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 新理念 新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新理念新课堂
摘要:文中谈了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在实践中心得体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课堂教学
随着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全面推进,山西今秋将全面启动高中新课程实验,从九月起将开始全面使用新教材,新纲要进行教学。从六月份开始参加了一系列新课程改革培训,经过短短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每一位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所有高中课程教材、课程设置将大“变脸”,学分制、选课制、模块学习、成长记录这些新鲜概念将让高中生体验全新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确实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也给师生带来了新的体验。“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似乎也成了新课改下所有教师的口号,其中当然包括我们信息技术课教师。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传统的薄弱学科,面对新课标,字里行间都充满教师要树立“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的教育新理念,如何开展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真正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是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粗略的思路和想法,与广大同行交流。
一、提高认识,做好信息技术教师角色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信息技术课在新课改后成为了必修课,但由于现有的高中评价体制,信息技术仍然是一门远离高考的边缘学科,接踵而来的就是社会的不重视,家长的不关心,学生的不作为。面对这样一种客观现实,要想较好地完成新课标要求的任务,就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二、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研究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学生、课程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素。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教师要研究学生学习的特点及规律;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顺序;要研究如何突破课程中的重难点,从而制定合理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上较难的部分,教师要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充满信心地学习;对教材中操作性较强、实用性较大的内容,教师要适当增加学习内容。如:在教学FrontPage2000制作网页时,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增加在网页中插入插件,播放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方面的内容。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知识的深度,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总之,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不能以教材论教材,要根据学生的差别、兴趣、爱好等,分层设计教学,做到创造性地“传道、授业、解惑”。
三、巧设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兴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设置一个好的学习背景。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能否在课堂的开始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成为了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一首动听的歌曲、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个栩栩如生的动画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如在暑期课改培训时专家演示的一堂优质课中,老师在讲“利用powerpoint制作相册”的时候,播放了自己事先制作的一个相册,内容为她女儿从出生到10岁的所有相片,相册在一首非常动听的歌曲声中开始播放,学生就象看电影一样,完全沉迷于这种全新的制作方式中,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这样就为这堂课奠定了一个好的学习氛围。
其次,坚持“任务驱动”式教学。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大多不喜欢为自己设疑,甚至以沉默的方式来应对老师的提问。这个时候,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为学生量身制定科学、合理、灵活的任务集,使各个知识点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这样,通过对学生的任务驱动,使课堂教学在生疑、探疑、解疑的循环过程中不断向前推进,整个课堂显得紧凑而充实,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章可循、有事可做。
再次,重视“自主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知识的传授者角色,越俎代庖的现象时有发生。时过境迁,这种传统的教师已成过去,相反,以知识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引导者身份的教师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这样就真正顺应了“教师主为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使学生真正理解、接受并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摸索出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高留下了空间。
四、淡化学科界限,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性。
利用信息技术学科工具性特点,教学中,教者必须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信息,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得到实践和锻炼。这一“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过程中的“信息”,就是指与学生各科学习内容相关的有意义的知识。例如:在运用文字处理软件教学时,学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汉字输入、编辑等知识和方法后,如果再让他们反复练习,学生自然会感到厌烦。这时,教师可以巧妙地把学生引到语文课中,如:指导学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输入作文、古诗,编辑、修改文章,或统一修改教师精心准备的“病文”。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不仅可以愉快地完成信息技术课中的教学任务,而且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助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此外,信息技术也可以与音乐、美术、英语、物理等学科内容紧密结合,在加强教学整合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能检验学生一节课学习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鼓励,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教学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可采用师评、自评、互评等。如:学生利用FrontPage 进行作品创作时,教师要规定出主题内容,并将要求及标准告诉学生。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要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议,不仅仅教师评价,学生也要参与进来,肯定其作品的优点,找出缺点和不足。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学生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的能力。
总之,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新课堂,需要师生双方的密切合作与共同努力。俗语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只要我们肯下真功夫,一定会取得充满新鲜活力的信息技术新课堂。
参考文献
[1] 李艺.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李艺.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 张义兵、李艺.信息素养新界说.教育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