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

合集下载

阵地建设情况总结报告(优秀6篇)

阵地建设情况总结报告(优秀6篇)

阵地建设情况总结报告(优秀6篇)社区阵地建设情况报告篇一根据全市服务社区要求,我针对建设安全社区的课题进行了调查走访,调研报告如下:一、存在问题(一)影响社区安全的因素多1、道路交通安全方面。

一是社区道路密集、弯急;二是社区道路沿线植被茂盛,弯多弯急,视野狭窄形成安全隐患;三是驾驶人员交通安全意识薄弱,驾驶技术良莠不齐;四是部分路段安保施设和警示标识标牌不齐。

2、治安安全。

社区人流大、类别多,人口结构复杂,由各种利益纠纷引起的不稳定因素增多。

3、其它方面安全。

包括学校安全、居家安全、森林防火安全、涉水安全、施工安全、公共场所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类别多、范围广,安全工作形势严峻。

(二)安保基础设施弱一是硬件设施跟不上。

社区居民聚居点分散,道路交通无护栏、医疗卫生条件差、人居环境安全隐患多等现象突出。

二是软件设施跟不上。

受各方面因素影响,网络服务还未彻底实现,社区还不能做到及时、准确联系上每一家住户。

三是服务水平比较低。

人员有限,社区的服务工作并不能真正做到经常入户,实时了解社区居民所需所求。

(三)体制机制不完善一是上下联动乏力。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努力创建和谐校园、敬老模范社区,虽然各社区也积极动员参与,发挥了基层创建主体作用。

但是,基层组织与市党委、政府沟通乏力,不能将基层的具体实际反映到政策决策上来,导致社区安全监管工作中还存在盲点和弱点。

二是区域壁垒存在。

目前,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各社区之间沟通较少,只自顾本社区的安全监管、方法简单、区域监管乏力,未真正整合力量、相互监督、优势互补。

尤其在社区交界处,责任不明晰,遇事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亟需打破偏安一隅的区域壁垒,整合部门监督、行业监督、社会监督等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健全安全监管网。

三是工作创新不足。

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立足于本地实际,借鉴了其它先进安全社区建设的成果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更好的接地气、合民情,在创建中没有新特色、新成效。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金昌—武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金昌—武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金昌—武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7.22•【字号】甘政办发[2011]169号•【施行日期】2011.07.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金昌—武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11〕169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省属有关企业:《金昌-武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加快金昌-武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

规划的实施有利于发挥区域产业优势和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两市在更大范围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形成区域经济综合优势。

金昌和武威两市要紧紧抓住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契机,加强合作,团结奋进,加快建立产业协同发展、重大项目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共建和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的体制机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打造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一体化发展。

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本规划的要求,落实好各项工作任务,努力促进金昌-武威区域经济在高起点上争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金昌-武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金昌-武威经济区(以下简称“金武经济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南邻青海、北接内蒙,范围包括金昌市的金川区、永昌县,武威市的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面积4.2万平方公里,2010年总人口227.9万人。

为贯彻落实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省委“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本规划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国函〔2009〕150号)以及《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甘政发〔2011〕21号)编制,是指导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性规划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基本依据。

武威市凉州区主城区城市综合体项目策划书

武威市凉州区主城区城市综合体项目策划书
(4)业态定位:商贸综合体,以商务办公、居住、金融、酒店为主。
(5)控制指标:该区域建筑限高100米(地标建筑不受限制),容积率控制在2.8~3.2之间,商务办公为主要功能,其建筑面积应大于总建筑面积的50%。
图4-14高铁站商贸综合体项目选址在总体规划中位置
图4-15高铁站商贸综合体周边环境分析图
(4)业态定位:金融办公综合体,以商业、金融、办公、公寓为主。
(5)控制指标:该区域建筑限高80米,容积率控制在3.0~3.5之间,商业、金融为主要功能,其建筑面积应大于总建筑面积的50%。
图4-6新城区金融办公综合体项目选址在总体规划中位置
图4-7新城区金融办公综合体周边环境分析图
4、雷台公园东侧文化旅游综合体
(一)凉州主城区城市综合体总体布局
根据城市功能,凉州主城区规划布局八个城市综合体:金沙物流园交通物流综合体、海藏湖文化旅游综合体、新城区金融办公综合体、雷台公园东侧文化旅游综合体、皇台商贸综合体、火车站商贸综合体、高铁站商贸综合体、天马桥东商务会展综合体。其总体规划布局如下图4-1所示:
(二)凉州主城区各单体城市综合体规划布局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空间发展示意图(详见附图二)
武威市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金色大道路线平面图(详见附图三)
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凉州主城区用地规划图(详见附图四)
凉州老城区交通干道附近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商业繁荣,利于发展商贸综合体和综合多功能综合体;新城区海藏湖周边和天马湖两岸环境优美,是未来城市的核心区域,开发潜力大,利于发展文化旅游综合体、商贸综合体、金融办公综合体及商务会展综合体;城郊区域工业园区聚集,有相应的土地储备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利于发展综合及专业类的城市综合体。
三、城市综合体的管理

