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经梧太极内功(完整版)

合集下载

太极内功的运用

太极内功的运用

16气 功气功临床Health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December 2021 Vol.21 No.23太极内功的运用吴镜希在以前,太极拳内功一直是太极门中的秘中之秘,太极内功作为太极拳的镇拳之宝一直秘而不宣,即使是门内弟子也是择人而授,在那个年代那个江湖是这样,如今大不相同了,太极内功已不是不能说的秘密了。

李经梧先生所著的《太极内功》一书中就已经非常清晰地阐明了太极内功的修炼方法及注意事项,非常的完整和系统,很可惜的是,可能得之太易之缘故,很多习练者不去重视和研究它,更别说按其方法去实践了。

太极内功之功广义上包括气和劲,即太极内气和太极内劲,内气和内劲一体两用,太极内功为体,气与劲为用,本着分享和利益大众的心态,今天试着讲解一下其运用。

太极内功有所成就,其听劲功夫会异常灵敏,在推手上就会出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太极手,手上的功夫让人摸不透,也摸不着,当然这有功夫高低深浅之分,功夫高的肯定会比功夫低的人厉害。

这种听劲功夫很好“玩”,与人推手较技切磋能达到一些外行不懂的现象,比如给人腾空放出去,比如粘手让人进退两难,比如功深之人能帮助功浅之人打通经络。

这都是可实现的,不是力,就是太极劲和太极气的运用,喂劲、摸劲、打劲这是劲的层面,布气、运气又是另外一种层次,比如给人“捏架子”调拳姿,一眼就能看到别人的拳架毛病在哪里,胸腔是否憋气,手上是否挂力,如此等等,不一而论。

太极内功于自身多了一层保护力,与人较技,胜负输赢立判,早已了然于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搭手就知道了,该攻、该守,还是该住手,全由自己做主,无需多少回合。

而在身心健康上就多了一层免疫力,自我身心的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17气功临床气 功现代养生 2021年12月第21卷第23期清明度很高,能对病象避之有方,如果身体出现了病症也能马上可以感知到,觉知到,是吃药还是运用自我的功力去消除它,由自我做主。

梅墨生谈李经梧太极内功的奥妙体悟

梅墨生谈李经梧太极内功的奥妙体悟

梅墨生谈李经梧太极内功的奥妙体悟太极拳者,乃是中国武学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它的尚自然、崇虚灵、重中定、用阴柔等特点,正是中国文化从汉唐的阳刚向宋元的阴柔转化的一种文化反映,这一文化反映体现了中国思想的向内追求和尚柔趣味。

近代大儒梁漱溟在20世纪三十年代便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直中肯綮地说:“中国文化是向内的”。

旨哉斯言。

由此而及于传统艺文之文学、书画、音乐、养生、医学、哲学等似皆然。

再者,太极拳之为武术,又为体育也,在中国传统,技艺必进乎道。

太极之道,法于阴阳、合于术数,其运动在身,其规律在天,是人道人文之以能合于天道天文者为大为至。

笔者热爱太极文化,曾有幸忝列太极拳名家李经梧先师门下习陈、吴式太极拳,虽习练经年,而水平所限,有辱师门。

艺术之业余,常自揣摩拳道,或有所得一二,录出以奉有道高明。

然惕厉不安者不免在心:昔我师武功高超,拳臻应物自然之化境,而淡泊名利,虚怀若谷,好学不倦,毕生谨守“述而不作”之古训,得大道而寡言,执中道而从容,竟以70余年武学历练86岁人生仅留《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械》一编在世,然斯著亦谨守“述而不作”之旨,传套路讲练法而不及一字于“道”,惑者以为不解也,浅见者以为不深也,笔者亦曾以愚见窃想之。

今人生望五之年,日日觉今是而昨非。

师乃知者不言,其不言者恰古语所谓:圣人者行不言之教。

师非不能言,师不欲言。

衡诸当世,以不知而强做解人者比比皆是,以浅解、误解而误导世人者亦不乏见,美言、伪言、虚言、花言、妄言者时见,令人想见修为之不堪,此正见先师之与众不同。

师功艺在身,而深藏若虚,所谓“君子不器”。

师归道山已近十载,笔者敢献浅见一二于世人者,谨作学习心得而已。

一、形与意太极拳不管是作为体育运动还是作为武术技击,都离不开外在形体的外形与内在的心意的双向修炼。

然而,偏重外形动作的主要是在形上摹仿,而忽略了内意的修炼,使太极拳流于套路动作的规范与优美。

先师曾称这种“公园太极拳”为“太极操”。

李经梧藏本太极拳秘宗,梅墨生手书,值得珍藏

李经梧藏本太极拳秘宗,梅墨生手书,值得珍藏

李经梧藏本太极拳秘宗,梅墨生手书,值得珍藏
李经梧(1912-1997)是我国著名武术家,精通陈式和吴式太极拳,对孙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也有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2010年,其子李树峻、其徒梅墨生为纪念李经梧先生98周年诞辰,二人合力编著了《李经梧太极内功及所藏秘谱》一书。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李经梧所传太极内功,从练功方法、功法结构、功法在临床上的应用等方面介绍了李经梧的太极内功心得,是研究太极拳学不可多得的资料。

这本书还收录了李经梧先生珍藏的《太极拳秘宗》,由其弟子、书画家梅墨生先生亲自毛笔抄写,字体工整圆润而又有大家风范。

梅墨生先生还撰写了《太极拳秘宗》笺注,对此抄本进行了诠释,网络上有,喜欢的读者不妨搜索一下。

这个手抄本的文本,网络上流传很广。

很喜欢梅墨生先生的字,梅先生曾供职于中国国家画院,在书画方面造诣也很深。

现将此手抄本一一拍照,分享给读者,希望大家能喜欢。

梅墨生手抄《太极拳秘宗》,下同
梅墨生手抄《太极拳秘宗》。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理论基础(3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理论基础(3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理论基础(三)由李经梧先师的弟子张天戈协助整理出版的《太极内功》一书的侧重点是医疗保健,而对内功在太极拳技及技击方面的作用没有展开论及。

