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钳助产术和胎头吸引术的选择

合集下载

比较胎头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效果

比较胎头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效果

比较胎头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效果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产科助产手术方式也在不断多样化和更新,其中胎头吸引助产和低位产钳助产是两种常见的助产方式。

两者在临床上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情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

我们有必要进行一次比较分析,研究两种助产方式的临床效果和适用情况。

一、胎头吸引助产的原理及方法胎头吸引助产是通过负压吸引器将新生儿的头部抽出产道,以帮助产妇顺利分娩的一种助产手术方式。

在正常分娩过程中,产妇的宫口扩张到一定程度后,胎头会自然下降至骨盆入口处,此时医护人员可以使用胎头吸引器辅助产妇完成分娩。

胎头吸引器主要由一个软质橡胶帽和一个可调节负压吸引器组成,医护人员在产妇宫口扩张到一定程度后,将橡胶帽置于新生儿头部,然后通过负压吸引器产生的负压将新生儿头部抽出。

低位产钳助产则是通过在产妇盆底应用产钳,辅助产妇顺利分娩的一种助产方式。

产钳主要由两个弯曲状的钳体和一个连接钳体的锁紧装置组成,医护人员在产妇宫口扩张到一定程度后,将产钳插入产道,分别夹住新生儿头部的两侧,然后通过锁紧装置将产钳锁定在位,随后产妇进行用力分娩时,医护人员通过产钳辅助引导新生儿的头部顺利通过产道。

1. 胎头吸引助产的优点a. 操作简单:胎头吸引器操作相对简单,不需要过多的专业技术和经验。

b. 对产妇伤害小:胎头吸引器可以减少对产妇盆底肌肉的牵拉和对产妇的伤害。

c. 适用范围广:胎头吸引器适用于孕妇产程延长、宫口扩张不足等情况。

2. 胎头吸引助产的缺点a. 对新生儿头部伤害:胎头吸引器对新生儿头部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

b. 适用情况有限:胎头吸引器不适用于产程迅速、产道开放不足等情况。

3. 低位产钳助产的优点a. 快速高效:低位产钳辅助产妇分娩的速度相对较快。

b. 高成功率:低位产钳辅助产妇分娩的成功率相对较高。

c. 适用范围较广:低位产钳适用于产道开放不足、产程延长等情况。

4. 低位产钳助产的缺点a. 操作技术要求高:低位产钳的使用对医护人员的操作技术和经验有一定的要求。

产钳助产术与胎头吸引术区别与选择

产钳助产术与胎头吸引术区别与选择
产钳助产术与胎头吸引术区别与选 择
目录
• 引言 • 产钳助产术 • 胎头吸引术 • 产钳助产术与胎头吸引术的区别 • 如何选择产钳助产术与胎头吸引术 • 结论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01
研究产钳助产术与胎头吸引术在 临床实践中的区别,以便为医生 在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时提供参 考。
02
分析两种手术的优缺点,以便更 好地满足产妇和胎儿的需求。
探讨如何降低两种手术的并发 症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
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母婴预后 的影响,以便为临床医生提供 更多参考依据。
谢谢观看
产钳助产术可能导致胎 儿头皮损伤、颅内出血 等并发症,胎头吸引术 可能导致胎儿头皮水肿 、血肿等并发症。
在适应症选择正确的情 况下,产钳助产术和胎 头吸引术的成功率均较 高,但存在个体差异。
术后护理对于两种手术 的成功至关重要,需要 密切观察母婴情况,预 防并发症的发生。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进一步研究两种手术在特殊情 况下的应用,如多胎妊娠、早 产等情况。
适用范围
01
02
03
胎儿胎位异常
如横位、臀位等,使得胎 儿无法正常娩出。
胎儿缺氧
当胎儿在母体内出现缺氧 情况,需要尽快娩出时。
其他情况
在一些紧急情况下,如胎 盘早剥、子宫破裂等,可 能需要使用产钳助产术来 迅速娩出胎儿。
操作方法
准备
医生会对产妇进行会阴切开术 ,以便于产钳的插入。
放置产钳
医生会将产钳放置在胎儿两颊 部,确保产钳与胎儿头部的弧 度相吻合。
对胎儿的影响
产钳助产术可能对胎儿的头部造成一 定的机械性损伤,而胎头吸引术可能 引起胎儿头皮损伤、颅内出血等并发 症。

比较胎头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效果

比较胎头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效果

比较胎头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效果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助产过程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

在助产过程中,胎头吸引和低位产钳是常见的两种助产方式,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和胎儿位置。

