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动力学 第6章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
生药学与药动学名词解释
BCS:是依据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度,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
Css(稳态血药浓度/坪浓度):指药物进入体内的速率等于体内消除的速率时的血药浓度。
MRT:药物在体内平均滞留时间。
阿霉素;是一个有效的化疗药物,但由于对心脏的毒性较大,常常使用受到限制。
半衰期: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用的时间或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特点:一级速率过程的消除半衰期与剂量无关,而消除速率常数成反比因而半衰期为常数。
包合作用:将药物分子包钳与另一种物质分子的空穴结构内的制剂技术被动扩散: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服从浓度梯度扩散的过程。
(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顺浓度梯度,即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被动转运: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崩解:系指固体制剂在检查时限内全部崩解或溶解成碎粒的过程表观分布容积:是血药浓度与体内药物间的一个比值,意指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药物按血浆中同样浓度分布时所需的液体总容积,并不代表具体生理空间。
反映药物分布的广泛程度或药物与组织成分的结合程度波动百分数:系指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之差与稳态最大血药浓度值的百分数。
波动度:系指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之差与平稳血药浓度的比值。
残数法:是药物动力学中把一条曲线分段分解成若干指数函数的一种常用方法。
肠肝循环:是指在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返回肝门静脉,并经肝脏重新进入全身循环,然后再分泌,直至最终从尿中排出的现象。
处置: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总过程。
促进扩散:是指某些药物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
达坪分数fss(n):是指n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Cn与坪浓度Css相比,相当于Css的分数。
代谢: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人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药物的药物动力学模型建立与评价
药物的药物动力学模型建立与评价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科学,通过建立药物动力学模型可以揭示药物在体内的行为以及与药效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讨论药物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评价方法。
一、药物动力学模型的建立药物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是通过对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进行数学建模,具体步骤如下:1. 数据收集:通过实验或临床观察获取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数据。
2. 模型假设:根据药物在体内的特性和机制,假设药物服用后符合一定的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
3. 模型建立:根据数据收集的结果和模型假设,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来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
4. 模型参数估计: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模型的未知参数进行估计,以获得与观测数据最拟合的模型参数。
5. 模型验证:将估计得到的参数代入模型,与独立的数据进行比较,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6. 模型优化:根据验证结果,对模型进行优化,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预测能力。
二、常用的药物动力学模型常用的药物动力学模型包括一室模型、两室模型和非线性模型等。
1. 一室模型(单室模型):一室模型假设药物在体内均匀分布,只有一种速度常数用来描述药物的消除速率。
这种模型适用于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速率较为一致的情况。
2. 两室模型(双室模型):两室模型假设药物在体内存在分布和消除两个隔室,需要两种不同的速度常数来描述药物的消除过程。
这种模型适用于药物在体内存在不同组织间分布不均和代谢速率不同的情况。
3. 非线性模型:非线性模型考虑药物在体内动力学过程中存在浓度依赖的现象,通常采用麦克尔-门特就Navier-Stokes方程来描述药物的动力学。
这种模型适用于药物在体内存在饱和性吸收或代谢的情况。
三、药物动力学模型的评价药物动力学模型的评价是为了检验模型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残差分析、预测误差和模型选择准则等。
1. 残差分析:残差是观测值与模型预测值之间的差异,通过对残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评估模型的拟合程度和误差分布是否符合假设。