我们在多年学练太极拳及其内功过程中,重点是对内功在拳艺和技击方面的作用,以及内、外功相结合的练法上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内功训练(修为)、拳架训练、推手训练,是太极拳技术训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既有各自单独训练的技理和内容,又有内、外功夫综合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这里仅就内功的技术理论和修为方法做一探讨。

一、内功的初始修为是“守静”内功和外功(盘架子、练推手),同是太极拳技的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其关系是一静一动互为其根。

即在太极拳训练初级阶段,内功主要练“静”(外形静而内气动),而外功主要是练“动”(形体动而中规矩);到了太极拳中级阶段,则是内、外功互为其根,亦即带内功练拳,内、外功同时修为;在太极拳功夫的高级阶段,则主要是内功的运行,而外功则可至无形无象,即太极圈练得从外形上看不出来,亦即“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高度。

我们认为这就是“内家”拳术的要旨。

前面谈过,太极拳的创造者们是把道家养生学和修练学的基本方法引入到太极拳的内功训练之中,因此,内功的初级修为也是从练静功开始的。

经梧先师在其《太极内功》中,多次反复谈及了内功的静练和意守身体某一部位的训练方法。

其中讲到的“调息”、“吐浊气”、“凝神”、“采物”等等,都是练静收心的具体方法。

静功的关键,在于入静;入静的关键在于止念。

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杂念,然后才能一心一意地去做静功。

我们所说的“守静”是“守一”和“身静”加“心静”的合称。

所谓“守一”,即《庄子·在宥》中所云:“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用现代语言表述就是,我守心(这里的“心”字不是指的心脏,而是指人的意识)一处,而处于身内阴阳二气()的和谐之中。

守心一处,或可大之而守于“道”,或可小之而守于“窍”。

这里的“守一”,说的即是“守窍”,亦即通常所说的“守丹田法”、“守祖窍法”、“守会阴法”等等。

李经梧太极内功(完整版)

李经梧太极内功(完整版)

李经梧太极内功(完整版)一太极内功气功疗法是祖国宝贵医学遗产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一种却病延年的养生方法。

古代许多医书中都有记载,如在两千多年前总结上古医学的医经《黄帝内经》中《素问》就是讲养生道理和方法的,例如在《素问》右天真论中提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瞻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遗篇刺法论中提到: “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饵舌下津无数”。

中古时代的名医扁鹊在他著的“难经”中曾专门计算过人的呼吸次数,并把“呼吸太阳”作为一种锻炼方法(“千金方”养性序第一)。

汉末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写道:“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适中经络。

未经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炙膏糜,勿令九窍闭塞”。

华陀的“五禽戏”是一套著名的古代医疗体育方法。

魏晋名医葛洪所著“抱朴子”中“别旨” 一篇专论吐纳导引的理论和方法。

陶弘景著的“养性延命录”也讲养生之道唐代名医孙思邈在他著的“千金方”上记载:“心无烦,形无极,而兼之以导引,行气不乙,亦可长年,凡人不可无思,尚以渐遗除之”。

又说“和神导气之道,当得密宝,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瞑目,闭气于胸膈中,以鸣毛著鼻而不为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

宋朝医书中,圣济总录中也可以找到许多养生方法。

元朝王中阳的“秦定养生论”中,明朝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中,清朝“沈氏尊生书”中都有练功方法的记载。

此外,在宗教界、武术界,修持方法和练功形式上也有不少和养生有关的内容。

祖国医学遗产中有关养生部分,其内容确实是丰富多采的。

尤其是解放以来,武术界已经把拳术从技击转到养生这方面来。

无论外家拳和内家拳对于锻炼身体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气功疗法的外功,如太极拳更是和气功有密切的关系。

我所要介绍的太极内功,就是太极拳和气功相结合的一种却病、保健、益寿、延年并增强鼓荡气能力的一种功法。

太极内功心法解要领

太极内功心法解要领

太极内功心法解要领太极拳走劲与对拉无处不在,对拉离不开走劲,走劲不能没有对拉。

没有走劲的对拉是空洞的,不是完整的。

没有对拉的走劲就会感到无可适从,会失去重心,没目的地,无定向,不会成为一个完整的劲。

我是以练传统杨氏l03氏太极拳为主,通过多年的演练,对对拉、走劲、腰肾的演练,略悟出点浅薄道道。

传统l03式太极拳,走劲与对拉从预备式劲的何去何从说起。

当两脚与肩同宽站立、两臂下垂腿的两侧,劲应从头的虚领顶劲处下降,由百会、大椎、两膀贯背到腰、尾闾(已通三关),劲再下行到腿足。

这时百会与尾闾、会阴、涌泉已形成对拉。

“走劲与对拉”全是在意识的引导下形成的。

起势劲由足跟引起,两臂两掌由两腿两侧领劲,由脚而腿而腰通背达臂、虚虚上提,当臂提到与肩同高与肩同宽时,劲行到两掌并达两手手指尖,与脚趾上下平行对拉,劲可达四梢。

两掌与脊与腰与背成前后对拉,百会与尾骨与脚跟上下对拉。

整体形象高大挺拔。

然后以意领劲。

使两臂两掌坠肘下落。

本人感觉是:两臂两掌虽然下落,劲也在由上而下行,而自我感觉身体并未跟着坠落,而是节节上拔拉长。

好像长高了许多。

充分体会到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的舒服感。

这种感觉的形成是因穴位与穴位之间在松拉、松拔中形成的。

如百会与会阴在松拉:百会与两肩、下落的两臂、两掌、两掌的劳宫穴、两掌手指在松拉:肩井与涌泉也在上下松拉。

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是:这些穴位的松舒对拉都离不开走脊背,整个脊椎布满了穴位。

如;会阴、长强、腰阳关、命门、大椎、哑门、百会等,是督脉必经之路。

所以练拳时能用意注重穴位之间的对拉与脊的充分利用,就会知道练太极拳有多么美、多么好。

接下来是左棚,右棚。

杨氏太极拳的左拥比较特别。

太极拳的外三合要求手与足合。

而杨氏太极拳的左掤,迈出去的左脚伸向正南(面朝南打),脚尖对准正南,面向正西,左臂左手向正西指出,棚向正南。

左手指与左脚趾确没法合。

但要求既要尾间中正,还要左膝与左足尖对齐,还不超出脚尖。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修为方法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修为方法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修为方法太极内功修炼方法,是一个需要长时间投入和坚持的过程。

