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想社会主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贡献:
①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珍贵的思想材料。

②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包含着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和许多精辟的思想及论证。

③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品格。

④揭示和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历史局限性:
①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

②空想社会主义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

③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成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充满幼稚的思想。

④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论原性,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

缺乏科学性。

⑤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⑥空想社会主义有许多消极的成分:如保留奴隶与奴隶劳动、殖民地、宗教神秘主义因素、劳动偏见、政治极端主义和最高领导人职务终身制等。

在社会主义上,它们没有区别,都是公有制的、人人平等、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的社会。

它们的区别就在实现社会主义的方法上。

欧文主张用温和的方法实现社会主义。

由某些人出钱办一个社会主义小社区,吸引一些无产者或志愿者到这个社区来劳动和生活。

然后将这个社区慢慢扩大,最终全社会或全国都实现社会主义。

马克思则主张用暴力革命的方法建立社会主义。

先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然后在无产阶级政权的保护下建立社会主义。

欧文的办法显然是行不通的。

一资产阶级政权不会坐视社会主义社区强大的,他们当然要用武力扼杀。

二这个社区里的人大部分原来是生活无着的无产者,是被利益吸引过去的,思想根本就没有社会主义这一块。

被利益吸引过去的,也容易被外面的利益吸引走。

他们由生活无着,到在这个社区里实现了温饱后,心里必然会对外面资产阶级的腐化生活充满渴望,就要对这个社区产生不满情绪,使人心涣散。

所以即使没有第一条,这个社区也要被资产阶级腐蚀掉。

三这个社区必然要和外界进行商品交换,而商品交换,不能保证永远赢利,总有亏损的时候,即总有经济垮台的那一天。

所以这个社区的死路有三条,必在其中的一条上死掉。

因此说,欧文想通过温和的办法建立社会主义,在别人的二亩三分地里想搞自己的营生,根本是行不通的,只能是空想。

相比之下,唯一可行的是马克思的办法,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就在这里。

打个比方来说,天上有一只鸟,甲、乙两个人都想吃。

甲想把它唤下来,乙想用枪把它打下来。

甲的办法显然是空想。

他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他们想得到的鸟是一样的,没有区别,区别的地方就在于他们的方法不一样。

所以,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上没有区别,理想一样,目标一致,只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方法不同。

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注意的表面先驱,对付空想社会注意的主动意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素来都是赐与充裕肯定的。

这种主动意义,主要表如今两大方面: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发与批驳,为后人提供了切磋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史册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开导工人阶层的极为贵重的思维原料。

第二,空想社会注意者在剖析和切磋人类社会成长史的经过中,在猜想和论证将来社会的根本原则的经过中,萌发了很多前进的、引导人类史册成长标的目的的思维。

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充裕肯定空想社会主义的主动进贡的同时,也指出了它的史册限制性,这些限制性主要包罗:
1)空想社会主义否定史册成长的必定性,崇敬侥幸的偶尔性,宣扬天才论和豪杰史观。

2)空想社会主义者看不到人民群众格外是宽大无产阶层群众的气力,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革当代社会的物质气力。

3)空想社会主义者脱离阶层斗争去打算、辩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遐想便不克不是空话,他们的实践运动也不克不充沛稚子的逸想。

4)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表面基本是理性原则,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品德心情出发的社会主义。

5)空想社会主义不是老练的表面,是同不行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行熟的阶层状况相适宜。

空想社会主义固然是空想的、无法实现的工具,但它是早期无产阶层的全国观,是当代无产阶层先驱者思维的表面显示。

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中,已经蕴涵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思维抽芽,这些抽芽思维Wie马克思恩格斯树立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和直接的思维原料。

空想社会主义对今世的意义在于:其一,我们要一直发掘其主动身分,从史册中吸取营养,把社会主义先驱者的卓越思维一直发扬光大,把社会主义先驱者所开创的宏伟事迹一直推向进取;其二,“固然我们不该该否认这些社会主义的始祖,正如当代化学家不行否认他们的祖先炼金方士一样,但是我们应该竭力制止重犯他们的谬误,由于我们犯这样的谬误将是不行宥恕的。

空想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19世纪早期,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他们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他们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

他们企图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

这些思想对启发和提高工人觉悟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最初的、还不明确的愿望。

他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得阶级斗争,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

当无产阶级成长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就需要有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来代替它。

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前存在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和实践。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终结于19世纪30~40年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成长时期剥削者与被剥削者间对立的反映,是在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思想体系。

它分三个阶段。

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

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莫尔、闵采尔为代表。

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对私有制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论述,对过去所有的国家制度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并为富人服务的分析等,已经接近历史的实际;有了初步的阶级观点,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其突出特点;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场为原型。

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摩莱里、巴贝夫为代表。

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

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

三、肯定了阶级对立、社会和谐的思想
尽管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存在着许多缺陷,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也对其部分思想作了肯定并从中得到了启发,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们“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现存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如前文中所说的“他们在无产阶级方面看不到历史的主动性和它特有的政治运动,”超脱了阶级斗争的幻想。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很大的一个贡献就是出现了“社会和谐”这一思想火花,马克思对其给予了肯定。

