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的异病同治临床应用
〖异病同治〗《补阳还五汤》临证3案例

〖异病同治〗《补阳还五汤》临证3案例【异病同治】《补阳还五汤》临证3案例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由黄芪、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组成,为治疗气虚、血瘀、络阻所致的中风后遗症之偏瘫常用方。
笔者在临证时根据病机,按照“异病同治”的原理,运用本方灵活加减,治疗多种病证,疗效满意,现录验案3则,以供参考。
1风湿性心脏病女,66岁,2005年5月5日来诊。
主诉:心跳、气短10年,心胸憋闷、疼痛6个月,加重10d。
前往某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
根据心电图、B超检查诊断为“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窦性心律不齐,心动过速, 心肌缺血。
”住院期间病情不见好转,有加重趋势,医院曾多次发出病危通知书。
家属商议后,转回我村卫生室,请求中医药治疗。
证见心跳心累,胸闷气短,胸痛时作,伴少气懒言,倦怠乏力,失眠多梦,面色青灰,口唇发绀,饮食少,舌青紫、苔薄白,脉细数。
中医诊断为“心悸、心痛”。
证属气虚血瘀,心阳不振,心脉痹阻,治宜益气活血,温通心脉,佐以宁心安神,方选补阳还五汤合桂枝汤加减。
药用黄芪60g、当归12g、川芎15g、桃仁12g、赤芍15g、红花6g、大枣15g、甘草6g、丹参30g、鸡血藤30g、桂枝15g、白芍15g、酸枣仁15g、柏子仁15g、龙骨30g、牡蛎30g。
4剂,水煎服,3次/d,1剂/2d。
服上方4剂后,诸症缓解。
效不更方,先后服用上方调治3个月后,胸闷、胸痛等症状消失,心跳、心累得以控制,面色转润,饮食复常,睡眠安稳,能操持家务和从事轻便农活。
至今两年未见复发。
2二尖瓣病变、三尖瓣反流女,61岁,2006年8月29日来诊。
自诉心跳心累1年、加重1个月。
在某县人民医院经B超和心电图检查,诊断为二尖瓣病变、三尖瓣反流。
转回我村卫生室,请求中医药治疗。
刻诊:心跳心累,胸闷气短,胸痛时作,面色白光白,语音无力,倦怠疲乏,口咽干燥,舌淡红、苔薄白欠润,脉细弱,重按无力。
中医诊断为“心悸”。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屈彬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屈彬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主方。
由黄芪、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川芎、地龙组成。
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脾胃之元气,气旺血行,祛瘀通络为君药,当归活血为臣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活血化瘀,地龙通经活络均为佐药。
纵观全方,补中有通,通中有补,补而不塞,通而不伤正,治疗气虚血瘀证。
中医治疗讲究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此方在临床上可治疗多种疾病,如:中风后遗症、高脂血症、失眠等。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紧紧抓住气虚血瘀这一病机,用此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均获得满意疗效。
现举例如下:1.中风后遗症刘某某,男,69岁,农民,因左侧肢体活动障碍2月余,于2016年 6 月 10 日就诊。
患者于 2016年 4 月10 日晨突然感到头晕、头痛、全身无力,随即言语不灵,左侧肢体不能活动。
遂抬入省医院就诊,经检查,诊断为脑栓塞。
查体:血压160∕100mmHg。
予甘露醇静滴,心痛定、维生素 C等口服治疗1周,病情较前缓解,可以简单言语,活动能力增强,头痛、头晕较缓解,出院后继服维生素C等无进一步改善,遂来我院就诊。
现诊见患者表情呆板,口角流涎,口角右偏,左侧鼻唇沟变浅,行走时左腿拖地,言语不清,头晕,肢体麻木,活动不利,纳差。
舌暗苔腻,脉弦细。
既往史:高血压 l5 年,间断服用药物,未曾系统治疗。
证属气虚血瘀。
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30g,赤芍12g,红花 12g,丹参12g,石菖蒲15g,钩藤18g,胆南星12g,瓜蒌 20g,地龙12g,牛膝15g,菊花15g,防风15g,路路通15g。
每日1剂,分2次服,水煎服。
服药20剂复诊,头晕减轻,纳食渐佳,麻木减轻。
继服7剂,头晕消失,仍有麻木。
原方加入土鳖虫8g,桃仁12g,加强活血通络之功。
半年后随访,肢体活动已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完全自理。
步履缓慢、但平稳,言语较前流利。
嘱其谨慎调养,注意血压稳定、大便通畅,并间断服用活血化瘀中药。
补阳还五汤在临床上的应用

补阳还五汤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源〗《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组成〗黄芪生,四两[120g] 当归尾二钱[3g] 赤芍一钱半[5g] 地龙一钱[3g]川芎一钱[3g] 红花一钱[3g] 桃仁一钱[3g]〖用法〗水煎服。
〖方歌〗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主治〗中风。
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运用〗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
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
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注意事项〗1.使用本方需久服缓治,疗效方显。
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2.本方证以正气亏虚为主,故生黄芪用量宜重(可以30~60g开始,效果不显再逐渐增加),祛瘀药宜轻。
【加减】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方论】本方重用生黄耆大补元气,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通行经络。
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诸症自可渐愈。
【实验研究】(1)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浙江中医杂志》1986(3):110,中风患者血液处于"粘、浓、凝、聚"的倾向,运用本方后,能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甙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
