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本我与自我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与本我》读后感

《自我与本我》是弗洛伊德后期关于精神分析学的修正、补充和发展的重要论著。通过对整本书的阅读,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课堂上学到的关于意识、潜意识、前意识;本我、自我、超我,生与死的本能,俄狄浦斯情结,焦虑等,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由于是译著,不同的人翻译的可能有所不同,找了两本译著进行阅读,一本是林尘、张唤民译,另一本是车文博译,百度一下还是后者比较有名。本论著包括四部论著:(1)《超越快乐原则》,是弗洛伊德关于双本能论的代表作。他提出了人存在这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并把这两种作用相反,同时并存的力量的斗争视为生命运动历程的决定者。(2)《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是弗洛伊德后期关于群体心理学的主要著作。(3)《自我与本我》是深刻阐述了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以及其相互关系的论著。(4)《抑制、症状与焦虑》,是对压抑与焦虑及心理防御机制关系理论进行修正和补充的主要论著。(林尘版的《自我与本我》并无该章节)

本次读后感主要写第三篇论著引发的一系列所想。《自我与本我》在这论著中,弗洛伊德主要谈及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关系。在该论著的第一章节中,我认为,整个章节有一条主线——潜意识进化论。人们对潜意识的了解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首先弗洛伊德先将心理分为意识与潜意识,并提出问题”潜意识是如何出现的呢”供读者思考.。弗洛伊德认为我们是通过考察心理动力学(又称精神分析学。根据心理动力学观点,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引发的。)在其中起作用的某些经验中得来的。观念之所以不能称为意识的原因在于,有一种力量正在与之抗衡,书中并没有明说,他可能认为读过他之前书籍的大家都懂,结合课上所学我认为是自我的力量,它运用自我

防御机制把那些自我无法接受的观念压制到潜意识层面。弗洛伊德在本章节说:“我们把某些观念成为有意识之前的存在状态称之为压抑,产生和保持这种压抑的力量在分析工作中被理解为抵抗。”我觉得这里指的压抑应该是压抑的外延,泛化为整个自我防御机制。抵抗这个词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心理分析治疗中有所提到,指病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会比某些敏感的话题,有意无意的是治疗中心偏移。弗洛伊德在自我与超我的第一章的后半段文字中提及抵抗,作者认为在精神分析治疗中当联想接近被压抑的东西,联想无法进行下去,是因为有一种抵抗正在起作用,抵抗来自于自我并属于自我。再回到之前的主线上来,我们从心理动力学角度思考出潜意识这一观念,我们开始从意识与潜意识的争论中探索神经症,我们开始陷入无尽的混乱与困境,这时候我们开始了对心理结构的认知,逐渐认识到神经症的出现是“有组织的自我和被压抑的、从中分裂出去的自我之间的对立。”第一遍阅读时我认为这里指的就是自我和本我的对立而产生的神经症性的焦虑,后来仔细思索总觉得是自我内部的对立:按照那个冰山的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自我分布在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面上,由此开始认为是在意识层面上的自我与被压抑到潜意识层面上活动的自我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这里就提出一个假设,我们上课所学的都是自我与本我,自我与外界,自我与超我之间出现的矛盾,如果是自我内部出现了分歧,会有什么后果?精神分裂?人格分裂?没找到答案。回到刚才的话题,(貌似终于理解了弗洛伊德写作时的感受了,经常谈及另一个概念就扯远了,然后再扯回来。)我们对心理结构认知导致了对潜意识的第二次更正,从而得出了一个结论,被压抑的东西的确是潜意识,但并不能称所有的潜意识都是被压抑的,比如自我中的那部分潜意识。这一部分告一段落,前方高能,开启烧脑模式。