李经梧太极内功修为方法的核心目标是健康强身、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内力、调节气血、平衡心理和提升精神意识。

下面是一个1200字以上的太极内功修为方法:第一步:调整呼吸太极内功修炼的第一步是调整呼吸。

在一个放松舒适的姿势中,将注意力集中在低腹,深吸一口气,慢慢吐出。

吸气时,腹部膨胀;呼气时,腹部收缩。

通过练习深呼吸,可以有效地调整身体的能量和气血流动,增加气体的吸收和利用效率,提高身体的整体机能。

第二步:静坐冥想静坐冥想是太极内功修炼的重要环节。

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来,闭上眼睛,尽量放松身体和心理。

通过冥想的练习,可以调节呼吸和平衡体内的能量。

冥想中可以集中注意力在呼吸上,或将注意力放到丹田(脐部),或想象自己练习太极拳的场景。

冥想的时间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决定,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

第三步:身体调理太极内功修炼还需要进行身体调理,包括柔软身体、增强肌肉和韧带的弹性。

可以通过进行柔软体操、拉伸运动、传统的太极拳基本功练习等来实现。

柔软身体有助于提高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减少受伤的风险。

第四步:站桩功站桩功是太极内功修炼的核心练习。

站立于一个舒适的姿势中,脚距与肩同宽,膝盖微微弯曲,腰部放松,身体重心下沉。

双手下垂,手掌略微向外张开。

保持这个姿势一段时间(可以从几分钟到几个小时不等),感受身体的能量流动和内力的积聚。

站桩功可以增强肌肉和韧带、改进身体的姿势和对重心的掌握,培养内力和提高能量的运转效果。

第五步:太极推手太极推手是太极内功修炼的一个重要环节。

找一个太极拳的伙伴,面对面站立,互相用手臂、肩膀、胸部等部位进行轻微的接触,并模拟拳击动作。

通过推手的练习,可以提高肌肉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增加身体的灵活性和平衡性,调整呼吸,调节内力和提高精神意识。

推手的难度可以逐渐增加,从慢慢的推手到快速的推手,并逐渐增加对手的力量和技巧。

徐氏太极内功

徐氏太极内功

功法时,始终将身体想象成空心圆柱体气囊,气在体
图5
图6
图7
内流动时,将任脉、督脉作为中轴,不要一条线运动,
20
2015.02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医疗保健 保 健
胃镜、肠镜
检查报告解 读
彭翔
近年来,随 着人们自我保 健 意 识的不断提高,胃镜、肠 镜已被很多人纳入健康体检的 常 规 项目。做胃镜、肠 镜有 哪 些注 意事 项?拿到检 查报 告以后,该怎么看 待 其中包含 的 一些 “看不懂 ”的 专业 词汇,避 免 造 成 不必 要的恐 慌。本 文 教 大 家 如 何顺 利 接 受胃镜、肠 镜 检 查, 并能看懂其检查报告。
劳宫穴后闭气,即停顿内气,两臂上抬,意想两手向上 肋、胸至肩拍打,一手由身后经命门至夹脊拍打,拳
托一圆状气球至头上方,两手心相对;两手掌心翻转 拍打到何处时意念将气集中到何处,两手前后交替
向下,两手下落,手指相对与肩同宽。两手下落时用逆 进行,复始数次。(图10-12)
式呼吸法的呼气,随着两手下落,意想圆状气球在体
图4
三、神通于背
图4
圈,向前 转3 6 圈,向后
转 3 6 圈。气 下沉 至 涌 泉
在上式基础上,随吸气意念将气由两脚涌泉穴 穴,两手下落两腿外侧。 图8
图9
上提,同时提肛缩睾,经两腿上行至会阴穴,合二为一,(图9)
延督 脉 经 命 门、大 椎 穴 分 开,通 过 肩井、肩头 达 双手
拍 打法:两手 握 拳(空心拳)一手由身前经腹、
上提,胸微内含,背微向后拔起,即含胸拔背;肩臂下 指节节放松上抬。同时用逆式呼吸法的吸气,当两
垂放松,腰部命门穴微向后顶,胯关节放松,两手心 臂上抬至肩平 时,两手心慢慢翻转向上,意 想两手

李经梧传陈氏太极新架一路招式名称

李经梧传陈氏太极新架一路招式名称

李经梧传陈氏太极新架一路招式名称
1、预备式;
2、起势;
3、第一金刚捣碓;
4、懒扎衣;
5、六封四闭;
6、单鞭;
7、第二金刚捣碓;
8、白鹤亮翅;
9、斜行拗步;10、初收;
11、前趟拗步;12、斜行拗步;13、再收;14、前趟拗步;15、掩手肱捶;16、第三金刚捣碓17、披身捶;18、背折靠;19、青龙出水;
20、双推手;21、三换掌;22、肘底捶;23、倒卷肱;24、退步压肘;
25、中盘;26、白鹤亮翅;27、斜行拗步;28、闪通背;29、掩手肱捶;30、大六封四闭;31、单鞭;32、云手;33、高探马;34、右擦脚;35、左擦脚;36、左蹬一根;37、前趟拗步;38、击地捶;39、翻身二起脚;40、兽头势;41、护心捶;42、旋风脚;43、右蹬一根;
44、掩手肱捶;45、小擒打;46、抱头推山;47、三换掌;48、六封四闭;49、单鞭;50、前招;51、后招;52、野马分鬃;53、大六封四闭;54、单鞭;55、双震脚;56、玉女穿梭;57、懒扎衣;58、六封四闭;59、单鞭;60、云手;61、摆莲脚;62、跌叉;63、左右金鸡独立;64、倒卷肱;65、退步压肘;66、中盘;67、白鹤亮翅;68、斜行拗步;69、闪通背;70、掩手肱捶;71、大六封四闭;72、单鞭;
73、云手;74、高探马;75、十字摆莲;76、指裆捶;77、白猿献果;
78、六封四闭;79、单鞭;80、铺地锦;81、上步七星;82、退步跨虎;83、转身双摆莲;84、当头炮;85、第四刚捣碓;86、收势。

[转载]李经梧太极内功(完整版)

[转载]李经梧太极内功(完整版)