(2)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中药通报》1987(2):51,补阳还五汤静脉注射,有缓慢、持久的降压作用,对麻醉家兔能显著地增强心肌收缩幅度,反映心肌耗氧量的心肌张力时间指数显著降低,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明显增加。
补阳还五汤的异病同治临床应用

脑梗死 )症 见半 身不遂 , : 口舌偏 斜 , 言 语
蹇涩 , 舌质淡 暗 , 脉缓 弦。脑 C : T 正常 或 梗死 。方用补 阳还五汤加 味 : 芪 10 , 黄 0 g
仁 1g红花 1g 川芎 1g 当归 2 g枳壳 5, 5, 0, 0,
1 g 白芥子 1g 5, 5 。水蛭 5 , g 赤芍 1g 5 。水 煎服 , 1 日 剂早 晚分 服。实验研 究表 明 :
地龙 1g 桃仁 2 g红花 2 g 川芎 1g 当 5, 0, 0, 0, 归 2 g 赤芍 1 g鸡血藤 5 g 0, 5, 0 。水蛭 5 , g蛰
虫 1g 5 。水 煎 服 , 1剂 早 晚 分 服 。如 有 日
lg 桃仁 2 g 红 花 2 g JI 1g 当归 O, 0, 0 ,i 芎 0,
心 脏 后 负 荷 j 改 善 冠 心 病 患 者 左 室 收 , 缩和舒张功能。 高脂 血 症 : 见 头 晕 , 痛 , 鸣 , 症 头 耳 心 悸 , 闷气短 , 膝酸 软 , 质暗或 瘀斑 , 胸 腰 舌
搜剔。 因此 , ” 单用草木治疗难 以收功 , 非
用 虫类 药物 不 可 。
补 阳还 五 汤 能 显 著 降 低 家 兔 血 清 胆 固 醇
和 甘 油 三酯 , 实验 性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斑 块 对
下肢静脉曲张: 症见下肢静脉迂回盘
绕如曲蛇 , 自感沉重 , 夜轻 日重 , 活动后症 状加重 , 舌质淡 暗 , 脉缓弱 。病属气 虚血 瘀, 宜用补阳还五汤加 味 : 黄芪 7 g 地龙 5,
元 气 亏 损 , 络 瘀 阻 , 用 补 阳 还 五 汤 加 血 方
苔白 , 脉沉或弱 。化验 血脂 明显增 高 , 或 伴脂肪肝 、 高血压 、 心病 、 梗死 。宜用 冠 脑 补阳还五 汤加 味: 黄芪 6 g 地 龙 1g 桃 0, 0,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摘要】遵循中医学“异病同治”,“辨证求因,审因施治”的理论,运用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赤芍、川芎、桃仁、地龙、红花)治疗眩晕、痫证、心悸及中风后遗证疗效显著。
【关键词】高血压/中医药疗法;癫痫/中医药疗法;室性早搏/中医药疗法;中风后遗证/中医药疗法;补阳还五汤/治疗应用;补阳还五汤【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2-0130-02补阳还五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方由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七味药组成,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
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为臣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为佐药,全方以补气药为主,活血通络药为辅,主治正气亏虚,瘀血阻滞,经络不通之中风后遗证,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下肢瘘废,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苔白,脉缓。
笔者运用该方加减治疗高血压、癫痫以及室性早搏等,屡屡奏效。
1.高血压病患者张某,男,40岁,干部,2010年1月16日就诊。
自诉:头痛眩晕,失眠多梦五年余,面色无华,精神不振,心悸,左侧肢体麻木,血压160~180/100~120毫米汞柱,舌淡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沉细而弦,诊断为眩晕(高血压)属气虚血滞肝阳偏亢型。
治法为益气活血、滋阴潜阳。
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之,药为黄芪、石决明各30g,赤芍、地龙、当归尾、红花、川芎各10g,何首乌、菊花各15g,川牛膝18g,枸杞12g,蜈蚣一条,夏枯草20g,水煎服,连服12剂,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血压降为150/90毫米汞柱,原方黄芪用量增至90克,继服20剂,半年来随访数次,血压基本稳定。
2.痫证患者杨某,男,15岁,2009年4月18日就诊。
其母代诉:20天前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喉中有痰鸣声,汗出,四肢抽搐,约5分钟后缓解,从此,每隔1~2天发作一次,发作后头晕胸闷,纳少,大便干,脉弦细而涩,舌质红,苔薄白。
补阳还五汤临床还可以这么用

补阳还五汤临床还可以这么用《医林改错》方药临床运用陶勇军,陈云志清代医家王清任,敢于问阙经典,勇于创新,重视实践,前后历12年写出精心之作《医林改错》,阐发气血理论,在气血学说的病理机制、治疗原则和组方用药方面,突破了传统理论,临床应用价值肯定,一直为后世医家所推崇,至今应用甚广。
笔者学习《医林改错》,在临证实践中,应用王氏方药化裁治疗疑难病,常获较好疗效,兹举例如下。
1、血府逐瘀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骨质增生陈某,男,60岁。
2004年8月12日初诊。
患者头痛反复发作1年,以项部为盛,项部活动障碍,伴有头昏,CT检查提示颈椎4~6骨质增生,临床诊断为“颈椎骨质增生(椎动脉型)”,长期服用尼莫地平、刺五加、谷维素、止痛药”等治疗,治疗效果不佳。
诊见:头痛,头昏、心烦、胸闷,面色晦暗,形体消瘦,大便干,舌暗红,有瘀斑,苔白,脉细。
证属气滞血瘀,治以理气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三七5g(冲服),葛根20g。
服上方5剂后头痛有所减轻,胸闷好转,续以上方加减治疗2周症状消失。
予以补肾药调理1月。
1年后随访询问病情稳定,头痛未再发作。
按:原文“头痛有外感,必有发热、恶寒之表症,发散可愈;有积热,必舌干口渴,用承气可愈;有气虚,必似痛不痛,用参芪可愈。
查患头痛者,无表症,无里症,无气虚痰饮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剂而愈。
”患者为老年,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导致颈椎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导致瘀血内停,头痛以项部为盛,头痛部位为太阳经所过之处,治以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加葛根解肌通经而见效。