【优质文档】武威规划公示-范文word版 (16页)

【优质文档】武威规划公示-范文word版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武威规划公示篇一:武威市总体规划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武威城市发展,加强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规划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原武威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年——201X年)、《武威市政府工作报告》(201X年)、《武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1X年)以及国家、甘肃省的有关法规和规范,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在对本市发展进行合理定位的基础上,明确武威城市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及策略,提出整体的城市空间架构,为城市建设提供了规划指导和依据。

第二条本规划是武威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法令性指导文件,凡在本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按本规划执行。

凡因城市建设需要编制各项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也应遵循本规划的原则和具体要求进行编制。

第三条规划原则1、整体效益最优原则:从城市的整体出发,全面研究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历史文西营水库及水源地保护区、海藏寺、天梯山石窟和百塔寺文物保护地以及航校及飞行净空保护区。

规划建成区四周各1公里为城市生态控制区,武威城区与辛家河滩工业区、辛家河滩工业区与武南城区之间的用地为城市生态防护用地。

城市规划区总面积为150平方公里。

第五条规划期限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期限分为近期和远期两个阶段,近期至201X年,远期至2020年。

第六条本规划的解释权属武威市人民政府,如需调整,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

第七条本规划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后,自公布之日开始实施。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第八条城市发展目标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强化区域经济中心职能,合理布局城市各项设施,将武威市建设成为功能完善、交通便利、工业发达、商贸繁荣、市景优美、生活舒适、文化发达,具有西部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武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武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武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威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3.24•【字号】武政发〔2021〕17号•【施行日期】2021.03.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武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中央、省属在武有关单位:现将《武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威市人民政府2021年3月24日武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2月8日武威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 9一、“十三五”时期发展主要成效 9(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10(二)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 11(三)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13(四)生态产业体系支撑有力 16(五)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19(六)城乡建设面貌焕然一新 20(七)重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22(八)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24(九)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健全 26(十)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27二、“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和趋势 31(一)发展环境 31(二)重大机遇 32(三)主要挑战 34第二章总体要求 35一、指导思想 35二、基本原则 36三、发展定位 37(一)河西走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桥头堡 39 (二)优质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 40(三)历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高地 41(四)西部通道经济重要枢纽 42(五)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 43四、发展目标 44第三章主要任务 49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夯实经济转型发展新动能 49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49(二)加快发展生态工业 53(三)做强文化旅游产业 56(四)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 61(五)加速发展数字经济 65(六)打造产业集聚平台 67二、坚持生态优先战略,勇担生态报国新使命 70 (一)持续加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70 (二)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70 (三)巩固提升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成果 72(四)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 72(五)推进国土绿化倍增行动 74(六)开展科学防沙治沙 75(七)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 76(八)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76(九)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79(十)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80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81 (一)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81 (二)提高农业质量效益 82(三)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83(四)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85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86 (一)扩大消费需求 86(二)拓展投资空间 87(三)推进供应链优化升级 88(四)推动形成双循环相互促进格局 89五、强化创新驱动引领,激发创新创造新活力 89(一)提升科技创新综合实力 90(二)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92(三)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92(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93六、持续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发展新环境 94(一)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94(二)建设现代化市场体系 95(三)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96(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97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保障新支撑 98(一)改善交通基础设施 98(二)完善水安全保障体系 100(三)强化能源支撑保障 102(四)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105八、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促进城乡融合新发展 107 (一)优化全市国土开发保护格局 107(二)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108(三)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09(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109(五)加强城市综合治理 110(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110(七)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111九、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文化事业新气象 112 (一)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112(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14(三)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115十、坚持深化对外开放,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115 (一)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115(二)完善和拓展口岸功能 116(三)努力扩大外贸出口 117(四)加强区域交流合作 117十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群众新福祉 117 (一)千方百计稳就业保就业 118(二)稳步提升城乡居民收入 119(三)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121(四)全面推进健康武威建设 122(五)发展公共文化体育事业 125(六)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126(七)完善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体系 127十二、坚决维护国家安全,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水平 128(一)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武威 128(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129(三)坚持全面依法治市 131(四)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建设 132第四章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32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32二、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133第五章保障措施 134一、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134二、落实统一规划体系 135三、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135四、形成规划实施机制 136《武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依据《中共武威市委关于制定武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是武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是“十四五”时期的行动纲领,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阐明市委、市政府发展意图和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履行经济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等职责的重要依据,是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指导性文件。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旅游与文化资源融合相关问题研究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旅游与文化资源融合相关问题研究
化 产业要 素分 布不 均衡 ,产 业 水平 总体 不 高 ;文化 资源与旅 游 产业 的整合 、融合度 不 足 ;旅
游产品创新程度 总体不高等 问题 。在对核心 区文化旅游资源进行 空间整合分析的基础上 ,深 入 挖掘 了大靖 、土 门的 历 史文化 资源特 征 ,探 讨 了如 何 建 立 大靖 历 史文化 名镇 观光 体 验 区、 明代堡寨军事文化旅 游体验 区、土 门故城体验旅游区、山陕会馆移民商贸文化体验旅游 区等
i s i n s u ic f i e nt ;t o ur is m p r o d u c t i nn o v a t i o n l e v e l i s n o t hi g h,e t c . On t h e b a s i s o f t he a n a l y s i s o n t h e
重 点旅游 项 目。
关键 词 :武威 城 乡融合 发展 核 心 区 ;旅 游 与文化 融合 ;大靖 土 门 ;区域 旅 游文化 资 源 ;创 意
与 策划
中 图分类 号 :F 5 9 2 . 7
文献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 0 0 8 — 8 1 3 x ( 2 0 1 4 ) 0 l — O 0 1 9 一 O 4
h i s t o r i c a l c u h u r e r e s o u r c e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D a j i n g a n d T u m e n , d i s c u s s e d h o w t o b u i l d f a m o u s
c u h u r a l a n d t o u r i s m r e s o u r c e s s p a t i a l i n t e g r a t i o n i n c o r e a r e a ,t h i s a r t i c l e c a r e f u l l y s t u d i e s t h e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的批复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的批复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7.07.30•【字号】甘政函〔2017〕94号•【施行日期】2017.07.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的批复甘政函〔2017〕94号武威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报请审批〈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的请示》(武政发〔2017〕39号)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武威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重要节点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西走廊中心城市。

