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由来和习俗与传说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及习俗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及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ec6be73c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a7.png)
【导语】清明节是⼆⼗四节⽓之⼀,清明节也是祭祖扫墓的⽇⼦。
中国祭祀祖先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上古时代就有帝王、诸侯祭祀宗庙的仪式,到春秋时代孔⼦的墓祭。
到了秦汉以后,贵族制度末落,才有⼀般民众到祖先坟墓去祭祀的习俗。
以下是整理的清明节的传说故事及习俗,欢迎阅读!【篇⼀】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传说⼀: 秦朝末年,刘邦终于打败霸王赢得天下。
刘邦⾐锦还乡时,想去双亲的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他⽆法找到⾃⼰⽗母的坟墓。
刘邦⾮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袖⾥拿出纸,撕成许多⼩碎⽚,紧紧捏在⼿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母在天有灵,我将把这些纸⽚,抛向空中,如果纸⽚落在⼀个地⽅,风都吹不动,就是⽗母坟墓。
” 说完刘邦把纸⽚向空中抛,果然有⼀⽚纸⽚落在⼀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母的名字刻在上⾯。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块压⼏张纸⽚在坟上,表⽰这座坟墓是有⼈祭扫的。
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重⽿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原来跟着他⼀道出奔的⾂⼦,⼤多各奔东西。
只剩下少数⼏个忠⼼耿耿的⼈,⼀直追随着他。
其中⼀⼈叫介⼦推。
有⼀次,重⽿饿晕了过去。
介⼦推为了救重⽿,从⾃⼰腿上割下了⼀块⾁,⽤⽕烤熟了就送给重⽿吃。
⼗九年后,重⽿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晋⽂公。
晋⽂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共苦的⾂⼦⼤加封赏,唯独忘了介⼦推。
有⼈在晋⽂公⾯前为介⼦推叫屈。
晋⽂公猛然忆起旧事,⼼中有愧,马上差⼈去请介⼦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去了⼏趟,介⼦推不来。
晋⽂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公来到介⼦推家时,只见⼤门紧闭。
介⼦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母躲进了绵⼭。
晋⽂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烧⼭,三⾯点⽕,留下⼀⽅,⼤⽕起时介⼦推会⾃⼰⾛出来的。
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
![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9b4a28f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f5.png)
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通用21篇)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篇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既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关于它的由来,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下面就挑一个来讲讲:“春秋时代,晋国国君的儿子重耳为躲避追杀,在介子推等人的帮助下逃到了国外。
他们在荒山中迷了路,又找不到东西吃,此时的重耳还心系百姓,这感动了介子推,他从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烤熟了递给重耳吃。
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后,终于回国做了国君。
他给跟随他逃亡的人都封了赏,惟独忘了介子推。
经人提醒,他非常过意不去,决定亲自去请介子推。
谁知道介子推早就带着老母亲躲到绵山里去了,重耳带人搜山,也没能找到他们。
有人提议放火烧山,重耳采纳了这个建议,结果适得其反,把介子母子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重耳非常后悔,把他们葬在柳树下,为忌烟火,他命令全国百姓每个的这一天都不得点火做饭,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重耳领群臣去绵山祭奠,发现柳树复活了,就把这棵柳树命名为“清明柳”,把“寒食节”禁火,在“清明节”插柳,代代相传,成了全国性的大节日。
我们知道先烈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国旗,用宝贵的生命为共和国大厦奠基,先烈们的丰功佳绩是不朽的,他们的精神是永存的,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少年儿童更不忘记他们!忆往昔,诉不尽我们对先烈们的无限怀念;看今朝,唱不完我们对明天无限的憧憬;展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壮志豪情。
不管我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我们祖国的儿女,肩负着先烈们没有完成的事业,肩负着建设经济发达、文明富强、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伟大祖国的历史重任,让我们以实际行动呼唤文明春风,告慰烈士忠魂!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篇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传统文化知识
![清明节传统文化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e28feab3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de.png)
清明节传统文化知识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祭祀祖先,扫墓祭奠,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除了这些传统的祭祀活动,清明节还有许多有趣的传统文化知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朝时期。
在那个时候,人们会在每年的春分时节,也就是阳历4月5日左右,进行祭祀活动。
这个节日最初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
二、清明节的习俗1. 扫墓祭奠扫墓祭奠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烧香祭拜,献上鲜花和食品,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2. 踏青赏花清明节也是一个适合踏青赏花的好时节。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到公园、山林、郊外等地方,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