2、通窍活血汤治疗外伤性神智不清代某,男,46岁。
2002年9月8日初诊。
患者神智不清10天。
10天前因不慎从约9m高房屋上跌倒,头部先着地,当即昏迷,送入医院住院治疗,CT检查提示脑挫裂伤,给予脱水、止血及脑保护治疗,病情稳定,但患者神智不清,答非所问。
中医刻诊:患者烦躁、入睡,神智不清,语言错乱,答非所问,时呼头痛,无呕吐。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运用(8种新用途)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运用(8种新用途)展开全文补阳还五汤的临床运用(脑血管病后遗症、麻痹性震、蛋白、颈椎、声带结节)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一书。
由黄芪、赤芍、川芎、当归、地龙、桃仁、红花七药组成。
方中重用黄芪补气,与活血化瘀药配伍,功在益气活血,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
笔者根据其益气活血通络功效,广泛用于临床难治之症,常获良效,举隅如下。
1 脑血管病后遗症石某,男,55岁。
患者因脑血栓住院抢救治疗后,右侧肢体瘫痪不用。
语言謇涩,胸闷不适,喉间痰声漉漉,伴关节肿痛,舌苔薄腻边有紫斑,脉弦滑。
此乃气虚不能运行血液,痰瘀阻于脉络,拟补阳还五汤合开窍化痰。
黄芪60g,当归5g,赤芍10g,红花5g,桃仁6g,川芎8g。
地龙10g,牛膝10g,川菖6g,胆星10g,丹参15g。
经上药加减进治30剂,下肢已恢复功能,能亲自步行至门诊治疗。
上肢虽能活动,但持物仍欠自如,言语也已正常。
按:中风后遗,有虚有实,本例患者形体较丰腴,胸闷生痰,但因病情危重抢救,元气已损,因而辨证气虚痰瘀阻络成立,故在益气活血之中配以化痰开窍通络,改善局部循环,恢复血液流动及血管壁弹性,使偏废之肢体恢复较快。
本方运用时应注意黄芪之用量大而当归轻。
2 麻痹性震颤何某,男,70岁。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
诊时四肢麻木,震颤不止,虽能站立,但不能开步,上肢抖动致不能持物。
伴眩晕,神倦,气短懒言,心烦,夜卧不安。
舌红少苔边紫,脉弦细。
证属气虚血瘀,风动络阻,治当益气活血化瘀定振,拟补阳还五汤加育阴祛风。
黄芪50g,赤芍10g,当归6g,红花6g,桃仁6g,川芎6g。
地龙10g,蜈蚣2条,枣仁10g,石斛15g,钩藤20g,僵蚕10g。
上药服15剂,震颤大减,已能步履,上肢持物也渐正常。
按:麻痹性震颤也属中医“中风”范围。
《证治准绳》谓:“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
”本病其本气虚血瘀,其标在肝。
气虚血阻,肝阴失养,脑海失养,颤振作矣。
简述补阳还五汤最实用的临床运用

简述补阳还五汤最实用的临床运用中医名家祁文强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方中重用生黄芪以补元气,气行则血行,为君药;当归活血补血,为臣药;再配以赤芍、川芎、红花、桃仁等活血祛瘀之品,使瘀祛而不伤正;地龙长于通行经络,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是治疗气虚血瘀所致偏瘫的常用方。
陆懋修在《世补斋医书》指出:“方以黄芪为君,当归为臣,若例以古法当归补血汤,黄芪五倍于当归,则二钱之归宜君以一两之芪,若四两之芪即当臣以八钱之归。
今则芪且二十倍于归矣。
大约欲以还五成之亏,有必须乎四两之多者。
”兹介绍以本方为主治疗盗汗、手足麻木、颤证、(淋巴)水肿、关节疼痛、心悸等6种疾病于下。
【方证分析】本方所治之证乃气虚不运,血行郁滞所致。
正气亏虚,不能行血,血行不利而为瘀,瘀阻脉络,筋脉受损,则半身不遂,口眼斜;瘀阻心脉,心窍不利,则语言蹇涩;气虚不能固摄,则口角流涎,或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气虚血瘀,脉络失养,则肢体麻木,或肢体疼痛;舌暗淡,苔白,脉虚弱或细涩,皆为气虚血瘀之征。
其治补气活血通络。
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脏腑经脉营卫之气,使气能帅血而行,为君药。
血脉不利,桃仁、红花、赤芍、川芎,行血活血,使血运行于经脉之中,共为臣药。
活血伤血,当归补血养血,与黄芪相用,以冀气从血中而生;脉络不通,地龙通经活络,畅通血脉,为佐药。
诸药相互为用,以奏补气活血通络之效。
【方药配伍特点】:补气药与补血药相用,使气能生血,血能化气;补血药与活血药相用,使血虚得补,血瘀得行,达到补血而不壅,行血而不伤的目的。
君药---生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佐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补阳还五汤第一次改良:就补阳还五汤而论,《医林改错》剂量为:黄芪 50~100 克,当归 10 克,赤芍 7.5 克,地龙 5 克,川芎 7 克,桃仁 5 克,红花 5 克,同样用于中风(ct 诊断脑血栓形成) ,中老年体质较好而无其它器质性病变的病人连用两周却不显效。
通过剂量改良为:黄芪 500 克,当归 20 克,赤芍 20 克,地龙 25 克,川芎 20 克,桃仁 20 克,红花 50 克,陈皮 20 克,用药 5 剂后大有成效。
补阳还五汤第二次改良:通过大量的(近100 例同类病人)临床应用,经改良后的补阳还五汤尚有不足之处。
中医认为脑血栓形成,脑梗塞和脑血管痉挛病人,均属中风的中经络范畴,中风病因是风痰入络而致瘀血阻滞。
所以,又改良为:黄芪 500 克,当归 20 克,赤芍 20 克,地龙 25 克,川芎 20 克,桃仁 20 克,红花 50 克,陈皮 20 克,僵蚕 20 克,蝉衣 50 克,防风10 克,荆芥 10 克,半夏 10 克,而后又用于临床,效果更加显著,甚至无后遗症。
补阳还五汤功用是补气,活血,祛瘀通络,生用黄芪大剂量则力专而行走,周行全身,大补元气而起痿废。
配其它六味活血,祛瘀之药不在于逐瘀,而在于活血通络,所以,用大剂量黄芪为主药的目的,就是用补气来行血通络,第二次改良再加上搜风祛痰之药,效果更是显著。
笔者仅仅把补阳还五场的个人应用体会介绍给大家,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启迪广大医务人员能研究出更多更好的妙方,服务于广大患者。
我在临床治疗基本是每一个月都要用到补阳还五汤,因为,这几年我治疗的病人大部分是心血管有毛病的。
我现在谈两三个病例,请大家指点。
一个是出家人,男 65岁,左手整个发褐不灵活,三剂有效,八剂痊愈。
第二个,是我们这里公安局长的父亲68岁,中风八年,三个月可以下地,自己照顾自己。
第三个是现在治疗的一个南下干部是北方的人,在我们南昌工作。
女70多岁,用了七剂效果好,现在改地黄引子加减,还在治疗中。
补阳 还五汤的临床运用

方药组成:生黄芪20g,当归尾、赤芍各6g,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各3g、脾胃虚寒加桂枝9g,良姜、吴芋、香附各6g,胃阴不足加北沙参、麦冬各12g,生地15g,玉竹10g,疼痛重者加醋元胡15g,川楝子12g,炒白芍25g。
