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过秦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我开口,我表达。

我交流,
我收获!
第十课过秦论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
结合句子成分,准确翻译字词和理解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

感受本文广用对比、对偶,极力渲染铺陈的特点,提高自己的语感;
积累常用的实虚词意义
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学习重点】
准确翻译字词和掌握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文言语言现象。

积累常用的实虚词意义
【学习难点】
感受本文广用对比、对偶,极力渲染铺陈的特点,提高自己的语感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
1、朗读。

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议论的节奏、韵味,力求语言通畅,读准字音
2、解义,结合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解读字词的意义,必要时再借助工具书。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
结合句子成分,准确翻译字词和理解活用、通假。

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一、文学常识
1、走进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西汉著
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
超众著称。

20多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
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
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33岁。

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酣畅淋漓,对后世散文创作有很大影响。

其文章,明人辑有《_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所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与他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_》。

2、解题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所谓的“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体。

《过秦论》是贾谊议论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文章不仅总结了秦灭亡的原因,而且也肯定了秦亡之前的成就。

贾谊认为,秦之过,在于“仁义不施”,不知“攻守之势异”,以此为当政者提供政治上的借鉴,劝谏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概括:过秦,就是言秦之过,论是一种文体,古文中所谓的“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体,本文写作的目的是:_为当政者提供政治上的借鉴,劝谏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展学生个性,追求教育品质!
高一语文
3、创作背景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五百多年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

《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

通过创作背景,我们可以推知本文的写作手法是:借古讽今 二、通读全文,根据课下注释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翻译全文
请在课本原文上标注出通假、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并将重要的文言实词及常见的文言虚词的含义及用法标注在语文书上,课前小组长做好督促及检查工作。

此步骤是我们课堂学习环节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非常重要,请各位同学务必认真完成。

请各位组长据此给每位组员的预习工作确定分数。

三、文章框架结构预知
(一)
(二)灭亡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第5段
四、课文基础知识梳理
1、查阅课文下注释及字典,确认以下字词的字音
崤.函(xiáo) 窥.探(kuī) 膏腴..(ɡāo yú) 肥饶.(ráo) 逡.巡(qūn) 遗镞.(zú) 漂橹.(lǔ) 鞭笞.(chī) 藩.篱(fān) 焚.烧(fén) 黔.首(qián) 隳.名城(huī) 锋镝.(dí) 劲弩.(nǔ) 瓮牖..(wèn ɡ yǒu) 蹑.足(niè) 赢.粮(yín ɡ) 钩戟.
(jǐ) 长铩.(shā) 谪戍.(shù) 絜.
大(xié) 2、梳理文章中的通假字 ,并解释含义
①约从离衡.
(衡,通“横”) ②合从.缔交(从,通“纵”) ③制其弊.(弊,通“敝”) ④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 ⑤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 ⑥赢粮而景.从(景,通“影”) ⑦百有.
余年(有,通“又”) 3、梳理文章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①序.
八州而朝同列(名词作动词,排列座次) ②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作动词,用瓮做;用绳系) ③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名词作动词,做帝王,当帝王) ④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⑤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⑥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⑦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⑧内.立法度(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对内) ⑨外.连衡而斗诸侯(名词作状语,在国外,对外) ⑩追亡.
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跑的人) ⑪外连衡而斗.诸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 ⑫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⑬却.
匈奴七百余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春我开口,我表达。

我交流,我收获!
⑭序八州而朝.同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补充: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地形)
4、梳理文章中的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
①于是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
..桂林、象郡
古义:_介词“以”与动词“为”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把……作为”
今义:认为。

③山东
..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义:山东省。

④宽厚而爱人
..
古义:__爱护人民_
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⑤不爱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古义:不吝惜
⑥隳名城
..,杀豪杰
古义:高大的城墙__
⑦然后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古义:在这以后_
5、梳理文章中的特殊句式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判断句)
③为天下笑者,何也(被动句)
④聚之咸阳(省略句)
⑤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中山之君也(状语后置句)
⑥余威震于殊俗(状语后置句)
合作探究——升华学科能力,透析重难点
鉴赏课文第一段
翻译以下句子,特别注意加粗字体的词语的解释: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3.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问题探究:
秦国的地理优势是什么?本段中秦国在位的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共四问,请注意层次)
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秦孝公
对内,任用商鞅,厉行法治,发展生产,扩充军备;对外,实行“连衡”策略,离间诸侯各国的关系,以便各个击破。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发展学生个性,追求教育品质!
高一语文
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鉴赏课文第二、三段 背诵第三段
合作探究——升华学科能力,透析重难点
一、翻译以下句子,特别注意加粗字体的词语的解释: 1、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g āoy ú)之地,
北收要害之郡。

2、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z òng)缔(d ì)交,
相与为一
3、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4、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
服,弱国入朝。

5、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
天下,威振四海。

6、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7、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 ī)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
锋镝(d 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8、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二、问题探究:
1、第二段写秦国在位的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
第2段,写秦国势力的进一步扩展。