前意识与潜意识,描述性与动力学这一部分,真是极其烧脑,读了n遍才反应过来那么一点点。人们发现“潜意识”一词在两种意义上使用,第一种是“描述性”意义:某种心理状态只具有一种特殊的性质;另为一种是“动力学”意义:某种心理状态具有的功能。在描述性意义上,潜意识分为“潜伏的能成为意识的”和“不能成为意识的”。在动力学意义上,潜意识就是那种被压抑的部分。“那种潜伏的、只在描述意义上而非动力学意义上的潜意识,我们称之为前意识。”(前意识究竟可以干什么呢,在第二章中,从潜意识到前意识最后变成意识,有这样一个过程:一件事物从未被认识阶段也就是处在潜意识阶段,竟有前意识,也就是与字词表象发生联系,变成记忆痕迹,一次一次不断加深,变成知觉成为意识。)总而言之,那就是描述性意义上有两种潜意识,而动力学上只有一种潜意识了。然后紧跟其后的后面一句话是:“……这样我们就有三个术语,即意识(Cs)、前意识(Pcs)、潜意识(Ucs),他们不再具有纯描述性意义……”不具有纯描述性意义,那这三个是在什么情况下区分开的呢?另外,“描述性意义上有两种潜意识”:那就是在描述性意义上,潜意识有两种意义,可是”潜意识“用在描述性意义上只有一种意思,那就是”这个东西是没有意识的“,明显是矛盾的,在附录中有解释,这里的潜意识指的是这个概念的“外延”,虽然对逻辑术语不是很理解,但我认为这里的潜意识可以理解为潜意识的泛化,泛指一切潜意识,就是能称为潜意识的东西有两种,而不是描述性意义上潜意识包括什么什么。举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内涵,外延。如“圆”这个概念的外延是指大大小小一切的圆。弗洛伊德说;“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对描述性、动力学潜意识的划分不做过多的说明”,译者为了解释还举了一个超级长的例子,其实感觉我没有深究的必要,也可能是我不知道精神分析学派的先驱们对潜意识与意识的划分经历了多大的

争论,反正到了我们学习时,所有理论知识都有种变为“科技黑箱“,我们只需要知道如何使用就可以了。一句话结束意识、潜意识这一章节:在描述性意义上,潜意识和被压抑的都是潜意识的;在动力学意义上这个属于仅限于被压抑的。

比较有趣的一部分是,自我与本我中关于梦的一段讲述,弗洛伊德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反思与智力操作,进入前意识地进行而不进入意识。这类例子相当确凿;例如,它们可以在睡眠状态中发生,就象事实表明的,某人醒后立刻发现他知道了某个困难的数学题或其他问题的答案,对这个答案,他前一天苦苦思索而徒劳无效。我也有类似的经历,这个记忆深刻的原因是中考的时候押题作文,压了一天,想了各种类似的东西,可能是睡前看的太多了,自然而然反映到了梦中。梦见了一道作文题,抱着试一试的心思,找了素材,结果刚好考题类似,梦真的是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

课上所学,在对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发现了人类潜意识中各种原始欲望与情感矛盾的痕迹。潜在的被压抑的欲望成为结构性的实体存在,弗洛伊德根据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的故事而创造了一个术语:俄狄浦斯情结。我们在弗洛伊德的人的发展阶段中性器期了解到俄狄浦斯情结。同时俄狄浦斯情结也是本我与自我神经症性焦虑的一个典型代表。万万没想到的是,超我的形成也是与俄狄浦斯情结有关。弗洛伊德认为本我的每一次能量灌注之后,能量关注转移到新的地方,被放弃的地方就会留下沉淀物,沉淀物的堆积形成自我性格。在性器期,被俄狄浦斯情结支配留下的结果会在自我中形成一种沉淀物,这种沉淀物是俄狄浦斯情结消退后留下的父亲认同与母亲认同由某种方式相互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由此看来,自我与超我,都是从本我中分离出来的,一次次能量灌注之后的沉积物,弗洛伊德称之为认同作用。而超我派生于性器期能量灌注后的俄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