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章 生物与环境 第4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课件

合集下载

2022人教版生物高考总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复习指导第九单元第4课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2022人教版生物高考总复习第一部分考点复习指导第九单元第4课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第4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课标要求】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能量在生物群落中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的规律。

2.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3.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

4.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5.解释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并维持动态平衡的能力。

6.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自然事件、人类活动或外来物种入侵等。

7.阐明生态系统在受到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时,能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定。

【素养目标】1.使用图示等方式表示和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过程和特征,并对相关的生态学实践应用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2.从生态系统具备有限自我调节能力的视角,预测和论证某一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可能引发的多种潜在变化。

(生命观念、社会责任)3.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和比较不同生态缸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撰写报告分析其原因。

(科学探究)【主干·梳理与辨析】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概念的理解:2.碳循环:(1)请写出图中各标号的名称:a.生产者;b.消费者;c.呼吸作用;d.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e.呼吸作用;f.化石燃料的燃烧。

(2)存在与循环形式。

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主要以CO的形式循环。

2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③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CO2(3)循环途径:(4)温室效应。

的排放,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①形成原因:化石燃料的开采和利用,大大增加了CO2②缓解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提倡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

3.生物富集: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5.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案例1
实验假设 土壤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
自变量 土壤中是否含__微__生__物_____
实 实验组
对土壤__灭__菌___处理
验 对照组
对土壤__不__做___处理
设 实验结果 在相同时间内
计 (现象) 实___验__组__落__叶__的___腐__烂__程__度___<_对___照__组__
④实例
鸟鸣叫 蜘蛛网振动 蛇感知温度 蓟的刺 稻草人
蝙蝠回声定位 萤火虫发光 候鸟靠磁定位 植物开花
2.化学信息
①含义 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②来源 生。物
③实例
植物分泌针对捕 昆虫分泌 食者的化学物质 外激素
初消 次消
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
分解者
(1)温室效应 ①成因:世界范围内,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 大大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
放,加剧了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②影响:导致 气温升高 ,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
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③我国措施: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减少 二氧化碳 排放,另一方面大力
实验结论 (分析)
土___壤__微__生__物__对___落__叶__有__分___解__作__用____
案例2
实验假设
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自变量 是否含有土壤浸出液
实验组 A烧杯中加入土壤浸出液和淀粉糊
实 对照组 B烧杯中加入蒸馏水 和淀粉糊

A1加入碘液
__________不__变__蓝___________

(新课标)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9.4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随

(新课标)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9.4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随

(新课标)2018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9.4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随堂演练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新课标)2018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9.4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随堂演练)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新课标)2018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9.4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随堂演练的全部内容。

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 9.4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1.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解析:选A。

A项,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 项,题图a、b分别表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两者的营养结构不是由3个营养级组成的,如在农村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农作物→昆虫→蜘蛛→鸟→猫头鹰,不只由3个营养级组成。

C项,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只是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虽然城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但其也有自我调节能力,只是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D项,流经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和外来人为的物质输入。

2.(2015·高考题重组改编)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2015·高考江苏卷)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2015·高考全国卷Ⅰ)C.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2015·高考全国卷Ⅱ)D.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的输入和散失(2015·高考全国卷Ⅱ)解析:选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合理搭配,并非物种数目越多越稳定,A错误;与灌木阶段的群落相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物种数目较少,自我调节能力较弱,B错误;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仍有能量的输入和散失,D错误。

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考点复习选择性必修2第九单元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考点复习选择性必修2第九单元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练案[32]选择性必修2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A组一、选择题1.(2023·南京高三调研)如图为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其中Ⅰ~Ⅴ代表不同生物类群,①、②代表相关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A.图中可以看出碳可以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循环流动B.缺少Ⅰ和Ⅴ,生态系统会崩溃C.经过②过程释放的CO2可以重新经过①过程进入生物群落D.碳元素在Ⅰ、Ⅱ、Ⅲ、Ⅳ、Ⅴ之间以CO2的形式传递解析:根据题图可判断,Ⅰ是生产者,Ⅱ、Ⅲ、Ⅳ是消费者,Ⅴ是分解者,①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②是呼吸作用,碳元素在Ⅰ、Ⅱ、Ⅲ、Ⅳ、Ⅴ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D错误。

2.(2018·海南高考)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

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D )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解析:镜子发出的光属于物理信息,B正确;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因此会对其进行愤怒地啄击扑打,C正确;激怒小鸟的信息来自镜子,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物理信息,D错误。