3. 玩风筝清明节还有一个有趣的传统习俗,就是玩风筝。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到公园或广场上放飞各种各样的风筝,享受风筝飞翔的乐趣。
4. 吃清明粥清明节还有一个传统的食品,就是清明粥。
这种粥是用糯米、红枣、桂圆等食材熬制而成的,口感甜美,营养丰富,是清明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
三、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清明节不仅是一个传统的祭祀节日,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清明节是一个重视家族和亲情的节日,人们通过祭祀祖先,表达对家族和亲人的尊重和思念之情。
其次,清明节也是一个重视自然和生命的节日,人们通过踏青赏花、玩风筝等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最后,清明节还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节日,人们通过扫墓祭奠、吃清明粥等传统习俗,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清明节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魅力的节日,它不仅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更是一个重视家族、亲情、自然和传统文化的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让我们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https://img.taocdn.com/s3/m/33ea50cc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77.png)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承载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对祖先的怀念,也是缅怀历史,珍惜现在的时刻。
清明节起源于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说。
清明节的由来据史书记载,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寒食节”与清明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寒食节为祭扫祖坟、缅怀先人而设立,后来逐渐与清明节合二为一。
清明节的确立则起源于宋代,据《景祐稽古录》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定五节,以清明为首,五月五日端午,九月九日重阳,十二月十五日上巳,正月十五日元宵。
清明自此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节的传说汉武帝踏过“桃花源”据传说,在汉代,汉武帝曾亲率百官寻访隐士,途径一片桃花盛开的山谷,进入后发现桃花盛开,且村民们生活优越、乐于劳作,不愿外出。
原来,这里是周年不见外界的桃花源。
这个故事形象地描绘出了逍遥自在、世外桃源的美好景象,感悟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山神与清明节的联系古人认为清明节是山神的诞辰日,山神也常被供奉于东南方的山头,以求山神能庇佑农业丰收、家人健康。
因此,清明节也成为了祭祀祖先、拜山神的日子。
人们祈福祭祀,希望山神庇护全家平安,风调雨顺。
清明节习俗清明节有许多传统习俗,其中包括扫墓、踏青、踏春等。
扫墓是人们缅怀先人、祭祀祖先的一种方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踏青踏春则是迎接春天的到来,欣赏自然风光,感受生命的蓬勃与希望。
除此之外,吃青团、植树等习俗也是清明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整个清明节期间,人们也会纪念名人、英烈,希望他们在九泉之下安息。
对于历史长河中的伟人、功臣,民众们也虔诚地祭拜,以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与怀念。
结语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不仅展现了中国人对先人的怀念与思念,也承载了对历史的缅怀与感慨。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信仰、伦理观念等密不可分,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让我们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珍惜当下,缅怀过去,展望未来,感受生命的传承与延续。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有哪些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1047d2bf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68.png)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有哪些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通常在每年的4月4日或4月5日。
清明节起源于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有许多,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其中的几个。
一、《风土记·风土杂俎》中的清明起源传说据《风土记·风土杂俎》记载,清明节起源于宋朝。
宋神宗赵顼时,有一位官员刘良(音),曾作文章《清明上河图》中的《春闱文》。
这篇文章因描绘了山川秀美的画面,被宫廷赏识,便问及作者居所,得知他所在乡在清明节因饥荒而死的百姓。
为了表达哀思,宋神宗赵顼元首对吏部侍员曹太晖说:“让那些到上京赶考的人都别吃一顿。
”曹太晖把这御命告诉其妻,于是停食吃蔬菜,获得了名利。
这便是“吃蔬菜、万户皆哀思”的由来。
这个传说也有人认为是清明节的起源。
二、《月令溿》中的“撒网节”传说《月令溿》卷五中记载了“撒网节”传说,即节日时清明蒙一场大风。
清明时清风徐来,乡民把网撒出,蒙上薄薄的一层白水。
乐羊舟起,把盆盈满清水,各家拿出红瓦虽饭送人,最贵的是送人饭。
传统习俗是人以盆跟水,水冲垤,一道一道,水再然火,浸人地野,管止风重,清水清火神力能虽火运口安泰修灵罗赸灭患。
三、《舂东苞》中的清明三公传说《舂东苞》中毛遂的传说,清明是孔明和父母的计划。
孔明结识茹炎,丧兄茹雁行舍,破茹庐全部灭茹家,赵茹大怒,灭孔明家,孔明父亲为了避难,筑舟成姜湘帆。
茹张要瓠榛船船之聊斋,茹刘到了,要炉秦,漡秦仍请求了瓠。
在进攻神队姜王战父去了,谧父提瓠了际车,河边将头东。
四、《增删簿》中的清明解除题材传说清明节还有很多其他的传说,如《增删簿》中提到的清明解除题材传说。
传说中有个叫陈臣的青年赫蒲衣是东东的帝望城中会答:天就是玲鸡城,婉董译示,青步籍Pai章为四去,袁清若要风触颜由。
以上便是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的一些介绍。
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希望我们能够传承并弘扬这些传统,将其美好的习俗传递下去。
清明节的由来习俗缩写版
![清明节的由来习俗缩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e1a3c41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46.png)
清明节的由来习俗缩写版清明节由来清明节的由来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最早是源自宋代的寒食节和清明节两大民俗节日,后来逐渐合并为今天的清明节。
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期,相传楚国的大夫介子推逃难至炎帝陵前,因过度悲伤而绝食身亡,楚庄王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取消寒食的烧烛食禁令,并改为寒食敬祭。
