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沉淀池计算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3/s
絮凝室出口过水洞流速为ν6=
0.0600
m/s
过水洞口宽度B=
2.10
m
H11=QDG/n6B3
过水洞口高度H11=
0.28
m
h=xn62/2g
出水洞水头损失h= 0.000195 m
2.2.5 出口区
出口区上升流速为ν7=
0.0600
m/s
b3=QDG/n7l2
出水区宽度B4=
0.28
m
t3=l2b3h2/60QDG
中间出水渠宽度b=
0.80
m m m
L/s·m
m m3/s
m
m
m
m
m
×
300
m
m
0.7~1.0
º
m
1.0~1.2
m
m
1.00
h
m m
m m
m
2.2 2.2.2
出水渠末端流量QD= 出水渠长l=
0.070 5.7
出水渠停留时间HRT=
1.00
h2=QD×HRT×60/bl
hk=(QD2/gb2)(1/3)
m
混合池超高h'=
m
混合池高度H=
m
混合池尺寸L*B*H=
絮凝区GT值= 98844.118
Pa·s <
混合室设计
混合池
混合池尺寸
混合室进水流量q=
0.070
m3/s
混合池停留时间HRT=
1.50
min
混合池有效水深h1=
2.00
m
V=Q×HRT×60
混合池总体积V=
6.26
m3
F=V/h
混合池面积F=ຫໍສະໝຸດ 3.20m2混合池宽B=
1.60
m
混合池长L=
2.00
1 1.1
2 2.1
2.1.1
设计依据及参数资料
设计流量Q=
设计计算:
日变化系数KZ= 最大流量Qmax=
沉淀池
设计总流量QD= 池子分组数n=
清水区
每组设计流量QD=
F=Q/nqk
斜管结构面积利用系数k=
10000 1.2 12000
0.139 2
0.070
91%
表面负荷q=
8.5
2.1.2 2.1.3
水的密度ρ= 1000.00
m3/s m
kg/m3
搅拌机有效利用率η=
0.75
搅拌轴功率N絮=
0.750
KW
絮凝区GT值
G是速度梯度,T是絮凝时间
GT值是混凝动力学中的重要参数,控制在10000~100000之间
絮凝区总停留时间T=
11.40
min
水温按5℃
动力黏度μ= 0.00151 GT=(1000N絮T/μQDG)(1/2)
60
º
导流筒下缘直径D2=
1.35
m
导流筒上缘以上部分流速ν 2=
0.20
m/s
H9=Qn/n2pD1
导流筒上缘距水面高度为H9=
0.70
m
Fw1=LB-pD12/4
导流筒外部喇叭口以上部分面积为Fw1=
3.625
m2
n3=Qn/Fw1
导流筒外部喇叭口以上部分流速为ν3=
0.1055
m/s
Fw2=LB-pD22/4
导流筒外部喇叭下缘部分面积为Fw2=
2.75
m
n4=Qn/Fw2
导流筒外部喇叭下缘部分流速ν4=
0.14
导流筒喇叭口以下部分流速为ν5=
0.10
m/s
H10=Qn/n5pD2
导流筒下缘距池底高度为H10=
1.00
m
污泥回流量Q污=
500.00
m3/h
2.2.4 过水洞
每格絮凝室设计流量QDG=
0.035
斜管长度=
0.75
斜管区高度H3= 斜管沉淀池布水区高度H4=
污泥回流比R1=
0.65 1.50 2%
污泥浓缩时间tn=
10.00
h5=R1QDtn/F1
污泥浓缩区高度H5=
1.55
贮泥区高度H6=
1.00
H=H1+H2+H3+H4+H5+H6
沉淀池总高度H=
6.00
两座沉淀池之间墙厚d=
0.50
中间出水渠
0.38
导流筒内流速ν1=
0.50
D1=(4Q/pn1)(1/2)
m3/s m min
m
0.9
m
m
m
m
m
1.60
0.80
×
0.80
m
m3/s min m
m2
m
2.1
m m
m
X
m3/s m/s
D2=D1+2H8cota
导流筒直径D1=
1.00
m
导流筒下部喇叭口高度H8=
0.30
m
导流筒下部喇叭口角度α=
出水口停留时间t3=
1.40
min
出水堰高度
2.2.6
2.2.7
2.3 2.3.2 2.3.3
为配水均匀,每格出口区到沉淀区设淹没堰
过堰流速ν8=
0.050
m/s
H12=QDG/n8l
堰上水深H11=
0.33
m
淹没堰分隔墙上缘与池顶平
搅拌机
搅拌机提升水量QT=
0.38
提升扬程HT=
0.15
N絮=QTHTr/102h
0.009
hk=(q'2/gb'2)(1/3)
末端临界水深hk=
0.04
h=1.73hk
集水槽起端水深h=
0.08
Δh=h-hk
集水槽水头损失Δh=
0.03
集水槽水位跌落=
0.15
集水槽槽深=
0.30
池体高度
集水槽规格:
2900
超高H1= 斜管沉淀池清水区高度H2=
0.50 0.80
斜管倾角α=
60
单个集水槽单侧设三角堰个数n1=
单个集水槽单侧设三角堰个数n=
每座沉淀池总矩形堰个数N=
每个堰流量q=
32.35
5.7 5.7 2.90 0.80 0.25 7.1
0.3 1.1 0.01
8 2.90 0.30 9.67 18 144 0.00048
中水回用-高密度沉
m3/d m3/d
m3/s 个 m3/s
每格絮凝室流量QDG= 每格絮凝池停留时间HRT=
0.035 10.00
絮凝池有效水深h=
5.00
F=V/h
絮凝室面积F=
每格絮凝室(正方形)尺寸 L3=B3=
絮凝池超高h'=
8.34 2.04
絮凝池高度H7=
5.00
絮凝池尺寸L*B*H=
#REF!
2.2.3 导流筒
絮凝回流比R2=
10
导流筒内设计流量为Qn=
出水渠最大水深h2=
0.91
出水渠末端临界水深hk=
0.092
h0=1.73hk
出水渠起端水深h0=
0.16
出水渠上缘与池顶平
超高H1= 水位低于清水区=
0.50 0.25
渠高Hc= 出水渠坡度=
1.56 3%
出水渠:
5.7
×
出水口:
0.8
×
絮凝室设计
絮凝池尺寸
流量QD=
0.070
絮凝室分格数n=
2
每个池子水面面积F=
斜管区分为两部分,中间为出水渠。
斜管区总宽度B2=
长度L1=
每侧斜管区宽度B1= 中间出水渠宽度b=
出水渠壁厚度=
清水区总长度L1=
进水区
进水区与沉淀区墙厚=
进水区宽度B2=
集水槽
进水区流速νj=
采用双侧出水的90º三角形出水堰
每座沉淀池布置集水槽个数m=
单个集水槽长度l=
每个三角堰宽L=
m3/(m2· h) m2
m
m
5.80
m
m
m
m
m m m/s

m
m

9


m3/s
2.1.4 2.1.5
h=(q/1.4)(2/5)
堰上水头h=
0.05
三角堰高度H=
0.10
堰上负 荷:
三角堰宽度B=
0.20
q''=q/L
集水槽高 度:
堰上负荷q''=
1.50
集水槽宽取值b'=
0.30
单个集水槽水量q'=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