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 重要知识点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的学生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发展性和差异性,依据中学阶段的发展特点,恰当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被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
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
“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为本,就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出于主体地位
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和责权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①顺序性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应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②阶段性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③不平衡性(又称不均衡性)
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
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
因此,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
④互补性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⑤个体差异性
根据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材施教。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承认人的各方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各个方面的发展指标。(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原则,因时制宜,因人而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成才条件。
备考锦囊:考试大纲中要求,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我们在识记“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时,可以从“两独一发”三个角度着重去记忆。“两独”即独特的人和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一发”即“发展的观点”。
(三)中学生的发展特点
中学生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主体性发展和具体教育内容发展三个方面。
首先,中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方面,中学生在生理上处在青春发育期,个体生长发育进入第二个高峰期,初中生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中学生的心理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还不够完全成熟,自控能力又比较差。
其次,中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特点是指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进步与提升。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自我意识凸显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叛逆。
最后,中学生在具体的德智体美等教育内容方面也有着鲜明的发展特点。
(四)全面发展学生观的基本要求
(1)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对中学生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中学生生理健康要求得以实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求得到充分满足。中学生不仅处在生理发展的巨变时期,也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2)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
中学生的主体性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对中学生主体性发展提出的要求是,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起全面发展的人所需要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的意识。中学生主体性发展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
(3)中学生社会文化素质发展的要求
全面发展是对中学生社会文化素养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在德智体美等方面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必要的准备和支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来开展教育活动,要遵循“教育公正”的原则,处理好学生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问题。
(一)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教育公正,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或者说教育机会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是均等的。
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入学机会均等;一个是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二)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1、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所谓不因性别而造成受教育者的发展差异,做到促进男生和女生的共同发展,就是要做到不要因性别而形成一种性别学生发展的优势和另一性别学生发展的劣势。
2、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少数民族学生在接受教育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必须受到重视,使各个民族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3、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正确地对待可能由于地域造成的学生发展差异,不能因学生所处地域的差异而歧视一些学生,要促进来自不同地域的中学生共同发展。
4、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教育者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的种种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给学生发展带来的困难而歧视学生。
5、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最有可能影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资源分配的因素,就是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
在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特别要注意正确地对待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要给予身心发展状况不同的学生以同样的关注,以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