后来,寒食节也成为清明节的一部分。
清明节的起源与农业有关,古人认为每年的清明节正是春天的中期,也是温度升高、雨水增多的时节,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
所以清明节也是过去的农民祭祀农神和祖先的时间。
由于过去中国人生产方式多依赖农业,所以古人对于农业有着很高的重视。
清明节祭祀祖先与神灵,也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一种表达。
清明节习俗1. 扫墓祭祖:清明节是扫墓祭祖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前往祖坟祭奠先人,并给墓地打扫干净,献上花圈、鲜花、香烛等物品,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
同时还会在墓前祭祀供品,祈求祖先保佑后人平安幸福。
2. 玩风筝:传说风筝能把邪气带走,所以清明节前后,许多地方会举办风筝比赛,人们会放飞五彩斑斓的风筝,希望借助风筝祛除疾病和灾难,祈求风调雨顺。
3. 植桃李:清明节也是植树的好时机,人们会在这一天植桃李树,寓意希望家庭子孙繁衍、生活幸福、五谷丰登。
4. 打扫庭院:人们在清明前后会打扫庭院、清理花园,扫除庭院内的杂物,以达到清洁、整齐的效果。
5. 踏青郊游:清明时节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天气宜人,许多地方会举办郊游活动,人们会结伴出游,踏青欣赏自然风光。
总结: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节日,代表着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也象征着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清明节的习俗千百年来一直保持着,虽然社会变迁,生活方式改变,但人们对清明节的重视和尊重却从未改变。
希望每个人在清明节时都能牢记祖先的教诲,关爱家人,珍惜生活,感恩社会,让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得更美好。
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插柳的六大由来
![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插柳的六大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327b12da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9b.png)
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插柳的六大由来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习俗,其中插柳便是一项历史悠久且富有深意的传统。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清明节插柳这一习俗的六大由来。
一、纪念神农氏传说,在古代,神农氏教会了人们种植庄稼,让人们告别了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从而开启了农耕文明。
而柳树在当时被认为是神农氏所喜爱的树木之一。
为了纪念神农氏的功绩,人们在清明节插柳,表达对这位伟大祖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二、驱鬼辟邪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柳树具有驱鬼辟邪的作用。
清明节正值春季,阴气渐退,阳气渐升,但仍有一些邪祟之气残留。
人们相信插上柳枝可以驱赶邪祟,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平安。
柳枝在风中摇曳,仿佛具有神秘的力量,能够驱散邪恶,带来吉祥。
三、预报天气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柳树对于天气的变化有着一定的反应。
在清明节前后,如果柳枝发芽早且生长茂盛,往往预示着当年的雨水充足;而如果柳枝发芽迟缓或者生长不良,则可能意味着当年的气候较为干旱。
因此,插柳也有预报天气、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
四、寄托思念在古代,许多人因为战乱、灾荒等原因被迫背井离乡。
当他们在清明节无法回到故乡祭奠先人时,便会在异地插上柳枝,寄托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柳枝随风飘动,仿佛是他们的思念在空气中传递,跨越千山万水,回到亲人的身边。
五、顺应节气清明节正值仲春与暮春之交,此时柳树已经抽出嫩绿的新芽,生机勃勃。
插柳这一习俗也是人们顺应节气变化,欣赏自然美景,感受生命复苏的一种方式。
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插上柳枝,让生活与自然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六、纪念介子推据历史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介子推忠心耿耿,割股奉君。
重耳回国成为晋文公后,介子推却不愿受赏,隐居绵山。
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下令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母子抱着柳树被烧死。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全国禁火,家家户户只能吃冷食,并且插柳以表达哀思。
清明节由来和习俗介绍
![清明节由来和习俗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a0cff1d7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ae.png)
清明节由来和习俗介绍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祭扫先人墓地的重要日子。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代,而在唐代时期,清明节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祭祀节日。
1. 清明节的渊源和起源清明节最早是由周代时期的贵族先人祭祀活动演变而来的。
周朝时期,人们会在每年春分时进行隆重的清明祭扫,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思念。
清明节正式成为全民性传统节日则是在唐代时期,当时的唐肃宗下令将每年的清明节定为国家祭日。
唐朝的官员和民众都非常重视这个节日,他们会亲自前往自己的家族坟墓祭奠逝去的亲人和祖先。
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
据史书记载,清明节正好是阳气渐盛的时候,这也是万物生长的时期。
人们通过祭祀祖先来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命的赞美。
2. 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有祭祖、扫墓、踏青、插柳和放风筝等。
人们会提前一周准备纸钱和清明祭品,三月初三起寻找祖先墓地,开始祭祖和扫墓。
养成节日缅怀教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孝道情操,表达对先人的缅怀,是中国人的一种美德。
此外,在清明节期间,人们还会踏青、秀才、祭祀杏花,张灯结彩,放焰火和燃放纸灯等,以示庆祝和纪念。
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举办传统的社火活动,包括舞狮舞龙、舞旱船等。
3.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清明节不仅是一种节日,也是一种文化。
它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信仰体系和文化遗产。
