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孟子篇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2.6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教材分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选读的内容。
先秦诸子的散文以深邃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
《孟子》一书是其中的重要作品。
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使之具体化。
“浩然之气”是孟子“养气说”的重要内容,也是他敢于和黑暗现实战斗的力量来源,它对后代仁人志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习本课将会加深学生对孟子思想的认识,实现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境界,人格修养的熏染。
课文内容分别节选自孟子三篇不同的文章,但其在思想上仍是连贯一致的,都统一在“浩然之气”这个主题下。
第一则选文阐述浩然之气的特点和如何养浩然之气,第二则选文解释了何谓大丈夫,第三则选文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是对第二则选文的深化。
【教学目标】1、落实字词学习。
掌握选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字词和句式。
2、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3、体会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从中借鉴自己立身处世的策略和精神力量,实现传统文化对学生品质、人格的熏染。
4、重难点重点:领会“浩然之气”的内涵。
难点:孟子“浩然之气”在当世的现实意义和实现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的熏染。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创设情境法【教学过程】一、引词句一千年前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苏轼在快哉亭留下了千古名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苦难中的苏轼是想告诉人们: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刚直不阿,坦然自适。
在任何境遇中,这个人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苏轼在这里提到的浩然之气正是孟子首倡的。
今天,我们就走进这浩然之气,感受千里雄风!二、浩然气女生齐读。
1、字句梳理①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一时的,突然的)②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③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预期所达到的效果)④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疲累疲倦)2、浩然之气有何特点?至大至刚,配义与道它作为一种气。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先秦诸子选读人教课标版 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孟子》选读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说:“心志专一就能调动意气,意气专一也能触动心志。譬如跌倒和奔跑,这是意气专注的结果,反过来也使他的心志受到触动。”
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您擅长于哪方面?”
孟子说:“我善于透彻地分析别人的言语,也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高二集体备课材料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关于作者的基本文学常识。掌握古文中部分词语及的用法。词语如“也”、“是”等;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等。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疏通文意,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引导学生掌握本文艺术特色,进而了解孟子散文的风格和特点。
3、情感目标:体会孟子的思想活动与政治主张。
(4)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于人,便是“性”。人若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到“天人合一”。
二、创作背景
1.写作背景
如前所述,战国中期,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而孟子学成之后,游说诸侯,所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被认为脱离了客观实际。因此其主张不曾被诸侯采纳。于是退居讲学。《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说他:“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属于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必有异于禽兽之处,这种“异于禽兽”的性,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受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3)养气与成德: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高中语文全一册课件孟子:人和课
C.执行法官遂在涉案房屋依法贴出公告,限期腾退,田
某却置若﹒罔(wǎnɡ)闻。
D.在送礼品牌上,苹果稳居“2019最青睐的男士送礼品
牌”榜首,路易威登等﹒奢﹒侈品牌紧随其后。
【解析】选A。瞻—赡。
二、积累熟语。 1.地利人和:地利,优越的地理条件;人和,得人心。表 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群众基础。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坚持正义,就会得到多数人的支 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 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孟子的论辩说 理技巧
举例
(3)_运__用__排__比__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 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域民不 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的论辩说理 技巧
(4)运用描写
举例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 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 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 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 者皆欲赴诉于王。
【备选要点】 孟子是如何抓住时机说服齐宣王的?