那么,这两种助产方式的临床效果如何呢?本文将从胎头吸引和低位产钳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从临床角度比较它们的优缺点和适应症,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一、胎头吸引的临床效果1. 优点(1)对产妇和胎儿伤害小:胎头吸引是一种相对温和的助产方式,可以减少对产妇和胎儿的伤害。

(2)适应症广泛:胎头吸引适用于胎儿头部处于产道口,但无法实现顺产的情况,适应症广泛。

(3)操作简便:相比低位产钳,胎头吸引的操作相对简单,对医护人员的要求较低,常规培训后即可掌握。

2. 缺点(1)临床效果不稳定:胎头吸引的成功率受到胎儿头部位置、大小及产妇骨盆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其临床效果相对不稳定。

(2)可能引起胎儿头部损伤:在操作不当的情况下,胎头吸引可能导致胎儿头部受伤,甚至出现颅内出血等严重后果。

(3)无法适用于某些情况:例如胎儿头部处于错误位置、产程缓慢等情况下,胎头吸引可能无法发挥作用,需要转为其他助产方式。

二、低位产钳的临床效果(1)提高产妇和胎儿顺产率:低位产钳可以有效辅助产妇实现顺产,降低了产程过程中的风险。

(1)需要专业技术:使用低位产钳需要医务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操作不当可能导致产妇和胎儿的损伤。

(3)可能引起产程延长:在某些情况下,低位产钳的使用可能导致产程延长,增加了产妇和胎儿的不适风险。

总结:从临床效果来看,胎头吸引和低位产钳均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

在选择助产方式时,医务人员应根据产妇和胎儿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量,避免盲目使用某种助产方式而造成不必要的风险和伤害。

不断学习和提升助产技术,为产妇和胎儿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助产环境。

【2000字】。

比较胎头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效果

比较胎头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效果

比较胎头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效果
产钳助产和胎头吸引助产是两种在难产或者胎儿娩出困难时常用的助产方式。

相比较
而言,胎头吸引助产被认为更加安全,因为它与产钳助产相比,对产妇和胎儿的损伤风险
较小。

本文将比较胎头吸引助产和低位产钳助产在临床效果方面的异同点。

首先,对于产妇和胎儿的安全性而言,胎头吸引助产和低位产钳助产都存在一些风险。

胎头吸引助产可能会导致胎儿颅内出血、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而低位产钳助产则有可能会
对产妇的会阴肌肉、直肠壁、子宫颈口等部位造成损伤。

其次,从操作难度角度而言,胎头吸引助产相对于低位产钳助产更加容易掌握。

在实
际操作中,使用胎头吸引装置所需的技能和手法相对简单,手术时间也相对更短,可以有
效减少胎儿缺氧时间。

相比之下,低位产钳助产需要手术医生有更高的技能水平和更加熟
练的手术技巧,同时持续时长也相对更长。

再次,从临床治疗效果而言,两种方法的胎儿出生成功率都还算高。

然而,胎头吸引
助产的胎儿出生率颇高,而低位产钳助产常常会伴随着胎儿休克、胎力惊厥,或产后可能
会出现产后出血、子宫破裂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胎头吸引助产和低位产钳助产在临床效果上都有其特点。

对于胎儿出生成
功率而言,两者效果相当。

但是,从安全角度考虑,胎头吸引助产的风险相对于低位产钳
助产更低。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更加合适的方法。

同时,医生应该
严格遵循相应的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确保助产手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不必要的并
发症的发生。

低位产钳术和胎头吸引术在持续性枕横位分娩中的比较

低位产钳术和胎头吸引术在持续性枕横位分娩中的比较

低位产钳术和胎头吸引术在持续性枕横位分娩中的比较【摘要】目的:比较两种助产技术在胎儿持续性枕横位分娩中的效果。

方法:挑选100例胎儿持续性枕横位的孕妇,50例行低位产钳术,50例行胎头吸引术,并统计其助产成功率、产道裂伤(会阴裂伤、宫颈裂伤、软产道的多处撕裂伤、骨盆骨折及关节损伤等)、新生儿并发症(头面部压挫伤、头皮血肿、面神经损伤、颅内出血、颅骨骨折等)及处理、产后出血量等相关因素。

结果:行产钳术产妇的成功率较高、操作时间短、新生儿5min阿氏评分高,软产道裂伤及新生儿并发症相对稍高,产后出血量则无明显差别;行胎吸术操作简单,容易掌握,不易损伤软组织,很少导致感染机会,但对胎儿伤害较大。