它的特点不仅仅是在于由内外动静结合到内外动静合一,而且在功的组织,锻炼方法,临床运用诸方面又是分级、分段、分步、练静、练动、练意,因人、因病、因时,由浅入深,区别对待,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同时它在效果上,除和一般气功一样可收到治疗疾病、保健强身之效外,兼有抓闭、节育、固精养生提高技击之能。总之,它有功法组织系统,功法全面、取长补短、要求较高、适应面广的特点。
太极内功的姿势要求严格,在练功时(如果不是用于临床)必须按步骤分阶段和进度要求而变换。操作法见太极内功操作法一章。
七 太极内功的操作方法
(一)姿势:太极内功的姿势可分为三类:静练式、动练式、活练式,每一类里又有不同的姿势。依据患者需要和练功的要求目的,可任意选择和按步分段锻炼,现分述于后。
2.内守:所谓内守即指守命门(位置在肚脐正对之腰部,两肾之间)也称之谓守后丹田。
(二)多窍连线意守:也叫循环意守,系指涌泉、会阴、命门,从下而上到会阴,合而为一到命门,由命门经会阴分两线经大腿、关节、小腿到涌泉,如此周而复始,循环意守。
从练功进度要求来说,是先守单窍再守连线,最后命门扎营,此步即练前后惯通。所以第一步宜守单窍,第二步宜守连线(先守前再守后)第三步上下贯通。依练功姿势来说, 卧式、靠式宜守单窍,守前;坐式守单窍加内守,站式宜分段连线守,在静时宜守单窍,站动宜守连线,而最后带功练拳守丹田。
一 太极内功
气功疗法是祖国宝贵医学遗产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一种却病延年的养生方法。古代许多医书中都有记载,如在两千多年前总结上古医学的医经《黄帝内经》中《素问》就是讲养生道理和方法的,例如在《素问》右天真论中提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瞻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遗篇刺法论中提到: “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饵舌下津无数”。中古时代的名医扁鹊在他著的“难经”中曾专门计算过人的呼吸次数,并把 “呼吸太阳”作为一种锻炼方法(“千金方”养性序第一)。汉末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写道:“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经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炙膏糜,勿令九窍闭塞”。华陀的“五禽戏”是一套著名的古代医疗体育方法。魏晋名医葛洪所著“抱朴子”中“别旨” 一篇专论吐纳导引的理论和方法。陶弘景著的“养性延命录”也讲养生之道唐代名医孙思邈在他著的“千金方”上记载:“心无烦,形无极,而兼之以导引,行气不乙,亦可长年,凡人不可无思,尚以渐遗除之”。又说“和神导气之道,当得密宝,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瞑目,闭气于胸膈中,以鸣毛著鼻而不为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宋朝医书中,圣济总录中也可以找到许多养生方法。元朝王中阳的“秦定养生论”中,明朝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中,清朝“沈氏尊生书”中都有练功方法的记载。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理论基础1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理论基础1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理论基础(一)一代太极拳宗师李经梧先生创编并传授的《太极内功》同其另一力作《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给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太极拳学财富。

他的太极内功,以其独创性、实用性和科学性而在武术、气功、医疗保健界独树一帜。

我们在学练过程中进行得更多的是理性思考和切身体悟,受益匪浅。

今付诸文字,以期与友好同道共同研讨。

上篇李经梧太极内功的理论基础李先师的太极内功(以下简称内功),是集武、医、道于一体的上乘气功,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其创编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公诸于1960年。

因为受到社会氛围的限制,而没有机会深入阐发其理论根源,只能是就练法讲练法。

这对于后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即使练了多年内功的人也不知内功所从何来,其指导理论是什么。

因此,不免在锻炼中产生一定的模糊认识。

加之一些过“左”人士的谬批和个别人所进行的神秘化解释,就更使初学者对于内功修为如雾里看花,难见其真本面目。

这对于内功训练水平的提高,功力的增强,进而推动太极拳技向上层攀升,是个很大的障碍。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她与本民族的哲学、文学、艺术、兵法的发生发展有着不可割裂的依存关系。

就太极拳的总体来说,它所依据的基础理论是华夏民族传统的大系统论哲学观。

而就太极拳的重要内核--内功来说,其理论基础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古典唯物主义哲学的“元气论”;二是中华医学基础理论和经络学;三是中华养生学和道家修炼学。

一、中华古典唯物主义的“元气论”是内功的哲学基础李经梧先生,生前在讲述太极内功时,反复强调过:“我所说练就的…气‟,古代典籍中写作…‟,即指先天之气、元气或称真气,而不同于后天之气(即呼吸往来于口鼻的空气)。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

通常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源。

这一学说是我国战国中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宋、尹文创立的(以下称宋、尹)。

它是一种在先秦哲学史上有着承先启后作用的哲学观。

内养功

内养功

内养功(如果患者习练其他功法中包含意守丹田的内养功则本法可不必习练)准备活动:在身体状况允许的范围之内,做一遍全身性拍打,注意,空掌切不要过重,从头到脚全身所有地方都要拍打到,凡是身体上的痛点,以及有病的部位,可以多拍打一会儿,同时想一下这个位置“通”,或者做广播体操,或者活动活动关节和肌肉或者全身按摩均可。

