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区雷暴活动特征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莆田市区雷暴活动特征分析

利用莆田市区1961~2012年的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线性分析等方法,分析莆田市区52a来的雷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得到:莆田市区年雷暴日数42.9天,属多雷区,年际变化较大,且呈现减少趋势,夏季雷暴日集中出现,汛期期间雷暴日占年雷暴日的95%以上,一天中14~21时是雷暴多发时段,统计莆田市区雷暴初终日,最早出现在1月2日,终日最晚出现在12 月29日,一年持续最长时间有333d,最短为138 d。

标签:雷暴特征分析

0引言

莆田市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地形以平原为主,北部多为山地丘陵,海拔较高,属南亚热带气候。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暧、极端天气频发现象的影响,雷电灾害已成为莆田市严重气象灾害之一。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雷暴所带来的灾害及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此,笔者通过研究莆田市区52年雷暴记录资料,浅析雷暴日数的分布特征,为雷电防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本文所使用的雷暴日数资料,取自位于莆田市区的荔城区气象局1961~2012年期间连续52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其中1981~1997年为雷暴24小时连续观测记录,其他年份为白天守班雷暴观测记录,夜间只记录雷暴符号不记录生消时间。雷暴日为在一天内只要听到雷声(一次或一次以上)不论其持续时间长短,统计为一个雷暴日,单位为天。气象记录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若某一次雷暴跨越20时,按2个雷暴日计算。根据莆田市区的气候特点,本文定义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翌年2月为冬季。采用数理统计、线性分析等方法使用EXCEL对莆田市区雷暴日数及初、终雷日等进行雷暴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雷暴日数的年代、年际变化特征

1961~2012年莆田市区共出现2273个雷暴日,52年间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2.9天,属多雷区。按年代统计,1961~1970年出现雷暴435天、1971~1980年出现雷暴427天、1981~1990年出现雷暴475天、1991~2000年出现雷暴445天、2001~2010年出现雷暴387天,呈60~70年代出现雷暴较平稳,80年代以后有逐年代减少趋势。从图1雷暴日数逐年变化趋势可见,莆田市区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很大,最多年份出现在1997年,为66天,最少年份出现在2011年,为21天,两者相差45天。莆田市区52年间年雷暴日数超过48天的年份有12年,不足35天的年份有8年。

对年雷暴日数用最小二乘法求取线性拟合趋势,莆田市区雷暴日的年际变化曲线具有下降趋势,其趋势变化可用一次线性方程y=-0.1458x+332.41来表示,即莆田市雷暴日数自61年以来约以1.5d/10a的倾向率减少,但趋势不显著,没有通过0.1的显著性检验。这一结论与我国整体雷暴日数波动趋势相一致。

2.2雷暴日数的季节变化

由图2可见,莆田市区的雷暴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从图中可以看出莆田市区在春季雷电活动已经很活跃,这一季节出现的雷暴占全年的32.0%。夏季的雷暴活动处于鼎盛时期,占全年的52.8%,主要是因为处于盛夏西南季风处于鼎盛时期,水汽和热量输送充足,同时地面气温明显升高有利雷电的发生发展。秋季雷暴活动出现了明显的减弱,只占全年的13.1%,尽管这一时期冷空气的活动趋于频繁,但水汽和热量供应不足,湿度明显少于夏季和春季。冬季是全年最不活跃期,只占全年的2.1%(基本没有雷电活动),主要是上空盛行东北季风,空气十分干燥,地面的气温也低,不利于雷电的发生发展。

2.3雷暴日数的月份变化

莆田市区每月都可能发生雷暴但分布很不均匀,从图3可以看出,雷暴日的月变化呈峰型分布特征,主峰在8和6月份,一年中汛期3~9月为雷暴活动最为频繁的月份,占全年的95.4%。从3月开始雷暴逐月增多,8月达到最高值,之后减少。其中8月雷暴最多,为465天,占雷暴总日数的20.5%,6月次之,有380天,占雷暴总日数的16.7%。冬季是莆田市区雷暴的少发期,12月雷暴日数最少,52年仅出现6天。

