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资料

合集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954年将过渡时期总路线正式载入宪法的序言
二、“一五”计划的实施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1955年7月颁布实施“一五”计划
指导方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 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 重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地发挥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 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1954年6月,周恩来同印度和缅甸两国总理分别发 表了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 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基石,逐 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
五、倡导“求同存异”原则,推动万隆会议取得成功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亚非国家第一次召开的没 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会议公报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提出了促进世 界和平合作的十项原则
朝鲜战争是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的一次严重Leabharlann 抗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一、稳定物价与统一财经工作 发行公债、整顿税收、紧缩通货、成立统一的内外 贸易专业公司等,以加强国营经济力量。 《关于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 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统一全国贸易和物资调度;统 一全国现金管理
安定人民生活,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全面恢复 和发展国民经济 毛泽东称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1956年底,“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大多提前完成。 到1957年底,计划的多项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 全国物价基本稳定,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教育、科 学、文化、卫生事业都有较大的发展
为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新中国的人民大宪章——《共同纲领》 共7章60条 “序言”和“总纲” “政权机关”
“军事制度”
“经济政策”
“文化教育政策”
“民族政策”
“外交政策”
三、开国大典的举行与中央人民政府机构的组建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
在天安门广场举行30万
军民参加的开国大典
组建中央人民政府机构
四、开辟中华民族历史新纪元

学科性质: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如何建立,由弱 到强,不断巩固和发展,以及如何探索和建设社 会主义的历史,反映的是国家的发展与进步的规 律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分期

1.从1949年10月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2.从1956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 3.从1966年到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
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武装干涉 金日成首相于致函请求中国出兵支援 10月18日晚,毛泽东下达赴朝作战的正式命令
志 愿 军共毙伤俘敌71万余人,自身作战减员36.6万
余人,中国开支战费62.5亿元人民币,消耗作战物
资560余万吨
朝鲜战争是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的一次严重对抗
(旗)人民政府
二、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

《企业中公股公产清理办法》
《关于没收战犯、汉奸、官僚资本家及反革命分

子财产的指示》

国营经济建立,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
三、清除匪患与镇压反革命运动
歼灭土匪特务武装和争取匪特投降自新260余万人
破获特务案件600余起,查清了很多反革命分子的政 治历史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1

第三,要把失误和错误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 件下,把在当时可以避免的和由于客观条件限 制难以避免的错误区分开来 所谓客观条件限制有两种:一种是实践不够, 缺少经验;另一种是物质不够,缺少条件 第四,要分析造成失误和错误的主观原因,同 时也要把好心办坏事与个人专断、个人专断与 专制制度加以区别
改革开放之前历史对改革开放时期的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2、50年代社会基础的变迁 3、农业、农村、农民变迁的历史轨迹 4、50年代社会风俗的转型 5、新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 6、文化大革命研究
§1
国史研究概述
一 关于国史 所谓国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简称,指的 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960万平方公里 国土和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范围内,社会 以及社会与自然界关系的历史 国史与政党史 国史与中共党史
误与那段历史取得的成就放在一 起权衡轻重,分清主流与支流 第二,要对失误和错误进行具体分析,不能因为某些 历史事件中有失误、错误就全盘否定那些事件 首先,分析失误和错误是普遍的、全局的现象,还是 个别的、局部的现象 其次,失误和错误有多少就说多少,不能夸大,更不 能以偏概全,把正确的合理的地方也说成是错误 再次,把犯错误和犯错误的时期加以区别,不能因为 某个时期犯了错误,就把那个时期的工作统统否定
第一,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前提 第二,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第三,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第四,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一定的思想保证 第五,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五 研究国史的意义
资政,就是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制定和实 施国家大政方针提供历史的借鉴 育人,就是引导人民群众学习国史、研究国情 护国,就是正确评价国史,大力宣扬爱国主义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课件(33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课件(33张ppt)
结合《开国大典》《建国伟业》等 影片,谈谈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让“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理解。
1、200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国60周年庆典上, 天安门广场以复兴之路为主题,举行了盛大的 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下面是一组庆典上的游行 方阵,其中喻指新中国诞生的是( )
A.开天辟地方阵 B.艰苦创业方阵
(4)世界广大人民欢呼中国革命的胜利说明了什么?
②会议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 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府主席
③会议确定了国旗、国歌、 国 都和纪年方式 ④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 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 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国家政权属于人民。”
54——代表当时已知的我国 54个民族
28——中共成立于1921,到 1949年革命胜利,历时28年
28响代表了中国共产党 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 奋斗了28年。
三、西藏和平解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时,西南、东南沿海、 海南岛、新疆等地仍盘踞着大量 的国民党军队,为了解放全国领 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 在开国大典上命令人民解放军继 续进军。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C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标志祖国大陆实现统
一的历史事件是( A )
A. 西藏和平解放 B.人民解放军占
领南京
C.三大战役的结束 D.新中国的成立
9.阅读分析材料: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 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落伍了。这种落伍,完全是被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部分