它所表达出来的孝道、家族观念和仁爱之心,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标志。
此外,清明节还反映了农业文化的特点。
从古代开始,清明节就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农民田间劳动的开始。
在清明节之前,人们要对田野进行备耕作业,清理垃圾,将农田和居住环境清理干净,准备种植新的农作物。
因此,清明节也是农民们表达对春耕的尊重和感激之情的时候。
总之,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文化节日。
它无论是对教育青年、传承中华文化,还是对缅怀先人、珍视亲情、弘扬孝道,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丰富的内涵。
了解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
![了解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ae7a14cd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65.png)
了解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节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集扫墓祭祖、踏青赏春、悼念先人、感受自然的节日。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
一、寒食节:清明节的前身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身,它起源于战国时期。
传说在楚国有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屈原,他为国家的百姓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却被害于世。
屈原的死让楚国的人民深感痛心,为了纪念他的忠诚与贡献,人们在春天的第一天立下了“禁火”之令,禁止燃烧火灾。
同时,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寒食节还会举行划龙舟的活动,以示对屈原的怀念。
二、道家文化与清明节的融合公元前770年左右,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清明节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也体现了这一理念。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踏青赏春,感受春天的美好,以此来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而踏青的习俗也逐渐成为了清明节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纪念先人与祭祖扫墓的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清明节逐渐成为了纪念先人、祭祖扫墓的日子。
人们会整理祖先的墓地,扫除尘埃,献上鲜花、食品以示悼念和敬意。
同时,也会焚烧纸钱,以供给逝去的先人在阴间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一传统的习俗,体现了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
四、清明节的现代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清明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人们更注重合理安排假期,同时也更加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
因此,在清明节的假期里,人们经常选择出游或者进行一些户外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此外,一些地方还会举办迎春花展、文艺演出等活动,让人们在节日中感受到快乐与喜悦。
总结:清明节的起源与演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
寒食节为清明节的起源奠定了基础,而道家文化的融合使得清明节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纪念先人与祭祖扫墓的习俗则体现了人们对亲人的尊重和缅怀之情。
在现代社会,清明节不仅是一个纪念与悼念的节日,也是人们感受自然、享受生活的时刻。
清明节的神话故事和习俗
![清明节的神话故事和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eb10bf8e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0c.png)
清明节的神话故事和习俗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
这一天,人们会扫墓祭祖、踏青郊游,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龙舟比赛等传统活动。
清明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与许多神话故事和习俗密不可分。
据史书记载,清明节起源于古代吴越地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关于清明节的起源有很多传说,其中最为流行的一则神话故事是关于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政治家—贤臣—文学家—歌手,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空中交响乐团的指挥家,那就是后世为了纪念他而在清明节默哀或是喝柳枝汤纪念的介子推。
介子推,字敬仲,生于春秋时期,是吴国贤臣和文学家。
据《史记》记载,介子推年轻时善于弹琴,喜欢游历各地,他音律高超,声音响亮动听,常常在空旷的原野上吹奏琴音,引来乌鸦、黄鹂等各种鸟禽围绕在他身旁,相伴而舞,形成了一种空中交响乐团的奇观。
介子推的琴艺广为传颂,后来被称为“介文子”。
后来,介子推出任郑国大夫,一次,他在郑国专心治理政务,万民安康,而文王得知介子推在郑国一切都很顺当,就觉得,他不需要介子推这样的人才为人臣,不如让他回到文王身边来当自己的大臣,这样就能保障自己国家的一切了,于是,他就派使者到郑国,来接介子推回去,而介子推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文王的任命。
文王目之所怡,口之所欲,必得于己任。
文王召见介子推,赐予他重宝,还命人取其琴来弹奏,文王亲自为他接风,黑发、缟袍、以待介子推。
国宴筵席坐下之后,介子推弹奏琴曲,并展示了他与鸟兽共舞的绝技。
文王欣然,以丝绦为之,车马千乘,鼎壺百室,封以王爵,赐与介子推等物甚多,还赐予了名字“文王之私、牧野之巧”等赞美的题词。
介子推应用其精湛的琴技为文王劳兴,使自己晋升于文王之下,而取慰于己身。
感情丝绝,五乐先覆,逝者为劳魂面临死亡的人,当他回想起自己为世人作出了那么多的贡献的时候,也只得来源于介子推的手段,于是他有了一茶一饭之事,必经介子推转有一言一语,不仅利用道也使他自己的事业损害,干脆逃回自己的故土。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有哪些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a25b39ff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34.png)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有哪些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那么你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吗?它有哪些传说故事?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
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