结论:低位产钳术于胎吸术临床应用中成功率高,是持续性枕横位分娩中迅速娩出胎儿的安全助产方式。

【关键词】产钳术;胎吸术;孕妇;妊娠;分娩;持续性枕横位本次调查研究记录了低位产钳术及胎头吸引术在各大医院的临床工作中实际应用情况,并以此来探讨这两种助产术的效果,以下是对这次结果的统计。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6月—2010年6月在我院及另外一个三甲医院妇产科分娩过程中呈持续性枕横位的临产产妇100例,经阴道检查诊断均已明确且全都处于低位状态。

两术式适应症和条件:a.第2产程延长、胎儿宫内窘迫、母体疾病如妊娠合并心脏疾病、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动脉硬化、既往有剖宫产史及子宫肌瘤剔除史等需要尽快结束分娩者。

b.随机分成低位产术组(简称产术组)50例,其中初产妇30例,经产妇20例,年龄大概在20—33岁;胎头吸引术组(简称胎术组)50例,初产妇30例,经产妇20例,年龄约21—35岁。

两组产妇的一般情况基本相同,无明显不适表现。

手术时机:a.第二产程,宫口已开全。

b.胎心正常胎儿存活。

c.子宫收缩好,短期内可结束分娩。

1.2方法(1)a.术前向家属交待病情,判断预后。

准备好新生儿急救器材和药物。

术前外阴常规消毒,导尿排空膀胱,做阴道检查。

产钳和胎头吸引助产

产钳和胎头吸引助产

助产方式
产钳
分类
操作要点
手法
操作要

吸引器
助产方式
产钳助 产钳助 产的分 产的难
类 易程度 与胎头 位置高
助产方式
产钳助产的
产钳助 手法操作要 产 点(以最常
用的 Simpson产 钳为例)
➢ 阴道检查,进一步核实胎头骨质部分与坐 骨棘水平的关系、胎方位
➢ 开放静脉通路,准备新生儿复苏 ➢ 检查产钳,并涂润滑剂 ➢ 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或持续性硬膜外阻
滞麻醉,行左侧会阴切开术 ➢ 依次放置左叶产钳、右叶产钳,然后顺利
扣锁产钳。如扣合困难,说明两叶产钳放 置位置不适当,应取出两叶产钳,再次检 查胎方位后重新放置 ➢ 再次徒手阴道检查,核实产钳位置,钳叶 与胎头之间有无产道软组织或脐带 ➢ 宫缩时,合拢产钳柄沿骨盆轴方向,向外 、向下缓慢牵拉 ➢ 胎儿、胎盘娩出后,依次检查子宫颈、阴
Maternal and Child
阴道手术助产指南
孝感市中心医院产 科
目 录
CONTENTS
阴道手术助产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阴道手术助产的术前准备 阴道手术助产的器械选择 助产方式的分类 适时放弃阴道手术助产
助产前的思考
04 对母儿风险效益评估
03 终止产程的缓急
阴道手术助产是指术者利用产钳
02术者技术水平及熟练度 或胎头吸引器帮助产妇于第二产程
➢右侧同法
➢连接手柄并扣锁
产钳助产步骤
产钳助产步骤
产钳助产步骤
左手放置左叶 产钳
右手放置右骤
检查宫 颈
左 手 持 左 叶 产 钳
左 叶 产 钳 置 于 盆 腔 左 侧


助 产
右 手 放 入 右 叶 产 钳

产钳和胎头吸引助产

产钳和胎头吸引助产

灵活把握第 二产程时限, 不机械以2h 为准
2021/8/3
5
推荐意见1
• 以下非手术干预措施可以降低手术产率(ⅠA) 一对一分娩支持 使用产程图 使用催产素 硬外膜镇痛患者无屏气感时延缓屏气
2021/8/3
6
协助助产的方法
1
手转胎头
2
会阴切开
3
器械阴道助产
2021/8/3
7
手转胎头
•将胎头转至枕前位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产钳助产步骤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产钳助产步骤
No Image
左手放置左叶产钳
No Image
右手放置右叶产钳
No Image
No Image
合拢钳柄锁扣
No Image
产钳助产步骤
No Image
检查宫颈
No Image
吸引器CS,产钳-->CS, X 吸引器产钳 CS • 胎头吸引器 只用于大于34周的胎儿
No Image
水平向外及垂直向下
助产术分类
如果第二产程需要手术干预,必须考虑胎吸、产钳及剖宫产术的优劣和风险,慎重选择。
经阴道助产不需要常规行会阴切开(Ⅱ-1E)
手掌向上,整个手置于阴道内
非主力手向下施力,
A
请求帮助 Ask
与产妇 谈话 Address
麻醉 Anesthesia
B
排空膀胱 Blandder
C
宫口开全 Cervix
D
确定
Ditermine
胎位(囟门、耳背)及塑性
肩难产?
E