资本主义大工业造成了巨大的生产力,在它不到一百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同时也形成了社会的极大不和谐。

傅立叶最早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他认为,既然在自然体系内存在着和谐的秩序,那么同样在社会体系内也应当有和谐的秩序;人类就是为了协调与各种协作而被创造出来的生物,协作应该成为唯一的社会制度,主张组织新的理想的和谐的社会。

欧文从“环境决定人的性格”理念出发提出了一个改造资本主义、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方案。

认为,劳动公社是独立的经济组织和社会单位,每个公社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由农、工、商、学结合起来的大家庭,每个成员各尽所能,彼此团结互助而公社与公社之间也用同样的方式彼此往来。

”甚至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购置3万英亩土地进行建立“新和谐公社”的“新和谐共产主义移民区”、“和谐大厦”、“共产主义公社”的实验,但均以失败告终。

马克思、恩格斯肯定“和谐社会”这一天是可预见的。

但也指出,这些社会和谐的思想是根据抽象的伦理道德和理性原则设计出来的,脱离了现实的经济基础,不可能正确地认识社会、揭示社会和谐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

“他们总还在梦想着用实验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社会乌托邦,设立一些单个的法伦斯泰尔,创立一些国内移民地,建立一个小的伊加利亚……为了建造所有这些空中楼阁,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资产阶级心灵与钱袋的仁慈。


任何一个思想学派只要是对未来进行预见、构造、设想都很难做到绝对正确。

除了受思想者自身知识能力、年龄的限制外,也必然受到时代影响和社会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于完全超越所处的时代。

空想社会主义虽然存在缺陷和局限性,但终究影响启发了社会主义理论先驱者马克思恩格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1978.
[2]金平.对空想社会主义分配观的再认识[J].广西师范学报,2001,(2):1-4.
[3]雷弯山.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超越及价值[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11):9—14.
[4]金平.对空想社会主义公私观的再评[J].甘肃社会科学,1998,(6):9-11.
【摘要】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空想社会主义首先是一种社会主义理论,从莫尔、康帕内拉到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到魏特林,他们启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

但他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从抽象的理性出发,带有纯粹的空想性质,而马克思恩格斯最终又超越了这一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了科学的社会主义。

在《宣言》的第三部分社会主义的与********的着作中,马克思对其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马克思《******宣言》空想社会主义
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曾写到:“当我们写这个宣言时,是不能够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宣言的。

在1847年成为社会主义者的:一方面是各种乌托邦体系的信徒,即英国的欧文主义者和法国的傅立叶主义者,二者都已经缩小到了仅仅是宗派的地位,并且在逐渐死亡;另一方面是种类极多的社会庸医,他们都宣称要用一切补缀办法来矫正各种社会弊病而毫不危及资本和利润。


一、批判了绝对平均分配
中国在长期探索救国的道路中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同富裕”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大同”、“天下大公”所契合。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认识到了私有制的存在和危害,因而反对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主张收入分配平等,反对不劳而获等等。

但他们却走入了另一个极端中,认为收入分配越平均越好。

马克思恩格斯显然认识到“绝对平均分配”的缺陷,因而对其作出这样的评价:“它倡导普遍的禁欲主义和粗糙的平均主义。

”“它们关于社会未来积极的原则,例如消灭城市与乡村的对立,消灭家庭、私人营利与雇佣劳动,宣告社会的和谐……这些原则本身还有一种纯粹空想的意味。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巴贝夫说:“要使这个民族的各个人之间没有任何差别的绝对的平等”,“福利必须让大家普遍享受,必须均等分配。

”欧文认为私有制“过去和现在都是人们所犯的罪行和所遭受的无数灾祸的根源”,为了人们的幸福和利益,必须对私有制“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造”,把“纯粹个人日常用品以外的一切东西都变成公有财产”。

这种绝对分配思想必然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使人们丧失进去精神进而使劳动率下降。

同样绝对的平均分配也导致了分配不公。

表面是为了维护分平的公平和正义,但实际却是付出、贡献与收入脱钩,付出少贡献小的人群占有和付出多贡献大的人群一样的财富。

从公平的目的出发却造成不公平的结果。

例如中国曾实行了限制甚至是消灭私有经济的政策,一方面曾实行了“割资本主义尾巴”和禁止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实行农村公社化大家一起吃大锅饭,然而事实造成的结果却是经济的倒退。

另一方面不断地进行所有指的“升级”,实行“一大二公”,力求“跑步
进入********”。

邓小平同志说了“不管黑猫白猫,只要能抓老鼠就是好猫”。

十五大提出了:“非公有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识到私有制存在一定的危害但并不意味着要彻底抛弃它,因此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的我国的经济制度,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空想社会主义的分配理论和公私观强调了集体的利益和公众的利益,这固然是好的,但是在强调这些的同时它却否定了个人利益消除了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差别。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在理论研究中缺乏辨证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过于理想化因而与现实产生差距。