脾胃论曰“脾胃气虚、元气不足,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这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理机制,治则补气祛淤为主,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补气,补气行血,兼健脾益气祛淤之功,佐以活血化淤药味,加大行气活血之力,从而达到气行淤散,升降浮沉的脾胃生理机能得以恢复,溃疡愈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消化等溃疡有明显抗复发作用。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的范畴,阴虚为本,燥实为标,阴虚则津不载气,燥热则克伐正气,久之则气阴两虚,气为血之帅,气虚推动无力,则血行不畅,缓慢涩滞而成淤血,即气虚浊留,阴虚火旺,煎熬津液,津亏血少则血液粘稠不畅亦可成淤,即阴虚血滞,津液失于敷布,加重病情,产生并发症,加味补阳还五汤,降血脂、降血粘、降血糖、减少并发症产生,明显改善血液粘稠度,缓解诸症。
2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
方药组成:黄芪120g,赤芍、归尾、川芎各15g,桃仁、红花各12g,地龙10g,头晕重者加天麻10g、蔓荆子15g、菊花15g,血压偏高者加黄芩24g、夏枯草15g、泽泻15g,睡眠不佳者加炒枣仁30g、丹参30g、加威灵仙15g、通行十二经。临床表现多为旋转性眩晕,常伴有共济失调,但多无耳鸣、听力下降。视觉症状多见,因脑干及大脑缺血,引起视力模糊、复视、单眼或双眼同侧视野缺损、出现黑蒙甚至失明。大脑症状多见剧烈头痛,跳痛或炸裂样痛多大枕部弯腰或憋气时加重,常伴有神智迟钝,昏厥或言语障碍,记忆力减退,本病常伴有四肢麻木,感觉异常。
椎基底动脉短暂性缺血性眩晕,主要病理为淤阻脉络,气血不通,气虚则血淤。本类患者血液处于高粘状态,血粘高导致血淤,用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逐淤通络改善血液粘滞度,恢复血液动力,血管壁弹性,加速血流速度,从而疗效显著。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组成] 生黄芪60 当归尾8 赤芍8 广地龙8 红花5 桃仁8[功用] 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 中风后遗症。
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涡斜,语言障碍,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注意] 使用本方时,病人已经清醒过来,体温正常,血压平稳,脑出血停止,脉缓弱。
另外,阴虚血热者严禁服用。
[方解] 因气虚血滞,正气亏虚,不能固摄,从而引至小便频数;另外,无力行血,使得脉络瘀阻,筋脉失养,导致半身不遂等。
方中黄芪补元气,使气旺血行;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活络通经,使得瘀去络通。
[现代应用] 现代常加减运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的后遗症(比如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半身不遂,截瘫,单瘫而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法] 1.若病人脾胃虚弱,可加入党参18 白术152.痰多者,加入法夏10 天竺黄103.下肢瘫痪者,加入杜仲12 牛膝124.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8 远志12推拿加补阳还五汤治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1资料与方法本组有神经根型颈椎病共300例,随机分2组,其中治疗组200例中,男102例,女98例。
年龄50~60岁72例,61~70岁104例,71~78岁24例,平均60.7岁。
病程最短2周,最长23年,平均5.8年。
对照组100例中,男58例,女42例。
年龄50~60岁36例,61~70岁52例,71~76岁12例,平均60.4岁。
病程最短13d,最长12年,平均5.6年。
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组:推拿治疗:(1)患者坐位,医者位于其后侧方,先用滚法于患者的颈后部、两侧背部斜方肌及患上肢往返施术。
(2)以拇指端按揉颈部夹脊穴、风府、风池、肩井、天宗、肩中俞、肩外俞、曲池、手三里、外关等,以局部达酸、麻、胀、痛、重“得气”为宜。
(3)拿捏颈部两侧、双侧斜方肌及患侧上肢处。
(4)颈椎拔伸法:患者坐位。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浅悟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浅悟摘要】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临床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肾肿瘤血尿,复视、高血压均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异病同治,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功效补气、活血通络。
《方剂学》述其主治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者。
并述其方义黄芪大补元气,长肌肉,为主药: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和营,桃仁、红花、地龙化瘀通络,合而为剂,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其效甚佳。
笔者临证多年,从辨证施治的角度,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临床上运用该方治疗气虚血瘀诸多疑难病证,均取得满意疗效。
现举验例:以飨同道。
一肾肿瘤血尿张某,男。
58岁。
2008年5月6日就诊。
患此近一月反复出现血尿,腰腹胀痛,并头晕心悸,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食少纳呆,且见尿血色暗红,时有瘀血块,腰腹时有痛于针刺。
有肾肿瘤病史一年余。
就诊前曾数次前往他院治疗,均给予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剂不效。
来查舌紫暗,苔白,脉缓。
此乃气虚血瘀所致,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党参20g、赤芍10g、当归10g、川芎9g、桃仁6g、红花6g、蒲黄12g、三七粉6g(分三次冲服)云苓12g服二剂腰腹疼痛减轻,血尿减少,续服八剂,临床症状消失,其血尿遂愈。