《总体规划》的实施,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识、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统筹做好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各项工作,逐步将武威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生态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二、你市要重视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2841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的规划管理。

加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地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当统筹考虑为周边农村提供服务。

根据市域内不同地区条件,重点发展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镇,优化村镇布局,加强对村镇建设的指导,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

三、你市要依照《总体规划》要求合理控制城市规模。

到2030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205万人以内,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78万人以内,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17平方公里。

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关于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禁止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

武威城乡融合核心区交通规划发展材料

武威城乡融合核心区交通规划发展材料

武威城乡融合核心区凉州区交通发展规划要点按照“建设通道、完善网络、突出枢纽、注重服务”的原则,以金大快速通道为主线,对外多向联通,并与其它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建设承东启西、接南连北的交通运输枢纽;对内建设通组团和园区、通乡镇和旅游景区与通村组的“三级”干支公路网络,形成布局科学、功能完善、运营快捷、管理高效、保障完善的武威城乡融合核心区凉州区交通运输网络骨架。

通过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升级,以速度缩短时空距离,进一步放大提升凉州的区位优势,为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奠定坚实的交通基础。

到“十二五”末,核心区21个乡镇、黄羊河农场通油路率达到100%;269个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达到95%以上。

一、加快内部交通网络建设以金大快速通道为主线构建三级路网系统。

到2015年基本形成连接核心区内“两城三组团”和各大园区的主干路网;连接核心区内乡镇和旅游景区的次干路网;连接村组的支线路网。

——围绕金大快速通道,同步建设七条连接核心区内各组团和园区的支线(金大路至武威西城区4公里、金大路至武威东城区5公里、金大路至永丰组团7公里、金大路至武威工业园(高坝镇)3公里、金大路至黄羊工业园(黄羊镇)5公里、金大路至武南镇4公里、金大路至黄羊河农场4公里),总长32公里,完善一级交通骨架网络。

——以金大快速通道和一级骨架网络为节点,到2015年基本建成连接核心区内21个乡镇、黄羊河农场和通往4A 级景区白塔寺等以及3 A级黄羊河农场等旅游景区的支线,总长约370公里,完善二级交通骨架网络,实现核心区内乡镇和旅游景区快速通道全覆盖。

——以金大快速通道和一、二级骨架路网为节点,建设核心区内269个行政建制村、新农村示范点支线,总长约900公里,完善三级交通骨架网络,实现核心区建制村95%以上通沥青(水泥)路目标。

二、强化核心区对外通道建设抓住国家继续加快西部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优先发展的机遇,按照全省公路网建设规划,以主要干线铁路和高速公路网建设为重点,完善对外交通主干线(公路、铁路、航空等)通道和基础设施配置,形成“公铁航互补、高干支相连、内联外畅、多层立体”的核心区综合交通网络布局,实现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便捷通达与快速换乘。

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

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

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推动武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武威市政协主席徐文善(2011.6.14.)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五个统筹”之一,是指导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切实贯彻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对于统筹城乡资源,调动城乡两个积极性,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中共武威市委在2010年底作出了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这是贯彻城乡统筹发展的创新之举、务实之举、攻坚克难之举。