(十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考点梳理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

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国旗、国歌、国都;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意义:为开国大典作了准备。

2.开国大典时间:1949年10月1日。

地点:北京天安门。

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仪式:54门礼炮齐响28响。

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启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西藏和平解放时间:1951年意义: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二、最可爱得人1.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原因:美国侵略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时间:1950~1953年,出兵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司令员:彭德怀。

2.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正在发射的机枪射口,为突击部队开辟道路。

邱少云:宁肯让烈火烧死也始终严守纪律,不暴露目标。

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

抗美援朝精神: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结果:1953年,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胜利原因: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英勇奋斗。

历史意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证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国的时代过去了,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者的决心和信心。

三、土地改革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必要性:没收封建地主土地,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资料答:制定过程,中国自1959年开始,由于“左”倾错误影响下,大放“卫星”夸大产量导致的巨额粮食征收,人民公社公共食堂“大锅饭”造成的农村粮食短缺,致使国民生计发生严重困难。

同时,由于左倾思维和民族本位的思想,导致当时的领导人拒绝苏联和美国的粮食援助。

各地出现严重饥荒,进而导致工业发展也严重滞后。

1960年7月,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提出要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李富春同志在研究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时,提出要以“调整、巩固、提高”为基本精神。

8月底,周恩来总理在听取了国家计委党组的汇报之后,提出在“调整、巩固、提高”后面加上“充实'二字。

1960年9月30日,中央转发的国家计委党组《关于一九六一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八字方针”。

1961年1月14日至18日,中共八届九中全会讨论批准了这个方针。

主要内容1、调整农村的生产关系和有关政策,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发还自留地,开放自由市场。

2、减少城镇人口,精简职工。

3、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缩短重工业战线,充实轻工业,保住重点项目。

4、节减财政支出。

5、稳定市场物价,对部分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

6、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专业协作。

7、制定适合当时情况的有关教育、科学、文艺等方面的各项具体政策。

试述"八字”方针的制定与内容。

答:从1960年夏季,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开始意识到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形势,并对大跃进运动进行整体的反思。

1960年9月中共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正式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但是没有能够贯彻。

1961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批准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八字方针的基本内容是以调整为中心,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失衡的比例关系,巩固生产建设取得的成果,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八字方针的制定标志着国民经济由"大跃进”进入了大调整阶段。