按:本例血尿诊前数人墨守常规,均予以滋阴降火,凉血止血而无效,后以益气活血而收功。
关键在于抓住了气虚血瘀这一病机要点。
此乃肾肿瘤瘀血内阻,不通则痛,复因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终致气血俱虚。
虽然表现血尿反复发作,但其根本为气虚血瘀。
气虚使血液失其统摄,瘀阻使血液不循常道,故用大剂量的益气活血药物,直破其瘀,使瘀血得以消散,血脉得以畅通,新血得以归流,不独血止尿清,腰腹无痛,而且全身气血亏虚之症悉得改善,故诸症自除。
二复视柳某,女,51岁,2008年7月10日就诊。
主诉视物昏花,视一为二一周,并伴左侧肢体麻木不仁,头晕目眩,气短懒言,精神萎靡,面色不华。
补阳还五汤的异病同治临床应用

补阳还五汤的异病同治临床应用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中列在瘫痿之后的方剂,由黄芪、赤芍、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组成,方中重用黄芪补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气,并助诸药之力;配以当归活血祛瘀而不伤气;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活血祛瘀;地龙通络,诸药合用共凑补气活血逐瘀通络之功,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病证,取得较好的疗效。
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症见半身不遂,口舌偏斜,语言蹇涩,舌质淡暗,脉缓弦。
脑CT:正常或梗死。
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100g,地龙15g,桃仁20g,红花20g,川芎10g,当归20g,赤芍15g,鸡血藤50g。
水蛭5g,蛰虫15g。
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如有血压偏高可加牛膝、杜仲、桑寄生、钩藤。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补阳还五汤具有清除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改善血小板功能维持前列环素/血栓素A2的比例平衡。
缺血性中风可引起大量自由基释放,通过脂质过氧化反应造成细胞结构的改变,导致脑细胞死亡,故及时有效地清除自由基有利于缺血性中风后脑细胞功能的恢复。
黄芪富含微量元素硒,硒是体内类自由基损害防御物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黄芪具有清除体内自由基及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等功能,黄芪还具有增强细胞生命力和抵抗力的作用;当归具有抗血管痉挛和收缩作用,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有显著激活作用;川芎所含生物碱川芎嗪对血栓素A2样物质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桃仁、红花、赤芍能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血凝状态,预防血栓形成及促进血栓溶解等[1]。
胸痹:症见心胸隐痛,痛有定处,心悸且慌,倦怠,乏力、气短,易汗,动则加重,或伴下肢浮肿,纳呆,少尿,舌淡稍暗,苔薄白而润,脉虚缓。
为心气虚无力鼓动血液运行,心血瘀阻,心电图示心肌缺血改变。
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75g,地龙10g,桃仁15g,红花15g,川芎10g,当归20g,赤芍15g,五灵脂15g,蒲黄10g,党参100g,甘草20克五味子20g,薤白10g。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讲解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刘翠豹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著名方剂,现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方剂组成黄芪四两生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二、立方依据王清任以“补阳还五”为方剂名称,与其提出的“元气”理论密切相关。
他形象地将人一身之元气设定为“十分”或“十成”的整数,若平均横向分配,则左右各有“五分”;若平均纵向分配,则上下各有“五分”。
在生理状况下,元气充达全身无处不到,人“手握足步,头转身摇,用行舍藏,全凭此气”。
而在病理情况下,元气稍有亏虚,即可导致人体机能减退。
当其亏虚程度较轻时,因难以察觉而易于造成人的疏忽;当其持续出现亏虚并达到一定限度时,诸多疾病就会因此而发生了。
王氏认为,这一限度为人体全部元气(十分之一半(五分,是“半身无气”的结局。
因元气亏虚如此之甚,治疗决不可墨守“病属于虚,宜治以缓”的常规方法,而应抓住时机以峻补立法,迅速应用大补元气的方法使周身元气得以恢复。
所以,所谓“补阳还五”实际上就是补足人身“十分”元气之意。
三、方解从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即可看出,该方“不在逐瘀以活血,重在补气以活血”。
方中以重剂黄芪为君,大补元气以起痿废;伍以归尾、川芎、桃仁、红花、地龙、赤芍等活血通络以疗不仁。
方中药物以气运血,气血互用,气足血活,元气复来,用药比例及配伍方法十分科学。
四、药理研究实验研究表明,本方水煎液能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并有明显抗凝血及抗体内血栓形成作用,对脑血管有显著扩张作用,能持久增加脑血流量,明显降低脑血管阻力,加速损伤脑组织的修复,对脑水肿及并发的脑功能紊乱有一定纠正作用,对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疗效肯定。
同时,还有一定的温和降压作用。
五、临床应用体会1、要正确把握临床适应症,做到方随证出,药性相符。
补阳还五汤主要应用对象为辨属正气亏虚,脉络瘀阻的中风后遗症。
其主要临床表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苔白,脉缓。
补阳还五汤临床新用

补阳还五汤临床新用
补阳还五汤临床新用
摘要: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为补气活血之代表方,主要应用于治疗气虚血瘀之证。
近年来,笔者运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多种疾病,均获满意效果。
现举例介绍如下。
1 不孕症宋某,女,36岁,初诊于1997年10月10日。
婚后7年未孕,婚前人流1次。
15岁经初潮,经期正常,经量中等,经色紫暗有血块,经前小腹刺痛。
输卵管造影:双侧输卵管不通。
舌淡白,舌下静脉怒张,脉细涩。