孝公之后,几代秦君励精图治,国势日强,威慑诸侯。

本段分四层。

第一层,写惠文、武、昭襄三代秦君继承旧业,遵循遗策,相继用武力蚕食四邻,疆域日广,国力日强,使秦国和列国的矛盾日益尖锐。

第二层,写秦国的强盛引起诸侯恐惧,促使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

他们不惜代价招纳人才,采取“合从”的策略,结成强大的抗秦战线,凭借十倍于秦的土地,调动百万大军攻打秦国。

第三层,写九国为秦所败,被秦国制服。

秦军开关迎战,九国军队望关却步,不攻自溃,并争相割地,臣服于秦。

第二层和第三层用九国联合阵线的强大、失败的惨重和秦国取胜的轻易,反衬了秦国的强盛。

第四层,写孝文王和庄襄王。

这两位“享国之日浅”,一笔带过。

2、第三段秦国在位的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
第3段,写秦始皇统一天下。

秦始皇用武力统一天下,使国势达到极盛;又用暴政统治人民,暴虐也达到极点
三、为第三段划分层次,并背诵本段。

第3段,写秦始皇统一天下。

秦始皇用武力统一天下,使国势达到极盛;又用暴政统治人民,暴虐也达到极点。

本段分两层。

第一层,写“攻”。

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第二层,写“守”。

作者极力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形势各方面详细叙述,这中间已现出暴政的魔影。

这一段文字写出了秦始皇取天下威力之猛和守天下防范之严;还写出了秦朝初期盛极一时,反衬下段秦朝灭亡的迅速。

第三学时 学习目标:
鉴赏第四、五段
小结重要的文言虚词
分析鉴赏本文的论证方法
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春我开口,我表达。

我交流,我收获!
小结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提示:“之”的常用义项有:1)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等。

一般用在动词后,作宾语;2)助词。

用在定语和名词之间,译作“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宾语前置句中,作提前宾语的标志;在定语后置句中,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意,不译。

3)动词,译作“到”、“往……去”,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

○1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2助词,的
②当是时也,商君佐之1代词,代“秦孝公”
③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2西河之外,即西河外,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④东割膏腴之地2助词,的
⑤吾欲之南海(课外句子)3动词,译作“到”、“往……去
⑥聚之咸阳1代词,代“天下之兵”
⑦有宁越……之属为之谋1代词,代“九国”
⑧有田忌之伦制其兵代词,相当于“这”

提示:“而”的常用义项1)代词,通“尔”你,你的;2)连词,表并列;
表修饰;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2连词,表修饰
②于是亲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2连词,表修饰
③会盟而谋弱秦2连词,表承接
④皆明智而忠信 2 连词,表并列
⑤叩关而攻秦2连词,表修饰
⑥争割地而赂秦2连词,表修饰
⑦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2 连词,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⑧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2连词,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提示:“以”的常用义项1)连词,表修饰;表目的;表原因(译为因为);
2)介词,凭借、把、用、拿;把…(当作);3)动词,认为;率领
①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1 表目的的连词
②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2 介词,凭借
③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1 表目的的连词
④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3动词,认为
⑤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2 介词,凭借
⑥然后以六合为家 2 介词,把…(当作)
合作探究——升华学科能力,透析重难点
一、翻译以下句子,特别注意加粗字体的词语的解释:
1、然陈涉瓮牖(yǒu)绳枢之子,氓(méng)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
墨翟(dí)之贤,陶朱、猗(yī)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yǐng)从。

3、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发展学
生个性,追求教育品质!
高一语文
4、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5、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6、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问题探究:
1、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运用事实来证明其论点的?联系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你的看法。

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不施仁义。

作者用举事实、对比论证的方式证明其论点的正确。

有两方面的对比,一是秦取得天下前后的比较,“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因此,秦亡不是国家变小变弱了。

另一方面是陈涉与“九国”的比较。

昔日作为诸侯
国的秦,与拥有“十倍之地,百万之师”的九国较量的结果是胜利;取得天下之后,与陈涉这
不能与九国“同年而语”的氓隶之人较量的结果是失败!这原因是什么呢?作者得出结论:“仁
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本文意在指出秦之过失,但一上来却用大段篇幅叙述秦攻取天下的过程,你认为作者有何用
意?
作者写秦孝公独占天下、虎视耽耽、咄咄逼人的气势,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用意是与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作对比。

3、最后两段写到陈涉起义,作者却极言“陈涉如此之微”,并拿陈涉与六国之师作了对比,这
对于证明作者论点有何作用?
作者极言陈涉的弱小、低微,是为了告诉读者:一个国家疆域广,实力雄厚,未必就是战胜
对手的永远的和最起作用的因素。

为什么“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呢?经过对比后,更加强调了作者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三、请为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找到相应的依据:
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作者所谓“攻守之势异”,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东(崤山以东)诸侯采取攻势,逐
步消灭它们;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它的政权,这就转入守势了。

处于攻势“高诈
力”,处于守势“贵顺权”。

“顺权”,就是施行仁义以收拢民心。

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
民,不施仁义,故而迅速灭亡。

这是贾谊的基本观点。

要讲清这一点,就必须以史实为据,说明秦的兴亡过程。

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

例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卬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

又如山东诸侯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横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土日广,这是秦的“诈力”策略的胜利,作者把所有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

说到秦统一全国后,则着重揭露秦始皇压迫人民的政策──这其实是“诈力”策略的继续。

这个事实充分说明:秦在转入守势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过秦论》中篇语),它的覆灭是不可避免的。

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政论叙史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求细节的准确。

2、对比论证手法。

本文对比论证集中在第5 段。

简要论述本段中的论述方法。

(第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分析各方面力量的对比。

首先
春我开口,我表达。

我交流,我收获!
指出秦的优势仍然存在,而且比过去强大,因为它占有天下。

接着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装备等方面将九国之师与陈涉之众作对比,均不可“同年而语”。

尽管如此,二者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这就包含着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情况呢?留给下文解答。

第二层,照应全文,归纳中心论点。

“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两句照应第3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两句。

水到渠成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补充: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孟子说:“失民心者失天下。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正是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结果。

这样来论述,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四、课后作业
完成《优化学案》上本课的课时训练部分。

【课后反思总结】
本课的收获是
本课的疑惑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