【点拨】首先告诉齐宣王要有仁爱之心,并学会推恩以 及推恩的好处,然后又用一连串排比句从正面为齐宣王 描绘了一幅“发政施仁”以后的美好图景,打动了齐宣 王的好大喜功之心,齐宣王说了一番诚恳请教的话,表 示愿意试行“王道”。最后,孟子完全取得胜利,向齐 宣王阐述了“保民而王”的施政纲领,说得齐宣王心服 口服。
4.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译文:_对__于__做__了__(_却__)_没__有__达__到__预__期__效__果__的__事__情__,_都__要__反__ _省__自__己__,_从__自__己__身__上__找__原__因__。__自__己__持__身__端__正__,_天__下__的__人__ _都__会__归__向__他__。
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选读第7课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进 入 课 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如何理解“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答:这是孟子和他的学生公都子在议论人性善恶问题时讲的一句话,是宣
扬人性论的。善恶之心每个人都有,羞恶心属于义。这“义”不是外加的,是
我们本来就具有的,不过没有意识到罢了。
2.人应该如何发扬本来具备的“仁义礼智”? 答: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孟子 说,把仁、义、礼、智四端发扬光大一点都不难,关键是要努力实践推己及人
保持情感中固有的仁、义、礼、智四种美德。
课 前 预 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 的力量。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养气”是 指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 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具有这种“浩然之 气”的人,“说大人,则藐之”(《孟子·尽心下》),在精神上首先压倒对方, 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写 起文章来,自然就情感激越,词锋犀利,气势磅礴。正如苏辙所说:“今观其 文章,宽厚弘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上枢密韩太尉书》) 气
3.“五谷不熟”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在第5则选文中,孟子打了一个奇妙的比喻。他说:“五谷者,种之美
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五谷”即稻、
黍、稷、麦、豆。“荑”通“稊”,是一种形似稗子的草,实如小米,叫做稊 米。“稗”是一种一年生的禾草,叶子似稻,杂生于稻田中,对稻子的生长有
i) 荑 ( tí)稗 ( bà . . 2.掌握通假
i) 安宅 ( zhá .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其实与民同乐的思想对各级领导人来说都很 重要,比如说,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人,是一心想 中饱私囊,捞它一把,还是想致力于改善广大职 工的福利,走大家共同富裕的道路,这的确是一 块试金石。而实际情况是,往往那些只顾自己, 不惜铤而走险的人,虽然也可能在短时间内满足 自己的欲望,真的捞上了一把。但是,欲壑难填, 其最终结果多半是以身试法,并不能获得真正的 快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 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 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能田猎也?’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假如大王在这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 箫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 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 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 王车马的声音,见到 旗帜的华丽,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 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 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倘若 大王与百姓一起娱乐,那么就会受到天下人的拥 戴!”
2、请结合历史和现实谈谈你对“贤者而后 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的理解。
从历史的情况看,夏桀王固然没有好下场,后世的 殷纣王造酒池肉林,秦始皇建阿房宫,隋炀帝修迷 楼,慈禧太后建颐和园等,大兴土木,原本都是为了
享受快乐,但由于贪婪残暴,不顾人民死活,结果是 民怨鼎沸,几乎没有一个有好结局,也没有一个享受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 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 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 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电子版课文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一、王好战,请以战喻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2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孟子·离娄下》3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之孟子选读课件:三、民为贵(2)
想,无欲无我,与世无争,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而现在,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清高不复来矣,清高无存矣。即使有, 也是微弱如荧火,短暂如昙花。清高在文人阶层的最后一块阵地,也在 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消失殆尽。谁还在坚持最后的清高?谁还在向 世俗做最后的挑战?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是深刻反映社会和人性的
文字,也许寒窗一坐,十年板凳冷,也许最后不是很畅销。但每个读过
得民心。这是孟子对当时社会状况和人民意愿的分析。所以,分清这两者的不
同,我们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
答案
二、齐宣王桀,武王伐纣”和“臣弑其君” 都间接或直接地涉及到儒家思想中的君臣关系。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意思是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孟子自己也宣扬:“父子 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如果孟子肯定商汤流放夏 桀和周武王讨伐殷纣,就会与儒家思想强调君臣父子有序自相矛盾,而对“臣
答案
5.文言句式 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②祭祀以时 ③天下诸侯朝觐者 判断句 ________ 介宾短语后置句 ________________ 定语后置句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名句默写 民为贵,社稷次之,_______ 君为轻 。 (1)______
终身忧辱 ,以陷于死亡。 (2)苟不志于仁,_________
都应无条件服从。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
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
雠。”对于暴君,他是深恶痛绝的。
一、你是怎样理解“仁言不如仁声”这一章的?