胎头吸引助产术与产钳助产术的评估

胎头吸引助产术与产钳助产术的评估

胎头吸引助产术与产钳助产术的评估1胎头吸引助产术胎头吸引助产术是用一种特制的喇叭样空心装置置于胎头,形成负压后吸在胎头上面而助引出胎头的手术。

在19 世纪已开始广泛应用。

其优点是简单、方便、容易掌握,不占有有限的阴道空间,可以在不接触母体软组织的情况下施转胎头并牵引,胎头吸引术适应症和必备条件与产钳助产术基本相同。

1.1适应症①宫缩无力,第二产程延长者。

②母体患有某些疾病如心脏病、咼血压、妊咼症等。

③以前有过剖宫产,不宜在分娩时用力者。

④轻度头盆不称,胎头内旋转受阻者。

⑤胎儿方面为胎儿宫内窘迫,除外重度者需要结束分娩者。

必备条件:①无明显的头盆不称。

②宫口已开全或者近开全。

③只用于顶失露。

④胎头双顶经已达坐骨棘平面。

⑤胎膜已破。

1.2并发症胎头吸引术掌握容易,使用方便,但使用不当,尤其是反复牵引,可能对胎儿造成严重损伤。

产妇方面:可能造成宫颈裂伤外阴阴道裂伤阴道血肿。

胎婴儿方面:①头皮血肿。

②颅内出血。

③头皮坏死。

④颅骨损伤。

1.3使用胎头吸引助产术的注意事项为提咼胎头吸引助产术的成功率,降低胎儿并发症,我们需注意以下几点:1.3.1胎头位置在S=+3以下;1.3.2负压以39.9 —66.5kpa为宜,不能超过66.5kpa ;1.3.3持续负压吸引不应过长,若牵引困难或者牵引时滑脱两次应立即改用产钳助产术或剖宫产术。

2产钳助产术产钳术是解决困难分娩的主要产科手术之一,其主要作用是牵引或旋转胎头以娩出胎儿,其阴道产钳术比剖宫产术更能缩短胎儿的娩出时间。

随着产科技术的发展,为了母婴安全,中、高位的产钳术已基本被剖宫产术所取代,但低位及出口产钳对母婴无不良影响,并且产钳术较剖宫产快捷,损伤小,现今仍为良好的阴道助产方法。

2.1产钳助产术的适应症①第二产程延长。

②缩短第二产程:胎儿宫内窘迫,产妇情况需缩短第二产程者。

③胎头吸引术失败者,可行低位产钳者。

④情况紧急而又熟悉产钳术,包括臀位后出头困难者,剖宫产娩出头困难者。

胎头真空吸引器助产术与低位产钳助产术阴道助产在第二产程中的应用

胎头真空吸引器助产术与低位产钳助产术阴道助产在第二产程中的应用

阴道分娩过程中如果出现产程异常或需紧急分娩,需要严格把握阴道助产术的手术指征,掌握手术技巧,了解母儿并发症,进而选择适合的阴道助产术,可以帮助产妇及胎儿尽快脱离危险,保证分娩安全,减少母婴的损伤[1]。

在第二产程延长、胎儿窘迫或孕妇合并严重并发症时,及时阴道助产能明显缩短第二产程,有效避免剖宫产,减少并发症。

阴道助产术包括产钳助产术及胎头吸引术,是在第二产程使用产钳或胎头吸引器直接牵引胎头,以加快或实现胎儿阴道分娩的重要手段,是处理难产的重要产科手术。

临床研究显示,选用有效的助产方式对自然阴道分娩产妇的分娩质量、母婴结局具有重要的意义[2]。

产钳助产术具有较高的成功率,能快速、有效地结束阴道分娩,但操作不当,易对产妇及婴儿产生损伤。

胎头吸引术的操作较为简便,对旋转胎头、对产妇产道的损伤较小[3]。

因此,为进一步探究两种助产方式在阴道分娩中的应用效果,降低剖宫产率,推广阴道助产术,避免不必要的中转剖宫产及其并发症,改善母婴结局,笔者对第二产程中经评估后可以阴道助产的孕妇展开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在阳江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70例第二产程中经评估后可以阴道助产的孕妇纳入研究。