一、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和条件武威市委、市政府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十二五”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重新审视发展历程,在辨证认识城乡关系、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武威放在全国、全省大格局中,努力探索加快城乡一体化路子。

立足武威农业型经济、农村型社会的阶段性特征,面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城市对周边地区带动能力弱、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尚未形成的现实,充分认识到武威要加快城乡一体化,推动跨越发展,必须立足川区地带城市与农村联系紧密的实际,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积极扩张市域东西北部多项交通联系的基础上,通过走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子,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

据此,作出了在凉州区、古浪县人口和经济优势集聚区域建设城乡经济融合发展核心区的战略决策。

确定把西北部起凉州区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东南至古浪县大靖镇的武威绿洲区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区域,以建设宽度为26m、全长158.24公里的金大快速通道为骨架,连接城市、工业园区和乡镇,着力打造小城镇集群、工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实现具有武威特色、符合武威实际的城乡统筹发展路子。

二、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符合武威市情,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跨越发展的心愿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对于武威人民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发展理念,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村镇集镇建设【发文字号】甘政办发[2011]207号【发布部门】甘肃省政府【发布日期】2011.08.31【实施日期】2011.08.3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11〕207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威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本地实际,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研究制定了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总体规划,符合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总体方向和内在要求,是深入实施省委、省政府“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推进金昌-武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的具体行动。

省政府同意将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作为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支持建设。

武威市和省直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和我省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先行先试,开拓创新,突出重点,破解难题,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加速城乡空间融合,加快特色产业聚集,促进公共资源共享,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改善和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产质量,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实现城乡共同繁荣进步。

武威市要强化工作保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加大工作力度,认真组织实施好规划。

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本规划的要求,加强指导监督,明确工作责任,全面落实支持规划实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时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搞好协调服务,全力支持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积累经验。

孵化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孵化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孵化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你可任意修改编辑)目录第一章总论 (1)1. 1项目概况 (1)1. 2 项目业主概况 (2)1. 3项目建设背景 (12)1. 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3)1. 5可行性研究报告结论 (14)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15)2. 1国家和行业发展规划 (15)2. 2 项目区经济条件及发展概况 (16)2. 3 项目所在区园区特色产业发展 (17)2. 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2. 5 项目SWO分析 (24)第三章建设条件 (26)3. 1 区位条件 (26)3. 2 自然条件及主要资源 (26)3. 3 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 (28)3. 4 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29)3. 5 建筑材料 (29)3. 6供水、供电条件 (29)第四章工程方案 (31)4. 1 设计依据 (31)4. 2 总体方案 (31)4. 3 建筑设计 (33)4. 4 结构设计 (34)4. 5 给、排水工程 (34)4. 6消防给水和灭火设备设计 (35)4. 7 电力、电讯工程 (36)4. 8 供暖工程规划设计 (36)第五章节能设计 (37)5. 1 节能设计依据: (37)5. 2 建筑节能设计 (37)5. 3 给排水节能: (37)5. 4 采暖节能: (37)5. 5 电力节能: (38)5.6 节水措施: (38)第六章环境影响分析 (38)6. 1 分析依据 (38)6. 2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39)6. 3 对水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40)6. 4 对声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41)6. 5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42)第七章劳动安全卫生消防 (43)7. 1 设计依据 (43)7. 2 安全措施 (43)7. 3 消防措施 (44)第八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45)& 1建设项目管理机构设置 (45)& 2组织机构设置 (45)第九章项目实施进度 (46)9. 1 建设工期 (46)9. 2 项目建设进度安排 (46)9. 3 项目招标计划 (47)第十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49)10. 1 工程概况: (49)10. 2 编制依据: (49)10. 3 估算内容: (50)10. 4 不包括的工程和费用 (50)10. 5 工程总投资 (50)10. 6 资金筹措与使用计划 (51)10. 7 资金来源的可靠性分析 (51)第十一章财务评价 (53)11.1财务评价基础数据 (53)11.2 一期工程财务评价 (53)11.2.1运营收入及税金估算 (53)11.2.2运行费用估算 (54)11.2.3损益估算 (55)11.2.4盈利能力分析 (55)11.2.5不确定性定分析 (55)11.2.6评价结论 (57)11.3二期工程财务评价 (57)11.3.1运营收入及税金估算 (57)11.3.2运行费用估算 (57)11.3.3损益估算 (58)11.3.4盈利能力分析 (58)11.3.5不确定性定分析 (59)11.3.6评价结论 (60)11.4三期工程财务评价 (61)11.4.1运营收入及税金估算 (61)11.4.2运行费用估算 (61)11.4.3损益估算 (62)11.4.4盈利能力分析 (62)11.4.5不确定性定分析 (63)11.4.6评价结论 (64)第十二章项目社会效益分析 (65)12. 1 社会影响分析 (65)12. 2 社会风险分析 (66)第十三章结论和建议 (67)13. 1 评价结论 (67)13. 2 建议 (67)第一章总论1.1项目概况1.1. 1项目名称孵化园项目1. 1. 2 项目业主某某股份有限公司1. 1. 3项目内容与规模某某股份有限公司孵化园项目占地面积1239.83亩,新建4个约100亩大厂区、16个约50亩左右的小厂区,包括配套及外网工程,建筑面积约49.6万平米。