非线性动力学
t∈R
x∈ Rn
的解,则显然它是不仅是时间的函数,而且也是初值的函数,即解随着初值的改变而改变, 可以将解记为
φ(t, x0 )
当 x0 是 R n 中的某一点时,φ (t, x0 ) 代表了 1 条解轨线,而
{φ(t, x0 ) x0 ∈ D}
则代表了一族轨线。将φ看成是一个映射,即
φ : R× Rn → Rn
运动行为,它在物理上对应了这样的一个观点:在系统的最初阶段,系统由于外界的初始干 扰,将呈现相当复杂的运动形式,但随着时间的延续,运动将进入平稳状态,而这种平稳状 态体现了动态系统的本质结构。
微分方程解的最终形态通常有: (1) 平衡点 (2) 周期解 (3) 拟周期解 (4) 混沌解
6.4.1 平衡点
图 6-7 所示是 2 维线性系统的相轨线,坐标原点是系统的平衡点,图 6-7a、b 中的平衡 点是稳定的,称为稳定结点,图 6-7c 中的平衡点是不稳定的,称为鞍点。
图 6-7 2 维线性系统的相轨线
6.5.2 任意解的稳定性
设 x = ψ (t)是微分方程 x& = F(t, x)
第 6 章 非线性动力学
-0.5
-1
-1.5
0.5
1
1.5
图 6-2 例 1 相图
例2
如图 6-3 所示是微分方程
&y& + 0.2 y& + y = 0
在相平面 (x1, x2 ) ,
x1 = y
x2 = y&
上的轨线图,平衡点为 (0,0),当 t → ∞ 时,解轨线趋于平衡点。
0.6 0.4 0.2
-0.6
-0.4
-0.2 -0.2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课件
目录
•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定义与特性 •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数学模型 •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数值解法 •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实验研究 •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应用实例 •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前沿与展望
01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定义 与特性
定义
•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Nonlinear Pharmacokinetics,NLPK)是指药 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过程中,由于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 作用呈现非线性特征的规律。非线性 药物动力学涉及到药物的代谢和消除 速率与给药剂量或药物浓度的关系, 通常在给药剂量或药物浓度较高时表 现出来。
特性
非线性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最显著的特 点是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率与 给药剂量或药物浓度之间存在
非线性关系。
饱和性
当药物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 药物的代谢或消除速率不再随 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表现 出饱和性。
剂型和给药途径影响
不同剂型和给药途径可能导致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分布不同 ,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消除 速率。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有助于监测药 物的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 潜在的安全风险。
06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前沿 与展望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药代动力学模型
01
建立更精确的数学模型,用于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过程。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02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对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数据进行
特殊人群用药研究
针对不同生理状态的人群,非线性药物动力 学有助于研究药物的代谢特点和用药方案。
在临床用药指导中的应用
01
个体化用药方案制 定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可以为制定 个体化用药方案提供依据。
药物动力学概论
6、制定临床给药剂量方案; 7、研究建立药物动力学——药效动力学联合统 一模型; 8、药物动力学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二)兽医药物动力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药物动力学原理已应用于临床药理学、药物代 谢学、制剂学、药物化学、毒理学及相关生物学科 如农药在植物体内的消除与残留动力学、微量元素 在动植物体内药物动力学。
兽医药物动力学
Veterinary Pharmacokinetics
第1章 绪论 第2章 一室模型(单室模型) 第3章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 第4章 二室模型 第5章 三室模型 第6章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 第7章 多次重复给药模型与剂量方案 第8章 药物动力学的非房室模型分析 第9章 药物动力学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1913年Michaelis和Menten提出酶促反应动力 学方程;1958年,Lundquist首先将酶促反应动力 学的Michaelis-Menten方程用来描述乙醇在动物 体内的消除过程。