纳入标准:(1)孕妇临床资料完整;(2)足月、单胎、头位;(3)宫口已开全,胎膜已破;(4)无相对或绝对头盆不称;(5)胎头骨质已达坐骨棘水平+2以下;(6)已明确胎方位。

排除标准:(1)经检查头盆不称者;(2)不能耐受疼痛者;(3)临床资料不全者。

孕妇出现以下任何一项情况可行阴道助产:①第二产程延长;②明确或可疑的胎儿窘迫;③母亲因素需要缩短第二产程者。

根据随机数表法将产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

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孕妇及其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表1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x-±s,例(%)]Table1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x-±s,n(%)]组别研究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3535年龄(岁)27.53±6.3928.36±6.430.5420.590孕周(周)39.74±2.7339.45±2.640.4520.653产次(次)1.53±0.271.56±0.320.4240.673胎儿体质量(kg)3.05±0.243.03±0.270.3280.744第二产程延长8(22.86)6(17.14)胎儿窘迫27(77.14)29(82.86)0.3570.550初产妇28(80.00)29(82.86)经产妇7(20.00)6(17.14)0.0950.759助产原因分娩次数1.2方法两组孕妇施行手术前取膀胱截石位,需消毒外阴、铺巾、导尿,阴道检查进一步确定宫口已开全、胎方位及胎头的高低,且胎膜已破。

比较胎头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效果

比较胎头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效果

比较胎头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效果胎头吸引和低位产钳助产都是常见的助产手术,主要用于在产程中帮助胎儿顺利通过产道,减少产妇和胎儿的损伤。

虽然两种助产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应症,但在临床上选择哪一种方式还是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决定。

胎头吸引是指通过在胎儿头部安装一个吸盘,利用负压吸引的力量将胎儿拉出产道。

这种助产方式适用于胎儿在产道内进行了一定的下降,但产程进展缓慢或阻滞的情况。

胎头吸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对产妇和胎儿的损伤较少,对产程的干预程度相对较小。

胎头吸引助产也有一定的风险,如胎头吸盘脱落、胎儿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但仍然需要注意。

低位产钳助产是指利用特殊的产钳夹住胎儿头部,通过外力引导扩大产道,帮助胎儿通过产道。

低位产钳适用于胎儿头部已经下降至产道开口,但产程进展缓慢或需要加快胎儿产出的情况。

低位产钳助产的优点是可以直接控制胎儿的头部,增加胎儿的旋转和下降,提高胎儿产出的成功率。

低位产钳助产也有一定的风险,如产钳损伤胎儿头部、会阻碍产程的进展等。

对比两种助产方式的临床效果,有研究表明,胎头吸引和低位产钳助产在产妇和胎儿的不良结局方面并无明显差异。

两种助产方式都可以有效减少产程延长和孕妇的用力时间,缩短产程时间。

而在胎儿降落时间、会阴撕裂、分娩后出血等指标方面,两种助产方式的差异并不显著。

胎头吸引和低位产钳助产在临床上的效果相当,具体应用哪一种方式还需要综合考虑产妇和胎儿的具体情况。

医生在选择助产方式时应根据患者的临床指征和情况进行综合评估,选择最适合的助产方式,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确保产妇和胎儿的安全。

”。

产钳助产术

产钳助产术

产钳助产术胎头吸引术和产钳术是解决困难分娩的重要产科助产手术。

两者在临床中的应用广泛,但不能完全相互代替,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实施。

在实施助产时,要充分考虑使用助产器械的先决条件,综合评价产妇的一般情况、骨盆情况、胎儿的一般情况、大小、胎位、颅骨重叠程度等以及在实施过程中所能得到的设备及人员的支持、施术者使用助产器械的熟练度。

使用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按操作规范进行,从而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产钳术:产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 世纪末期或17 世纪初始常用的产钳有适用于枕前位牵引娩出的Simpson 产钳,适用于枕横位、枕后位的牵引和旋转的Kjelland 产钳,适用于臀位后出头助产的Piper 产钳。

[ 常用器械]1.骨盆出口产钳①在阴道口不用分开阴唇就可以看到胎儿头皮;②胎儿骨质部已到达盆底;③矢状缝位于骨盆前后径上,或为左枕前、右枕前或左枕后、右枕后;④胎头位于或在会阴体上;⑤胎头旋转不超过45 °。

2.低位产钳胎头骨质部最低点位于或超过坐骨棘水平下2cm,但未达盆底,①旋转45°或少于45° (左枕前或右枕前转至枕前位,或左枕后或右枕后转至枕后位);②旋转超过45。