3.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y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B.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无关C.由图可知受到干扰后,生态系统的功能最终都会恢复原状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y值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y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x值大小可作为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关,A、B错误;当干扰程度超过一定限度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能再恢复原状,C错误;TS 值表示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该值越小,则表示生态系统总稳定性越大,D正确。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

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闺哥2024/3/25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的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氮、磷、硫等基本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C、H、O、N、P、S等。

【物质循环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即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流动】(2)范围: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生物群落起决定作用】(3)特点:全球性、循环往复运动。

思考:氮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能否循环利用?为什么需要不断地向农田中施加氮肥?提示:能。

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满足人类的需要为目的的。

农田土壤中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从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

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

2.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请写出图中各标号的含义:a.生产者;b.消费者;c.呼吸作用;d.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e.呼吸作用。

(1)特点:①碳的存在形式:非生物环境中:主要是CO2和碳酸盐,生物群落内部:主要是含碳有机物(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糖类、脂质和核酸等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形成的)②碳循环的形式: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是CO2【双向】生物群落内部是含碳有机物【单向】③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某些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④碳返回无机环境途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⑤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⑥与自然界碳循环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⑦碳循环具全球性的原因: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海洋对调节大气中的碳含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海洋是巨大的碳库)⑧碳循环失调的后果:温室效应(2)温室效应①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等②形成原因:碳循环的平衡被打破a.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大大增加了CO2的排放b.森林、草原等植被遭到大面积破坏,减少了CO2的吸收了解;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在很短时间内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CO2,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高考生物(人教版)大一轮总复习配套课件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高考生物(人教版)大一轮总复习配套课件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有利于 生命活动 的正常 莴苣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 在生态 系统中 的作用 进行 调节生物 种间 关系, 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 雪兔和猞猁的关系 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 种群的繁衍 性个体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有利于生物
①提高农产品或畜
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
在农业生产 产品的产量
中的应用 ②对 有害动物 进 行控制
态系统信息传递。
(3)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4)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 )
(× ) (× )
(5)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6)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 )
(√)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关键点击] 1.碳循环过程
(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2)碳返回无 机环境的途径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①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大量 CO2。 ②植被破坏,降低了对大气中 CO2 的调节能力。
2.碳循环及存在形式
(1)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以CO2形式循环。 (2)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3)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解题技巧】 巧辨图形判断参与碳循环的四种成分
1.图1——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A和B应为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
质和能量,不能写“无机环境”,也不能写“生物类别” ,再根据A→D,确定D为分解者,剩下C为消费者。
2

(4)概括物质循环的特点 全球性 ① :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
② 往复循环,重复利用
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解惑】
:物质可以在无机环境和生物
大气中CO2来源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章生物与环境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课件

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章生物与环境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课件

答案 一、C、H、O、N、P、S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全球性,反复循环 CO2 和碳酸盐 含 碳有机物 CO2 含碳有机物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动力 无机环境 1.(1)× (2)× (3)× (4)√ (5)× (6)× (7)√ 2.①—a、b ②—c ③—a ④—f、g ⑤—e ⑥—d 3.(1)①光合作用 ②呼吸作用 ③生产者 ④消费者 ⑤呼吸作用 ⑥分解作用 ⑦燃烧 (2)CO2 含碳有机物 (3)⑦ 二、物理过程 传递信息 特殊行为 正常进行 繁衍 种间关系 控制 1.①—C—b ②—A—c ③—B—a 2.(1)生物或无机环境 (2)各种成分 生物 生物 生物 无机环境 (3)双向 三、负反馈 限度 适度 物质、能量 恢复力 保持 营养结构 恢复
4.明辨物质循环的三个易误点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并不是一般的生态系统,而是指地球上 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因此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物质”并不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而是指组成 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 C、H、O、N、P、S 等。 (3)碳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传递并不都是双向的,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 是双向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
答案:(1)D 低于 (2)呼吸作用 大于 (3)非生物环境 取消 D“→”A
(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含义: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⑤________,⑥________,⑦________。 (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以________的形式循环,在群落内部以________的形式 传递。 (3)温室效应主要由过程_______导致。(填图中序号)
(2)CO2 被生产者吸收,通过光合作用转变成体内的含碳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 中的 A 所示的生产者、B 所示的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 C 所示的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及 E 所示的化学燃料的燃烧,转变成 CO2 后再重新循环。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 常演替过程中,则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特别是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逐渐