尔后由于分析化学的理论与技术不断发展与检 测仪器的精密度大大提高,气相色谱(GC),高效 液相色谱(HPLC)、液-质联用等分析方法的出现 和放射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以及数据处理方法的 重大突破和计算机的出现,使得本门科学发展至今 天已成为一门新型而又成熟的科学。
在本学科中的杰出科学家代表有Dost, KrugerTheimer, Nelson, Wagner, Riegelman , Levy , Gibaldi, Perrier,刘昌孝和朱家璧等,兽医药 物动力学的杰出代表是Baggot JD。
我国人医药物动力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期。1983年,孙瑞元,黄圣凯,陈刚等举办了全国第 一期药物动力学训练班;刘昌孝院士,刘定远,周怀 悟,李端,魏树礼,孙瑞元、曾衍霖等分别编写了有 关药物动力学专著,朱家璧先生翻译了M.吉伯尔迪编 著的经典著作《药物动力学》。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识别
静脉注射高中低3种剂量 高、中、低三种不同剂量,单次用药后的t1/2是否基本一致。如基本一 致则属于线性动力学药物,如t1/2明显随剂量的增加而延长,则属于非线性 动力学药物。
1、t1/2判断
2、AUC判断
可用单剂用药AUC0-或多剂用药达稳态后的AUC0- 线性:符合一级速率过程,AUC=C0/k,故AUC/剂量 高、中、低三种剂量比 值基本相等 非线性:根据非线性动力学特征,AUC/剂量 高、中、低三种剂量比值不等, 随剂量增高比值显著增大
3、Css判断
线性:Css/剂量 高、中、低三种剂量比值基本相等 非线性:Css/剂量 高、中、低三种剂量比值不等,随剂量增高比值显著增 大
4、血药浓度/剂量判断 高、中、低不同剂量给药后,取血样时间t相同,以血药浓度/剂量的比 值对时间t作图。 线性: 高、中、低三条线基本重合 非线性:高、中、低三条线不重合,如静脉给药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nonlinear pharmacokinetics)
掌握:
1.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特点
2. 非线性药物学识别
非线性动力学
少数药物如苯妥英、双香豆素、阿司匹林、乙醇 的动力学行为遵循零级动力学或米氏动力学,即 非线性动力学。
这类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应特别审慎,剂量的少许 增加会引起血药浓度的急剧增加,从而导致药物 中毒。
血 药 浓 度 /剂 量
血 药 浓 度 /剂 量
高 中
低
O
线性三条线基本重高 Leabharlann 低非线性三条线不重t
O
t
新药I期临床实验要在健康志愿者中进行耐受性 试验和药代动力学试验,均需进行高、中、低 三个不同剂量单次给药和连续给药试验,则可 用药代动力学试验所得的参数判断被试验药物
药物动力学常见参数及计算方法PK
根据药物动力学原理,制定合理的联合用药方案,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浪费。
联合用药方案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药物疗效评估
药物经济学评价
新药开发和药物评价
通过药物动力学研究,深入了解新药的作用机制和靶点,为新药的进一步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药物动力学参数和模型,评估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为新药的上市审批提供科学依据。
预测药物在体内的药效和安全性
01
通过药物动力学研究,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药效和毒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优化给药方案
02
通过药物动力学研究,可以制定更为合理的给药方案,如给药剂量、给药频率和给药途径等,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并降低不良反应。
指导新药研发
03
在新药研发过程中,药物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评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特性,为新药的进一步开发和优化提供依据。
房室模型概述
房室模型是一种将机体划分为一系列假设的隔室或房室的模型,用于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吸收、代谢和排泄过程。
一室模型
一室模型是最简单的房室模型,假设药物在体内均匀分布,并具有相同的消除速率。
多室模型
多室模型将机体划分为多个隔室,每个隔室具有不同的药物分布和消除速率,更准确地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目的
01
通过药物动力学研究,医生可以了解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患者制定更为合理的用药方案。
药物动力学是临床合理用药的基础
02
通过优化给药方案,可以确保药物在体内达到最佳浓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药物动力学有助于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03
通过了解药物的代谢和排泄特性,可以降低因过量或不足引起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线性动力学和非线性动力学。
该直线的截距为 ,斜率为 ,由斜率
1
和截距即可求出 V和m
Km
的数值V。m
km Vm
将(9)式两边同时乘以Cm,即得到HanesWoolf公式:
Cm C
t
1 Vm
Cm
km Vm
(10)
以
Cm C
Cm 作图,可以得到一条斜率为
t
1 Vm
截距为 km 的直线,从而可求出Vm、Km等参数。
Vm
例如:一个体重50kg的患者,静脉注射0.5g水 杨酸钠,于不同时间血样品测得血药浓度见表 1,求Vm、Km。
级动力学过程。见图 2.