3.中位产钳胎头衔接但先露在坐骨棘水平下2cm以上。

4.高位产钳在上述分类中未包括的。

( 一) 适应证1.宫缩乏力,第二产程延长。

2.需要缩短第二产程,如产妇有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或其他全身性疾病,以及有胎儿宫内窘迫者。

3.剖宫产胎头娩出困难者、臀位后出头困难者。

4.胎头吸引术失败者,经检查可行产钳者用产钳助娩,否则改行剖宫产。

(二)禁忌证(1)不具备产钳助产条件者。

(2)异常胎方位,如颏后位、额先露、高直位或其他异常胎位。

(3)胎儿窘迫,估计短时间不能结束分娩者。

[ 助产指征] 产钳助产不当可导致母儿严重创伤,因此决定施术时,除有上述适应证外,还应具备下列施术指征。

(1)宫口必须开全,阴道检查扪不到宫颈边缘,胎头双顶径平面已通过宫颈口。

比较胎头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效果

比较胎头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效果

比较胎头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效果胎头吸引助产和低位产钳助产是产科里比较常见的两种助产方法。

两种方法都是为了协助产妇顺利分娩,但是它们的操作方式和适应症有所不同。

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可以为产科医师和产妇在选择助产方式时提供参考。

一、胎头吸引助产1、操作方法胎头吸引助产是通过给胎头吸入负压,利用头吸引器将胎头拉出,以协助胎儿分娩。

一般先在胎儿头顶部装上头吸引器,然后通过负压将胎头吸引器与胎头牢牢地吸附在一起,拉出胎儿。

2、适应症胎头吸引助产适用于以下情况:(1)分娩过程长期拖延,子宫肌力较弱,导致胎儿难以顺利通过产道;(2)胎儿心率异常,需要尽快分娩,减小胎儿窒息的风险;(3)产道狭窄,胎儿难以通过。

3、临床效果胎头吸引助产虽然操作简单,但是会对产妇和胎儿产生一些风险。

主要风险包括:(1)胎头吸引器的牢固度:如果吸引器没有牢固地吸附在胎头上,有可能会出现胎头脱离吸引器的情况,这会给胎儿和产妇带来一定的风险;(2)颅内出血:吸附器在吸取胎头时,会对胎儿头部造成一定的损伤,如果操作不当会引起颅内出血,产妇和胎儿都会受到影响。

二、低位产钳助产产钳是一种医用工具,通过将产钳插入产道,将两支钳子夹住胎儿头部,协助产妇顺利分娩。

一般来说,低位产钳助产会在胎儿头已经下降到产道中部,或者子宫口已经开大5厘米以上的情况下进行。

(1)胎儿头位不正,需要转动胎儿头部;(2)产妇子宫收缩力不足,无法完成分娩;与胎头吸引助产相比,低位产钳助产的风险略低。

但是,由于使用产钳需要插入产道内,对产妇的阴道和子宫都会有一定的損傷。

同时,产钳操作需要较高的技术专业水平,如果医师操作不当,可能会造成胎儿头部受损,进而导致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胎头吸引助产和低位产钳助产都有其独特的适应症和风险,如何选择助产方式需要考虑产妇身体情况、胎儿状况、医师水平等多方面因素。

因此,选取合适的助产方式对于产妇和胎儿的健康与安全至关重要。

比较胎头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效果

比较胎头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效果

比较胎头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效果【摘要】本文比较了胎头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效果。

胎头吸引助产的特点包括操作简便、容易掌握,而低位产钳助产的特点是能够减少产妇劳力。

两种助产方式的优缺点相互补充,胎头吸引助产速度快但易损伤胎儿,低位产钳助产较慢但对产妇伤害较小。

临床效果比较显示胎头吸引助产适用于正常分娩,低位产钳适用于难产。

并发症比较中,胎头吸引易导致产妇撕裂伤,而低位产钳易造成胎儿头部挫伤。

根据比较结果,选择合适的助产方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临床实践中应根据产妇和胎儿的状况选择合适的助产工具,以达到最佳的助产效果。

【关键词】胎头吸引助产、低位产钳助产、临床效果、优缺点比较、并发症、选择合适的助产方式、临床实践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胎头吸引助产和低位产钳助产是常见的产科手术助产方式。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这两种助产方式在临床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胎头吸引助产是通过用吸引器将胎儿头部牢固吸附,利用产道自然收缩力促进胎儿顺利产出;而低位产钳助产则是通过在胎儿头部插入产钳,辅助胎儿产出。