通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

通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

7、意义: (1)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 济体系在中国基本确立。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8、局限: (1)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 的发展。 (2)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工业建设投资增大,造成国家财 政紧张。 (3)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3、评价: 利: 1. 改革了旧的大学结构,建立起了全新的高等教育制度,使大学 和学院适应了国家建设的需要。 2、从分布结构、专业结构、水平结构、管理体制结构来看,院系 调整奠定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 3. 按照“全国一盘棋”的思路,对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进行 统一配置,使全国有限的办学条件得以充分利用,因此院系调整提 高了办学效益。 4.有效地改善了高等院校集中在沿海和大城市并由此而导致的地 区分布不均的局面,促进了内地的教育发展和经济文化建设。 5. 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建设所急需的专门人才,对新中国 的工业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D
50年代院系调整
1、原因: (1)缺乏工业建设所需的大量专门人才。 (2)实行“以俄为师”、“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3)收回国家教育主权的需要。 (4)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不均衡。 2、特点: (1)私立和教会高校退出 (2)仿照苏联模式 (3)人文社科被限制 (4)高校部分教学权利收归教育部 (5)拆散民国大学体系 (6)思想改造
二轮复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重庆市合川中学 赵维伟
考查类别
年份
2012 2013 2014 2015
试题(海 试题(全国卷) 南卷)
24、25 23 24、25 23、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名词解释1、三反运动新中国以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在国家机关、国营经济部门、企事业单位出现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现象。

为此,1951年冬起,在国家机关、国营经济部门、企事业单位进行“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纯洁了国家机关,促进社会稳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2、五反运动在“三反运动”进入高潮,1952年1月26号,中共中央部署在全国大中城市的工商业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斗争,查明了私营工商业的状况,对不发资本家作了不同程度的处理,并于1952年底胜利结束。

五反运动教育了广大国家工作人员,打击了资产阶级的违法运动。

3、四马分肥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利润分配形式的形象说法。

1953年国家规定:国家税占34.5%,职工福利费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大体为四分之一,故名。

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资本家的股息红利被定息代替。

4、定息制我国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对资本家的生产资料进行赎买的一种形式。

规定不论企业盈亏,统一由国家按照核定的资本额每年发给资本家年息5%的固定利息。

定息从1956年起支付,原定七年,后又延长了三年,于1966年9月停止支付。

5、七千人大会为确实做好国民经济巩固、调整、充实、提高的工作,中央于1962年1月1日至2月7日在背景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参加会议从中央到基层共七千余人,又称“七千人大会”。

毛泽东主持,刘少奇做书面报告,并讲话,总结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教训。

会议贯彻执行“八字方针”,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但并未从根本上纠正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对纠正“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起了积极作用。

6、一月风暴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后,1967年1月4日、5日,上海“造反派”相继夺取了《文汇报》和《解放日报》;6日,32个“造反”组织联合召开了彻底打到以陈丕显、曹荻秋为首的上海市委大会,夺了上海市的党政大权,刮起所谓“一月革命风暴”,得到毛泽东充分的肯定,此后夺权风暴在全国展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天朝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填空、连线题(16’ 8’)1、1949年9.20-9.3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9.29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规定新中国的性质——人民民主主义国家,规定新中国的政权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和政治协商制)、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规定人民的权利与义务。

2、1951年5.23,西藏和平解放。

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4、1950年2.14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5、1950年10--1953年7.27,抗美援朝战争。

6、“三反”指“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指“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7、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第一次批判运动开展。

8、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1953--195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

9、1953年12月初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10、1954年12.21--12.25,政协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1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阶段:1953年年底以前,主要实行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1954年--1955年夏,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5年秋--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12、1954年10月开始的思想批判运动以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中的唯心主义观点为起点,此后胡适、胡风皆遭到严重批判。

13、1955年4.18--4.24举行的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以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世界和平合作的十项原则。

【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4、1956年1.14--1.20,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在科学和文化方面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

【高考命题趋向】建国后的历史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各年高考多有大题出现。

今后在文综考试中应特别注意与国内外时政热点关系密切的内容。

【阶段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大致分四个历史时期: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从社会性质来说,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从1949~1952年,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巩固了新政权,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历史专题(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湖北刘中华【高考命题趋向】建国后的历史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各年高考多有大题出现。