学习武威城乡融合发展区心得体会

学习武威城乡融合发展区心得体会

学习武威城乡融合发展区心得体会------刘振忠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不仅符合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更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面临的众多困难和问题,以创新的精神,不仅探索了武威实现跨越发展的路径、动力引擎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而且为未来建设和谐文明的新武威规划了美好蓝图和建设路线,代表了武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众望所归、人心所向。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战略规划。

核心区建设充分考虑武威资源稀缺的现实,按照“一轴双城三组团”的生产力空间布局,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促进核心区及周边辐射地区经济发展、社会服务均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它不仅是以“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推进武威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更是一个促进经济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口素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战略规划,将激活武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点,推进武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把核心区建设成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型区域。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规划。

面对武威生态脆弱的现实,市委在核心区建设上,突出生态安全战略地位,按照建成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的不同功能和特点,实施城乡空间管制,构建“一个生态绿轴、六条水源涵养廊道、多个生态协调区”的生态安全体系,有效保护和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改善区域生态条件,把核心区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区域。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

人类的延续和传代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每一代人的发展都应该为下一代人的更好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和条件。

《规划》充分考虑核心区发展资源和环境承受能力,统筹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坚持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突出饮用水源地保护和空气、土壤污染防治等重点,加大生产生活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把核心区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区域。

武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金色大道两侧建筑控制区管理的决定

武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金色大道两侧建筑控制区管理的决定

武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金色大道两侧建筑控制区管理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5.06.16•【字号】•【施行日期】2015.06.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武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金色大道两侧建筑控制区管理的决定(2015年5月28日武威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为加快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完善金色大道管理运行机制,依据《公路法》、《城乡规划法》、《甘肃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现就加强金色大道两侧建筑控制区管理,作出如下决定:一、充分认识金色大道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金色大道是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的主动脉和脊椎,涉及120万人口和全市80%的经济总量。

金色大道的建成,对于加快形成“交通轴+葡萄串+生态绿地”的发展模式,构建“工业新型化、城镇带状化、农业现代化、社会信息化”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金色大道建成运行后,由于对两侧建筑控制区缺乏有效管理,擅自修筑、随意搭建、乱堆乱放等违法违规现象比较突出,既影响了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的建设管理,也制约着金色大道的安全运行。

金色大道沿线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依法加强对金色大道两侧建筑控制区的管理,组织引导沿线产业园区、企业和广大群众按照有关法规和《总体规划》要求,有力有序推进沿线绿化、“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工业园区和新农村建设,使金色大道真正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坚强脊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惠及民生的致富路、生态保护的绿色长廊。

二、切实做好金色大道两侧建筑控制区详细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

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依据有关法规和《总体规划》,科学合理确定金色大道两侧建筑控制区范围,及时编制金色大道两侧控制性详细规划,以规划指导、规范各类建设行为。

武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意见

武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意见

武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威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7.22•【字号】武政发[2009]83号•【施行日期】2009.07.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武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武政发〔2009〕83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中央省属驻武有关单位: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加快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按照《市委关于贯彻中央<决定>省委<意见>推进全市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意义1、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推动武威科学发展的现实选择。

近年来,虽然我市GDP总量、工业增加值、大口径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都有大幅增加,但与全省、全国发展的平均水平相比,不仅在综合实力上的差距越拉越大,而且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也很突出。

只有及早谋划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积极跟进全国一体化发展步伐,才能逐步缩小我市同全省、全国的发展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科学发展。

2、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加快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必然要求。

加快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建立与水资源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破解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武威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重点治理的内容包括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水资源配置保障、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移民等,其目标任务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就是加快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3、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破解我市“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我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区域,“三农”工作始终是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

现阶段,制约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节水高效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缓慢,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业基础薄弱,节水与增收矛盾突出,农民稳定增收的难度依然很大。

武威地区未来发展规划方案

武威地区未来发展规划方案

武威地区未来发展规划方案引言武威地区作为甘肃省的重要城市之一,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城市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单一等诸多挑战。

为了实现武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本规划方案旨在提出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动武威地区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

一、经济发展1. 制定长远发展战略,积极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如新能源、电子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降低对传统产业的依赖。

2. 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吸引更多金融机构落户武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同时,鼓励创业投资和引进外来投资,促进当地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

