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量学》对教育测量的参考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测量学》对教育测量的参考价值[摘要]本文首先对心理测量与教育测量的关系做了简要阐述,接着介绍了教育测量专业的发展和教学现状,最后对《心理测量学》一书的特色做简要评论,指出该书对教育测量专业发展及教学的一些借鉴意义。

[关键词]心理测量教育测量影响
一、引言
心理测量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的、代表性的行为,对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
手段(郑日昌,1987)。

教育测量学是以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为基础,应用各种测试方法和手段,对教育现状、教学效果、学生学业成绩、个人能力、品德等方面进行科学测定和评价的一门教育科学(张敏强,1997)。

心理测量学和教育测量学作为两个不同的专业,有着各自不同的学科特色和发展轨迹。

心理测量研究的重心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及其特点,而教育测量则更加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二者的研究范围和关注重点有一定的差异。

但是,心理测量学和教育测量学在理论发展与实际应用方面却又是密切相关的,最大的相同点在于两个专业都要使用大量的统计技术对个体的行为进行分析,不管这些行为是心理行为还是学习行为。

人们常常将心理测量和教育测量相提并论,认为教育测量就是
心理测量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这种看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个体的学习行为也属于人类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的一种。

二、教育测量学的学科发展和教学现状
在教育领域里,教育测量学包括教育测验和教育评估。

其中,教育测验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或个性特征等一种量的测定,教育测验又可以分为水平测验、成绩测验、能力倾向测验、分班测验和诊断测验。

教育评估是根据已定的教学目标来判断学生、教师、学校在多大程度上完成或达到了这个目标的一个系统的评价过程。

我国正在积极倡导和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要想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用教育评价理论和现代测量技术手段来评价学校、教师、学生,因此应该、加强对教育测量学的重视、加大对教育测量专业学科建设的投入。

为顺应教育测量专业的不断发展的形势,一些高校开始设置教育测量专业的硕士点或博士点。

在培养教育测量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如何选择专业教材,是教育测量从教者面临的众多问题之一。

由于目前教育测量与心理测量在很多技术领域都有重复的内容,教育测量专业的教材除了教育统计外,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一部分心理测量教材作为补充教材。

目前国内外出版的关于心理测量学教材已经很多了,但是要真正从中选出一本既立足基本理论、又格外关注实际应用,既能全面系统介绍基础专业常识、又适当涉及本领域
研究热点和最新研究趋势的专业教材,着实不宜。

三、《心理测量学》对教育测量研究与教学的借鉴意义
2010年5月,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教学工作委员会和高教出版社联合组织编写的一套应用心理学专业教材问世。

这套应用心理学专业教材包含18部心理学专业书,其中由著名心理测量学家戴海琦先生主编的《心理测量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心理与教育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和各种实用技术,不失为心理测量专业的优秀教材,即使对教育测量专业教学来说也有着不少的借鉴价值。

笔者认为《心理测量学》这本书对教育测量研究与教学的借鉴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该书不仅介绍了测量学领域应用十分广泛的经典测量理论(ctt),还简要介绍了目前正在蓬勃发展的项目反应理论(itr)和概化理论(gt),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书还在专门的章节里介绍了上个世纪末出现的认知诊断测验理论(cognitive diagnostics measurement)。

《心理测量学》这样承前启后的体系安排,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完善专业知识体系及开阔学术视野。

目前,irt研究在美国发展得十分迅速,越来越多的标准化测验纷纷转向基于irt的自适应测验,几乎所有的项目分析、测验等值、模型拟合都是基于irt的,所以我们的心理测量研究、教育测量研究如果想要继续跟进最新研究,还需要在irt、gt方面多下功夫。

而认知诊断测量理论更是近年心理测量、教育测量专业领域的研究
热点和未来趋势。

认知诊断测验与以往的常规测验最大的不同是它不再满足于仅仅给应试者一个笼统评价,而是更关注应试者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加工技能、认知策略、认知模式等,希望通过更加细致的诊断对其认知行为和认知结果进行矫正、修补、干预等行为。

认知诊断测验的这一显著特色,决定了这一新兴测量理论将会在教育测量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教育者对这种测验也更有兴趣、同时也对其寄予更高的希望。

我们相信认知诊断测验能够为教育者提供更多的信息,有利于及时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2.该书重点介绍了许多使用性很强的心理测量技术,例如信、效度评估;各种误差控制;难度与区分度的分析和控制;项目编写及建立题库;项目功能差异;等值等。