今后在文综考试中应特别注意与国内外时政热点关系密切的内容。

【阶段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大致分四个历史时期: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从社会性质来说,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从1949~1952年,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巩固了新政权,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从1953~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工业化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其中既有成就,也有失误,其中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而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左”的错误发展到顶峰。

“文革”结束后,在经历了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后,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新时期的基本特征就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辉煌成就。

【学科知识体系和复习重点】一、正确认识抗美援朝战争的性质和意义抗美援朝是正义的战争,这可以从中、美两国参战的目的和当时严峻的形势来分析:①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政府公然出兵朝鲜,操纵联合国,成立“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

其目的是控制朝鲜半岛,把它作为反苏和反华的基地,是其全球霸权政策的一部分。

新中国历史

新中国历史
(四)我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胜利
1、新中国的对外方针 2、日内瓦会议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万隆会议
五、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实行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
第一、通过合作化运动引导个体农民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列主义的一条 基本原理
第二、根据中国的国情必须实行农业 合作化
2.了解建国初期党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正确政策和策略, 着重理解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 提出的战略策略方针.
3.了解党在过度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特 点着重认识这条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 然性.
4.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和 伟大意义,深刻认识党创造性地开辟了 一条适合我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中国工业化 的起步一五计划的制定
1、一五计划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
2、指导思想
(1)党当时确定以工业化为整个经济建设 的主要任务,并且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4、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改造的高 潮及缺点
5.什么是赎买政策?在我国为什么能 够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
6.为什么说我党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7.我国社会从新民民主主义向社会主 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基本特点.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势和党的任务 (一)建国初期的形势和任务 1.军事上,把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 2.政治上,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 3.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恢复国民经济 (1)没收官僚资本 (2)接受帝国主义的在华财产 (3)统一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作,稳定物价

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PPT课件

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PPT课件

坚定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正当权益,不畏强权,不惧压力。践行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等联 合国宪章基本原则,永不称霸,永不扩张。和平发展早已写入中国宪法,始终是中国外交基 石。
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 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
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
01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
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02
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私
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0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PPT课件
2024/2/29
1
目录
• 绪论 • 政治制度与政治发展 •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改革 • 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变迁 • 科技发展与国防建设 • 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提升
2024/2/29
2
2024/2/29
01
绪论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 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的诞 生。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 员,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中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包括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内地等不同层次和领域的开放。
2024/2/29
16
04
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变迁
2024/2/29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1、巨大成就 第一、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 第二、成功地进行了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改组 第三、人民物质生活明显改善和提高 第四、文化教育事业大发展 2、成功经验 第一、坚持实事求是、稳步前进的方针,彻底完成民主革 命,是恢复经济的保证。





六、在调整政策,战胜困难中进一步探索 (一)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制定 (二)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1、这次会议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会议分析了造成国民经济困难的原因 (2)会议分析了工作中发生错误的原因 (3)会议初步总结了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 教训 (4)会议动员全党切实地抓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 2、七千人大会的意义及历史局限性 (三)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第一阶段,1961年制定各种工作条例草案,以调整国民经济 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第二阶段:1962年,主要是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 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果断的措施
(三)镇压反革命运动 1.镇反方针 (1)必须坚持打得稳、打得准、打得狠的方针 (2)必须坚持采取专门机关和广大群众相结合的方针 (3运动后期党中央强调镇反工作要采取谨慎收缩的方针



2.镇反政策必须实行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即 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政策 (四)其他的民主改革 1.国营工矿交通企业的民主改革 2.革除封建婚姻制度 3.取缔旧社会遗留的买谣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 博等各种丑恶现象




第三阶段:1963——1965年,对国民经济继续进行调整, 主要是调整工业内部各方面的比例关系,以促进工业生产 的进一步恢复和发展 七、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 (一)中国和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二)中美关系 (三)中苏关系 八、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 (一)党的八届十中全会 第一、积极方面: 第二、消极方面: (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概况 第一阶段,1963、5杭州会议至1964、5中央工作会议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国际条件:1、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奠定了建立新中国的前提条件。