两种助产方式各有其特点和优缺点,选择合适的助产方式对产妇和胎儿的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胎头吸引助产和低位产钳助产的特点、优缺点及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助产选择依据,提高助产的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胎头吸引助产与低位产钳助产的临床效果,以评估两种助产方式在应对产程中出现困难情况时的效果优劣。

胎头吸引助产和低位产钳助产是目前常用的两种助产方式,它们在临床实践中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限制。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可以全面了解并比较两种助产方式的特点、优缺点以及临床效果,为临床医师在实际操作中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通过比较两种助产方式的并发症情况,可以为临床医师评估和选择合适的助产方式提供参考。

最终,我们希望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以提高助产质量,保障产妇和胎儿的健康安全。

阴道手术助产指南2016

阴道手术助产指南2016

阴道手术助产指南2016阴道手术助产是在自然分娩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需要借助手术操作来协助胎儿顺利娩出的方法。

本文旨在为相关医务人员提供一份关于阴道手术助产的指南,以帮助他们在临床实践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和操作。

一、阴道手术助产的适应证1、胎儿窘迫当胎儿出现心率异常、羊水污染等情况,提示胎儿在宫内处于缺氧状态,需要尽快娩出胎儿,阴道手术助产可作为一种快速分娩的方式。

2、第二产程延长初产妇第二产程超过 2 小时,经产妇超过 1 小时,且产程无进展,可考虑阴道手术助产。

3、母体因素产妇存在某些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脏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不能耐受长时间的分娩过程,需要尽快结束分娩。

4、胎位异常如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等,在经过一定的试产过程后,仍不能自然旋转至正常胎位,可通过手术助产帮助胎儿娩出。

二、阴道手术助产的方法1、产钳助产产钳是一种金属器械,通过分别放置在胎儿头部两侧,借助牵引力将胎儿娩出。

产钳助产适用于胎儿头部已经较低,且产妇骨盆条件较好的情况。

操作要点:(1)正确放置产钳:产钳的叶片应与胎儿头部的形状相适应,避免损伤胎儿和母体组织。

(2)掌握牵引力的方向和力度:牵引力应与产轴一致,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母婴损伤。

2、胎头吸引术利用负压吸引的原理,将吸引器置于胎儿头部,通过牵引帮助胎儿娩出。

操作要点:(1)选择合适的吸引器:根据胎儿头部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吸引器。

(2)形成有效的负压:确保吸引器能够牢固地吸附在胎儿头部。

三、术前准备1、评估产妇和胎儿情况详细了解产妇的病史、孕周、骨盆测量结果、胎儿大小和胎位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判断是否适合进行阴道手术助产。

2、与产妇及家属沟通向产妇及家属充分解释手术助产的必要性、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取得其知情同意。

3、准备手术器械确保产钳、吸引器等器械完好无损,并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4、建立静脉通道以备在手术过程中需要紧急用药或输血。

5、产妇体位产妇通常采取膀胱截石位,双腿固定在支架上,以便于操作。

产钳助产术与胎头吸引术区别与选择护理课件

产钳助产术与胎头吸引术区别与选择护理课件

产钳助产术需要在严格的医学指征下 进行,是产科医生常用的手术之一。
产钳是一种金属器械,形状类似于平 行四边形,一端有柄,另一端呈弧形。
产钳助产术的适用情况
胎儿窘迫
当胎儿出现缺氧、胎心音异常等 紧急情况时,医生可能会使用产 钳助产术来迅速帮助胎儿娩出。
第二产程延长
当产妇进入第二产程后,如果胎 儿头部长时间卡在产道中无法娩 出,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产钳来 协助胎儿娩出。
02
胎头吸引术介绍
胎头吸引术的定义
• 胎头吸引术是一种助产技术,通过在胎儿头部的 真空吸引器或吸引球产生负压,将胎儿头部吸住 并协助分娩。
胎头吸引术的适用情况
01当胎儿头部位置较低,源自法正常 分娩时,可以考虑使用胎头吸引术。
02
当胎儿出现宫内窘迫、缺氧等紧 急情况时,为迅速娩出胎儿,也 可以考虑使用胎头吸引术。
产钳助产术与胎头吸引术区别与选 择护理课件
目 录
• 产钳助产术介绍 • 胎头吸引术介绍 • 产钳助产术与胎头吸引术的区别 • 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 护理注意事项
contents
01
产钳助产术介绍
产钳助产术的定义
产钳助产术是一种在分娩过程中,当 胎儿出现异常情况,如胎儿窘迫或第 二产程延长时,医生会使用产钳来帮 助胎儿顺利出生的手术。
心理支持
在手术过程中给予产妇心 理支持,缓解其紧张情绪。
术后护理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产妇及胎儿的病情变化, 及时处理并发症。
疼痛护理
评估产妇疼痛情况,给予适当的镇 痛措施。
饮食护理
指导产妇合理饮食,促进术后恢复。
THANKS
感谢观看
产钳助产术
适用于胎儿胎位异常、胎儿缺氧等紧急情况,需要迅速结束 分娩的情况。