重点突破
提示
“ 仁言 ” 即宣扬仁的言论, “ 仁声 ” 却是具备仁德而产生的声望。
“仁言”,爱民的语言可以说得天花乱坠;“仁声”却是对爱民者的称颂,是 非常实际的。所以,爱民的言论不如爱民的称颂那样深入人心。完善的政治制 度是霸者之道,如齐国的管仲所推行的治国方略,确实能强国富民,但是他不 得民心,只能得到统治者的欢心,因为他是以牺牲别国人民的利益而富强的。 完善的教育制度却能够普遍提高人民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知识。完善的政治措施 能够搜刮和聚敛人民的财富,使国家更强大,但它却不如完善的教育制度能获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孟子篇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孟子篇【走近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
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内容概述】孟子思想在本单元中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仁政学说。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之孟子选读课件:三、民为贵(1)
语言积累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①为丛驱爵者,鹯也
雀 ”,______ 鸟雀 通“___
蓄 ”,_______ 积聚 ②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通“____
(2)一词多义
危害 诸侯危社稷:_____ ①危 高 危乎高哉:___ 正襟危坐:__________ 正、端正 危险 其君之危,犹累卵也: ____
判断句 (3)故为渊驱鱼者,獭也。_______ (4)为丛驱爵者,鹯也。判断句 _______
判断句 (5)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_______ 判断句 (6)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_______
介宾短语后置句 (7)祭祀以时。_______________
(8)天子能荐人于天。介宾短语后置句 _____________ 介宾短语后置句 (9)诸侯能荐人于天子。_______________ 介宾短语后置句 (10)大夫能荐人于诸侯。_______________
2.词类活用
(1)诸侯危社稷:形容词作动词,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
(2)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形容词作动词,安于 _________________
(3)虽欲无王,不可得已:名词作动词,成就王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殊句式
(1)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_______ 判断句 判断句 (2)失其民者,失其心也。_______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三、民为贵
内容索引
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 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多读厚积 ——读优秀作文,积素养提技能
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
知文明理
《孟子》选读2019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 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 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 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 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 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 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农)
不可胜食
王道 保护鱼类(渔) 不可胜用 之始 按时砍伐(林) 鼓励养蚕(纺)
保 民
教 民
王道 繁兴六畜(牧) 之成 生产粮食(农) 兴办教育 (教)
孟子的论证方法 • 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政治策略与 1.比喻论证 2.对比论证
邻国之政不用心(本体) • 五十步笑百步(喻体) •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本 体) • 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喻体)
• 狗彘食人食(贵族) 涂有饿莩(百姓)
杀人以梃与刃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 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 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 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 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 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 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在中国,“孟母三迁”、 “孟母断机杼”的故事可 谓家喻户晓。这位有远见 的母亲真是没有白费心思, 她的儿子孟轲终于在中国 历史上久享盛誉,与儒学 始祖孔子一道被称为“孔 孟”,孟子本人也被尊为 “亚圣。”
《先秦诸子选读》“孔孟”篇章作文教学实践研究
《先秦诸子选读》“孔孟”篇章作文教学实践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文化教育逐渐受到重视。
孔孟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当今教学实践中,对于如何运用孔孟思想进行作文教学仍存在一定的困扰和不足。
对《先秦诸子选读》中关于孔孟思想的论述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进行探讨,将有助于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孔孟思想的分析和运用,探讨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从而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先秦诸子选读》中关于孔孟思想的论述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具体来说,我们的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希望探讨《先秦诸子选读》中对孔孟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从中挖掘出对当代教育实践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的核心理念和方法论。
我们将分析孔孟思想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规范,探讨如何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秉持儒家仁义道德,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念。
我们还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深入探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孔孟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最终,我们旨在通过对作文教学中孔孟思想的应用实践进行研究和总结,建立起一套系统、可行的教学模式,为提升作文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供有益借鉴。
【内容已完结,字数约2000字】1.3 研究意义孔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时代价值。
对《先秦诸子选读》中的孔孟篇章进行作文教学实践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领悟孔孟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德修养。
通过对《先秦诸子选读》中对孔孟思想的论述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孔孟思想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探讨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个性化发展。