证属气滞血瘀,脉络瘀阻。
治拟益气温阳,化瘀通络,药用补阳还五汤化裁:黄芪60g,当归、穿山甲、路路通、皂角刺各15g,赤芍、地龙各10g,川芎12g,桃仁、柴胡、延胡索各6g。
经净后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2个月。
二诊:经前及经期腹部疼痛消失,经量中等,色暗红。
输卵管造影示:左侧输卵管已通,右侧仍闭塞。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软。
上方减柴胡、延胡索、路路通、皂角刺,加益母草、紫英石各20g,鹿角霜、蛇床子各12g。
服药3个月后,受孕。
中风,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医科(050051) 侯梅荣 补阳还五汤出自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由黄芪、赤芍、川芎、当归尾、桃仁、红花、地龙组成。
是治疗半身不遂和痿症的有名方剂。
将补气和活血化瘀结合运用是王清任对临床治疗法则的重要发展,重用补气使气足而血行,经络通畅,共起补气活血逐瘀通络的作用。
笔者在临床上除用于治疗半身不遂外,常用本方治疗气虚血瘀所致的各种病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兹举例如下: 1 腓总神经损伤 韩某,男,42岁,干部。
因车祸,当时昏迷,右下肢活动障碍,急诊入我院创伤科,经抢救脱险。
诊为:①右髋臼骨折、髋脱位。
②右胫腓骨上段粉碎性骨折,③右腓总神经损伤,4、5、6肋骨骨折。
经骨牵引治疗(共住院54d),骨折基本愈合,伤口愈合良好。
唯右下肢活动受限,于1987年3月27日住中医家庭病床,患者自受伤以来从未下床活动,现右下肢活动受限,在床上坐位时右下肢不能向上抬起,亦不能左右移动,小腿及踝关节肿胀,踝关节能屈曲活动但不能背伸活动,足大趾不能活动。
一般情况好,食欲好,二便正常,舌质暗淡胖嫩、苔白,脉沉略弦。
患者因受伤较重损伤气血,且有瘀血阻滞。
证属:气血两虚,瘀血阻络。
治宜:益气养血、化瘀通络消肿,处方: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赤芍、丹参、川芎、川牛膝、木瓜各15g,防己12g,红花、桃仁、地龙各10g,泽兰18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服至20剂时,在床上坐位时右下肢可向上抬起,并能左右移动,肿胀减轻,踝关节仍不能背伸,足大趾不能活动。
继上方加川断15g,六路通12g,泽兰15g。
水煎服,并嘱患者下床活动进行功能锻炼。
每天持双拐行走后即肿甚,休息后肿胀即消。
即以上方加减调治2个月,服药60剂。
配合功能锻炼。
右下肢功能完全恢复活动自如,重返工作岗位。
2桡神经损伤 张某,男,32岁,司机。
主因左胸背部烫伤,左桡神经损伤25天于1995年6月20日入我院外科。
补阳还五汤异病同治举隅

据 中医学异病同治之法则, 除运用本方治疗 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外, 还用以治疗气虚
血瘀型 头痛、 痹证、 消渴后期 并发 痹证等病
证, 均取得 了较 满 意 的疗效 。
服1 O剂。二诊: 患者腰腿痛减轻 , 膝部肿胀 明显消退 , 能稍作屈伸活动, 纳差腹胀 , 余症 如前。原方去党参 , 加焦三仙各 lg鸡内金 O,
血藤 2g九香虫 lg 0, O 。1日 1 , 剂 水煎 服, 连
创的名方 , 具有补 气、 活血、 通络之功 效. 主
治气虚血瘀之 中风后遗症。临床 中笔者根
2 1日初诊 , 者 自诉 1年来 头部 隐 隐作 患
痛, 以两侧 痛 为 主 , 发 时 止 , 时 阵发 性 加
剧, 时如针刺 , 劳累甚 至 看书学 习后 头痛
病机为肝肾不足 , 气血双亏, 脉络瘀 阻, 治以 补益肝肾, 益气活血 , 通络止痛。方 用补阳 还五汤加味。处方 : 生黄芪 3g当归 lg川 O, O,
摘 要 补阳还五 汤是清代名 医王清任 首
例 2 男 ,7岁 , 生 。20 : 1 学 0 2年 3月
芎 1g地 龙 1g 赤芍 1g 桃仁 lg 红花 2, 2, O, O, lg党参 lg 白术 3g牛膝 1 , O, O, o, 5续断 1g鸡 5,
维普资讯
补 阳还五 汤 异病 同治 举 隅
陈智渊 田 兆文
体废 而不用 , 发为 中风 。故用补 阳还 五汤
忍。身体瘦弱 , 头晕 目眩, 面色少华 , 体倦乏 力, 少气懒言 , , 纳差 腰腹部可见墨水瓶盖大
小环形红斑 , 舌质黯淡 , 苔薄白, 脉细涩。西
例 1男,4岁 , 民,OO年 1 : 5 农 2O O月 1 5 日首诊。患者 5年来经常头晕 , 神疲乏力 , 常 自汗 , 动则更甚。半月来头晕加重 , 并出 现头项痛 , 痛不甚剧 , 时轻时重 , 绵绵不止 , 左侧肢体麻木, 痿软无力。昨天夜间发展至 左腿不能行走 , 卧床不起。晨起刻诊 , 神清 , 身体瘦弱 , 神疲乏力 , 面色萎黄 , 口眼歪斜 ,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经验分享

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经验分享补阳还五汤选自清·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 ,由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地龙组成,有益气活血、通络之功效,原用本方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之证,笔者在治疗血淤证之各种疾病时,常用本方加减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病例1:刘某,男, 65岁。
自诉:近一年来自觉心悸失眠,头痛头晕,胸闷。
口服谷维素、安定等药疗效不显,现来我处就诊。
刻诊:面色晦暗,失眠健忘,心悸食少,气短,疲乏无力,舌质紫黯,边有淤点,脉弦涩。
辨证:淤血阻络,脑失所养。
治法:益气活血,化淤止痛。
处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当归,川芎,桃仁,赤芍,地龙,党参,甘草,焦三仙,三剂,水煎服。
(具体用量请咨询专业医生)二诊:眩晕、心悸、头痛减轻,能入睡但易醒梦多。
原方加炒枣仁,夜交藤,远志。
三剂,水煎服。
三诊:续投上方药五剂,诸症悉除。
按:本例乃淤血内阻,气虚运血无力,心神失养,见头晕失眠、心悸健忘,投补阳还五汤而获效。
病例2:患者赵某,男, 69岁。
自诉:尿频尿少已半年,曾服中西药罔效。
某医院作直肠指诊后,断为“前列腺肥大”。
因年事已高,拒绝手术,遂来我处诊治。
刻诊:精神较差,食少纳呆,头晕,气短,四肢乏力,少腹胀痛,小便涓滴难出。
舌质淡紫,苔薄白,脉细弦涩。
辨证:气虚血淤,尿路阻塞,治法:益气活血,化淤通络。
处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当归,灸山甲,䗪虫,桃仁,地龙,川芎,红花,川牛膝,路路通,血竭。
连服上方药三剂后,尿能成线,但觉无力,继进药四剂,诸症悉除。
按:本例是由于年老体弱,气虚日久血运不畅,淤血内阻,尿路梗塞,肪胱气化失常所致。
