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点面距离”常用的几种基本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y2
= 1,
12k2
+ 3)
x2
+ 16
槡3 kx
+4
= 0.
因此,
( x1
+ x2
=

16 槡3k 12k2 + 3
,x1
·
x2
=
4 12k2
.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又 Q→M
=
0,m -
) ( ) 2 槡3 3
,Q→O =
0,-
2
槡3 3
,由 Q→M
=
λ
Q→O,得
m
=
2 槡3 3

2
槡3 3
λ.
同 理,由 Q→N
=
μ
Q→N,得
n
=
2 槡3 3

2 槡3 3
μ,因
此,
( ) ( ) M
0,2
槡3 3

2
槡3 3
λ
,N
0,2 3槡3

2
槡3 3
μ


P,A,M
三点共
线,则
kPA
=
kPM
,即
槡3 2

y1
1 - x1
=
槡3 2

2 槡3 3
1-
+ 0
2
3槡3 λ,得
1 λ
=
4x1 - 4 . 2 槡3kx1 + x1

x
- 1 ) ,令
x
= 0,得
y
=
2
槡3 3
,所

( ) Q
0,2
槡3 3
. 设 A( x1 ,y1 ) ,B( x2 ,y2 ) ,M( 0,m) ,N( 0,n) ,因为
( ) 直线 l 过点 Q
0,2
槡3 3
,故设直线
l
解析式为
y
=
kx
+
2
槡3 3

{联立
y = kx + 2 3槡3,
得(
x2 4
( a)
( b)
图1
( 3) 如图 1 ( b) 所示,M 为线段 AB 的中点,M∈α,A,B
两点分别在平面 α 的异侧,则 A,B 两点分别到平面 α 的距
离 AO,BO1 相等,即 AO = BO1 . 所以 A,B 两点到平面 α 的距 离可以相互转化.
三、等体积法
将已知点作为 某 个 三 棱 锥 的 顶 点,在 已 知 平 面 上 取 一
个三角形作为棱 锥 的 底 面,先 求 出 此 三 棱 锥 的 体 积 和 底 面
积,再间接地求出棱锥的高,即点到平面的距离.
四、向量法
设点 P 是平面 α 内一点,η 是平
面 α 的一个法向量,如图 2 所示,则点
M 到平面 α 的距离:
图2
d
=
| MN |
=
|
η·P→M
|η|
|

下面通过具 体 的 例 子 来 研 究 求 解“点 面 距 离 ”的 基 本
AB平面 A1 ABB1
BF∩BC = B
} 平面
BCF⊥平面
A1 ABB1
交于
BF, CH
平面
A1 ABB1 ,所
过 C 作 CH⊥BF 于 H
以 CH 是 C 点到平面 A1 ABB1 的距离. 由 BF∥A1 E,OE∥BC,∠FBC = ∠A1 EO = 60°,BF =
A1 E = 2,因为 BC = 2,所以在 Rt△BCH 中,易得 CH = 槡3.
易得 A1 E = 2. 所 以 由 OK · A1 E = OE · A1 O,OE = 1,
A1
O
=
槡3,OK
=
槡3 2

所以 C 点到平面 A1 ABB1 的距离为槡3. 解法二( 等体积法) : 欲求 C 点到平面 A1 ABB1 的距离, 只需求出三棱锥 C - A1 AB 的高即可.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9. 9
方法.
例 ( 1998 年全国高考试题) 如图 4( a) 所示,已知斜三
棱 柱 ABC - A1 B1 C1 的 侧 面 A1 ACC1 与 底 面 ABC 垂 直,
∠ABC = 90°,BC = 2,AC = 2 槡3,且 AA1 ⊥A1 C,AA1 = A1 C. ( Ⅰ) 求侧棱 A1 A 与底面 ABC 所成角的大小; ( Ⅱ) 求侧面 A1 ABB1 与底面 ABC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 Ⅲ) 求顶点 C 到侧面 A1 ABB1 的距离. 解 ( Ⅰ) 如 图 3 所 示,过 A1 作 A1 O ⊥ AC 于 O,由 面
解题技巧与方法
138
JIETI JIQIAO YU FANGFA
求“点面距离”常用的几种基本方法
◎潘继军 (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数学学院,云南 临沧 677000)
【摘要 】本 文 结 合 高 考 题 研 究 了 求 解“点 到 平 面 的 距 离”的四种基本方法———直接法( 也称定义法) 、转移法、等 体积法、空间向量法.
所以 C 点到平面 A1 ABB1 的距离为槡3. 解法三 ( 直 接 法 ) : 直 接 找 出 C 点 到 平 面 A1 ABB1 的 距离.
如图 4 所 示,过 B 作 BF ∥ A1 E 交 A1 B1 于 F,连 接 CF,则:
} } AB⊥A1 E,AB⊥BF,
AB⊥平面 BCF,
由 AB⊥BC,
( 上接 137 页)
图3
( ) 证明 由椭圆 C 经过点 P 1,槡23 ,易求得 b = 1,故椭
圆 C:
x2 4
+ y2
= 1. 如图 3
所示,y =
槡4 -
2
x2