先秦诸子选读原文+翻译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2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曰,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5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二、当仁,不让于师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先秦诸子散文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王好战-请以战喻》
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动→名, 活着的人
动→名, 死去的人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了;细密的网不 进入池塘,鱼鳖就吃不完了;按照一定的季节进 入山林砍伐,那么木材就用不完了。粮食和鱼鳖 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老百姓养活家人, 埋葬死者没有遗憾了。这是王道的开端。
树:名→动,栽种;之:音节助词 宅五帛彘其矣,十之时树者。畜,“之可鸡七,五十以以豚无亩者桑衣狗失之,树 以 衣 帛 之 无 失之 : : : : : :以 介 丝 代 通 错yì,桑 词 织 词 “ 过穿, 品 毋 ;: ,复,凭 ”状;食豚 指名借 ,语:: ;→不后吃小 畜动要置猪:句动;彘词:,大喂猪养; 可以食肉矣;
凶亦然。察邻国使之动,政使,…无迁如移寡人之用心者。邻国 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魏国都城在大 梁,故又称梁国,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很尽心了!黄河 北部发生灾荒,我就迁移那里的灾民到黄河以东 的地方,迁移黄河以东的地方的粮食到河内。黄 河以东的地方发生灾荒,也是这样办。考察邻国 的政事,没有像我用心的人。邻国的百姓不会更 加少,我的百姓也不更加多,为什么呢?”
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
名
2、树之以桑
词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活
4、然而不王者 5、王无罪岁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用 动 词
◆ 谨庠序之教 形容词活用动词
◆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动词作名词 憾也
问题探讨
找出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句 子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先秦诸子选读《孟子》选读之《王何必曰利》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 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 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 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 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 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 恶它;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 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 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该是会断子绝孙 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 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 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 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 类 善之间也。
距离、差别 作者在这则短文中强调了什么? 总结: 所谓义,一般是指与礼制紧密相关的封建道德 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为利”与“为善” 规范。所谓利,范指利益,主要是指人们的物质利 的差别,强调我们应该多多行善。 益。可见,义利问题就是指人的道德与物质利益之 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间的关系问题。孟子的义利观的真正含义,对于我 们今天考虑、衡量和处理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 扬善——圣贤之君 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时,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逐利——杀人魔王 行善
私利,那么国家便会处境危险了。”
“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 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 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那个国君的,一定是拥有 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那国君 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国家有兵车万辆,大夫拥 有其中的一千;国家有兵车千辆,大夫拥有其中的一百,这不 能说是不多了。但是假若轻道义,重私利,那么,大夫若不杀 掉国君,把产业完全夺去,是不会满足的。”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 矣,何必曰利?”
(精编)人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 第2单元《孟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2单元《孟子》选读第14课《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同步练习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1. (2分) (2020高二下·牡丹江月考) 下列句中“易”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 . 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B .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C . 彼不能以二人之命易其官D . 行法令,明白易知2. (2分)下列加线词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 怵(cù)惕恻(cè)隐孺(rú)子B . 要(yào)誉恶(wù)其声羞恶(è)C . 外铄(shuò)庶(shù)民强(qiǎnɡ)恕D . 荑(yí)稗安宅(zhá)荑稗(bài)3. (2分) (2020高一上·哈密期末)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 叶叶相交通列坐其次B . 可怜体无比汝岂得自由C .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放浪形骸之外D .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亦将有感于斯文4. (2分)下列句中加线字的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 .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B .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C . 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
D . 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5. (2分)下列各句中,加线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謇朝谇而夕替(谏诤)固时俗之工巧兮(善于)B . 既替余以蕙纕兮(贬斥)虽九死其尤未悔(虽然)C . 竞周容以为度(法度)鸷鸟之不群兮(众多)D .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孤独)忍尤而攘诟(尤其)6. (2分) (2017高三上·闵行期末) 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关于思维形式和规则的科学理念。
它______,因此它具有无限的科学理论和魅力。
先秦诸子选读《孟子》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案名称:《孟子》选读教案2. 适用年级:高中3.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孟子》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其历史地位。
