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自然地质条件复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上游自然地质条件复杂,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近几十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缺乏有效保护,以及人来对环境得不合理利用,使长江源头的土壤沙漠化原来越严重,给下游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分析了解长江上游地区土壤沙漠化原因对于我们制定合理的措施有很积极的意义。
1.长江源头概况长江源头概况1.1 长江源头生态环境长江的源头干流通天河流经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的玉树、称多、曲麻莱、治多等县。
长江源头位于青海省境内唐古拉山下,是“三江源”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源区干旱,海拔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严酷,林草植被稀疏,冰川退缩,湖泊萎缩,并趋于盐化,湿地生态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其中荒漠化最为严重,长江源头荒漠化造成草场沙化,大风吹跑了地表肥沃的土壤层,行成了风蚀地。
1.2 长江源头地区沙漠化扩展长江源头地区地区沙漠化扩展长江源区沙漠化年均扩展 2.2%,不包括大渡河流域、可可西里和唐古拉山乡地区在内,源区已经有次生裸地越0.25 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0.6 万平方公里。
二十年中,江源地区荒漠的面积增加了20%以上。
由于植被破坏,土地沙漠化,目前青海境内长江流域每年输入长江的泥沙量1232 万吨。
作为“重灾区”的沱沱河、通天河流域干化、沙化、荒漠化问题尤为严重。
长江的源头沱沱河,流域面积有1 万多平方公里,这一地区近年来由于淘金者大量涌入,在河流两侧乱挖滥采,已经造成植被的严重破坏,地表裸露,荒漠化日益严重通天河流域是畜牧区、半农半牧区,长期以来由于过度放牧、大规模垦荒、过度樵采和毁林开荒,草场普遍退化,土地荒漠化非常严重。
通天河水已经浑浊如黄河,江水含沙量已经大幅度上升。
在通天河畔对水土保护起重要作用的植被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处于高原草甸和江水之间的河滩上的植被(主要是苔藓)已经大面积死亡,并造成土地荒漠化面积进一步扩大.正是人类日益频繁的放牧、挖沙等活动,使得这一地区的植被遭到致命破坏,根本保持不住水土,每年流入金沙江的泥沙量已经超过950 吨。
风沙已威胁到金沙江流域的部分地区,奔子栏一带已经有移动沙丘出现;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非常严重。
2.长江源头土地荒漠化原因长江源头土地荒漠化原因第一,滥牧。
青海省可利用草场 4.7 亿亩,其中冬春草场50%左右,另外50% 的夏季草场因海拔太高,可利用时间很短,所以青海的牛羊实际上都集中在2.35 亿亩左右的冬春草场上。
青海草场单位面积产草量同20 世纪50 年代相比,下降了30%-80%,牲畜头数却比50 年代增加了1000 多万头;中度以上退化草场面积占草场面积的20.1%,并还在以每年200 万亩的速度继续退化,而载畜量却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
第二,鼠害。
在江源地区,你只要稍微留意,就会发现荒原上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洞。
老鼠把草根咬断,对草原造成的灾害则是灭绝性的荒漠化,多少年都恢复不了。
在青藏公路昆仑山口南段的草场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鼠洞,每一个洞口都是一堆掀开的沙土。
无数的鼠洞就毁了一片草场,使之成为荒漠。
草茂鼠少,草少则鼠多。
原来吃老鼠沙狐没有了,鹰不见了,天敌减少,老鼠自然也就多了。
第三,滥采。
开采金矿和修路是造成土地沙化的另一原因。
近年来,长江源区的人员多达几万人。
从踏进可可西里无人区直到长江的发源地青海格拉丹冬冰川下,沱沱河、当曲、楚玛尔河流域支流的河岸边,到处可见淘金者留下的大大小小的沙坑,附近的草场千疮百孔。
3.防治长江源头地区土地沙漠化的措施和对策防治长江源头地区土地沙漠化的措施和对策长江源头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取得了很大成绩,土地荒漠化情况也得到很大好转。
但长江流域源头地区总体上土壤沙漠化面积还在进一步扩大,土地质量还在进一步恶化。
荒漠化治理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有些领导环境意识、法制意识薄弱,以经济落后为借口,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加速发展经济,造成严重的污染隐患。
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社会治沙的意识不强,科技支撑少,先进的防沙治沙成果缺少有效的,积极的推广。
3.1、长江源头地区土壤荒漠化的出路、第一靠政策。
国家已经将防治土地荒漠化列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因此长江源头地区政府,要切实执行国家计划,并制定具体法律措施和政策措施防治土地沙漠化。
最主要
的是合理利用天然草地,控制载畜量,减轻放牧强度,合理放牧;对已经严重退化的草地,则要在一段时间内实施禁牧,以保证其不会再进一步退化。
国家应成立长江源头地区土地荒漠化防治办公室,负责协调长江源头地区青海、西藏和四川的土地沙漠化防治工作。
仅仅靠成立协调机会还是不够的,还要科学的协调机制和具体的管理制度和措施。
从目前看,要减缓西部生态环境的压力只有先减人。
适当的放宽户口管制,允许西部地区的人们到内地或沿海发达地区投亲靠友,从而减缓西部人口压力,这是做可行的办法。
第二要考科技。
对于长江源头地区荒漠化土地的合理利用与改良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可能只用一种办法,要贯彻综合治理的思想,采取围栏封育、松土改良、补播牧草、施用化学肥料或有机肥料多种措施。
在长江源头地区荒漠绿洲带,以建立城市、道路、绿洲生态屏障为重点。
长江源头地区荒漠化不可能只靠治理就能改善生态环境,而要靠正确处理好预防、利用和治理的关系。
第三要靠宣传。