图2
第三节
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 及参数的计算
一、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具非线性消除动力学特点的药物,静脉注射给药 后,血药浓度的经时过程可通过MichaelisMenten方程的积分式来表达。
将(1)式移项,可得:
dC C
(C
K
m
)
Vm
dt
(4)
上式积分后得 :
C Km ln C Vm.t i (5)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这些特征,主要与药物在高 浓度条件下形成体内药物代谢酶或载体的饱和过 程有关。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过程,药物 在较大剂量时的表观消除速率 常数与小剂量时不同,因此不 能根据小剂量时所估算的常数 预估血药浓度。
因为:
具有非线性药物动 力学特征的药物
一般在高浓度下达到饱和过程,则消除减慢。
注意
具有非线性消除过程的药物在体内系统中 的参数Km、Vm,在一定条件下是个常数, 但由于药物体内分布或其他因素受到影响 而变化时,这些参数亦会随之变化。
二、米氏过程的药物动力学特征
非线性药物代谢动力学
能力越强。Km值最小的底物为酶或载体的最适底物或天然底物。
3. 对于指定的酶或载体和底物,当培养条件一定时,Km就是定值,而与酶或载体 的含量无关,可用于判断体外酶代谢、细胞或膜转运与体内实验结果的一致等。
而Vm除了与酶或载体蛋白、底物及环境因素有关,也与酶或载体含量成正比,
体内外实验结果的可比性较差。
尿排泄产物
组成、比例不变
组成随剂量而不同
第四节 米曼非线性动力学的判别
2)单剂量给药实验
若lgC-t图呈明显的上凸曲线,则可能为非线性动力学;若呈直线
或下凹曲线则可能为线性动力学
第五节 米曼非线性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速率过程及参数计算
一、米曼非线性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速率过程
(一)米曼(Michaelis-Menten)方程
据拟合方程
第五节 米曼非线性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速率过程及参数计算
(四)米曼非线性动力学参数Km及Vm的估算
2.多次给药稳态下,根据不同给药速度R或给药剂量D与相应
稳态血药浓度Css计算Km与V`m
(1)当给药达稳态时,药物的摄入速度等于消除速度
1.必须给予两种以上的而不同剂量,并需测定Css
2.根据以求得Km、Vm预测稳态Css或者达稳所需剂量,故该法可用于给 药方案的调整
(四)米曼非线性动力学参数Km及Vm的估算
1.单次静脉注射后C-t数据估算Km和Vm
(2)差商-几何均值法
(3)分段回归法(低浓度和高浓度)
第五节 米曼非线性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速率过程及参数及计算
(四)米曼非线性动力学参数Km及Vm的估算
1.单次静脉注射后C-t数据估算Km和Vm
另外:低浓度时,
lnC~t尾端数
第五节 米曼非线性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速率过程及参数计算
药物代谢动力学(第六章)非房室模型PPT课件
02
房室模型适用于药物分布较为局限、消除较快的情况,而非房室模型则更适用 于药物分布广泛、消除缓慢的情况。
03
非房室模型可以更准确地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实际过程,因为它避免了房室模型 对药物分布的简化假设。
应用场景与优势
应用场景
非房室模型适用于研究那些在体内分布广泛、消除缓慢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抗癌药 物等。它也适用于研究药物在特殊生理状态下的动力学行为,如新生儿、老年人、疾病
03
非房室模型的数学表达
微分方程与差分方程
微分方程
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通过建立药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式来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 程。
差分方程
将时间离散化,通过建立药物浓度在不同时间点的关系式来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
模型的数值解法
离散化方法
将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进行离散化,将连续的时间变量转换为离散 的数值,通过迭代或直接计算求解模型。
03
02
分布容积
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反映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范围。
排泄速率常数
描述药物从体内排出的速率,反映 药物的排泄能力。
04
04
非房室模型在药常数(Ka): 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 度。
药物消除速率常数(Ke): 预测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 度。
复杂药物制剂的模型建立
1 2 3
概述
复杂药物制剂如纳米药物、脂质体等具有特殊的 物理化学性质,其药物代谢动力学行为与传统药 物有所不同。
具体方法
针对复杂药物制剂的特点,需要建立特定的药物 代谢动力学模型,以准确描述其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发展趋势
随着新药研发中对药物制剂的要求越来越高,复 杂药物制剂的模型建立将成为研究热点。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教学课件
药物疗效的预测