二、批判了超脱阶级斗争的幻想
“他们固然也意识到,在他们的这些计划中主要是代表工人阶级这个最受苦的阶级的利益。

只是在最受苦的阶级这个观点下,无产阶级对于他们才存在着。

可是阶级斗争为发展的形式以及他们本身的生活状况,使他们以为自己是高高地超越那个阶级对立的。

他们要改善一切社会成员的生活状况,连境遇最好的也在内。

因此,他们不断地毫无区别地向全社会、甚至特别向统治阶级呼吁。

人们只要理解他们的体系,就会承认它是最好的社会的最好的计划。

因此他们拒绝一切政治的行动,特别是一切革命的行动;他们想经过和平的道路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企图用一些小型的、必然会失败的实验,用示范的力量来为新的社会福音开辟道路。

”“……他们激烈地反对工人的一切政治运动,这些运动只是由于对新福音盲目的不信仰才会发生的。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傅立叶《论商业》一文中对资本主义商业的种种罪恶揭露得淋漓尽致,他指出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虚伪性。

但他们没能正确地认识社会、揭示社会和谐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并不是“作为当时已经历史地产生的无产阶级的利益的代表出现的”,他们和启蒙学者一样并不是想首先解放某一个阶级,解放无产阶级,而是想立即解放全人类,试图建立理性和永恒正义的无差别的王国。

他们寄希望于统治者发善心、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变革蓝图,仅仅只是把无产阶级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没有看到这一阶级广而深的“群众基础”且具有无穷尽的变革的力量,而是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

以后的事实证明这条道路是不可行,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

中国自清朝晚期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不少爱国知识分子走上探索“救国”的道路。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但是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缺少中央地方官员和民众的支持,帝国主义和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势力镇压下以失败告终。

自上而下的改革很少是彻底的能够真正意义上解放无产阶级代表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

“枪杆子出政权”在中国得到了验证。

毛泽东同志是如斯地重视阶级斗争并且将其提升为当时国内最主要的矛盾,而大力抓“三反”“五反”运动。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没有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只要占有统治地位一天,占有国家机器,其所制定的国家法律政策等等必然是为维护其统治存在,为有利于其资本扩张,就必然存在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所以马克思对于空想社会主义少的可怜至无的“阶级斗争观”是如此评价的:“无产阶级对于社会普遍改造的最初的充满想象的渴望”,“这种超脱阶级斗争的幻想,这种反对阶级斗争的幻想便失去了一切实践价值和一切理论根据……他们顽固地力图重新削弱阶级斗争与调和对立。

他们总还在梦想着用实验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社会乌托邦”。

“英国的欧文主义者,法国的傅立叶主义者,前者反对宪章派,后者反对改良派。

”三、肯定了阶级对立、社会和谐的思想
尽管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存在着许多缺陷,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也对其部分思想作了肯定并从中得到了启发,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们“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现存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如前文中所说的“他们在无产阶级方面看不到历史的主动性和它特有的政治运动,”超脱了阶级斗争的幻想。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很大的一个贡献就是出现了“社会和谐”这一思想火花,马克思对其给
予了肯定。

资本主义大工业造成了巨大的生产力,在它不到一百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同时也形成了社会的极大不和谐。

傅立叶最早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他认为,既然在自然体系内存在着和谐的秩序,那么同样在社会体系内也应当有和谐的秩序;人类就是为了协调与各种协作而被创造出来的生物,协作应该成为唯一的社会制度,主张组织新的理想的和谐的社会。

欧文从“环境决定人的性格”理念出发提出了一个改造资本主义、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的方案。

认为,劳动公社是独立的经济组织和社会单位,每个公社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由农、工、商、学结合起来的大家庭,每个成员各尽所能,彼此团结互助而公社与公社之间也用同样的方式彼此往来。

”甚至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购置3万英亩土地进行建立“新和谐公社”的“新和谐********移民区”、“和谐大厦”、“********公社”的实验,但均以失败告终。

马克思、恩格斯肯定“和谐社会”这一天是可预见的。

但也指出,这些社会和谐的思想是根据抽象的伦理道德和理性原则设计出来的,脱离了现实的经济基础,不可能正确地认识社会、揭示社会和谐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

“他们总还在梦想着用实验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社会乌托邦,设立一些单个的法伦斯泰尔,创立一些国内移民地,建立一个小的伊加利亚……为了建造所有这些空中楼阁,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资产阶级心灵与钱袋的仁慈。


任何一个思想学派只要是对未来进行预见、构造、设想都很难做到绝对正确。

除了受思想者自身知识能力、年龄的限制外,也必然受到时代影响和社会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于完全超越所处的时代。

空想社会主义虽然存在缺陷和局限性,但终究影响启发了社会主义理论先驱者马克思恩格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宣言[M].人民出版社,1978.
金平.对空想社会主义分配观的再认识[J].广西师范学报,2001,(2):1-4.
雷弯山.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超越及价值[J].****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11):9—14.
金平.对空想社会主义公私观的再评[J].甘肃社会科学,1998,(6):9-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