以达到通经络活血行气的效果。

体态姿势:站座卧三种姿势任取一种或因时因地取势均可,双目微闭或全闭都可以。

但一定要切记:身体放松,不要勉强,以舒服自然为宜,心情要保持轻松舒适。

功法内容1.体态形势站,座,卧任选一种,以自然舒适为宜。

呼吸方式为自然呼吸法。

站姿为马步站立,双脚宽于肩,双腿轻微弯曲的高位桩,双手叠放于下丹田处,掌心轻贴腹部,男同志左手在里,右手在外与左手交叉贴放。

;座姿要正襟危坐,双腿自然下垂双脚踏地。

不要靠着,含胸拔背,注意后背直而不僵,下颌微微回收,不要仰头,舌抵上鄂。

双手叠放于下丹田处。

卧姿为平躺,头部或者上身略高,双手叠放于下丹田处。

2.全身放松,平心静气,心神舒畅,意守下丹田。

把丹田能量养足。

注意似守非守,意念不可过重。

3.注意:吸呼要均匀,要放松,慢慢的放松,越舒服越好,不要刻意去追求效果或者其他的感觉。

4.时间为炼功初期至少三十分钟,每日至少一次。

炼功有一段时间后,时间应适当加长至一个小时。

5.习炼内养功要选择安静,舒适,空气较好的地方。

时间一般在早上或者晚上,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工作生活时间来安排时间。

6.内养功是基础,长期习炼,真气才能充沛,是筑基和炼功的前提和基础。

十种简便易行的气功医疗养生法推荐几种简便易行的气功医疗养生法一、咽津功(玉液炼丹)中国古代,有许多医学著作中,都记载了咽津功的方法和其作用。

古代人把口中的津液称之为醴液、华池、玉泉、琼浆等。

如晋•《抱朴子》记载:“能养以华池,浸以醴液,清晨叩齿三百过,永不动摇”。

又如东汉文物《铜尚方规矩镜》中铭文记载:“渴饮玉泉,饥食枣”,这里浸醴液、饮玉泉,就是古代的咽津养生气功,而道家把它称为玉液炼丹,流传久远。

四平马步

四平马步

主要是大腿要与小腿成九十度,也就是低桩。
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或稍宽。

小腹就是小肚子,在内部中心处,你试练几天就会在那里有感觉的,如热、烫等。站时不要意守,只在收时用一下。
其他的,主要是要顺一点,按自己习惯来,不要太拘泥。
你如果能坚持做这五步,哪怕一次只站两分钟或冲拳三四百次,相信你必已受益良多,并深为之喜。
我还没发现哪种健身法,有如此快捷的效果(一二周内就有)。
如果可能的话,最后要练跏趺坐并以深切心念诵佛号(或数息)。那是从心理到身体方面的彻底改变。佛经说:禅定之乐,彻骨彻髓,如大雨滂沱。那是所有世间乐都无法比之万一的。如进入禅定,深入下去,要用“观”字,达到“定中生慧”的终极目的。
4、慧学的九节神手功,要求2----10分钟的四平马步桩。
5、李经梧老师所传的太极内功:气通涌泉---气通命门---气通夹脊----灵机于顶;所用的方法就是站桩(站酸了)。(李师是我所知的真正顶级的太极大师。我有一不习武的同学曾在北戴河见其推手,感到不理解。)
6、峨嵋临济武功所传的功夫里讲:四平马步桩,如果站过十五分钟,就会有气托感觉,如是,站一二小时也不累了;而且,四平式站久了,可以气通督脉(从后足跟往上走)。
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
密密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
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
四平马步桩
1、所有的少林武术,都反复强调这个方法。
2、北少林武僧每天早晨要扎马。传统的南少林武僧要练三十分钟的四平大马,才能练拳。
3、武当功夫,要求四平大马铲膀子,至少要五百下(我估算了一下,要二十分钟左右)。
4. 此术运动量大,适合青年人练习;因练后,大腿处会有两块肌肉隆起,故女性不宜练(影响美观);如有心脏等疾患,或感不适者,停练此术。

李经梧先生内功与拳法

李经梧先生内功与拳法

李经梧先生内功与拳法李经梧老先生的拳艺,有一个突出特点,便是以功运法,融通功法。

太极拳者,神妙之技也。

其锻炼的主要内容,过去恩师马虹先生曾经说:内劲、外形、拳理、拳法、功力、推手。

概括来说,内功与技法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而二者的融通,世间稀有,李经梧先生则为武林独步。

我眼福不浅:十几年来,从李经梧先生的高足单颖老师那里,陆续获睹一些资料,这为我打开太极拳的视野起了重要的作用。

我所寓目的资料,有李经梧、张天戈所著《太极内功》、李经梧与王大勇、吕德和主编的《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后来又见到李经梧先生的拳照、视频资料若干,以及其哲嗣李树峻先生的少量资料。

与此同时,还在单颖老师那里见识了李经梧先生太极拳的真传,感受深切,大开眼界。

因此,对李经梧先生兼能诸派各式,融合道、功、法、术,臻至妙境的太极拳,无限钦慕。

现在,把一点学习的体会,提出来和太极同道分享。

本文认为李经梧老先生的拳艺,有一个突出特点,便是以功运法,融通功法。

今就此一点,略陈浅见,结撰成文。

一李经梧先生对太极内功的研究李经梧先生曾经为世人传授、介绍过太极内功,那是20世纪50年代末起他在北戴河疗养院传授太极拳与气功的时候,曾经把太极内功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后来由学生执笔,撰成一书,叫《太极内功》。

太极内功,是一种由拳术转到养生方面的气功。

“是太极拳和气功相结合修炼的一种却病、保健、延年并能增强太极拳技击和产生鼓荡气能力的一种气功。

”这种功法的关键,实即意守命门,吐纳导引。

“以练腰健肾,练气强身,并用于增强技击能力的一种功法。

又称动静相兼、内外合一的完整气功。

”(《太极内功》页2)可见,这种气功修炼,是兼顾养生和技击两方面的。

今天看来,当时李经梧先生对内功修炼的研究,非常细致而丰富,在他那本《太极内功》一书中,总共分17章。

从太极内功的实质讲起,述及以下内容:操练方法:如姿势、意守、呼吸和收功等;意守命门:使水火相济,肾气平衡;功法运用:如步骤、姿势意守呼吸的运用、时间、进度、与拳术的配合等,列表说明;通督周天:那是一种高级功法,旨在通督脉、运周天,实现意气贯通;查功方法:望、闻、问、触四法;注意事项:共22条,其中有通则,也有专门针对太极气功者;指导原则:病人治病为主,健康人健身防病并增强技击能力;练功反应:身体七种反应;临床应用:各种姿势、各步骤对治疗疾病的作用;个人心得:这部分犹为精要;结合针灸:意气行针,治病健身;持功练拳:按步骤持功练拳,妙不可言;出偏纠偏:分析出偏原因、类型,讲解纠偏方法;入静层次:分初、中、高三级;入静方法: 12种主要的入静方法;治疗病例:记录几个典型的验证病例。

李经梧太极内功(下篇)

李经梧太极内功(下篇)

李经梧太极内功(下篇)一代太极拳宗师李经梧先生创编并传授的《太极内功》同其另一力作《李经梧传陈吴太极拳集》,给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太极拳学财富。