3. 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武威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

二、城市建设1.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水平。

改善交通网络,加强对外交通联系,提升武威地区的交通运输能力。

2. 制定城市规划,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注重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武威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旅游名城,增加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

三、环境保护1.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立全面覆盖的环境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2. 推行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 鼓励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推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再利用。

四、社会建设1.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质量。

2. 提高教育水平,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学校和教育设施,提高教育质量。

3.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完善医疗设施和人才培养,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五、农村发展1.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 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培育特色农产品和农业品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武威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武威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武威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01.02•【字号】武政办发〔2022〕2号•【施行日期】2022.01.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武威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中央省属在武各单位:《武威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武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年1月2日武威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目录前言 5一、规划背景 7(一)发展基础 7(二)发展趋势 9二、总体要求 11(一)指导思想 11(二)基本原则 11(三)发展目标 12三、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3(一)全面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 13(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4(三)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能力 16四、优化城镇发展布局 17(一)优化中心城区功能和结构 17(二)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18 (三)加快完善城镇功能 19(四)打造金武城市经济圈 20(五)加强区域交流合作 21(六)持续加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21 五、完善城镇基础设施 21(一)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能力 21(二)推进城镇信息化建设 23(三)加快完善市政基础设施 24六、增强城镇产业支撑能力 25(一)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25(二)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26七、加强新型城市建设 28(一)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 28(二)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 30(三)建设运行高效的智慧城市 30(四)建设清洁低碳的绿色城市 31(五)建设特色鲜明的人文城市 32(六)建设安全灵敏的韧性城市 33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34(一)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34(二)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35(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36九、深化管理机制改革 37(一)推进城镇发展和制度创新 37(二)优化要素配置 39十、规划实施保障 41(一)加强组织协调 41(二)加强规划实施 41(三)完善监测评估 41(四)凝聚工作合力 42前言城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具有关乎全局的重大意义。

2018-2019-武威规划公示-范文模板 (16页)

2018-2019-武威规划公示-范文模板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武威规划公示篇一:武威市总体规划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武威城市发展,加强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规划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原武威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年——201X年)、《武威市政府工作报告》(201X年)、《武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1X年)以及国家、甘肃省的有关法规和规范,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在对本市发展进行合理定位的基础上,明确武威城市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及策略,提出整体的城市空间架构,为城市建设提供了规划指导和依据。

第二条本规划是武威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法令性指导文件,凡在本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及空间利用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按本规划执行。

凡因城市建设需要编制各项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也应遵循本规划的原则和具体要求进行编制。

第三条规划原则1、整体效益最优原则:从城市的整体出发,全面研究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历史文西营水库及水源地保护区、海藏寺、天梯山石窟和百塔寺文物保护地以及航校及飞行净空保护区。

规划建成区四周各1公里为城市生态控制区,武威城区与辛家河滩工业区、辛家河滩工业区与武南城区之间的用地为城市生态防护用地。

城市规划区总面积为150平方公里。

第五条规划期限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期限分为近期和远期两个阶段,近期至201X年,远期至2020年。

第六条本规划的解释权属武威市人民政府,如需调整,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

第七条本规划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后,自公布之日开始实施。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第八条城市发展目标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强化区域经济中心职能,合理布局城市各项设施,将武威市建设成为功能完善、交通便利、工业发达、商贸繁荣、市景优美、生活舒适、文化发达,具有西部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武威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

武威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

武威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加强城乡融合,协调空间布局,提升人居环境, 改善建筑风貌,规范建设项目规划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甘肃省城乡规划条例》、《甘肃省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办法》、《甘肃省城镇规划管理技术规程(试行)》、《全域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总体规划》、《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金色大道沿线新农村建设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各类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规划区,是指市域、城市、园区、乡镇、新农村社区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全域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总体规划》的规划区是指武威市行政区划内所有城乡规划建设用地范围。

《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的规划区包括金色大道串连的东、西两个片区。

西片区是指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凉州城中心城区、甘肃武威工业园区、荣华工业园区、武南镇、甘肃武威黄羊工业园区、古浪新区、土门化工建材工业园区、马路滩林场、黄花滩生态移民区;东片区是指大靖新城。

规划区范围详见附件2:《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

凉州城中心城规划区是指《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北至金色大道,东至金色大道和马蹄沟河,南至连霍高速公路,西至金武高速公路所围合的区域。

县城、园区、乡镇、新农村社区的规划区由各级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等在相关总体规划中确定。

本办法所称新农村社区,是指按照城乡融合发展要求,沿空间发展轴线、产业聚集区周边或在组团发展核内所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功能服务配套齐全、产业设施布局合理的可打破原有村庄界限的新型农村生产生活单元。

第三条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按照统一指导、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实行分级管理。

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市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

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市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

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市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