提高长江源头地区人们的环境意识。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也要与时俱进,要改变人们不可持续发展的一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在抓住机遇的同时,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加速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3.2、具体的荒漠化防治方法应包括如下措施:、具体的荒漠化防治方法应包括如下措施:3.2.1 技术性措施:(1)要荒漠化发展速度快、危害严重的地区实施“急救性”工程。
(2)要对初步治理并具备开发条件的,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合理开发、提高经济效益上,力争在建设完备的生态体系和发达的产业体系相结合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3)要加强良种壮苗的培育。
有计划的选育和引进抗旱、抗病虫害性能力强的种苗。
(4)加强科研机构建设,积极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从事防治荒漠化科技研究,提高他们的待遇,改善科研、生产、生活条件,各级财政应保证必要的科研经费。
(5)将国家攻关课题与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结合起来,采用高新技术与推广现有科技成果和各地成功经验相结合,进行科学规划,沙、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在认真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制定长江流域防沙治沙工程管理条例。
(6)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预防优先的治沙方针。
3.2.2 政策性措施(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大执法力度。
(2)认真贯彻关于荒漠化地区“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治沙、造林、固土”的指示精神,将防治荒漠化作为长江流域国土整治的重点工程,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列入国家重点工程,作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分阶段的组织实施。
(3)对与荒漠化相关的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建议在满足长江流域居民生活用水和南水北调用水的前提下,长江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由国家统一调配。
最好是成立一个流域水保护协调阶段,水质水量一起管。
不同的水质用于不同的水质用于不同的流域,节约水资源,防治水污染,以防治缺水引起的土地荒漠化。
(4)实行优惠性税收政策。
(5)为了加强对荒漠化事业的领导,建议从中央到县,将各级的防治沙漠化协调小组改为领导小组,由计委、财政、水利、农业、交通、国土资源、金融、林业、气象、环保等部门参加,由主管农林的领导挂帅,办事机构可设在林业部门。
林业部门作为荒漠化防治的主管部门,做好制定政策、编制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等工作。
及时了解和掌握长江流域土地荒漠化的动态,为科学防治荒漠化提供依据。
(6)明确防治沙漠化由长江流域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并由国家荒漠化由长江流域各级党委、政府负主要责任,并由国家荒漠化防治经费统一切块到省,实行责、权、利的统一;建立健全党政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把防治荒漠化工作落在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肩上,并把它列为考核党政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
3.3.3 经济性措施(1)资金投入应坚持以国家投资为主、地方政府投资为辅、积极向社会融资的原则。
关于社会融资,可考虑的途径有设立防治沙漠化基金、争取国际援助或贷款、利用部分农业政策性贷款和拍卖部分荒漠化土地。
(2)实行谁开发、谁使用,谁投资、谁受益的方针。
(3)把环境成本纳入经济核算体系。
禁止资源掠夺式的经济活动。
3.3.4 社会性措施(1)要继续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治沙工作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国务院批转的全国绿化委员会、
林业部《关于治沙工作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原则,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长期承包、治理开发沙荒地。
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联营等形式,吸引生产要素向治沙工程流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大大加快工程建设的步伐。
(2)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对沙区干部群众的教育。
(3)全社会共同参与,发挥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广大工人、农民、团员青年和妇女在防沙治沙中的重要作用。
(4)宣传“严格控制长江流域人口增长,提高流域人口生态意识”的思想,号召全社会参与荒漠生态的恢复工作。
(5)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吸引国外投资,防治长江流域的土地沙漠化。
参考文献:[1]郑绍伟、慕长龙、陈祖铭、龚固堂、黎燕琼,长江上游森林影响流域水文过程影响分析[j],生态学报[2]闫瑞瑞、卫智军、辛晓平,乌仁其其格,放牧制度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j],生态学报[3]周运清,长江流域的变态环境——人与自然统筹发展的社会学解析,武汉大学出版社[4]刘良梧、龚子同,土壤退化评价[j],生态学报[5]史德明、杨艳生等、土壤侵蚀与土壤退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