他的太极内功,以其独创性、实用性和科学性而在武术、气功、医疗保健界独树一帜。

我们在学练过程中进行得更多的是理性思考和切身体悟,受益匪浅。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李经梧太极内功(下篇)。

下篇李经梧太极内功的技术理论和修为方法由李经梧先师的弟子张天戈协助整理出版的《太极内功》一书的侧重点是医疗保健,而对内功在太极拳技及技击方面的作用没有展开论及。

我们在多年学练太极拳及其内功过程中,重点是对内功在拳艺和技击方面的作用,以及内、外功相结合的练法上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内功训练(修为)、拳架训练、推手训练,是太极拳技术训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既有各自单独训练的技理和内容,又有内、外功夫综合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这里仅就内功的技术理论和修为方法做一探讨。

李经梧太极内功一、内功的初始修为是“守静”内功和外功(盘架子、练推手),同是太极拳技的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其关系是一静一动互为其根。

即在太极拳训练初级阶段,内功主要练“静”(外形静而内气动),而外功主要是练“动”(形体动而中规矩);到了太极拳中级阶段,则是内、外功互为其根,亦即带内功练拳,内、外功同时修为;在太极拳功夫的高级阶段,则主要是内功的运行,而外功则可至无形无象,即太极圈练得从外形上看不出来,亦即“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高度。

我们认为这就是“内家”拳术的要旨。

前面谈过,太极拳的创造者们是把道家养生学和修练学的基本方法引入到太极拳的内功训练之中,因此,内功的初级修为也是从练静功开始的。

经梧先师在其《太极内功》中,多次反复谈及了内功的静练和意守身体某一部位的训练方法。

其中讲到的“调息”、“吐浊气”、“凝神”、“采物”等等,都是练静收心的具体方法。

静功的关键,在于入静;入静的关键在于止念。

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杂念,然后才能一心一意地去做静功。

李经梧《太极内功》(收藏)

李经梧《太极内功》(收藏)

李经梧《太极内功》(收藏)太极内功就是太极拳和气功相结合修练的一种祛病、保健、延年并能增强太极拳技击和产生鼓荡气能力的一种功法。

是内家拳术中内功与外功相结合的一种气功,以意守命门部位(不是丹田呢?)为主,运用吐纳、导引的运气方法,以炼腰健肾,练气强身,并用于增强技击能力的一种功法。

也是动静相兼,内外合一的完整功法。

历来拳术家为了保持技击上的'地位'和'实力',视为至宝,密不传人。

太极内功操练方法姿势:太极内功的姿势很重要,与功法要求、意守部位、呼吸方法密切相关。

大致分为三类:静练式、动练式、活练式。

可根据需要选择。

(一)静练式初级阶段时应用,亦适用于治疗疾病。

分卧式、靠式、坐式、站式四种。

(注,各气功类书籍中均有详载,故不再赘述。

)初级阶段:练静阶段。

要求以静为主,以动为辅。

在练初级功法时辅以太极拳运动。

此段可分两步进行;1、以练神收心,也称虚静训练。

通过姿势、呼吸、意守的锻炼。

使心神安宁,修心养性,达到心平气和。

这里所说的“神”是古人所指心神,也就是大脑意识的修为。

通过意守丹田和内视合一、静守,排除杂念,以增强意识,谓之“练神”。

2、以练气入静。

在练神收心基础上即开始练气入静。

这里所说的“气”有两个含义:一是呼吸之气,亦大自然之气。

一是中医所说的“元气”,亦人之先天之气。

先天之气又叫真气或浩然正气,练之即生阳气、退阴气,补正气、退邪气。

阳气足则阴气散,正气足则邪气退。

静练式是练功初级阶段应用的姿势,可分为仰卧式、靠式、坐式、站式四种行势进行锻炼。

(1)仰卧式:采取平时睡觉的仰卧姿势,头颈部端正,枕头略高一些(枕头25公分左右),肩下垫3---6公分,以舒适为宜。

两腿并拢伸直两足跟相靠,两足尖分开,成自然八字形。

两臂自然伸展,放置身体两侧,手心向下贴于床上,或手心向上,手背贴于床上,全身放松,可适当加盖衣物。

(2)靠式:靠式可分为靠卧式和靠坐式两种。

靠卧式:即采取平时休息的半卧姿势。

正宗·太极内功(全)

正宗·太极内功(全)

正宗·太极内功(全)武宗的愿景是“以武学打开世界”,使命是“智者不匹夫,武者无懦夫”,价值观是“爱国、强身、正义、修己、互助、和平”。

真正的中华武学是具有中华民族根本文化的核心内涵之道的,包括易学、中医、兵法、儒释道之学等高深而普世的民族文化。

武学诞生于这些优秀的文化中,历代无数武林先辈倾尽毕生心血,寒暑不易,血火交融,忍常人无法忍之痛楚,立常人无法坚持之志向,于无路处开山立派,开枝散叶,始有武术之百花争艳。

当今世界,也只有真正的中华武学可以科学而合理地阐释、修补、延长人的生命。

武有大小,大者卫国,小者卫民。

武学不仅是道学、哲学,训练人的智、仁、勇、能,提高人整个生命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更是术学,掌握真正的武术技击能力是武术之魂。

太极内功为北戴河气功疗养院李经梧所创,是太极拳木达到高深阶段的一种锻炼方法。

它不夂可以提高拳术的鼓荡气和技击能力,而且有着很高的医疗、保健价值,如对高血玉、种经衰弱、溃疡病、阻痿等均有很好的疗效。

太极内功以意守命门为主,运用吐纳导引等运气方法,练功强身保健,具有动静相兼、内外合一的特点。

此功既适用于强壮者,也适用于虚弱人,既可用于病患者,也有益于健康人,且都不会出现任何副作用。

一、姿式太极内功可分为静式、动练式和活练式三类,毎一类又有不同的姿势,可依据患者需要和练功目的,任意选择和按步分段锻炼。

(一)静练式是练功初级阶段应用的形式,适于治疗疾病,它可分卧式、靠式、坐式、站式四种姿势进行锻练。

1.仰卧式釆取平时睡觉时的仰卧姿势,头部端正,枕头略高(约25厘米),肩下垫高8~6厘米,以舒适为直。

两腿并拢伸直,两足跟相靠,或自然伸直,足头分开,成倒八字形。

两上肢自然伸直,手放于身体两侧,手心向下(或向上),平贴于床上。

全身关节、肌肉放松。

可根据情况适当加盖衣物(图1)。

2.靠式分靠卧式和靠坐式两种。

①靠卧式。

即采取平时休息的半卧姿势,半卧床上,枕头要高(约35~45厘米),背下垫起,成坡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经梧太极内功(完整版)(2006-10-28 22:40:37)转载分类:太极拳一太极内功气功疗法是祖国宝贵医学遗产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一种却病延年的养生方法。