y≥0) ,得 y'
=
2
- x . 故椭圆在点 P 处的切线斜率 k =
槡4 - x2

槡3 6
,故切线方
程为
y

槡3 2
=

槡3 6
A1 ACC1 ⊥底面 ABC 交于 ACA1 O⊥平面 ABC. 所以∠A1 AO 为 A1 A 与面 ABC 所成的角. 因为 AA1 ⊥A1 C,AA1 = A1 C,所以 ∠A1 AO = 45°.
图3
图4
( Ⅱ) 如图 4 所示,过 O 作 OE⊥AB 于 E,连接 A1 E,则由 A1 O⊥平面 ABCA1 E⊥AB. 所以∠A1 EO 是侧面 A1 ACC1 与 底面 ABC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由 AB⊥BCEO∥BC,又因
的距离
=2
倍 O 点到平面 A1 ABB1 的距离.
} AB⊥OE,
由 AB⊥A1 E, OE∩A1 E = E
} AB⊥平面 A1 OE,
又 AB平面 A1 ABB1
} 平面
过O
A1 OE⊥平面 A1 ABB1 作 OK⊥A1 E 于 K
交于
A1
E,
OK



A1 ABB1 ,
所以 OK 是 O 点到平面 A1 ABB1 的距离.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O - xyz,则由
题意知 AC = 2 槡3,BC = 2,AB = 2 槡2,
图5
OA1 = 槡3,O 为 AC 中点,所以 A( 0,2 槡2,0) ,C( 2,0,0) ,O( 1,
槡2,0) ,A1 ( 1,槡2,槡3) ,→ BA = ( 0,2 槡2,0) ,A→A1 = ( 1,- 槡2,槡3) , B→C = ( 2,0,0) ,
【关键词】点面距离; 基本方法
计算“点到平面的距离”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和重点,下 面就以高考 试 题 为 例 探 求 求 解“点 到 平 面 的 距 离 ”的 基 本 方法.
一、直接法( 也称定义法) 即直接找出 或 作 出“点 面 距 离 ”,按“一 找、二 证、三 计 算”的步骤完成,用此方法的关键在于如何找出或作出这一 垂线段. 二、转移法 转移法是指将此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求另一点到该 平面的距离. 在直接法不易求解时,可考虑以下转移法: ( 1) “点 面 距 离、线 面 距 离、面 面 距 离 ”间 的 相 互 转 化———利用与平面平行的直线上各点到该平面的距离都相 等的性质进行转化; 或利用相互平行的两个平面,其中一个 面上的各点到另一个面的距离都相等的性质进行转化. ( 2) 如图 1( a) 所示,线段 AB 上的一点 B∈α,Aα,M 是线段 AB 的中点,那么 A 点到平面 α 的距离 AO 是 M 点到 平面 α 的距离 MO1 的 2 倍,即 AO = 2MO1 ,这样就可以将 A 点到平面 α 的距离转化为求 M 点到平面 α 的距离( 或者 反之) .
i j k
所以
η
=
0
2 槡2
0
=

2
槡6,0,- 2
槡2)

1 - 槡2 槡3
所以
d
=
| η·B→C |
|η|
=
4 槡6 槡32
= 槡3.
【参考文献】 [1]杨天勇. 巧用向量求空间距离[J]. 数学学习与研 究,2009( 11) : 83. [2]李云侠. 点到平面距离求解策略[J]. 高中数理化 ( 高二版) ,2008( 12) : 32.
同理可得
1 μ
=
4x2 - 4 . 2 槡3kx2 + x2
因 此,1λ
+
1 μ
=
4x1 - 4
+
4x2 - 4
= 8x1 x2 - 4( x1 + x2 ) =
2 槡3kx1 + x1
2 槡3kx2 + x2
( 2 槡3k + 1) x1 x2
( ) 8· 12
4 k2
+
3



16 槡3k 12k2 + 3
解题技巧与方法
JIETI JIQIAO YU FANGFA
139
如图 4 所示,设 C 点到平面 A1 ABB1 的距离为 h,即三棱
锥的高为 h,由 VC - A1AB
=
VA1
- ABC
1 3
S△A1AB ·h =
1 3
S△ABC ·
A1
O
1 3
× 2 槡2·h =
1 3
× 2 槡2 × 槡3h = 槡3.

2
槡3k
+
1)
· 12
4 k2
+3
=
8,故
1 λ
+
1 μ
为定值.
【参考文献】 [1]余小芬,刘成龙. 对 2016 年四川卷高考理科 10 题 的研究[J]. 中学数学研究( 江西) ,2016( 1) : 12 - 16.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9. 9
为 O 是 AC 的中点,BC = 2,AC = 2 槡3,所以 EO = 1,AO =
A1
O
=
槡3,tan∠A1
EO
=
A1 O EO
=
槡3,所以∠A1
EO
=
60 ° 为所求 二
面角的大小.
( Ⅲ) 解法一( 转移法) : 如图 4 所示,
} A∈平面

A1
ABB1
, C
O 为 AC 中点
点到平面
A1 ABB1
所以 C 点到平面 A1 ABB1 的距离为槡3.
解法四( 空间向量法) : 设 η 是平面 A1 ABB1 的一个法向
量,则点
C
到平面
A1 ABB1
的距离:
d
=
|
η·B→C
|η|
|

如图 5 所示,因为 OA1 ⊥平面 ABC, AB⊥BC,所以以 B 点为坐标原点,
过 B 点作 OA1 的 平 行 线 为 z 轴,以 BC,AB 所在直线分别为 x 轴、y 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