佚名
【期刊名称】《建设科技》
【年(卷),期】2014(000)003
【总页数】2页(P137-13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大荔新型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总体规划的探索 [J], 郝春艳;李运军;冯保科
2.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十二五"时期浙江统筹城乡发展新举措 [J], 邵峰
3.生命之水的守护者——甘肃省武威市水行政执法工作纪实甘肃省武威市水政执法支队 [J],
4.乡村振兴背景下武威市城乡融合发展评价研究 [J], 丁磊;吕剑平
5.在异同中探索成都统筹城乡发展思路——基于成都试验区与浦东新区、滨海新区、重庆试验区的比较研究 [J], 钟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前言 (2)第一章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 (2)第二章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的思路、原则和目标 (12)第三章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空间布局 (15)第四章加快核心区产业发展 (32)第五章全面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 (43)第六章建立和完善核心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46)第七章推动城乡市政设施一体化建设 (49)第八章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54)第九章创建精神文明示范区 (58)第十章启动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行动计划 (61)第十一章实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 (67)前言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甘肃省委、省政府围绕贯彻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

由于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和地域特征,决定了需要确立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传统农业区,如何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需要从理论指导和实践创新中不断探索。

2010年11月,中共武威市第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市情认识,从武威生态条件严酷、发展基础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综合实力弱,处于全省发展后进阶段的实际出发,立足于武威城市小、农村大,城镇化水平低和工业发展落后、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高,城市带动农村能力弱、工业无力反哺农业的现状,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通过新建高等级公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脊椎和主动脉,打破城乡和行政区界限,在优势地区聚集要素,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

加速城乡空间融合、加快特色产业聚集、促进公共资源共享、统筹城乡发展、富裕群众生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为了科学指导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的建设,在武威市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领导小组和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研究编制《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规划》的基础上,特制定本总体规划。

规划范围为西北起于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东南至古浪县大靖镇的带状区域。

包括中心城区,29个乡镇(丰乐镇、金山乡、永丰镇、怀安乡、五和乡、永昌镇、金沙乡、和平镇、柏树乡、金羊镇、中坝镇、发放镇、高坝镇、清水乡、清源镇、武南镇、河东乡、东河乡、谢河镇、黄羊镇、吴家井乡、泗水镇、黄花滩乡、土门镇、永丰滩乡、大靖镇、西靖乡、民权乡、裴家营镇),黄羊河农场及马路滩林场。

共涉及364个行政村,总人口88.91万人。

总面积2484平方公里,约占市域总面积的7. 5%。

规划期为2010年—2030年。

近期为2010年—2015年,中期为2016年—2020年,远期为2021年—2030年。

第一章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武威市地处甘肃西部河西走廊东端(图1),核心区范围基本涵盖了武威市中部绿洲区的核心地带,是武威长期以来人口社会经济活动集中区。

核心区集中了全市现状约49%的人口、59%的GDP和64%的工业增加值。

第一节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和条件1、区位条件优越。

武威东接兰州、南靠西宁、北邻银川和内蒙古、西通新疆,地处亚欧大陆桥的咽喉位置,处于兰州、白银、银川、金昌、西宁城市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和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中间地带,兰(州)新(疆)铁路、干(塘)武(威)铁路、连(云港)霍(尔果斯)(G30线)贯穿全境,为兰新线与包(头)兰(州)线、包(头)中(卫)线的交汇点。

是西部重要的交通隘口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拥有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

2、土地条件良好。

全市国土面积占全省的7.15%,其中耕地面积统计为382万亩。

据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2010年变更后面积达676.5万亩。

按《甘肃省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还需压减农田灌溉面积164.5万亩,可变性为生态和建设用地。

土地资源未利用面积大,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7. 2%,高于全省6.3个百分点。

3、光热风资源充沛。

武威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境内干旱少雨,光热风能资源丰富。

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2608-3135小时,日照百分率58-68%,年总辐射量127-139千卡/平方公里。

全市风能资源丰富,主导风向全年较稳定,有效风能利用时数均≥5000小时,每日可利用风能时数达13.9小时以上,风速变化均衡,跃变较小,具备风光能开发条件。

4、农业基础条件较好。

武威自古就是“人烟朴地桑柘稠”的富饶之地,是全省瓜果蔬菜基地及肉类繁育生产基地,也是绿色食品最佳产区之一。

全市累计建成设施农业21.51万亩,优质瓜菜、玉米制种、旱作马铃薯、酿造葡萄、林果等特色优势作物达240万亩,规模养殖户达12.57万户,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资源丰富。

5、旅游资源丰富。

境内名胜古迹众多,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4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馆藏文物4.8万多件。

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4A 级景区2处,有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民勤红崖山水库。

境内绿洲风光、雪域高原、沙漠戈壁与悠久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

6、人力资源充足。

现有甘肃省畜牧工程学院、兰州交通大学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甘肃威龙葡萄酒业专修学院、武威职业学院、甘肃省理工中专、凉州区职业中专等大中专院校15所,在校学生3.2万人。