2025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 第九单元 第53课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2025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  第九单元 第53课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1234
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 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 DDT只是对抗药性突变起选择作用,B错误; 由于DDT很难分解,因此会随着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 累在食物链的顶端,b生物体内DDT浓度最高,可能是最高营养级,C 错误。
提示 花香引蝶属于化学信息。
整合 必备知识
判断正误
(5)信息传递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物质或能量的消耗( √ ) (6)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警示有害动物,属于化学防治( × )
提示 昆虫信息素虽属于化学信息,但是利用信息传递原理控制有害动 物属于生物防治。
提升 关键能力
2020年一场史上罕见的蝗虫灾害席卷东非和亚欧大陆,大量毁坏当地的 草场、作物,对粮食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1)亚洲飞蝗的雌雄成虫在性成熟期可以利用前翅中闰脉上着生的发声齿 与后足股节内侧隆线摩擦发声,据此分析此信息属于哪一类型? 提示 物理信息。
整合 必备知识
2.碳循环 (1)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 CO2 的形式循环。 (2)过程图解
整合 必备知识
提醒 ①碳的存在形式: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在 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②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③碳返回非生物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 解作用(实质是胞内分解和胞外分解,不完全等同于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④碳循环模型中:双向箭头的两方是生产者和大气中的CO2库,其中指 入箭头多的一方是大气中的CO2库。
进行转移 C.甲获取碳元素的方式有光合作用和化能
合成作用

2016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课件:第九单元第四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

2016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课件:第九单元第四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



高考总复习 ·生物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思 维 发 散 素 能 培 优 图 导 思 维 点 点 必 清 真 题 集 训 限 时 检 测
要 点 梳 理 夯 实 基 础
(3)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 力稳定性高。(2011·江苏卷) ( √ )
(4)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
高 频 考 点 精 研 细剖


高考总复习 ·生物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思 维 发 散 素 能 培 优 图 导 思 维 点 点 必 清 真 题 集 训 限 时 检 测
要 点 梳 理 夯 实 基 础
据图回答: 请用箭头补充完成该河口生物群落 中氮元素的流向图。
高 频 考 点 精 研 细 剖


高考总复习 ·生物
化学元素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全球性


高考总复习 ·生物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思 维 发 散 素 能 培 优 图 导 思 维 点 点 必 清 真 题 集 训 限 时 检 测
要 点 梳 理 夯 实 基 础
2.据图回答碳循环过程
高 频 考 点 精 研 细 剖


高考总复习 ·生物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要 点 梳 理 夯 实 基 础
高 频 考 点 精 研 细 剖


高考总复习 ·生物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思 维 发 散 素 能 培 优 图 导 思 维 点 点 必 清 真 题 集 训 限 时 检 测
要 点 梳 理 夯 实 基 础
2.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干扰 的程度,对生态系统 (1)控制对生态系统
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苏教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苏教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第8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课标要求 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规律。

2.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3.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

4.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钙等元素,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

2.碳循环归纳总结(1)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循环。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③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3)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延伸应用(1)碳循环的破坏——温室效应①形成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②影响:使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③解决途径a.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清洁能源。

b.大力植树造林。

(2)氮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能(填“能”或“不能”)循环利用。

请解释需不断向农田中施加氮肥的原因:农产品源源不断地从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全部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