2、经过人民大革命,形成了全国人民的空前大团结。

3、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极端落后。

4、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苏两党关系加强(与苏联控制与反控制的拉锯战)5、世界冷战局面开始出现,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人民共和国方案中经济形态:由五种成分构成:1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2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3私人资本主义4个体经济5国家和个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经济方针: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共同纲领》内容:1、关于新中国的性质和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2、关于新中国的政权制度、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 4、关于人民的权利与义务意义: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大宪章,他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是政府的施政方针,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体现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署长1948年秋到49年初对官僚资本的接管政策和办法,既不打乱企业原有的组织机构,而是先按照原来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系统“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由军管会对他们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完整的接收下来。

派往这些企业的军队代表的职责是监督生产,而不是直接管理企业的生产。

所有这些规定的唯一出发点,就是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没收官僚资本的两重性质: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即中国买办资产阶级及摧毁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的意义看,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从消灭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来看,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第二章共和国民主改革的全面展开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p30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明确提出当前的中心任务就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全套课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全套课件

第一节 新中国的建立
一、新中国的诞生
(一)新中国建立的筹备工作
1、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 2、新政协筹备会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制定 4、中央人民政府的建立
(二)新中国的建立及其意义
1、开国大典与新中国的成立(图片1、2、3、4) 2、新中国建立的伟大意义 开国大典影视资料
二、“三反”“五反”运动
1、什么是“三反”“五反”运动 “三反”运动是1951年12月在党和国家机关中开展的反贪污, 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
“五反”运动1952年1月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开展的反行贿、 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 济情报的运动。
2、1952年10月,三反五反运动结束。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打 退了不法资本家的进攻,巩固了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 地位,在私营企业中建立了工人监督,并实行民主改革,对 工商业者普遍进行了守法经营教育,创造了对私营工商业实 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利条件;同时也挽救了一批国家干部, 起了清除旧社会污毒和移风易俗的作用。
(图片1、图片2)
颁布《婚姻法》1
取缔旧社会的丑陋风习图片
社会新风尚图片2
五、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宗教事务
(一)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
1、中国的民族状况 2、实行民主改革的原因 3、民主改革的主要任务及意义
(二)宗教事务
1、中国的宗教状况 2、新中国建立后的宗教政策 3、宗教组织和团体 4、宗教团体的主要活动
图片3 、4、5、6、7
(三)土地改革的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土地改革; 2、农民无偿获得了约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 3、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四)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政治协商制度(1)形成过程:① 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北平内容: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内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性质;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代行将召开的人大职能;评价:《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和纪元方式。

历史意义:政协的召开,初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② 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权,但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存在。

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③ 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作用: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正建设。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过程:① 1949年政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

其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2)《1954年宪法》① 宪法的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② 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