古代许多医书中都有记载,如在两千多年前总结上古医学的医经《黄帝内经》中《素问》就是讲养生道理和方法的,例如在《素问》右天真论中提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瞻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遗篇刺法论中提到: “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饵舌下津无数”。

中古时代的名医扁鹊在他著的“难经”中曾专门计算过人的呼吸次数,并把“呼吸太阳”作为一种锻炼方法(“千金方”养性序第一)。

汉末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写道:“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适中经络。

未经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炙膏糜,勿令九窍闭塞”。

华陀的“五禽戏”是一套著名的古代医疗体育方法。

魏晋名医葛洪所著“抱朴子”中“别旨” 一篇专论吐纳导引的理论和方法。

陶弘景著的“养性延命录”也讲养生之道唐代名医孙思邈在他著的“千金方”上记载:“心无烦,形无极,而兼之以导引,行气不乙,亦可长年,凡人不可无思,尚以渐遗除之”。

又说“和神导气之道,当得密宝,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瞑目,闭气于胸膈中,以鸣毛著鼻而不为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

宋朝医书中,圣济总录中也可以找到许多养生方法。

元朝王中阳的“秦定养生论”中,明朝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中,清朝“沈氏尊生书”中都有练功方法的记载。

此外,在宗教界、武术界,修持方法和练功形式上也有不少和养生有关的内容。

祖国医学遗产中有关养生部分,其内容确实是丰富多采的。

尤其是解放以来,武术界已经把拳术从技击转到养生这方面来。

无论外家拳和内家拳对于锻炼身体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气功疗法的外功,如太极拳更是和气功有密切的关系。

我所要介绍的太极内功,就是太极拳和气功相结合的一种却病、保健、益寿、延年并增强鼓荡气能力的一种功法。

它原是内家拳术中内功和外功相结合的一种气功,通过以意守“命门”部位为主,运用吐纳,导引的运气方法,以练腰健肾,练气强身,用于增强技击能力的一种气功。

所以说它和太极拳的功夫是动静结合,内外合一的一套完整功法,历来,拳家为了保持技击上的“地位”和“实力”视为至宝,秘不传人。

不仅拳术家门户派系之间,就是师徒传授亦极严格,非登门拜师,叩头递帖发誓而不能得。

有的在寿终正寝之前,才传给自己的弟子。

此功在强身保健方面的作用,从拳书中的记载上看,如腰为两肾之本位,而先天之第一,又如诸脏之根源。

固肾则金、木、水、火、土,无不各显生机也(见陈式太极拳)。

“命门在两肾脏之间,男子用以藏精,女子用以击胞,生液为津,乃人生强弱之主要关键。

命门火蒸腾,能化而为气、为血,升而为神。

张而生肌,动而为力,神旺气足,身体强健。

反之,如面色苍白,腰痛膝冷,足痺骨酸,阳事萎弱等诸症,皆起于命门受损,牵连肾部,故腰部与人身甚为重要。

设能练之得法,则身弱者,必能臻于健康之境……如能习之以恒,则皮肤滋润,面现红色,两耳发赤……眼珠光泽,有神有色,舌底津液,不思水饮,此乃命门火充足之象,实与健康大有关系”等。

上述论点可以说明过去拳家练命门功时,对强身保健的一般作用,同时太极拳和气功在医疗保健上的积极作用,不仅已为古今实践所证实,并对国外也起了很大影响作用。

那么由太极拳和气功内功合而为一的“太极内功”在医疗保健上的作用是可以肯定和不难理解的。

问题的关键是在掌握运用得法。

它的特点不仅仅是在于由内外动静结合到内外动静合一,而且在功的组织,锻炼方法,临床运用诸方面又是分级、分段、分步、练静、练动、练意,因人、因病、因时,由浅入深,区别对待,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

同时它在效果上,除和一般气功一样可收到治疗疾病、保健强身之效外,兼有抓闭、节育、固精养生提高技击之能。

总之,它有功法组织系统,功法全面、取长补短、要求较高、适应面广的特点。

太极内功的适应症比较广泛,而尤以治疗高血压、神经衰弱、慢性肠胃病、妊娠毒血症、阳萎、遗精、早泄等病具有显著疗效。

由于它具有分级、分段,由浅入深,适用面广的特点,所以既适用于强壮者也适用于弱者,既适用于病人,也有益于健康人。

又因为太极内功是武术界用以增强技击能力的功法,所以无论气功和太极拳爱好者或者是其它体育爱好者也更是值得锻炼此功。

在锻炼这种功时,决不会出现任何副作用。

二关于功法的组织结构“太极内功”的锻炼方法比较复杂,在功法的组织结构上是分级、分段、分步锻炼的,组织系统,结构严密,如果按着练功的步骤要求进行,由低到高,从简到繁,由浅入深是可以很快就能掌握的。

下面简述一下:(一)初级阶段为练静阶段。

要求以静为主以动为辅,亦即在练初级功法时,辅以太极拳运动。

此为治疗疾病阶段,可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锻炼:主以练神收心也称谓虚静训练。

通过姿势、呼吸、意守的锻炼来使心神安宁,修心养性,达到心平气和。

这里所提的神就是古人所指的心神,通过意守丹田和内视合一静守,排除杂念,以恢复并增强体质,而达到治疗目的,这就是“练神”。

第二步锻炼:主以练气入静(如果是用来治病,则在此步功中为集中治疗时期)。

在练完第一步功,练神收心以后即开始练气入静,这里所说的“气”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口鼻呼吸之气;一个是中医所说的“元气”之气,亦即先天之气,这里所指练气,即是先天之气,又叫呼吸真气或叫浩然之气。