这些测验技术虽然比较基础,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是非常重要的。

在第二章测量信度和随机误差控制中,作者不仅简要地介绍了各种信度的含义和评估方法,还详细地指出了每种信度评估方法的使用条件,例如使用分半信度时,要保证被试在两半测验上得分平均数和方差相等。

这样的内容编排可以避免对分半信度的误用,同时也足见作者在心理测量学上的专业功底。

在第三章测量效度与系统误差控制中,作者介绍了效度的意义和效度的验证方法。

效度和信度是所有测量工具的质量指标,信度是准确性指标、效度是有效性指标。

效度在标准化测验中的重要性决定论效度论证必须成为一个体系,任何单一方法得出的结论
都会显得薄弱,因此要将各种效度验证方法综合起来使用,这一点书中也提到了。

在第七章测验分数的可比性与测验等值中,作者用简明扼要的语言阐述了等值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指出了测验等值的使用条件和具体步骤,这些使用条件保证了等值运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这些具体步骤提供了运用等值的具体方法,可供读者学习和效仿。

除此之外,第七章还指出了等值误差研究的重要性,呼吁重视和加强对等值精确度的研究。

《心理测量学》对这些测量技术的介绍十分具体,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可操作性。

相对于其他心理测量与教育测量的专业书籍来说,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这些具体技术手段,完全可以应用在教育测量领域里,同时也可以作为教育测量专业研究生学习的基本内容。

3.该书还介绍了常模参照测验、标准参照测验及教育成就测验的编制和实施。

其中,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在教育领域也常使用,例如各级学校选拔考试(中考、高考等)都属于常模参照测验,而会考、各种结业考试等则属于标准参照测验,但是这些测验中还是教育成就测验的使用范围最为广泛。

教育成就测验是在个体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或训练之后,对其知识、学识和技能的发展水平所进行的测定,是一种专门为教育情景而设计的测验。

《心理测量学》第八章提到:“教育成就测验在当今世界上应该是应用最为广泛、最为频繁的心理测验”。

教育成就测验又分为标准化教育
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标准化教育成就测验的规模较大,一般都属于高风险测验,因此在测量技术方面要格外精细。

而教师自编测验形式灵活多样、编制简易快速,但是要和教学内容高度相关。

这一章里介绍的有关这些教育成就测验的编制、实施技术简单易学、非常实用,可供教育测量研究人员或相关教师学习参考之用。

该书作为一本面向心理测量、教育测量等相关专业学生的基础教材,内容上以基础专业常识为主,结构安排系统、合理,语言方面深入浅出,对于刚刚进入心理测量、教育测量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一本难得的入门书籍。

略有不足的是,有些基础的专业知识被省略掉了,例如在第二章测量信度与随机误差控制里,作者将重测信度和复本信度里涉及的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略去不讲,作者这样的安排可能是出于避免繁琐的考虑,但是这是测量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窃以为这样的安排略有不妥。

另外,关于irt、gt和认知诊断测验的深度和广度似乎还不够,虽然这些专题的内容十分庞杂,用几部专著也写不完,但是测量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还是应该多掌握一些这些领域的基本研究状况。

因此,使用这本教材的同时,还要补充一些相关课题前沿研究的介绍。

四、结语
从历史发展轨迹上看,教育测量和心理测量同源同宗;从今后的发展趋势上看,教育测量和心理测量还会相互影响、互为借鉴。

教育测量专业还会继续从心理测量学中汲取营养,还会继续关注心
理测量领域中出现的新理论、新方法,也热切期盼有更多的像《心理测量学》这样严谨、系统、科学的心理测量学教材问世。

狭义的教育测量关注的是学习能力,而心理测量中把学习能力当作一种心理特质,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理测量与教育测量似乎是一体的。

然而,随着教育测量自身的不断发展,其性质和内涵都在变化。

如今广义的教育测量不再仅仅是对学习行为的测量和评价,教育测量已经扩展为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系统。

在技术手段方面教育测量虽然还会继续从心理测量领域汲取养分,但是教育测量所关注的对象、目标和作用都和心理测量有了一定的差距。

作为教育测量研究者,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在关注心理测量学研究的同时,也要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根据教育领域的自身特点,继续推进教育测量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海琦主编.心理测量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漆书青.现代测量理论在考试中的应用(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张敏强,刘晓瑜.教育测量研究之研究(j),中国考试,1997(3).
[4]王孝玲.教育测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郑日昌.心理测量[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6]郑日昌,蔡永红,周益群.心理测量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9).
[7]邹申主编.语言测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8]w.james popham,uses and misuses of standardized tests (j), nassp bulletin,2001(2).
[9]r.l.thorndike,educational measurement (2rd
ed.).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washington,d.c..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