2.4雷暴日数的日变化

为揭示莆田市区雷暴发生高概率时段的分布规律,对1981~1997年逐时雷暴发生次数进行统计,以1h为间隔,如有1次雷暴过程连续跨几个小时,则在出现的几个小时中每个时次都计为1次,如21时表示2001~2100时间段内有出现过雷暴。如图4所示,其中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次,发现雷暴活动在各时次分布极其不均匀,上午出现雷暴的概率相对较低,14~21时是雷暴多发时段(占全天雷暴时次的61.9%),高值出现在16时,次高值出现在17时,第三高值出现在18时,这说明16~18时是莆田市区雷暴发生高概率时段,该时段属于明显的下午多发型雷暴活动,其主要原因是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增强,午后热对流旺盛,极易产生强对流天气,从而激发雷暴的发生发展。

根据雷暴不同时段的寡多情况,分为二个时间段,14:00~21:00为雷暴活跃期,总次数为1511次,22:00~13:00为雷暴平淡期,占52年总次数的38.1%。

2.5雷暴生成和消散的方位特征分析

本文以1981~1997年共出现1826个雷暴系统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雷暴生成方位和消散方位玫瑰图5。由图可知,在莆田市区的8个方位和天顶都可能出现雷暴和消散,以SW、NW和W方向出现雷暴最多,占总数的56.7%,以天顶最少,占总数的1%,以SE方向雷暴消散比出现突增,说明莆田市区雷暴是从西向东南发展的。

2.6雷暴初、终日及初终间日数的特征分析按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雷暴的初、终日期挑选,以当年(1月1日~12月31日)最早出现的日期为初日,最晚出现的日期为终日。统计莆田市区雷暴初终日观测记录,结果可以看出:莆田市区52a雷暴初日平均日期为3月1日,最早日期为1987年1月2日,最晚日期为2011年4月17日;雷暴终日平均日期为10月9日,最早日期为2001年8月29日,最晚日期为1981年12 月29日,雷暴初终间日数平均为226d,最长为1972和1992年的333d,最短为2011年的138d。从雷暴初、终日各年分布看,呈现一个波动变化态,无明显变化规律。

以经验频率公式Pm=m/(n+1)×100%来计算雷暴初(终)日保证率,m为雷暴初(终)日由后(前)向前(后)排列的序号,n为样本,Pm为保证率。由表1可知,莆田市区80%保证率雷暴初日出现在2月上旬,80%保证率雷暴终日出现在11月上旬,说明莆田市区11月上旬至翌年2月上旬出现雷暴的概率较少;5%保证率的初终日出现为4月上旬和9月上旬,说明4~8月是莆田市区雷暴高发时期。

3结论

(1)1961~2012年莆田市区年平均雷暴日为42.9天,最多年份为66天,最少年份为21天。50多年雷暴日数线性以1.5d/10a的倾向率减少。

(2)莆田市区各月均有雷暴出现,夏季雷暴日集中出现,占年总量的52.8%,汛期期间雷暴日占年雷暴日的95.4%,12月雷暴日数最少,52年仅出现6天。

(3)莆田市区一天中14~21时是雷暴多发时段,其中16~18时出现雷暴次数最多,是雷暴发生高概率时段。

(4)莆田市区的8个方位和天顶都可能出现雷暴和消散,以SW、NW和W方向出现雷暴最多,SE方向雷暴消散比出现突增,说明莆田市区雷暴是从西向东南发展的。

(5)莆田市区雷暴初日最早出现在1月2日,终日最晚出现在12 月29日,一年最长时间有333d,最短为138d。计算雷暴初(终)日保证率,表明11月上旬至翌年2月上旬出现雷暴的概率较少,4~8月是莆田市区雷暴高发时期。

参考文献

[1]郑育群,符晓虹. 文昌市雷暴气候统计特征[J]. 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