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课堂笔记大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说话时声带振动,风吹树叶哗哗响是树叶在振动,敲鼓时鼓面振动,风声是空气振动,雨声是水振动,读书声是声带振动。
二、实验: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注意声音的变化.
现象: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变小。
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逐渐变大。
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推理法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一般,人听到的声音是从空气传播的。
月球没有空气,宇航员靠无线电交谈。
三、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传播声音。
真空不能传声。
四、声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五、声速
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15ºC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声音在气体中最慢,在液体中更快,在固体中最快。
一般情况下:V固>V 液>V气。
(传播速度和介质密度有关,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大)。
介质的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五、回声
声音传播出去遇到障碍物反射来就形成回声。
1. 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慢0.1秒以上。
(障碍物距离人至少17米远)
2.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小于0.1秒,使原声加强。
3. 应用:测海底的深度或者测障碍物距离,公式:s=vt/2
六、习题举例: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听觉的形成
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通过骨传导来听声音。
我们用录音听自己的声音感觉和自己听自己说话声音不同,就是因为传播方式不同,自己说话是有骨传导传到听觉神经,听录音是由空气传播。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一、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频率决定音调的的高低。
女生的音调高,男生的音调低。
小孩的音调高,大人的音调低
在键盘乐器中,越是右边的音,音调越高,越是左边的音,音调越低。
实验:在实验时要注意使钢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与音调的高低。
将钢尺一端紧按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它会振
动发出声音,尺伸出桌边长度不同,振动快慢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也不同。
伸出越长时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频率: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物体在1s的时间里如果振动100次,频率约是100Hz.
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1)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2)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3)大象的语言是次声波,蝙蝠发出的是超声波,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产生,
一些机器工作时也会产生次声波.
(4)猫能听到超声波,狗能听到次声波和超声波,海豚也能听到超声波。
二、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
度
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还与声源的距离有关。
三、音色: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特色
音色与发声体材料、结构有关。
分析波形图
响度对比:看各个波形图的上下幅度,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音调对比:看各个波形图的左右疏密程度,越密集的,音调越大,越稀疏的,音调越低。
音色对比:看各个波形图的形状,形状不同,说明音色不同。
乐器音调分析
敲击装水的玻璃杯时,装水越多,音调越低,装水越少,音调越高。
吹装水的瓶子时,装水越多,音调越高,装水越少,音调越低。
习题举例:
听诊器能减小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响度更大些。
第四节声音的利用
一、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1、声波可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2、外科医生可利用超声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二、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1、雷声预示下雨。
2、买西瓜时要用手拍。
3、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
4、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
5、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
6、B超、声呐
第五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声:物理学中发声体作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做噪声。
从环保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分贝的符号是dB。
保护听力≤90dB
保证工作和学习≤70dB
保证休息和睡眠≤50dB
二、噪声的控制
1.声源处减弱(防止噪声产生)
2.传播过程中减弱(阻断噪声传播)
3.防止噪声进入耳朵(人耳处减弱)
习题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