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
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清明节来历及习俗介绍(优秀5篇)
![清明节来历及习俗介绍(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d8d2b33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b3.png)
清明节来历及习俗介绍(优秀5篇)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篇一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前后。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勃勃生机。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
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
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要去扫墓,表示对已故人的尊敬与怀念。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篇二清明节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宋代吴惟信所作的《苏堤清明即事》诗,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清明踏青的盛景。
宋代程颢的《郊行即事》则写出了清明踏青流连忘返的心情:“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欧阳修的《踏青》动静结合:“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爱不释手。
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这一天要禁动烟火,等到清明要“乞新火”。
人们往往将这两个节日合起来过。
白居易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韦应物咏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彩绳拂花去,轻毬度阁来”。
说的是清明寒食之际,人们在园中踢球为戏。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42422a7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6f.png)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这一天,人们都会纪念和祭奠祖先,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清明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下面将为大家介绍清明节的来历和其中的传说故事。
清明节的来历据史料记载,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尚书》中有关于清明节的记载,当时人们在清明节这一天会举行祭祀活动,祭祀祖先和先贤。
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清明节逐渐成为了一个专门纪念亲人的节日。
清明节的起源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清明节是春耕和春季祭祀的时节,人们在这一天会在农田里耕作,祈求来年的丰收。
同时,清明节的气候渐暖,大自然万物开始复苏,也是人们出行踏青的好时机。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1. 伯陵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叫伯陵的人,他是一个伐木工匠,一次意外中了一箭,临终前请求子孙祭祀扫墓,以免墓地被毁。
后来这个传统逐渐演变为清明节祭扫墓地的风俗。
2. 重耳的故事据说楚国的国君重耳被楚人所逐,逃亡过程中逢到了一位老人,老人告诉他必须在某种情况下马上回到卯时,重耳按照老人的指示逃出重围,最后获得了复国的机会。
后来,楚国的国君便制定了举国哀悼的规定,确定了清明节的民俗。
3. 青无数的传说相传在春秋时期,杜牧去世后化成了一棵树,这棵树一直横卧山谷,却没有一名砍树的人敢砍,每天能够滴下一滴水,叫做“滴青无数”。
结语清明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人们通过祭祀祖先和烈士,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着中华文化的精神。
在这个节日里,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铭记过去的历史,展望未来的美好。
愿清明节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能够代代相传,与我们共同前行。
清明节由来故事及习俗介绍
![清明节由来故事及习俗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40249a30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0f.png)
【导语】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明的祭祀⽂化,抒发了⼈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以下是整理的清明节由来故事及习俗,欢迎阅读!1.清明节由来故事 清明节是每年公历4⽉5⽇前后过的节⽇的来历和介⼦推有关,在春秋时期晋公⼦重⽿为逃避迫害,⽽流亡到国外,流亡途中在⼀处渺⽆⼈烟的地⽅⼜累⼜饿,再也⽆⼒站起来了。
随⾂找了半天也找不到⼀点吃的,正在⼤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介⼦推⾛到僻静的地⽅,从⾃⼰的⼤腿上割下了⼀块⾁。
煮了⼀碗⾁汤,让公⼦喝了。
重⽿渐渐的恢复了精神,当重⽿发现⾁是从介⼦推⾃⼰腿上割下来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九年后重⽿作了国君,也就是历的晋⽂公,他重重地赏了当初办他流亡的功⾂。
唯独忘了介⼦推,很多⼈都为他鸣不平,劝他⾯君讨赏但,⽽介⼦推最鄙视争功讨赏的⼈了,便悄悄的到绵⼭隐居去了。
晋⽂公知道了这件事以后,羞愧莫及。
并亲⾃带⼈去请介⼦推,但介⼦推已经离家隐居到绵⼭去了。
⽽绵⼭⾼⼭路险,树⽊茂密,在这么⼤的⼭林之中,只找两个⼈,谈何容易。
有⼈便献上⼀计,从三⾯⽕烧绵⼭,逼介⼦推出⼭。
⼤⽕烧遍了绵⼭,可就是没见介⼦推的⾝影,⽕熄后,⼈们才发现了,背着⽼母亲的介⼦推已坐在⼀棵⽼柳树下死了,晋⽂公见状失声痛哭。
从树洞⾥还发现了⼀⾎书,上⾯写道:割⾁奉君尽丹⼼,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了纪念介⼦推,晋⽂公把这⼀天定为寒⾷节,把他的后⼀天称为清明节,后来⼈们取消了寒⾷节,只过他的后⼀天清明节。
2.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他⼤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清明节最开始是⼀个⼗分重要的节⽓,清明⼀到,⽓温升⾼,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种⽠种⾖”、“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的⽇⼦接近,⽽寒⾷是民间禁⽕扫墓的⽇⼦,渐渐地,寒⾷与清明就合⼆为⼀了。
所以,清明节也是重要的祭拜祖先的节⽇,是祭祖和扫墓的⽇⼦。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们要携带酒⾷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物供祭在亲⼈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折⼏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礼祭拜,最后吃掉酒⾷回家。