全市人才总量13.45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3.4万人,技能人才5.4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65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4600多人,社会工作人才6800多人。

城乡劳动力资源富足,有40多万富余劳动力。

专栏1核心区发展基本特征1、河西走廊的典型生态脆弱地域单元。

核心区西南依祁连山,北部和东北为沙漠,水资源匮乏,生态基础脆弱,环境条件复杂。

西南部山区内分布有季节性冰川、森林、草地等多种生态系统,承载着涵养水源的重要生态功能,是维护核心区生态安全的屏障。

西南侧紧邻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北部为巴丹吉林沙漠,东北侧紧接腾格里沙漠边缘,沙漠沙丘以流动沙丘为主,风沙南移对区域内存在潜在危险。

核心区内主要干流包括西营河、金塔河、杂木河、黄羊河、古浪河、大靖河,多数河流呈现季节性干涸,在上游祁连山出口建设有中小型水库。

2、产业聚集度高,发展潜力巨大。

核心区规划范围基本涵盖了凉州区和古浪县经济发展的优势集聚区域。

包括8个工业园区: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武威工业园区、荣华工业园、黄羊工业园区、黄羊河集团工业园区、土门工业集中区、大靖工业园;3个产业基地:荣华生物化工基地、威龙葡萄酒生产加工基地、德隆10万亩有机蔬菜基地;2个现代物流中心: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黄羊公铁联运物流中心;10万亩设施农业、15万亩经济林果。

是推动武威实现跨越式发展实力最为强劲的经济区域。

3、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乡剩余劳力转移有限。

核心区耕地量大面广,分布密集,对城镇建设区域形成合围之势。

村落密集,但规模较大的乡镇布局分散,平均距离达5-8公里。

城镇化率为42.1%,虽高于全市27.6%的平均水平,但总体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对劳动力转移的带动力有限。

4、公共服务设施总量不足,缺乏有序组织。

核心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不高。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63元,低于全国5919元的平均水平。

且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组团差异,凉州城周边发展条件相对较好,西北部地区在新能源产业带动下有所提升,东南部地区整体缺乏产业带动,相对落后。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整体水平不高,且主要集中于城镇地区,对乡村地区辐射非常有限。

乡村地区公共设施布局分散,缺乏有序组织。

5、单向线性交通条件下的发展困境。

基于地理环境特征,核心区现状主要是依托兰新铁路和G30线实现单向线性交通联系。

区域内路网密度小,道路等次低,断头路多,路况差,交通优势条件对区域带动力弱。

第二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武威为传统农业市,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弱、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低、城乡二元矛盾突出是制约区域发展的主要问题。

突出表现在:1、经济基础薄弱。

2010年,全市多数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但在全省加快发展的大格局中,武威整体发展不足的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

GDP总量仅占全省的5.6%,列全省第7位;财政收入总量仅占全省1.7%,在14个市州列第12位(之后是两个民族自治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5.5%,列全省第7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省列第9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列第6位。

武威总体发展处于全省后位,多项经济指标与兰州、金昌、嘉峪关(以下简称“三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市相比差距更大。

(表1)表12010年武威与全省及三市主要经济指标比较2、城市带动乡村能力不强。

农业农村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2.44%;凉州城区(含武南镇)人口26.07万人,占市域人口比例不足15%;城镇化率为27.5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56个百分点。

凉州城建成区面积30.55平方公里,仅占市域总面积的0.09%。

城市供排水、供热、燃气、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水平低,城市功能弱、承载力差,无力接纳较多人口和向近郊、农村延伸。

城市产业发展能力不强,生产性服务业严重滞后于一、二产的发展需求,消费性服务业品质低、规模小。

武威城市和非农产业发展对农民的吸纳能力差,转移农民就近就业的空间狭窄,与兰州、金昌、嘉峪关等城市相比,接纳外来人口和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很弱。

(表2)3、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低。

在市域内无大型骨干企业,中小企业少,且以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等低税赋和低附加值的行业为主。

传统产业比重高、新兴产业比重低的特征明显,缺乏行业竞争力,对经济的拉动力较弱。

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6.4∶40.0∶33.6,工业增加值60.47亿元,仅占GDP的26.4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47个百分点。

工业税收仅4.4亿元,占全部税收的34%。

由于工业经济发展落后,反哺农业的条件不具备,造成了农业附加效益低,服务业发展后劲乏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城镇就业渠道不畅。

(表3)4、城乡公共资源短缺且布局不合理。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路等级差、密度低,路网配套程度落后。

全市尚有76.16万人未使用自来水。

农村居民点水、电、路等设施集中配套程度不高。

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学校布局不合理。

农村办学条件比较差,存在大量危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