b. 让学生掌握《孟子》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c. 培养学生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兴趣和认识。
4. 教学内容:a. 《孟子》简介b. 《孟子》重要篇章选读c. 孟子思想解析5. 教学课时:10课时二、教学过程与方法1. 教学过程:a. 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孟子》相关内容,了解作者和成书背景。
b.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孟子》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c.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孟子》中的观点展开讨论。
2. 教学方法:a. 讲授法:教师讲解《孟子》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b.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思考和分析能力。
c.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课后作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三、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参与度及作业完成情况。
2.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孟子》的试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孟子》原著及相关辅导资料。
2. 课件: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3. 网络资源:有关《孟子》的在线资料和学术文章。
五、教学计划1. 第1-2课时:《孟子》简介,了解作者、成书背景及历史地位。
2. 第3-4课时:《孟子》重要篇章选读,分析文章内容和观点。
3. 第5-6课时:孟子思想解析,探讨其政治、伦理、人性等方面的观点。
4. 第7-8课时: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孟子》中的观点展开讨论。
六、教学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孟子》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解读《孟子》的思想内涵。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选择一个《孟子》中的观点进行深入探讨。
七、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孟子》中的观点,避免盲目模仿。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3. 强调学术道德,禁止抄袭和剽窃。
八、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
《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2单元《孟子》选读第2单元-6(含答案)完美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 ) (1){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知识·梳理]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恶(wū)乎长揠(yà)苗 苗则槁(ɡǎo)矣丈夫之冠(ɡuàn) 畎(quǎn)亩胶鬲(ɡé) 行拂(fú)乱其所为 富贵不能淫(yín)第 2 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 行有不慊于心(“慊”,通“惬”,快心,满意)(2) 往送之门,戒之曰(“戒”,通“诫”,告诫)(3)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4) 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5)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助)第 3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谓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叫作,动词) 谓其人曰(告诉,动词) 而勿正,心勿忘(预期,动词)(2) 正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正道,名词)立天下之正位(端正的,形容词) (3) 之{ {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往之女家(到,动词)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结构助词) 其子趋而往视之(代禾苗,代词) )(4)而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表递进,而且,连词)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表因果,因而,连词)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连词)其子趋而往视之(表修饰,连词) )(5) 举{ (6) 则{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动词)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起,动词)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拿,动词)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举荐,动词) 莫不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提拔,任 用,动词)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占,动词)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发动,动词) 中江举帆(挂起,动词)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全,形容词) 杀人如不能举(尽,形容词)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表示承接, 就,连词)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表示转折、让步, 却,可是,连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表示假设,假使,如果,连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副词)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表示承接, 就,连词)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效法,动词)第 4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义:指男子今义:指女子对其配偶的称呼(2) 人恒过,然后能改古义:这样以后、此后今义:连词,指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第 5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 敢问夫子恶乎长(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2) 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意动用法,把……看成心外之物)(3)丈夫之冠也(名词作动词,行加冠礼)(4)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淫、移、屈,均为使动用法,使……扰乱、使……改变、使……屈服)(5)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劳、饿,均为使动用法,使……受苦、使……受劳累、使……挨饿)(6) 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用作动词,犯过错)(7) 所以动心忍性(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坚韧)第 6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孟子篇【走近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
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内容概述】孟子思想在本单元中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仁政学说。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2、民本思想。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