总结词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能够预测不同个 体内的药物浓度和疗效,有助于优化治 疗方案。
VS
详细描述
通过建立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可以模 拟不同个体内的药物浓度变化,预测药物 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从而为制定个性化的 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药物副作用的评估
总结词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能够评估药物的副作 用,有助于发现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 反应。
差分方程模型
总结词
离散时间下的药物动力学行为。
详细描述
差分方程模型是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另一种数学模型,用于描述在离散时间点上的药物动力学行为。 差分方程模型通常用于模拟实验数据,通过离散的时间点和浓度值来逼近真实的药物动力学过程。
统计模型
总结词
基于大量数据对药物动力学规律进行统计分析。
详细描述
统计模型是非线性药物动力学中用于分析大量数据和寻找药物动力学规律的数 学模型。统计模型通常基于统计学原理,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来推断药物的动力 学参数和行为,例如药物的消除速率常数、半衰期等。
系统生物学在非线性药物动力学中的应用
系统生物学在非线性药物动力学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系统生物学方法可以综合考虑生物系统的各个方面,包括基因、蛋白 质、代谢物等,从而更全面地揭示药物的代谢和作用机制。
系统生物学方法还可以用于预测药物在不同个体内的效果和安全性。通过对生物系统的全面分析,可以预测药物在不同个体 内的效果和安全性,有助于实现个体化精准医疗。同时,系统生物学方法还可以用于研究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临床用药 提供科学依据。
03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应 用
药物剂量的确定
总结词
药物剂量的确定是药物研发和临床治疗中的重要环节,非线性药物动力学为这一过程提 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模型建立与验证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模型建立与验证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有助于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作用和活性。
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验证是药物研发和治疗的重要环节,本文将介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验证过程。
一、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是基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进行的。
常用的药代动力学模型包括非线性,线性和混合效应模型。
1. 非线性模型非线性药代动力学模型通常用于描述药物在体内动力学性质高度不规则的情况。
常用的非线性模型包括Michaelis-Menten模型和双室模型。
Michaelis-Menten模型适用于描述饱和性吸收或代谢的药物,而双室模型适用于具有复杂动力学特性的药物。
2. 线性模型线性药代动力学模型适用于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性质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情况。
线性模型通过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速率常数,来预测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
3. 混合效应模型混合效应模型结合了非线性和线性模型的优点,适用于具有非线性和线性动力学特性的药物。
混合效应模型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描述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另一个描述线性动力学特性。
二、药代动力学模型的验证药代动力学模型的验证是通过收集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测定数据来进行的。
常用的验证方法包括统计指标,如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和BIC(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以及模型的预测能力。
1. 统计指标AIC和BIC是常用的统计指标,用于评估药代动力学模型的拟合优度。
这些指标基于模型的拟合误差和模型的复杂性,通过比较不同模型的AIC和BIC值,选择最佳的模型。
2. 预测能力模型的预测能力是评估药代动力学模型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将建立的药代动力学模型应用于新的数据集,比较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吻合程度,来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
