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信号暗示。
对发生问题行为的学生提供信号,例如突然停顿、走近学生、用眼神暗示等,用以提醒、警告学生,进而终止刚刚发生的问题行为。
2使用幽默。
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下降,从而产生问题行为时,教师可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来调节气氛和提示学生,以防止问题行为的出现和制止或纠正已有的问题行为。
3创设情境。
有些学生在课堂中容易走神,这时可适当创设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一些活动,或让他们做一些相关的别的事情,像小竞赛、小表演、小制作等,以避免问题行为乘虚而入。
4有意忽视。
某些学生的问题行为隐含着想赢得他人注意的愿望,如果教师直接干预,可能正好迎合了他的目的。
因此,教师有意忽视,学生会自觉没趣而改变其行为。
5提问学生。
临时对发生问题行为的学生提出问题让他回答,以示提醒,并转换他的注意,使其自觉纠正。
6转移注意。
对于那些自尊心比较强的学生产生问题行为时,如果当面直接制止,可能会出现相反的效果或后遗症,这时可运用比喻,声东击西加以暗示,使之转移注意,从而停止其问题行为。
7移除媒介。
有时学生在课堂中做不相干的事,例如读漫画书、玩电子游戏等,教师可采取将这些东西拿走,清除媒介物,从而制止这种行为。
8正面批评。
如果很多方法对制止学生的问题行为都不奏效,那就要正面严肃批评,指出其缺点,制止其行为。
当然,正面批评要建立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基础上。
9劝离课堂。
有时学生之间发生对抗性冲突,引起怒气冲天的状态,教师可以将他们劝离课堂,避开怒气情境,使其情绪缓和,再作决断。
10利用惩罚。
对于有些较严重而又难以制止的问题行为,可适当利用一些惩罚措施,运用得当,也可起到制止问题行为的作用。
但惩罚运用不当,不但不能制止问题行为,反而造成逆反或对抗性行为,因此,必须慎用,不到迫不得已最好不用。
很多教师都将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归咎于学生本人,但事实上,导致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总结了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几个成因及解决对策,和同仁交流。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几个成因
1、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导致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是:(1)需要得不到满足。
这里的需要包括注意的需要和认同的需要。
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发现自己无法从学习和竞赛中获得教师和同学的承认时,常以问题行为来寻求教师和同学的注意,争得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位置。
(2)避免不愉快的的状态或活动。
学生如果一再遭遇挫折,他可能会为了逃避而故意扰乱课堂秩序,让教师将自己逐出教室。
2、从生理学角度来说,学生的生理障碍是诱发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
比如:学生的神经发育迟缓或神经功能障碍会造成“多动症”,这类学生出现活动过多、情绪不稳、大声怪叫、注意力不集中等多种课堂行为。
另外学生的性别特点对课堂问题行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男同学的问题行为比女同学明显多一些。
3、从教与学的角度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课程因素。
包括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认为课程内容无用,中考无用。
另外,学校没有活动课,或者活动安排的时间不符合教育规律。
(2)教师教学水平欠缺。
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方法落后,讲课缺乏激情,枯燥乏味;教师表达能力差,语言和要求含糊不清;教师教学效率低,常采用拖堂或补课的方法。
这些教学水平上的不足,使学生感到不愉快、烦闷、疲惫,也会诱发课堂问题行为。
(3)教学过程不流畅。
有些教师讲授教材进度不当或缺乏从一个教学活动跳跃到另一个教学活动的过渡能力,不能进行交叉活动或讲课时显得无能、迟钝,而且在一段时间里只困在一个问题上,那么,学生就置功课于脑后捣乱起来。
4、从管理学的角度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管理不当。
比如,教师滥用惩罚手段,对待学生的态度不公平,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诱发各种课堂问题行为。
(2)任务中心的管理风格。
教师始终把注意中心放在提高学生的成绩和考分上,从而导致对学生多种需要和人际关系的普遍忽视。
(3)课堂教学中的管理主义倾向。
把课堂管理活动绝对化,以单调、生硬、死板的“管理”,取代耐心、细致、深入的“教育”,把课堂管理手段本身变成了管理的目的。
5、从生态学角度说,是由于环境因素造成的。
校外环境和校内环境中的许多因素,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如一些在父母不和、经常打闹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在课堂上经常表现得或孤僻退缩,或烦躁不安,甚至挑衅生事。
或者社会暴力、视听等不良现象的影响。
或者,课堂内学生超员、光线昏暗、温度过高、噪音大、卫生条件差,学生会压抑沉闷、精神涣散,都增加了课堂问题行为出现的几率。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解决对策