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3、性善论。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他还强调要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
4、义利观。
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
人只有在犹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
孟子非常重视人格修养,他认为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正义”。
为了“正义”可以舍去生命,即他说的“舍生取义”。
5、与民同乐。
孟子“仁政”学说的一大具体体现就是“与民同乐”。
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
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
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
他的人格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不畏权贵,为真理和正义而勇敢抗争。
【疑难问题探析】1、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
为达到富国强兵、拓广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
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殖人口,如《墨子》《管子》《商君书》都包含有丰富的“人口”思想。
《管子•牧民篇》更是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来强调培养人才,提高人口质量。
可以说,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本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而忧心忡忡。
2、“仁政”思想在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延伸?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
只有仁政,才能顺应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
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因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不误牲畜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
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仪,引人向善,倾心归附。
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之成”。
此外,国君要常反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
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等方面,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联系当今,可作一些合理的引申:①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②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③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道德教育,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使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④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⑤民富才能国富,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3、梁惠王的三次问话中反映出梁襄王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从反复品味中可以体味出,梁襄王精神状态欠佳,问话中流露出惶惑之态,虽有贪婪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之态。
面对这样一位君王,孟子仍耐着性子向他宣讲仁政爱民的思想,但讲得尽量浅显明白,下文比喻的运用,也是由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决定的。
4、“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界限分明,可是孟子为什么又说“今之乐由古之乐”其目的是什么?“今之乐”“古之乐”本来不可混淆,可是孟子知道齐王不会放弃对“今之乐”的爱好,孟子之所以这样说,是为求同存异,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之乐”的情况下,实现“与民同乐”。
所谓“今之乐由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还是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
进一步说,齐王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爱好今之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另一方面,在齐王听孟子提到“好乐”而“变乎色”时,孟子及时肯定了好乐有助于治国保民,这样就消除了齐王的恼怒之心,从而抓住了对话进行下去的关键,并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
5、孟子喜欢用“推己及人”来劝导统治者,如对于齐宣王自称“好乐”,他马上加以肯定地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还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你怎样看待孟子的这种劝说方式?孟子这种劝说方式,说明他善于使用“因势利导”的方法进行辩论,以加强说服力。
在不同意见的对象面前,如果一开始便从正面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意见摆出来,那会使人只感到“异”而不感到“同”,谈话对象往往是居高临下的君主,这会让他们产生抵触或厌倦情绪,从而增加解决矛盾的困难,不利于说服对象。
孟子善于掌握论敌的思想矛盾发展情况,从反面或侧面顺着对方的意思,作起波澜,一纵一擒地诱导对方思想上的积极因素发生作用,逐渐减轻消极方面的抵抗,以便于把自己的意见投入对方的心坎。
6、如何理解孟子的“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仁爱之心,是人本身固有的,只是想把想保住它的问题,没有能不能拥有它的顾虑。
关键是看能不能坚持去行仁义之事,看到头发斑白的老人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在路上,就去帮助他拿着不让他劳动。
这样做对每个有能力的人来说都是举手之劳,却可以成就一件美德,使自己含有的仁、义、礼、智的发端成长并趋向成熟。
【写作特色】1.分析说理,切中要害。
如孟子从梁惠王一见所说的“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一句话中,一眼就看出梁惠王是一个很重利的国君,然后劝说他不要“利”字当头。
分析时,先重后轻,首先谈到“利”对国家的危害,让人深省,再谈到“仁义”对君臣、父子关系的重要性,让人对利和仁义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设喻取譬,形象生动地阐明道理,使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如为了说明国君应该对百姓试行仁义时,用“为渊羡鱼”“为从驱雀”作比喻,说明对百姓不施行仁政的严重后果。
说明老百姓对有仁德的国君的渴望和归顺时,用了“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作比,形象生动,明白晓畅。
而宋人揠苗助长来比喻培养浩然之气应该持之以恒,不能急于求成。
3.层次井然,层层深入。
孟子的话常常层次井然,明白通达而又曲折有致。
“民为贵”一章,先从重说到轻(即民-社稷-君,得乎丘民-得乎天子-得乎诸侯),掉头又从轻说到重(即变置诸侯-变置社稷);“桀纣失天下”一章,先从失天下一方面由笼统说到具体(即得民心-失民心-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之)。
“仁言不如仁声”一章文字不多,第一句为总说,接下来两句是两个对比的分说,通篇只是错落有致地说“善政”“善教”。
总之,孟子的文章当得起“气盛言宜”四个字,气既然足了,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管怎么说都好。
4.善于使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在论述君王应该与民同乐时,孟子举欣赏音乐和田猎作为例子,先说国君不与民同乐就会遭受百姓厌弃,再说国君与民同乐就会得到百姓爱戴。
相比之下,与民同乐的好处一目了然。
又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孰轻孰重,对比鲜明,说服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