练先天之气即生阳气,退阴气,补正气去邪气,阳气足则阴气散,正气足邪气退,病可痊愈。

(二)中级阶段:中级阶段为练动阶段,以动静并进,巩固疗效和强身保健阶段。

也就是太极内功和太极拳同时进行锻炼,并可开始带功练拳,但不免强,酌情配合。

锻炼法也分两步:第一步锻炼:动静并练,巩固第一步成果,提高练功要求。

在锻炼中内功和太极拳同时进行。

第二步锻炼:充实内部(腰的周围)即所谓神通于背,完成作基。

(三)高级阶段:这一高级阶段为练意阶段,使精气神合一,谓之深造阶段。

古人云:天有三光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

此阶段就是锻炼使三宝合而为一。

人身三宝有损,则病生,耗尽即死。

以太极内功锻炼之法,练此三宝,使神下走,精向上行,练精化气,练气化神,水火既济,以意行气,气通全身,周身气血通畅,既可却病养生,益寿延年。

如配合太极拳,动静相合完整一体,可加强内在爆发力,增强拳术技击能力。

锻炼也分两步进行:第一步锻炼:动静合一,带功练拳。

在完成作基功之后,转入深造阶段,使动静合一,既内功与拳合一。

第二步锻炼:炼精化气,固精养神。

练功达到这一步,功夫到身,身体强壮,精液生多,性欲亢进,如果不固精,便会对身体有损无益。

所以要通过固精和练精化气,练气化神之法固精养身。

三太极内功的意守部位练气功中的意守是首要问题之一,太极内功的意守部位较多,依照练功的阶段,步骤,姿势和因人因时而各异。

现将意守部位述后。

(一)单窍意守:分点意守系指守命门、涌泉。

会阴、解溪等穴。

单窍意守除以上意守部位外,还分前守和内守两法。

1.前守:所谓前守系指守关元(位置在脐下三寸地方)也称守前丹田。

2.内守:所谓内守即指守命门(位置在肚脐正对之腰部,两肾之间)也称之谓守后丹田。

(二)多窍连线意守:也叫循环意守,系指涌泉、会阴、命门,从下而上到会阴,合而为一到命门,由命门经会阴分两线经大腿、关节、小腿到涌泉,如此周而复始,循环意守。

从练功进度要求来说,是先守单窍再守连线,最后命门扎营,此步即练前后惯通。

所以第一步宜守单窍,第二步宜守连线(先守前再守后)第三步上下贯通。

依练功姿势来说, 卧式、靠式宜守单窍,守前;坐式守单窍加内守,站式宜分段连线守,在静时宜守单窍,站动宜守连线,而最后带功练拳守丹田。

总之,在意守部位上是和功法,分级、分段的步骤要求相结合的,又是以意守命门为主导的。

气功的意守部位很多,而丹田之位置又其说不一。

太极内功是这样分的,腹部即关元部位是中丹田,腰部即命门是后丹田,会阴是下丹田,上丹田在头上两眉之间正中处,即印堂或称玄关。

在练功开始,两眼向正中处视为一线,两眼帘下垂,微露一线之光,两耳以意封闭,听而不闻,同时思想集中,两眼内视,意视合一,同行下达丹田,以意想着它,看着它,听着它,以练心静气。

意守方法详见太极内功操作方法一章。

四太极内功的呼吸方法太极内功可分为六种呼吸法,它的呼吸方法和功法及意守是相结合的:先天气和后天气,内呼吸和外呼吸也是相结合的。

分述于下:(一)自然呼吸法,适用于初级练功阶段的第一步,或功前调息用。

(二)导引运气法:适用于初级练功阶段的第二步,可治疗疾病,巩固疗效。

(三)抓闭呼吸法:主要用于练功的第二阶段,锻炼神通于背。

此法对阳萎、早泄、遗精等有特效。

(四)喉头呼吸法:主要用于练功第二阶段的后一步,也称谓意识呼吸法。

带功练拳时应用。

(五)沉气呼吸法:此法是机动呼吸法,可于上功前下功后,也适于高血压、失眠患者应用。

(六)意识呼吸法:适用于第三阶段,又分意识抓闭和意识内转两种。

此法是练气的最后阶段,这种呼吸是内呼吸,它无形无相,用则有不用则可退去。

太极内功呼吸法的要领要求,是以意领气,气不过胸,胸部不堵、不压、不憋、不疼;头部不晕、不昏、不涨、不痛为恰到好处。

强度要求是,自然、缓慢、均匀、细长、不用力。

操作方法和配合运用,见太极内功操作法一章。

五太极内功的姿势练功的姿势与功法要求,意守部位,呼吸方法是既互相联系又密切结合的。

概括起来可分三类:即静练式、动练式、活练式。

(一)静练式:静练式中又分卧练、靠练、站练(站练又分站桩和便步练),三种。

是初级阶段。

(二)动练式:动练式又分单操练、带功练、适用于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三)活练式:活练式非常随便,可走路练、坐、卧练、说话练、坐车练即随心所欲,何时想练何时练。

三类姿势是由静练开始,到动练过渡,至活练为归宿,而其中站练为基础,坐靠是辅助,活练为练功到家。

如果是临床治疗应用则例外。

太极内功的姿势要求严格,在练功时(如果不是用于临床)必须按步骤分阶段和进度要求而变换。

操作法见太极内功操作法一章。

七太极内功的操作方法(一)姿势:太极内功的姿势可分为三类:静练式、动练式、活练式,每一类里又有不同的姿势。

依据患者需要和练功的要求目的,可任意选择和按步分段锻炼,现分述于后。

(1).静练式:静练式是练功初阶段应用的姿势,适于治疗疾病。

它可分为卧式、靠式、坐式、站式四种形式进行锻炼。

1.仰卧式:采取平时睡觉时的仰卧姿势,头颈部端正,枕头略高一些(枕头25公分左右),肩膀下垫高3—6公分,以舒适为宜。

两腿并拢伸直,两足跟相靠;两足尖分开,成自然八字形,两上肢自然伸直,手放于身体两侧,手心向下平贴于床上,或手心向上,手背贴于床上。

全身关节,肌肉放松,可根据情况适当加盖衣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