观其舌质淡紫见证,故以补阳还五汤加穿山甲、䗪虫、牛膝、路路通增强其化淤通利、活血消淤之功,使淤祛水道畅通,故获效。
病例3:刘某,男,29岁。
自诉:阳萎二年余。
刻诊:阳事不举,面色萎黄,语言低微,舌淡紫,苔薄白,脉沉涩。
辨证:气虚血淤,闭阻厥阴,宗筋失养。
治法:补气养血,活血通络,处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补阳还五汤临床运用举隅

补阳还五汤临床运用举隅作者:余建伟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年第04期关键词:补阳还五汤;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头痛;呃逆中图分类号:R289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4-0038-02补阳还五汤出自清朝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由黄芪、赤芍、川芎、当归、地龙、桃仁、红花组成,临床多用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笔者在临床中报据其功效,辨证施治治疗坐骨神经痛等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坐骨神经痛王某,女,31岁,公务员。
2008年8月10日初诊,右侧臀部、右大腿、后侧中至右踝关节麻木胀痛1月余,查:一般情况可,心肺正常,腹平软,双肾区无叩击痛,华色曼氏征(-),拉氏征(-),挺腹试验(-),“4”字试验(-),加强试验,右直腿抬高试验(+),左侧环跳穴压痛(+),舌质淡红,苔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细,CT检查:(1)腰椎间盘未见异常;(2)腰椎骨质增生。
中医诊断:痹证(痛痹气滞血瘀),西医诊断:坐骨神经痛。
治以活血化瘀,疏经止痛,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药:黄芪30g,赤芍15g,地龙20g,川芎10g,当归10g,桃仁30g,红花20g,元胡20g,透骨草20g,鸡血藤膏20g,威灵仙20g,秦艽20g,6剂后,症状好转,巩固8剂后,再访至今未发。
按:本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其发病多在人体正气虚抵抗力下降时,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正虚邪致。
《灵枢周痹》云“风寒湿热气客于分肉之间”,“其痛,随脉以下,不能左右”,故治疗当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本方以黄芪、当归补气益血,桃仁、红花、地龙、活血通络,元胡、威灵仙、透骨草祛风除湿止痛之功,秦艽引邪下行,用之如桴鼓相应。
2腰椎间盘突出症李某,男,40岁,驾驶员。
2009年10月15日初诊,患者半月前出车途中,出现腰部剧烈刺痛,腰部俯仰转侧活动不便及行走不便稍困难,痛处固定及入夜痛甚,CT检查:L4~5、L5~S1椎间盘膨出,在外院服中西药(药名不详)及行针灸、牵引、推拿、理疗、治疗、疗效不明显;查:一般情况可,心肺正常,腹平软,双肾区无叩击痛,腰4.5椎旁压痛,腰椎生理弧度欠佳,拉氏征(+),加强试验;左、右直腿抬高试验(+),挺腹试验(+),“4”字试验(+),舌质暗红,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诊断:腰痛(气滞血瘀,脉络受损),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治以活血化瘀,疏经通络止痛,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药:黄芪30g,当归15g,赤芍20g,地龙15g,川芎15g,桃仁30g,红花20g,无胡20g,丹参20g,威灵仙150g,蜈蚣5g,炙没药10g,炙没药10g,重楼20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阳还五汤的异病同治临床应用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中列在瘫痿之后的方剂,由黄芪、赤芍、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组成,方中重用黄芪补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气,并助诸药之力;配以当归活血祛瘀而不伤气;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活血祛瘀;地龙通络,诸药合用共凑补气活血逐瘀通络之功,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病证,取得较好的疗效。
1、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
症见半身不遂,口舌偏斜,语言蹇涩,舌质淡暗,脉缓弦。
脑CT:正常或梗死。
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黄芪100g,地龙15g,桃仁20g,红花20g,川芎10g,当归20g,赤芍15g,鸡血藤50g。
水蛭5g,蛰虫15g。
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如有血压偏高可加牛膝、杜仲、桑寄生、钩藤。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补阳还五汤具有清除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改善血小板功能维持前列环素/血栓素A2的比例平衡。
缺血性中风可引起大量自由基释放,通过脂质过氧化反应造成细胞结构的改变,导致脑细胞死亡,故及时有效地清除自由基有利于缺血性中风后脑细胞功能的恢复。
黄芪富含微量元素硒,硒是体内类自由基损害防御物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黄芪具有清除体内自由基及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等功能,黄芪还具有增强细胞生命力和抵抗力的作用;当归具有抗血管痉挛和收缩作用,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有显著激活作用;川芎所含生物碱川芎嗪对血栓素A2样物质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桃仁、红花、赤芍能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血凝状态,预防血栓形成及促进血栓溶解等。
2、胸痹:
症见心胸隐痛,痛有定处,心悸且慌,倦怠,乏力、气短,易汗,动则加重,或伴下肢浮肿,纳呆,少尿,舌淡稍暗,苔薄白而润,脉虚缓。
为心气虚无力鼓
动血液运行,心血瘀阻,心电图示心肌缺血改变。