清明节扫墓与扫墓习俗的由来
![清明节扫墓与扫墓习俗的由来](https://img.taocdn.com/s3/m/23a99d57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b5.png)
清明节扫墓与扫墓习俗的由来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四月初五至七日之间,这个时期也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有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那就是扫墓。
扫墓是一种尊重和纪念已故亲人的方式,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之一。
本文将从清明节的由来、扫墓的意义以及扫墓习俗的由来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战国时期。
据记载,那时的楚国诗人屈原因得罪了当时的君主而投江自尽,以此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并为了避免江水对其身体的冲刷,纷纷划船撒下米饭,让鱼儿吃饱,也不去啃食屈原的尸体。
这种行为由此演变成了之后的龙舟竞渡活动,而这个日子也逐渐被定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即清明节。
二、扫墓的意义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它代表着人们对已故亲人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通过扫墓,人们向祖先和逝去的亲人表达了敬意和感恩之情,同时也将精神联系和传统的延续传递给下一代。
此外,扫墓还有助于舒缓人们对亲人离世的伤痛,缓解情感压力,促进心灵的慰藉与平静。
三、扫墓习俗的由来扫墓的习俗和原因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
在古代中国,人们普遍相信有来世的存在,而死者的灵魂也需要得到供养和关爱。
因此,为了尊重和纪念已故亲人,人们便会在清明节这一天前往坟墓,整理墓地,烧香祭奠,献上食物和酒水,并且燃放鞭炮,以驱走邪恶的鬼魂。
这些祭祀仪式和习俗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死者在来世得到安宁,同时也是对死者的一种思念和关爱的表达。
四、扫墓的具体步骤扫墓的具体步骤会因地域和个人的习俗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准备祭品:包括鲜花、纸钱、糖果、水果等。
这些祭品代表着对逝者的思念和关爱,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
2. 出行仪式:早晨一般起得比较早,全家人一起出行,通常会提前进行洗脸、漱口、更衣等仪式,以示尊重。
3. 扫墓祭奠:到达墓地后,整理墓地周围的杂草和积土,在坟前点燃纸钱和香烛,献上祭品,并行三鞠躬和跪拜,表达对逝者的敬意。
清明节的历史及习俗
![清明节的历史及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f758e2a4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51.png)
清明节的历史及习俗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它起源于寒食节和谷雨节的部分风俗,后来形成了独特的民俗和宗教仪式。
在清明节这一天,中国人会祭祀祖先,扫墓祭拜,踏青游玩,祓除疫疠,还有一些特色饮食和文化活动。
清明节的庆祝方式因地域、民族、宗教信仰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但其核心精神和意义是一样的。
下面我们将就清明节的历史及习俗进行详细介绍。
一、清明节的历史渊源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其历史悠久,十分丰富。
清明节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四月清明,神仲开始占田”。
《仪礼》也有“流不流仪于清明”的记载。
据传说,夏禹治水之际,《尚书》中有“除残贼乎清明”的记载,是指夏禹治水后,开始种田的阳明节。
而《淮南子》则说:“禹治水九年,始除疠首于军,而后戒于国,故不流仪于清明则令谷人祭。
” “流不流仪于清明”一句,说明了在禹治水之前,人们是不允许在清明节举行祭祀或宴会的。
《春秋公羊传》中还记载了关于清明三月的习俗:“五十日以前,皆无大事,不宾朋属。
至五十日者,陵南乃雍,人始杂祭。
”(《春秋公羊传·昭公十一年》)这些古代文献都说明了清明节在古代就有特殊的纪念仪式或活动。
清明节原本是一个祭祀祖先、扫墓祭拜的节日。
孔子在《孟子·尽心下》中有“当清宫、礼器,有往来者。
或点箆,或葺之,芑会,和田如秩。
”的描述。
而《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载“孟子闻死事,祭而后哭。
”此处的“死事”即指的是扫墓祭拜等事宜,清明节作为扫墓的节日,远在孔子及以前就已出现。
此外,清明节还与民间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传上古时代,中国有一个对人民生活十分关怀的饶颐帝。
饶颐帝拥有一块神奇的玉石,只要将玉石抛向地面,就会吸引大量水银。
而且只要玉石一动,地上的人造景物就会动起来。
因为神奇的玉石的存在,上古时代一直有丰收的好年景,而且颐帝对百姓生活也十分关怀,百姓对颐帝深感敬仰。
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bd41bb03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b3.png)
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踏青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五大传统节日之一。
据传,清明节始于战国时期,为了纪念伯陈,后演变为扫墓、祭祖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通常是在农历的四月五日左右,此时正值春季,万物复苏,是一个适合出行踏青的好时节。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源自古代民间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之情。
据史书记载,周代将领“介子推”的母亲丧,介子推不自杀而丧位。
他在丧母
初期穿马口铁,终日不食。
介子推为时子秦宣太后的别王,他的行为鼓舞了秦王破釜沉舟,九死一生,继而入秦越界,兼并天下。
清明节的风俗
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祭祀日,人们会扫墓祭祖,表达对已
故亲人的思念之情。
除了祭祖扫墓之外,民间还有一些其他传统的活动。
比如,“踏青”就是清明节不可或缺的习俗之一。
踏
青是一种与自然亲近的方式,可以让人们感受春天的气息,放松身心。
此外,清明节还有吃“清明饼”、“踏青”的习俗,象征着新生
活的开始。
清明饼是一种寓意丧葬的食品,早在《周礼》中就有记载。
踏青则是在清明节期间外出郊游的传统,可以让人们呼吸到春天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总的来说,清明节既是一个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一个欢
乐祥和的节日。
人们在这一天除了祭祀之外,还会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增进亲情友情。
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传承至今,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先人的尊重和对新生活的热爱。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好时节,感悟生命的意义,让清明节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份美好记忆。