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

3.主要的物质循环4.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项目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形式太阳能→化学能→热能过程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范围全球(生物圈)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特点全球性、循环性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联系①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高考生物 一轮复习 第九章 生物与环境 第4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高考生物 一轮复习 第九章 生物与环境 第4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2)重金属和 DDT 等农药的生物富集与能量流动是一回事 吗?
提示:生物富集问题与能量流动相反,能量沿食物链流动 时逐级递减,而农药或重金属在食物链中则存在“生物富集作 用”,即营养级越高,该物质浓度越高。
题组一 考点诊断 (1)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 用。(2014·高考江苏卷)( ) (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 CO2 的形式 进行。(2010·高考海南卷)( ) (3)分解者通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方式将有机物分解成 CO2 等释放到无机环境中。(2010·高考海南卷)( )
[深度思考] (1)观察信息传递的模型,回答相关问题。
提示:①信息的来源:生物或无机环境。 ②信息传递的范围: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包 括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 ③信息传递特点:双向传递。
(2)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4)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 环。(2010·高考全国Ⅱ卷)( )
(5)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导 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2010·高考广 东卷)( )
(6) 生 态 系 统 中 的 能 量 可 驱 动 物 质 循 环 。 (2015·桐 城 模 拟)( )
单向流动、逐级 循环流动、反复
特点
往往是双向的
递减
利用
生态系统中各 范围
营养级
生物圈
生物之间,生 物与环境之间
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多种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 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
地位
的动力
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度思考]
(1)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提示:①区别: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以碳循 环为例)
形式 以有机物为载体 主要是无机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全球性、循环性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生物圈(全球性)
②联系: a.两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b.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 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 环往返。
解析:选 C。由题图可知,气体 X 为二氧化碳,类群乙为 生产者,类群丙为消费者,类群甲为分解者。类群丙无氧呼吸 不能产生二氧化碳。联系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两种成分是生 产者和分解者,如果甲缺少,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将不能正常 进行,碳在乙、丙中以有机物形式存在。
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的变式图识别
将上图换成字母,并尝试判断四种成分(找依据),如下面三 种变式图:
2.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构 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下列相关叙 述中错误的是( )
A.图中①过程可以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缺少类群甲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 C.类群丙无氧呼吸是产生大气中气体 X 的途径之一 D.碳在乙、丙中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3.图 3——首先找出相互之间具有双向箭头的两个成分, 即 A 和 E,一个为生产者,一个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又因 为其他各个成分都有箭头指向 A,所以 A 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 量,E 为生产者。然后观察剩余的几个成分,其中其他生物部分 的箭头都指向 C,所以 C 是分解者,剩余的 B、D、F 则为消费 者。
考点研析 题组冲关 体验高考 演练提升
第 4 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最新考纲] 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2.生态系统 中的信息传递(Ⅱ)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概念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 元素 ,如 C、H、O、N、P、S 等。 (2)循环范围: 无机环境 和 生物群落 之间。 (3)循环特点:具有全球性。
4.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 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 境之间循环往返 C.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CO2 的形 式进行的 解析:选 C。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指生产者总的同 化量,①②③④的总和小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解析:选 C。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 系统的总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植物 光合作用固定的碳与该系统中所有生物呼吸作用释放的碳基本 相等;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 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答案:(1)(√) (2)(√) (3)(√) (4)(√) (5)(√) (6)(√)
题组二 碳循环的过程分析 1.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 错误的是( )
A.图中 B 都是自养生物,光合生物细胞中不一定有叶绿体 但都含有光合色素
B.适度松土不可以促进①过程 C.②过程的加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D.达到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③和④的量基本相等
图形解读: 1.图 1——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 A 和 B 应为生产者或非生 物的物质和能量,再由多个内指箭头可判断 B 为非生物的物质 和能量(不能写“无机环境”),再根据 A→D,C→D,确定 D 为分解者,剩下 C 为消费者。
2.图 2——根据 A 与 C 之间的双向箭头及 C 有多个内指箭 头判断:A 和 C 分别是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根据 A、 B、D 的碳都流向 E,可进一步判断:B 是初级消费者,D 是次 级消费者,E 是分解者。
题组三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分析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 B.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载体 C.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与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碳基本相 等 D.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的大小是由这两 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决定的
2.碳循环过程
(1)请写出图中各标号的名称:
① 呼吸作用 ;② 光合作用 和化能合成作用;③摄食; ④ 呼吸作用 ;⑤ 燃烧 ;⑥分解作用。
(2)循环形式: CO2 。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① 化学燃料 的大量燃烧,产生大量 CO2。 ② 植被 破坏,降低了对大气中 CO2 的调节能力。
(4)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 环。(2010·高考全国Ⅱ卷)( )
(5)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导 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2010·高考广 东卷)( )
(6) 生 态 系 统 中 的 能 量 可 驱 动 物 质 循 环 。 (2015·桐 城 模 拟)( )
(2)重金属和 DDT 等农药的生物富集与能量流动是一回事 吗?
提示:生物富集问题与能量流动相反,能量沿食物链流动 时逐级递减,而农药或重金属在食物链中则存在“生物富集作 用”,即营养级越高,该物质浓度越高。
题组一 考点诊断 (1)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 用。(2014·高考江苏卷)( ) (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 CO2 的形式 进行。(2010·高考海南卷)( ) (3)分解者通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方式将有机物分解成 CO2 等释放到无机环境中。(2010·高考海南卷)( )
解析:选 D。由图可知,A 为分解者、B 为生产者、C 为消 费者,图中 B 都是自养生物,光合生物(如蓝藻)中没有叶绿体但 含有光合色素;适度松土不可以促进①消费者的呼吸作用过程, 而是促进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②过程即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是 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在一个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碳 吸收量应该基本上等于碳释放量,碳元素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 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而由生物群落回归无机 环境则主要依赖于各类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