三、总结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和验证是药物研发和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药物的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模型
药物的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模型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是药理学中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研究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对机体产生的药效。
药物动力学主要关注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而药效动力学则研究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及药物引起的生理和生化效应。
在临床实践和新药研发中,了解药物的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模型对于合理使用药物、探索药物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药物动力学模型药物动力学模型是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参数的数学模型。
常见的药物动力学模型包括一室模型、二室模型和多室模型。
1. 一室模型一室模型也称为单室模型,是一种简化的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与排泄过程的模型。
该模型假设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与分布迅速,且没有明显的组织与脏器差异,药物浓度均匀分布在体内的一个“室”内。
一室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C(t)=C(0) * e^(-kt),其中C(t)表示药物在体内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C(0)为给药后初始浓度,k为消除速率常数,t为时间。
2. 二室模型二室模型假设药物在体内存在两个室间的分布,通常将中枢室和周围室作为独立的两个室。
药物在吸收后会先经过中枢室,然后再由中枢室到达周围室。
二室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C(t)=C(1) * e^(-αt) + C(2) * e^(-βt),其中C(t)表示药物在体内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C(1)和C(2)分别为中枢室和周围室的浓度,α和β分别为各室的消除速率常数,t为时间。
3. 多室模型多室模型进一步推广了药物动力学模型的复杂性,考虑了更多组织与脏器间的动力学差异。
多室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常见的包括三室模型、四室模型等。
二、药效动力学模型药效动力学模型描述了药物与目标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和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效应。
根据药效学的特点,药效动力学模型通常可以分为非线性模型和线性模型两类。
1. 非线性模型非线性模型一般用于描述药物对受体的作用和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 o
t 12
=0.693/Ke=2.23h
低浓度相方程
C=732.8e-0.311t
Vd=Xo/Co=500/122.3=4.1(L)=0.082(L/kg)
已知:非线性一室模型可用下方程表示:
dc 为药物消除速率; Vm 为最大消除速率, K 为 式中 m dt 米氏常数,相当于最大消除速率一半时的血药浓度。当K≠0 时,其时间t与血药浓度C的函数关系如下: C0 Vm (C0 k m )k Vm 1 t {k m ln ln[ ]} kkm Vm C k (C k m )k Vm
匹林、卡那霉素、硫喷妥钠、地高辛、苄青霉素等;呈现非
线性代谢的药物有乙醇、苯甲酸、水杨酸盐、阿司匹林、肝 素、苄丙酮香豆素,四环素等;呈现非线性胆汁与肾排泄的 药物有胆酸、次甲蓝、四环素、核黄素等。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受生物催化剂酶活力限制的
速率过程是一限速过程,通常是用 Michaelis-Menten
1958 年, Lundquist 首先把酶促动力学中米氏方程用来描
述乙醇在动物体内的消除动力学过程。1965年,Levy发现水杨 酸盐在动物体内的消除呈现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并且认为用米 氏方程来描述本品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是适合的。 用米氏方程来描述在体内呈现非线性动力学过程的药物消 除过程时,其消除速率定义如下: dc
dc dt VmC /( K m C)
血 药 浓 度
C﹥﹥Km 1000mg
μ g/ml
C﹤﹤Km 1mg
时间
图7-1
无吸收Michaelis-Menten一室模型示意图
推测:
dc dt
Vm C
(K m C)
当药物浓度极高时,C>>Km 则 积分式
dc dt Vm
Km的实际意义是当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 物浓度。这一点可用下面函数定义证明: 当 1
Vm Vm [ S ] 米氏方程变化如右: 2 km [ S ]
V Vm 2
1 [S ] 2 km [ S ] (7.2)
要使方程(7.2)相等,km必等于[S]。
二、药物动力学中的Michaelis-Menten方程