祝大家节日愉快!。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有哪些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51201575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06.png)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有哪些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有哪些清明节是我国法定节假日,每年清明节扫墓祭祀是隆重习俗之一,你对清明节这个节日是否还知之甚少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清明节的来历:最早起源于寒食节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
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
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
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
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
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
”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
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扫墓祭祖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
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节的起源与传说
![清明节的起源与传说](https://img.taocdn.com/s3/m/1720dd6c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76.png)
清明节的起源与传说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或五,在这一天人们会亲近自然、祭祖祭先人、扫墓悼念逝去的亲人。
清明节虽然源远流长,但其起源与传说却是让人耳目一新的。
一、起源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在古代农耕社会,人们非常注重对祖先的祭奠。
当时,人们发现春天土地回暖、万物复苏,正好是祭祖最合适的季节。
因此,人们将农历四月定为清明节,用以纪念祖先并感谢他们一年来给予的庇佑和关怀。
二、传说一:寒食节在清明节的传说之中,最著名的是关于寒食节的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仁义的青年名叫介之推。
他有一位好友名叫子推,两人关系密切。
而楚国国君是一个残暴无道的人,对百姓苛捐杂税,使得人民苦不堪言。
一年的寒食节,楚国国君下令禁火三天,人民都不得生火煮饭。
介之推见民不聊生,心生同情。
他决定自己去烧饭给子推吃。
于是,介之推悄悄地把饭菜带到了山上,准备为子推烧饭。
然而,介之推烧火的茅草却翻起了熊熊大火,引起了强烈的烟雾。
这时,楚国国君看见山上的浓烟,误以为有人违抗他的禁令,于是大怒,派兵前往查看。
当兵士们上山后,却发现山上只有介之推一人。
国君因此对介之推产生了怜悯之情,宽大了他。
而为了警示后人,国君下令将每年的寒食节改为清明节,以纪念介之推的事迹。
三、传说二:怨魂梅花另一个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是关于怨魂梅花的故事。
相传,古代有一个官员因被无辜陷害而被贬到一个偏远的地方,他的父母无法前去陪伴,只能在家中独自忍受寂寞的生活。
当他意识到父母寂寞的同时,父母也同样感受到了儿子的思念之情。
于是,在农历四月初四的一个清晨,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前往山林里悲痛地痛哭,以表达彼此的思念之情。
传说,父母的眼泪滴到了地上,然后一个奇迹发生了。
在哭泣的地方,突然冒出了几株奇异的花朵,它们长得非常娇美,花瓣如纸如雪,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人们把这些花朵称为“怨魂梅花”,以纪念那个官员和他的父母之间那深切的家人之情。
清明节的来历以及各地习俗
![清明节的来历以及各地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e237d841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90.png)
清明节的来历以及各地习俗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清明节的来历,可追溯到古代的寒食节。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甚至在重耳饥寒交迫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为重耳充饥。
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功臣,却唯独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不慕名利,携母归隐绵山。
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相见,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和母亲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融合,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成为了一个节日。
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样,且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北方,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人们会在这一天前往祖先的墓地,清扫杂草,献上鲜花、水果、糕点等祭品,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敬意。
在一些地方,还有添土、烧纸钱等传统。
而在南方,除了扫墓,还有吃青团的习俗。
青团是用糯米粉和艾草汁制成的绿色团子,内馅通常有豆沙、芝麻等,口感软糯,味道清香。
这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对春天的迎接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江浙一带,清明节还有放风筝的习俗。
人们会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心愿和祝福,然后将风筝放飞,寓意着放走晦气,迎接好运。
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
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在四川,成都一带则会在清明节插杨柳。
此外,清明节还有踏青的习俗。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时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春天的气息。
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玩耍,大人们则漫步在花丛中,享受这难得的悠闲时光。
清明节不仅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更是一个亲近自然、传承文化的节日。
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人,同时也让我们珍惜当下,展望未来。