③ 性质: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④ 意义: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宪法的颁布, 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3)评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目的:为实现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949-2000年
四个时期
• 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 • 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956-1966年)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徘徊前进两年(1976-1978年) •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今)
• • • • • • • • • •
内容、特点、完成情况及原因
• 3.三大改造的完成
过程、历史意义、存在问题
•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954年 一届人大 内容 原则 性质 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 一、阶段划分 • 1.1956—1957年---探索开始
(1956-1966年)
《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的问题》、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祝同学们在2007年
• 学业顺治 • 生活康熙 • 人品雍正 • 事业乾隆 • 万事嘉庆 • 前途道光 • 财富咸丰 • 全班同治
• 这是疯狂的十年 混乱的十年 • 这是让人痛心疾首的十年 让人不 堪回首的十年 • 这是左倾思想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十 年
• 这是一段我们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忘 记的历史
• 三、探索中的失误
• 1.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反右倾”斗争 • (政治)
•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运动、 • 人民公社化运动(经济建设) • 原因、后果、认识、纠正
关于“大跃进”运动的起因
• “大跃进”运动的起因是复杂的,学术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下 几个方面。 • 国际因素。学者普遍认为:一方面,在当时东西方冷战的背 景下,中国共产党人有一种紧迫感,中国的经济建设就不能按部 就班以一般的速度前进,就必须有一个打破常规的经济建设的 “大跃进”。另一方面,中苏两党关系的非正常发展,又刺激了 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超英赶美”的“大跃进”也隐含着“超苏” 的动机。 • 主观因素。有学者认为:第一,长期落后挨打的历史与遭受 包围封锁的现实,使党的领导人急于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第二,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对生产力发 展的促进作用。第三,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不切实际地套用了 革命战争年代的成功经验。 • 体制因素。新中国成立后“一边倒”的政治政策,也使中国 的政治、经济制度出现许多弊端,有学者指出,权力过分集中, 领导体制缺乏必要的可靠的监督机制。当时这种政治体制的弊端, 导致党内民主作风遭到破坏和毛泽东个人专断作风的形成。也有 学者从社会心理、领导人的复杂个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之, “大跃进”的发动是一种合力的结果,更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
• 2.1958-1960年---重大失误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反右倾斗争
• 3.1960-1966年---纠正错误
• 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
• 二、探索中的成就
• 1.《论十大关系》 • 2. 中共八大(1956年)
背景、内容、意义、贯彻情况
• • • •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4. 整风运动(1957年) 5.“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0年) 6. 七千人大会
• 3.经验教训
• (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 实际出发; • (2)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 (3)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 产力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 片面追求高速度; • (4)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 阶级斗争已不是主要矛盾,要防止阶级斗争扩大 化; • (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 坚持群众路线。
• 四、十年建设的成就(图)
• 1.经济建设方面 • 2.尖端科技方面
• 五、对十年探索的认识
• • • • • 1.探索的两个问题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下的阶级斗争问题 第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 2.十年探索的基本特征 成就与失误并存,遭到严重挫折,但取得 了巨大的成就;两头基本正确中间错误严 重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6 • 1.党的指导思想“左”倾错误 • 2.林彪、江青等人的推动 • 3.我国周边国际局势的紧张 • 4.导火线--《评新编历史剧〈海瑞 罢官〉》
• “文化大革命”之所以能够发动,党内之所以能够接受发动 “文化大革命”的观点,是有社会历史根源的。我们党是经 过长期残酷的战争后迅速进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对于如 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缺乏充分的思 想准备和科学认识。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积累下来的丰富的阶 级斗争经验,使人们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新矛 盾时容易去沿用和照搬,因而把在一定范围存在的阶级斗争 仍然看作占主要地位的阶级斗争,并运用大规模群众性政治 运动的方法来解决。战争时期在革命队伍里行之有效的近乎 军事共产主义的生活经验,也容易用来作为规划理想社会的 某种依据。对马列著作中某些论点的误解或教条化,使人们 日益陷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迷误之中。坚持这种迷误被认为 是保卫马克思主义的神圣事业,对这种迷误持怀疑态度者则 难以理直气壮地起来反对。这时,毛泽东在全党全军和全国 人民中的威望达到高峰,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逐渐 滋长。加上建国以来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法制化的进 程没有能够顺利发展,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这就使为人民 尊重的领袖所犯的错误难以得到纠正,也使林彪、江青这些 野心家能够受到信用而得势横行。
过渡时期(1949-1956年)
一、新中国的成立 1.成立条件 2.成立 3.历史意义 二、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 1.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 2.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土地改革运动 4.镇压反革命运动 5.“三反”“五反”运动
• 三、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 1.建国初期的经济状况及成因 • 2.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
• • • • (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3)合理调整工商业 (4)恢复农业的措施(土地改革、互助合作运 动、兴修水利) • (5)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 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1.过渡时期总路线
条件、内容、特点、实质
•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