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75g,地龙10g,桃仁15g,红花15g,川芎10g,当归20g,赤芍15g,五灵脂15g,蒲黄10g,党参100g,甘草20克五味子20g,薤白10g。
下肢浮肿、少尿加茯苓皮10g,桂枝10g。
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本方通过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降低全血黏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元、红细胞压积及血沉,抑制血小板凝集,并增加心衰患者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代谢、冠脉循环及微循环,并可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减轻心脏后负荷,改善冠心病患者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
3、高脂血症:
症见头晕,头痛,耳鸣,心悸,胸闷气短,腰膝酸软,舌质暗或瘀斑,苔白,脉沉或弱。
化验血脂明显增高,或伴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
宜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黄芪60g,地龙10g,桃仁15g,红花15g,川芎10g,当归20g,枳壳15g,白芥子15g。
水蛭5g,赤芍15g。
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实验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能显著降低家兔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明显的消退作用,还可控制动物体重。
因此说明补阳还五汤能调节载脂蛋白代谢,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治疗高脂血症。
4、突发性耳聋:
症见突然听力(单或双耳)减退或丧失,既往无中耳炎、无应用耳毒性药物、无噪声接触史;鼓膜外观正常,电测听力示感音性聋,或伴头晕,耳鸣,乏力,舌质淡暗,苔白,脉弱。
处方:黄芪45g,桃仁15g,红花15g,川芎15g,当归尾15g,赤芍15g,地龙10g。
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本方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它具有活血化瘀、扩张为血管、改善血液黏滞性及血液流变性质,抗血小板聚集、恢复血液动力及血管壁的弹性、增加血流速度及组织灌注等功效。
本方还含一定的锰、铁、铜、铬、镍等,可能补充或纠正突发性耳聋患者微量元素的代谢失常。
5、面神经麻痹:
症见口眼歪斜,脉虚,属气虚者。
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黄芪50g,地龙10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当归15g,蜈蚣1条,全蝎2g,白附子10g,防风20g。
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6、痹症:
症见骨节酸痛,时轻时重,而以屈伸时尤甚。
或筋肉时有惊掣跳动,面黄少华,心悸乏力、气短,自汗,肌肉瘦削,食少,便溏,舌淡白稍暗,苔白或无苔,脉象濡弱或细微。
治疗时用补阳还五汤合黄芪五物汤加减。
处方:黄芪50g,红花10g,地龙10g,桃仁10g,川芎10g,当归20g,桂枝15g,赤芍15g,白芍15g,蜈蚣1条(研冲),全蝎5克(研冲),生姜三片,大枣5枚。
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痹证日久不愈气血亏虚,邪气伏经髓,入络道缠绵难愈,叶天士:“风邪流于经络,须以虫蚁搜剔。
”因此,单用草木治疗难以收功,非用虫类药物不可。
7、痿证:
症见肢体筋脉弛缓,手足痿软无力,舌质淡暗,苔薄白润,脉缓弱。
证属元气亏损,血络瘀阻。
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50g,党参50g,地龙10g,桃仁15g,红花10g,川芎10g,赤芍10g,牛膝10g,蛰虫10g。
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8、下肢静脉曲张:
症见下肢静脉迂回盘绕如曲蛇,自感沉重,夜轻日重,活动后症状加重,舌质淡暗,脉缓弱。
病属气虚血瘀。
宜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黄芪75g,地龙10g,桃仁20g,红花20g,川芎10g,当归20g,党参50g,牛膝5g,升麻10g,赤芍15g。
静脉曲张基本消失后改用血府逐瘀丸和补中益气丸巩固疗效。
9、软组织挫伤或骨折:
对于扭转、挫伤、跌仆、创击等暴力所引起的皮下出血、筋膜、肌膜的损伤及骨折,伴周身无力,气短,倦怠,乏力,舌质淡红,脉缓弱。
属气虚血瘀者。
处方:黄芪50g,桃仁20g,红花20g,川芎10g,当归20g,赤芍15g,白芷10g,元胡10g,独活20g,羌活20g,乳香10g,没药10g,蛰虫10g。
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10、腰椎间盘突出症:
症见腰腿疼痛,活动受限,伴周身无力,气短,倦怠,乏力,舌质淡红,脉缓弱。
处方:黄芪60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当归10g,赤芍10g,苏木20g,细辛5g,独活20g,羌活20g,乳香10g,没药10g。
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11、脑震荡后遗症:
外伤后症见头晕,头痛,恶心,怕光,周身无力,倦怠,记忆力减退,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缓弱。
症属气虚血瘀络阻。
处方:黄芪50,地龙10g,桃仁15g,红花15g,川芎15g,赤芍15g,党参30g,蛰虫10g,全蝎2g,细辛5g,钩藤10g。
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12、妇人产后病:
①产后漏下:
症见阴道流血淋漓不断,量时多时少,色黯红挟有血块,小腹急两侧少腹隐痛,痛甚时即有较多血块排出,伴面色萎黄,四肢倦怠,心悸气短,头晕少寐,腰膝酸软,色质淡,苔薄白,脉细。
子宫B超示宫腔内有少量残留组织,证属气虚血瘀,胞络阻滞。
处方补阳还五汤加味:
黄芪50g,地龙5g,桃仁5g,红花5g,川芎6g,当归10g,赤芍10g,益母草15g,蒲黄10g,香附10g,党参10g,续断15g。
②产后痛经:
经来下腹疼痛,经期不定伴乳房胀痛,经后腹痛减轻,两侧小腹下坠,心烦易怒,色质淡边有瘀斑,脉细涩。
证属气虚血瘀。
处方:黄芪40g,地龙5g,桃仁5g,红花5g,川芎10g,当归15g,赤芍10g,柴胡10g,白芍10g,枳壳 10g,青皮6g。
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