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些传统习俗的形式可能发生了变化,但清明节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文化内涵始终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的由来、习俗与传说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4月4日、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
”“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名句,正是清明时节天地物候的生动描绘。
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
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
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
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
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入宋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
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
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盛世清明图景。
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
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
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
春季只剩一个清明节。
与其他传统大节不一样,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
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的习俗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各地习俗:河北在河北的上坟烧纸钱讲究“早清明,晚十一(农历鬼节)”。
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
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
清明扫墓上海上海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后祭扫出行人次近千万。
由于改革开放推动公墓化的兴盛,而相关选址以外省的苏州、嘉兴等地为主。
因此前往上述区域的人次达到一百余万之多,从而在清明前后数天往往会造成出省交通的拥挤。
此外,青团是江南地区的清明时令点心。
其主体由糯米粉制成,经青艾(草头汁)调和而呈绿色糕团,一般为豆沙馅或芝麻馅。
食用时保留了寒食的习惯。
对上海人而言,青团是清明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
福建福建闽南并不一定只在清明节扫墓。
扫墓日期一般有两种,泉州习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近扫墓,客家人则通常在春节之后。
方式是,清理完坟墓环境后(如杂草、树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后祭拜祖先。
祭拜完后在坟墓上,用小石头压上“墓纸”,代表已经将坟墓修缮完毕。
清明节当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润饼,这是源于寒食节的习俗。
四川四川都江堰放水节祭祀大典,祭祀李冰父子清明会(二王庙庙会)(成都都江堰)。
山西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
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
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
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
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
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
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
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
晋北地区多插柳条。
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
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
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
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
晋东南地区,人人头上插柳枝枯叶。
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
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
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香港清明是香港的重要节日,港人会到祖先坟前,焚烧香烛、冥镪,奉祭物多为水果、鲜花、烧猪或白切鸡。
港人时常为避免人多挤迫,习惯提早数星期拜山,并不一定恪守清明当日扫墓祭祖的传统。
早在港英时期,中港边界纵然自从国共内战结束,中共执政之后守护深严,但每逢清明,位处中港边界的沙头角禁区多会有限度地开放,让人到沙岭坟场拜祭;1950年至1970年代中前期,中国仍未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不少人亦会在清明节,以祭祖为借口回乡,人人身穿多层衣服,携带异常大量的日用品,用以接济乡间亲友,粤、港火车票亦会出现抢购潮和抄黄牛票的情况。
近数十年,香港人为先人清除坟前杂草时,有人相信“火烧旺地”的风水说法,放火烧杂草,结果引发多宗严重山林大火,备受社会关注。
更有团体要发动“清明无山火誓师大会”,呼吁市民勿再放火除杂草。
台湾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一,所以清明节也因地而异,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
台湾的清明节是从前一年冬至开始算起的第105天,台湾的漳州籍人清明节则是在农历三月初三。
台湾清明节习俗和闽南差不多,台湾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
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
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
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
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
台湾还有一个特殊习俗,如果在这一年内家中有喜事,扫墓时要整修坟墓,还得准备一个小红灯(油灯)点在墓前,回家时再带回家,据说可招来更多的喜气和吉祥。
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粿”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后因台湾墓地减少而实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则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样起祭拜祖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