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生理想与现实矛盾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人生理想与现实矛盾分析
我们小时候常常谈到长大后要做什么,从那时起我们就已经开始谈理想了。到了大学、到了今天,我们更多地认识到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同时,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处理现实与理想矛盾啦?
人生理想问题一直是人类文化关注的重要问题。人生不能没有理想,“理想出于理性,人类是理性的动物,理想是构成人格的要素,人类所以异于禽兽,伟人所以异于常人,全看理想的有无和高下。”作为人生奋斗的根本目标,人生理想赋予生命以意义,激励人去实现人生的价值。没有理想的人生是盲目的人生,与动物的生存没有区别。不同文化所宣扬、追求的人生理想有着很大的区别。如儒家文化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而道家则把“自然无为”、“逍遥自在”作为人生追求的理想。
当今时代,是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使我们的社会呈现出多种思想观念并存的局面;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变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革中,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分配、组织形式、就业方式以及人们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时代更使社会多元化。
大学生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都会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当思想上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时, 就会发生犹豫, 从而引起思想上的困惑和情绪上的波动,甚至对原有的信念产生动摇。一旦矛盾得到解决,他们则会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因此,正确看待这种矛盾是很必要的。
首先,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每年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走出象牙塔,怀着满腔的抱负与远大的理想走向社会。然而等待着他们的则大多是严峻的就业形势,竞争压力。大学生“就业的冬天”一年比一年寒冷。
据资料显示,自1999年中国各大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在短短几年之内,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增加了近4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居世界第一。十一五期间,中国在校大学生将达到2500万人。短短几年里以几何速度递增的大学毕业生总量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大学毕业生总量骤增与有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的矛盾,成为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瓶颈。一方面,大量毕业生将目光放在大中型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但这些地方从业人员已经达到或接近饱和,因而竞争激烈,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使得社会上存在大量就业难且又想从事自己专业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另一方面,众多偏远地区和艰苦行业部门招收不到合格的专业人才。这就导致一个表面上量的过剩和实际上质的缺乏的结构性矛盾。
大学生的理想与现实在此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残酷的“僧多粥少”的现实正制约着许多大学生人生理想的实现路径,于是,许多大学生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未来发展,寻找新的理想,从而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潮流。李大钊曾指出:“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愈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理想的实现的确是艰巨的。
这种现象正是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一种表现:矛盾双方的斗争
促进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于是有的大学生就用理想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现实,“用理想来否定现实”,进而对现实大失所望,甚至不满。这种把现实当作理想要求的倾向,不但会导致对现实的全盘否定,还会对理想丧失信心,最终抛弃理想。还有的青年大学生出现了“以现实否定理想”的倾向。他们往往在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宁愿抛弃理想,认同现实,甚至认同和美化现实中的消极现象。这是对现实理想丧失信心的表现。社会上一度流行的“告别理想”“告别崇拜”“告别革命”的思潮,以及所谓“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口头禅,就是这种“用现实否定理想”的思潮。现实中确实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官僚主义、腐败现象、不正之风,以及下岗、就业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法制法规等来加以解决。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误区,从思想方法上讲,就是由于不能辨证地看待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和现实本来就是一对矛盾,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它们是对立的,比如理想是主观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是完美的,现实是有缺陷的;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是当下的,等等。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统一的。现实中孕育着理想,形成着理想,包含着理想实现的条件和因素。理想来源于现实,包含着现实的因素,并且将来会变成新的现实。因此,不仅要看到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一面,还要看到他们相一致的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把握二者的关系,不因为在现实中遇到这一矛盾而产生偏颇的思想认识和态度。因此,理想信念教育应让学生敢于面对现实,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正确认识和看待理想和现实。
其次,我们要在实践中把理想转化为现实。
理想毕竟只是一种设想,要将理想变为现实必须依靠实践。著名的俄国寓言作家克雷洛夫曾经打过一个精彩的比喻。他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可见,要达到理想的彼岸是要付出代价的。人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伴随着困难和挫折,理想之舟的航行处处会碰到急风恶浪。因此,要把理想转化为现实,最根本的途径是要靠自己扎实的实践。
徐本禹,男,1982年生,山东聊城人,中共党员,系华中农业大学99级学生。他家境贫寒,考入华中农业大学后,学习和生活遇到很多困难,被列入特困生,并得到学校的资助、老师同学的关爱和社会的帮助。这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他自强不息,立志成才,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他在自述中写道:“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爱心传递下去,用自己的行动来帮助那些生活上需要帮助的人。”
2002年7月,徐本禹参加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到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设在山洞里的为民小学支教一个月。这次社会实践使他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国情,激发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决心以实际行动为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状况贡献自己的力量。返校时,孩子们依依不舍,他向孩子们承诺一年后再回去给他们上课。考上研究生后,他打算放弃深造机会,回到贵州实践自己“阳光下的诺言”。学校经过研究,决定为他保留研究生学籍两年,支持他的行动。2003年7月,徐本禹重返生活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为民小学义务支教。
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
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徐本禹借支教实现了自己“将爱传递”的理想,教育了我们当代大学生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