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教育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游戏: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活动
发泄论:认为人的欲望常受压抑不能随意表现,游戏则可以使发泄内在抑郁和坏的情感从而摆脱消除它。
补偿论:发展自我力量以应付现实环境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和要求从而得到正常发展。福禄贝尔
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
维果茨基社会性本质观;游戏的本质是以物代物进行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凭借语言的功能以角色为中介了解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实现游戏是幼儿园基本活动的思想:1保证儿童一日活动中有充分的自主游戏时间,2给儿童均等的游戏机会3为儿童创设的环境应包含游戏空间开放的游戏区域使儿童能随时随地自发游戏4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要体现游戏化的精神。
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主观:(年龄性别差异个别差异健康和情绪)
客观:物理---游戏场地(游戏地点游戏场地类型游戏场地的分割隔)游戏材料(材料的种类数量材料特征材料的复杂程度以及儿童对材料的熟悉程度材料的位置及可见性)游戏时间;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影响父母提供玩具与环境教养方式伙伴关系伙伴的熟悉程度伙伴的年龄性别媒体的影响
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感知运动游戏0~2岁象征性游戏2~7 结构游戏2岁左右规则游戏7~11岁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分类:帕顿-偶然行为游戏的旁观者单独的游戏平行的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游戏教育作用分类:反映现实生活的创造性游戏(角色表演结构)利用游戏的形式发展能力的规则游戏(智力游戏体育音乐)
二:皮亚杰认为儿童所获得得对“物”的知识包括两类:物理和数理逻辑
感知觉是儿童认知活动的开端;
学前儿童的想象最初是以无意性、不稳定性、在造性想象为主的,
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包括流畅性、灵魂性、独创性和发散性。
.游戏及其规则的重要作用就是能够帮助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逐步摆脱自我中心。自我意识是人社会化的关键。自我意识越正确,就越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自我中心的自我意识才能向社会性的自我意识发展。
在游戏交往中,幼儿不仅懂得了分享、合作、协商、谦让、讲礼貌等人际关系的准则,而且培养了帮助人、同情、友好、安慰等亲社会行为。
.游戏能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锻炼幼儿的意志。
.蒙尼格强调了游戏对发泄内在冲动和减轻焦虑的益处。
弗洛伊德代精神分析理:游戏是儿童的精神发泄,可以补偿现实生活中的不能满足的欲望,在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缓解心理紧张,减少忧虑。游戏是儿童消除生活情境中产生的忧虑和紧张感,向自信和愉快情感过度的途径。
高级情感包括美感道德感理智感
三:自主游戏: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由交流的积极主动的活动。
高结构玩具:主题指向明确可给小班的幼儿,或作为大中班幼儿游戏的辅助玩具。
低结构玩具:游戏功能不确定,结构程度相对较低,游戏者可以根据自己想法自由使用的游戏材料或玩具,可提供给中大班幼儿。
室内游戏区规划的要点:1.分析班级物理环境。2.凸显年龄特点。3.确定游戏区的主要行为
情景模式。4.依据“同质互惠,异质相离”原则进行游戏空间配置。5.建立开放、可变化和有弹性的游戏区。6.有清晰的游戏动线。
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研究发现,玩具可以刺激每个脑神经元多生长25%的突触,不玩耍、不常接触人和物的孩子,其大脑比同龄的儿童小20%~30%。这句话能说明什么?
0—3岁以感觉运动类玩具为主、3—5岁以象征性玩具为主、5—6岁以规则性玩具为主。
如何投放玩具:1.教师在投放活动区的材料时,必须考虑材料与儿童生理、心理成熟度之间的距离。2.材料的动态性——添加、组合、回归。使静态的材料呈动态性。3.材料的情感性。玩具中的忧患:污染问题玩具的消费观健康
四:1幼儿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以幼儿接受灌输为主的“接受学习”,二是游戏中的学习活动,三是幼儿主动发现只是为主的“发现学习”。
2教师、玩伴和学生三个角色在教师身上统一
当儿童无力解决、需要帮助、出现不安、重复一件事较长时间而无进展、无所事事--高于儿童的教师--观察指导;当儿童需要伙伴、需要参与和引导、无所事事--平行与儿童的教师、玩伴---参与观察;当儿童在专注、轻松、快乐时---低于儿童的玩伴--观察参与
3当幼儿出现以下情况时教师应介入:(1)幼儿遇到困难、挫折,即将放弃游戏意愿时。(2)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任认知冲突时。(3)游戏中出现不利于游戏开展的过激行为时。(4)游戏中出现消极内容时。
4介入策略:教师可采用参与式介入、材料指引和言语指导等方法,介入儿童游戏过程。
1参与式介入有两点:(一是平行式介入法,指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的或不同材料和情节的游戏,目地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暗示作用。二是交叉式介入法,指的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以游戏情节需要的动作、语言拉引导儿童游戏的发展。)
2材料指引:(通过教师为儿童提供材料,引发游戏的兴趣,促进游戏延续和提升的方法。材料可以是实物(成品、半成品和废旧品)和图片、图书等。)3语言指导(询问式建议式)7集体活动的设计流程:一选择活动内容(活动内容的选择直接决定活动是否有效,是否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因考虑:(1孩子现阶段的兴趣;2还在现阶段的需要;3孩子现阶段的身心特点年龄。设计活动时,应给孩子创设好的情景,而不是生硬的教学活动))。二、确定活动目标。三、设计活动过程。四、活动拓展延伸。
8感知运动游戏指导(1)0~3岁关键期3~7补救期7~12训练末期12岁以后训练基本无效果。(2)遵守活动性、游戏性原则;遵循整体教育思想原则(教育目标的整体性、教育理念要渗透到各个领域、实现手段与教育功能的整体性、把家庭社区以及亲子园和早教机构的教育理念进行整合);遵循环境与人原则;遵循反复性原则。
9 感觉统和的: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身感官,从环境中获得不同感觉道路的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
10 感官失调危害:严重影响儿童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儿童的智力开发和综合能力培养不利。
11 角色游戏: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12 创造性表现的三方面:一是对游戏角色的假想(以人代表)。二是对游戏材料的假想(以物代物):三是情景游戏的假想(情景转换),幼儿通过一个或几个动作和想象,将游戏进行浓缩或转换,如娃娃家游戏。
13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分为:机能性角色、互补性角色、想象性角色
14 机能性角色:指幼儿仅仅通过模仿对象的一两个典型动作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进行角色扮演。
15 内在的游戏规则:角色游戏的规则不同于规则游戏中的规则,角色游戏中的规则是受角色的制约的,是有游戏者自己制定并遵守的角色行为方式,扮演那种角色就必须按照相应的角色行为来游戏,不可随意更改,表现角色游戏的内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