取高浓度段数据(1-8h)作直线回归分析得
Co=a=122.3mg· L-1 Vm=-b=8.92mg· L-1h-1
高浓度相方程 C=122.3-8.92t
t 1 2 =122.3/(2×8.92)=6.86h
第三步:低浓度相数据处理 取12-24h相对应的lgC值作直线回归 Ke=Vm/Km=2.303×(-b)=2.303×0.135=0.311h-1 =lg-1(a)=lg-1(2.865)=732.8mgL-1
程都呈现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
可是在药物动力学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有少数药物在体内
过程呈非线性状态,如乙醇,水杨酸盐,苯妥英钠等,其血药
浓度与时间的函数关系不能用直线方程(或经过数学变换转换 成的直线方程)来处理。今天,由于科学研究资料不断地积累, 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呈现非线性动力学过程的药 物的发现也逐渐增多。 呈现非线性吸收的药物有核黄素、灰黄霉素、安替比林、 叶酸、戊巴比妥、磺胺噻唑;呈现非线性排泄的药物有阿司
第六章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
在建立药物动力学模型时,通常根据所研究的系统的内 在规律所用的动力学方程是否是线性微分方程或方程组,将 其系统分为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两种类型。如果所描述系 统的内在规律的动力学方程是线性微分方程,则在药物动力
学中称其为线性模型;描述的为非线性系统的微分方程称之
为非线性模型。 在先前描述的一室、二室以及多室有吸收或无吸收房室 模型中,其药物在其系统中都呈现出一级线性动力学过程。 事实上,绝大部分药物在机体内(系统)的转运速率变化过
dc VmC (km C ) dt
dc Vm dt
其积分式
C C0 Vmt
(7.5)
很容易看出,在高浓度时,药物在体内消除呈现零级动力学过程。
第二节
Michaelis-Menten消除药物动力学模型
一、非线性静脉注射一室模型 (一)基本模型
所有药物在体内过程都涉及酶或载体,假若药物代谢属于 低容量限速酶系统或有载体参与,则在常用量下药物在体内 消除速率就不是常数,此时服从 Michaelis-Menten 动力学消 除规律,因而消除规律应以Vm和Km来描述,而不只是t 1 2 。
dc Vm C km dt
等式两边取积分
dc
Vm km
Vm
km
cdt
dc
cdt
C C e
* 0
V m
km
t
(7.4)
即在按米氏方程消除的非线性动力学过程中,当药物浓度 较低时,药物与时间的变化函数呈现一级动力学过程消除。
当药物浓度极高时,C>>km,则
注意到km+C→C 所以
方程来描述。在体内药物量较高时,呈现的是零级过
程代谢消除,在量较低时,则表现为一级过程消除。
第一节
Michaelis-Menten方程
一、Michaelis-Menten基本方程
在20世纪初期,生物化学家早就观察到在酶促反应中,存 在酶被底物所饱和的现象。后来进一步研究表明,在较低的底 物浓度时,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呈正比例关系,其反应速度可 以用一级动力学过程来描述。当底物浓度较高时,化学反应速 度呈现零级动力学过程。 为了定量地反映这一特征性关系, 1913 年 Michaelis 和 Menten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定性与定量研究,在 得到充分的实验数据之后,提出了酶促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并 用一个数学函数式来定量地反映酶促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之间 的关系,即著名的 Michaelis-Menten 方程,也简称双 M 方程或 Vm [ S ] 米氏方程: V Km [S ] (7.1) 其中 V为酶促反应速度; Vm 为最大反应速度; [S] 为底物 浓度;Km为米氏常数。
dt VmC km C
(7.3)
其中 dc dt 为血药浓度变化速率;负号表示药物在体内经代谢 消除;Vm表示药物消除的最大速度,C为血药浓度;Km表示当药 物消除达到最大速度一半时的血药浓度。
该方程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血药浓度变化速率 dc dt
是随着血药浓度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当血药浓度较低时,C<<km,即分母项km+Cm / Vm
(二)参数测定
体重50kg动物静注水杨酸钠500mg,取血样分析,取得数据 如下,试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
t(h) 1 2 3 4 8 12 16 20 24
C(mg /L)
115
105
94
85
52
16.4
5.5
1.5
0.4
第一步:将 C 对 t 作坐标图或半对数坐标图,药时曲线均无法 直线化,说明不符合线性动力学,应按非线性动力学处理。 第二步:高浓度相数据处理
C=Co-Vmt (7.6)
以C对t值作直线回归分析,斜率b=-Vm,截距a=Co药物在 高浓度范围内消除50%的时间 t 1 2 。
t50% Co 2Vm
t50%
( Co Co Vmt50% ,
1 2
Co 1 C 2 o Vm
t50%
Co
2Vm
)
当药浓极低时,药物消除的不受酶限速作用: 即C<<Km时 V C
dc
dt
Vm C
(K m C
)
m
积分式
Vm lg C lg C t 2.3026K m
* o
Km
(7.7)
(7.8)
* 式中 Co 为低浓度段推算的初始浓度(低浓度相外推至
纵坐标轴的值)。 以 lgC 对 t 作直线回归,斜率
b Vm 2.303Km
,截距
* a=lg Co ,实际上,此段浓度范围内药物消除半衰期与一级 动力学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