全新的叙事方法在中国出现的时候,对叙述人、叙述结构、叙事语言等类问题的探讨当然就应运而生,这自然为结构主义叙事学提供了用武之地,这在相当广泛的程度上促使了结构、语言、叙事等结构主义批评观念深入到中国的文学批评话语中去。
从1984年到1989年,结构主义批评凭借着方法论热潮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和深入的传播。和前一阶段比较起来,这个阶段对结构主义的译介在侧重介绍的同时也注重对西方原著的翻译,这使得结构主义批评不仅在中国大名远扬,而且逐渐地得到了中国的文学研究者更为深入、细致的了解。在这种了解的基础上,还出现了用结构主义方法进行批评实践的热潮。反思这一阶段对结构主义批评的接受状况,我们发现,处在热潮中的人们总是易于犯热情有余理性不足的毛病,正是人们的热情促进了结构主义批评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正是人们的理性不足使许多译著(像《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符号学美学》等)成了急就章,这使得一些结构主义关键术语的译法比较混乱,造成了人们对结构主义批评的误读。
总的看来,90年代的结构主义批评在中国不仅得到了进一步的译介,还得到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同时,用结构主义批评方法来进行中国文学的批评实践大量出现,还有些研究者,大胆地借鉴结构主义批评理论,对之进行各种中国式的改造,使之更得心应手地使用于中国文学研究。正如结构主义在西方的境遇一样,它通过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新学,使自己对文本的语言分析方法得到了延续,在中国的90年代,这一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同样也是所有新学的共同武器,尽管有时它是以改造后的新面目出现的。20年的结构主义批评的译介过程,是结构主义批评在中国不断得到接受和传播的过程,结构主义批评的一些基本观念,像语言、结构、叙事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从而成了中国的批评话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性(以“语言论转向”为特征)进程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六章 结构主义批评
在方法论热潮中,结构主义批评和其他批评理论一起成为人们热衷于介绍的对象,它频繁地出现于各种刊物和书籍上。当时出现了名目各异、品种繁多的方法论著作,或是译文、论文的汇编,或是研究著作,当中总离不开对结构主义批评或简或繁的介绍。同时,结构主义批评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评论》、《当代文艺思潮》、《法国研究》等等刊物上频频亮相,本时期的人们对结构主义批评介绍之广泛和深入都是前所未有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季红真和袁可嘉的文章。1984年,现代文学研究者季红真在《文艺理论研究》上发表《文学批评中的系统方法与结构原则》一文,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这篇文章在介绍结构主义的同时体现了一种革新的气魄,要把改造后的结构主义拿来为我所用,建构自己的文学阐释体系。季红真的理论模式由三组二元对立的关系组成: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季红真进一步用这种方法来分析鲁迅的《药》的深层叙述结构。1986年,袁可嘉在第4期的《文艺研究》上发表《西方结构主义文论的成就和局限》一文,再次对结构主义作了介绍和评述,和他1979年的那篇文章比较起来,他对结构主义的态度有所不同,他更强调如何对结构主义进行借鉴和改造。袁认为,我们可以吸收和扩大它的系统论思想,加强它原有的唯物辩证因素,使它与文化系统、历史社会系统相衔接,使文学系统在上层建筑大系统中明确自己的地位和意义。不管是季红真的文章还是袁可嘉的文章,他们都强调对结构主义方法的改造,这可以说是对结构主义的接受深入的必然结果。
在90年代,一些结构主义大师的著作在中国不断地得到了翻译出版,有的甚至出现了好几个译本,像热奈特的《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①、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②等中译本在中国一问世就为人们在文章中不断地引用。
在西方,叙事学最先是作为结构主义的分支而出现的,而它又超越了结构主义得到了独立的发展。早在80年代后期,叙事学研究就已在中国悄悄兴起。1989年,由张寅德编选的《叙述学研究》一书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收有几乎所有法国六七十年代最有影响的结构主义叙事学研究专家的著作,此书出版后广为流传,促进了叙事学在中国的传播。在中国的90年代,随着人们对叙事学的兴趣的增强,人们加强了对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介绍。1990年,在引进西方文艺理论方面享有盛誉的《外国文学评论》于第4期有组织地发表了一组由赵毅衡、申丹、微周等撰写的“叙述学研究”论文,其中微周的论文《叙述学概述》对叙事学理论的发展作了系统的介绍。此后,关于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介绍和研究文章不断地出现在各种文艺评论刊物上。随着叙事学在中国的发展,中国还出现了不少叙事学研究的专著,主要有:徐岱的《小说叙事学》③、傅修延的《讲故事的奥秘:文学叙述论》④、申丹的《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