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子兵法》知胜思想的精髓与内涵价值之令狐文艳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孙子兵法》知胜思想的精髓与内涵价
值
令狐文艳
李新颖21620137004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本文立足于不同视角和不同层次,分析了孙子兵法中“知胜”思想的前瞻性、连续性、全面性、深刻性、科学性、艺术性、哲理性等精髓及深刻的内涵价值,为孙子知胜思想体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角度,也为人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孙子兵法提供了基本思路。
关键词:孙子兵法;知胜思想;精髓;内涵价值
《孙子兵法》中“知”的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既包括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知常知变、尽知全知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又包括庙算分析、相敌、用间、战略试探等方面获取“知”的方法与途径,后人将之集中概括为“知胜”思想。当今学术界对孙子知胜思想的基本内涵论述较多,但对其本身的精髓却没有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深入分析,这极大地妨碍了人们对孙子知胜思想的整体理解,并进而影响到这一思想社会价值的实现。
一、孙子“知胜”思想的前瞻性
孙子“知胜”思想的前瞻性首先表现在情报获取和运用方
面。《孙子兵法·用间篇》中说:“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古人所谓“先知”,本来有神秘色彩,生而知之是先知,学而知之是后知。而孙子这句话,则是从朴素唯物论的角度强调了情报信息与决策制胜的关系。在战争中,谁先获取了情报,谁就可以使战争透明度偏向自己的一方,从而更有效地使用自己的力量,最终将
情报的优势转化为实际的竞争优势。
在战术的选择和运用中,孙子对知胜思想的前瞻性表述得十分具体:“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
十里,近者数里乎!”(《虚实篇》);“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军争篇》);“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渴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用间篇》)“知”是战的前提,只有预先了解双方力量的基本情况,了解双方所处地形的远近、险易、广狭、死生,才能根据自己的相对优势,来确定最有效的战术打法。
孙子“知胜”思想的前瞻意识更多地表现在战略思想方面。《计篇》中有言:“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这充分体现了孙子的军事预测思
想。《形篇))中谈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九变篇》中说:“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这更使孙子的知胜思想具有了明确的未来导向和远程境界。
孙子知胜思想的这种前瞻意识在当今社会具有深刻的借鉴价值。重视现在,轻视未来,乃是人类的通病,大家都希望能首先解决眼前的困难,而有关未来的事情则可以暂时不予考虑,这根源于人性本身
的弱点,也是人类无知的表现。事实上,我们对于眼前的情况,几乎毫无影响的能力,但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却可能产生较为巨大的影响。博弗尔说:“当历史的风吹起时,虽能压倒人类的意志,但预知风暴的来临,设法加以驾驭,并使其终能替人类服务,则还是在人力范围之内。”正因为如此,法国战略学家博弗尔才会写出《明日战略》,强调战略的要义主要是预防而非治疗,不要等事情发生了再去收拾残局。当然,这其中首要的条件是必须养成完整的未来意识,进行前瞻的思考或远程思考,唯有如此,方能把握正确的观念和方向。
二、孙子“知胜”思想的连续性
孙子不仅强调“知”的前瞻性,也强调“知”的连续性,即“知”要贯穿战争的全过程。如果说用间和庙算是强调战前的情报搜集和战略预测,那么,相敌和战略试探则是注重临敌之机深入了解对方的情
况。相敌有所谓“三十二法”,旨在透过现象看本质;而战略
试探则为:“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虚实篇》),亦即通过侦查或佯动,观察敌人的反应,以彻底了解其行动规律和兵力虚实状况。此外,孙子还强调战争进行过程中的知变:“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九变篇》)
总之,孙子强调的“知”不是一次性认知的结果,而是一个多重叠加的过程。任何战争的对抗双方,其力量部署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要想全面了解对方的情况,即“知彼”,就必须对其各个方面
进行动态的跟踪,进行多次的反复的认知和判断。同时,还要根据对方及环境的变化情况,对自身情况和已有的对策做出不断的修正和完善。《兵经百言》中对战争中双方知与变的关系有这样一段总结:“我可以此制人,即思人亦可以此制我,而设一防;我可以此防人之制,人即可以此防我之制,而思设一破人之防;我破彼防,彼破我防,而又设一破彼之破;彼既能破,复设一破乎所破之破,所破之破既破,而又能固我所破,以塞彼破,而申我破,究不为其所破。递法以生,踵事而进,深乎深乎。”此种连环套式的认知与应变是一个不断累进的过程,既需要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更需要高度的悟性和艺术想像力。
值得强调的是,“战争中根本就没有完全‘知彼知己’和
完全光明的东西。‘不知’永远给‘知’留下了空间,黑暗也永远给光明留下了空间。”而孙子正是试图通过“知”的连续性破解战争迷雾,希望通过“先知、全知、知常、知变”等内容和方法,做到“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孙子知胜思想的连续性对今天的社会竞争是有益的启示。任何竞争,都是对抗双方力量、意志和智慧的较量,其中一方行动的正确性及其效果必须取决于对抗双方行动的相互作用。为此,指挥者和决
策者要以活力对抗为背景,以对对手的判断为起点,尽量预测对方下一步将要采取的行动,分析他们对己方行动可能做出的反应,并以此来制订自己的行动方案。换言之,一个特定的竞争战略或策略的效
果,并不是由我方一厢情愿所制定的方案和措施所决定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对手的行为和反应预测的准确程度。从现实情况看,很多看起来非常完美的战略方案,即使在开始时非常有效,也
完全有可能被对手的反击行为所击败。
三、孙子“知胜”思想的全面性
在情报概念问题上,克劳塞维茨认为,(军事)情报是“我们对敌人和敌国所了解的全部材料”,克氏的这种定义分析,不仅排斥了己方的信息与情况,就连环境对战争的影响也忽略了。与这种狭义的情报观相比,孙子对情报的认识要全面得多,不仅包括了彼方和己方,而且涵盖了主观与客观、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