1、规范策略
老师们每天要面对几十个性格各异、活泼好动的学生,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程序和常规,就不可能将这些孩子有序地组织在教学活动中。
实践表明,教师适时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且一旦学生适应这些规则后会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增强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
例如,教师课前2分钟的候课,就很容易让学生上课时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这种要求一旦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就可以长久地发挥作用,产生积极的管理效益和教学效益。
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不注意课堂规则的建立,只凭着不断提出的各种要求、指令维持课堂秩序,不仅管理效率低,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因要求不当引起新的课堂问题行为。
2、奖励策略(榜样策略)。
当学生表现出良好的课堂行为时,教师可以通过微笑、手势或愉快的评论,给予学生适当的关注。
当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时,教师可以通过表扬邻座学生的良好行为,提高课堂良好行为代替问题行为的可能性。
当然这种奖励必须与学生实际行为相称,而不能言过其实,否则会变成无效奖励。
3、惩罚策略。
对于问题行为较严重的学生,教师可采用直接惩罚的策略,比如,直接批评、不允许学生参加某种活动,将学生请出教室等。
4、非语言线索。
对于轻微的违纪行为,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暗示手段,如利用眼神、声调暗示学生,走到学生身边稍作停留等。
5、消退策略。
消退是指废除课堂问题行为维持下去的一切奖励,从而减少出现这类行为出现频率的矫正技术。
有时学生的问题行为是为了获得他人的注意,所以他人的注意,即使是批评,也会强化这种行为。
如果学生想通过课堂问题行为引起教师的注意,消退的方法就是忽视他们。
6、转移强化策略。
教师可以让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回答问题,以此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7、“舞台情景”策略。
教师可以根据互补与互助的原则编排座位,男女生坐,外向与内向结合,成绩好与差结合,尽量将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分开,并且前排就坐(定期进行轮换),这样既有利于避免问题行为的产生,又利于互助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及教师对问题学生的关注。
8、环境控制策略。
保持课堂环境整洁、空气清新,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感受和积极情绪,从而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
9、心理辅导策略。
行为矫正是用条件反射的原理来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以取代或消除其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
心理辅导的方法有助于提高课堂纪律水平,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调整学生的自我意识,排除自我潜能发挥的障碍,以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来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
从这一点看,心理辅导是从内而外地做工作,它不象行为矫正那样完全以改变外部行为表现为目标,因而比较适合于调整较为复杂的问题行为。
但心理辅导工作能否奏效,还取决于师生之间是否真正建立起了信任、融洽、合作的人际关系,能否展开真诚的思想、情感交流。
因此,这项工作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教师应注意提高自身素养,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交往,以不断提高课堂管理效率。
10、换位思考策略。
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角色扮演法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镜影”,使问题学生认清角色所采取的正当行为,纠正不属于此角色的行为,以达到矫正目的。
11、集体连坐策略。
集体连坐策略,是指整个集体将根据集体成员的行为进行奖励,它有赖于全班所有成员的平均成绩而不是某个学生的成绩。
比如,我一直主张班主任,把班内学生按照成绩平均分,参考性别、个性等因素,分成若干小组,对每个小组团体进行综合评价(包括成绩平均分、平时表现等),对优秀小组进行奖励。
每周对小组做一次小的评价,每月进行一次表彰。
“集体连坐”使得集体成员彼此鼓励,以使集体获得奖励。
这样使得集体成员由支持课堂问题行为转化为反对课堂问题行为。
12、教师效能策略。
预先消解和防止学生的问题行为,比事后控制更必要。
这就要求教师:提高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技能;提供有趣而适宜的课程和教学,保持教学过程的流畅;放弃作为权威人物的角色,与学生进行明确而友善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