在阴道助产中产钳与胎吸的临床比较

在阴道助产中产钳与胎吸的临床比较

在阴道助产中产钳与胎吸的临床比较摘要:目的:探讨阴道助产中产钳与胎吸的临床效果比较。

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7月-2017年7月50例阴道助产产妇分组。

产钳助产组采用产钳助产的方式,胎吸助产组采用胎吸的助产方式。

比较两组手术指征;产妇并发症发生率;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胎吸助产组手术指征和产钳助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主要有宫内窘迫、宫缩乏力、第二产程延长和胎头位置不正,P>0.05;产钳助产组上钳以及牵引操作均一次成功。

胎吸助产组一次成功有20例,2例二次成功,3例三次成功,一次成功率差异显著,P>0.05。

胎吸助产组产妇切口延长、阴道壁裂伤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产钳助产组,P<0.05,但两组切口感染无显著差异,P>0.05。

胎吸助产组新生儿面部擦伤发生率低于产钳助产组,而新生儿窒息、头皮血肿发生率高于产钳助产组,P<0.05。

结论:在阴道助产中产钳与胎吸的临床各有优缺点,但建议在会阴保护良好和操作技术熟练的情况下首选产前助产,以减少新生儿并发症。

若实施胎吸,需避免过长时间牵引和反复滑脱。

关键词:阴道助产;产钳;胎吸;临床效果胎头吸引术(胎吸)和产钳助产术是阴道常见助产方式,其中,胎吸是经胎头吸引器进行胎头牵引,而产钳助产则是用产钳胎头进行牵引的助产方式。

但目前关于这两种阴道助产方法的应用效果、对母婴的安全性仍存在一定的争议[1-2]。

本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7月-2017年7月50例阴道助产产妇分组,分析了阴道助产中产钳与胎吸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7月-2017年7月50例阴道助产产妇分组。

胎吸助产组初产妇18例,经产妇7例;年龄22-34岁,平均(27.12±2.71)岁。

孕周37-41周,平均(39.24±2.32)周。

产钳助产组初产妇19例,经产妇6例;年龄22-33岁,平均(27.56±2.23)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钳助产术和胎头吸引术的选择
目的对比低位产钳术和胎头吸引术的优劣势。

方法选取本院近2年收治的产妇32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

6例采用产钳助产术,作为观察组;26例采用胎头吸引术,作为对照组。

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胎儿娩出时间、母儿的损伤指标等。

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明显低于对照组(42.31%),组间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和胎头吸引术相比,低位产钳助产术的安全性更高,操作简单,应大力推广应用。

标签:低位产钳助产术;胎头吸引术;效果
胎头吸引术与低位产钳术均是通过牵引的原理协助胎儿娩出的助产手术。

两种手术的主要适应证基本一致[1]。

但中高位产钳术的危险系数较高,极可能给母婴带来严重的损害。

胎头吸引术具有很多优点,如操作简便、容易掌握。

因此,它是临床上常用的助产方式之一。

一般在其不成功后才会采用低位产钳术助产。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胎头吸引术不如低位产钳术效果好,后者不仅能保证较高的成功率,还能使胎儿迅速娩出,术者只要按规范操作,一般不会给母婴带来严重的损伤,更不会损害胎儿的中枢神经。

现选取近2年来本院收治的产妇32例,探讨低位产钳术与胎头吸引术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1年3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产妇中选取32例。

其中,采用低位产钳术有6例,作为观察组。

产妇年龄21~39岁,平均3
2.1岁。

初产妇4例,2例为经产妇。

孕周大约在37~42w。

选择同期作胎头吸引术26例,作为对照组。

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发现并无明显差异,因此,有可比性(P>0.05),见表1。

1.2手术方法
1.2.1术前准备取膀胱截石卧位,并对外阴进行消毒,并导尿。

仔细检查宫颈口开大的具体情况,胎儿位置的高低与方位。

通常利用检查前囟门的部位或耳廓方向来判定胎头方位。

1.2.2对照组行胎头吸引术首先把胎头吸引器胎头端向下压入阴道后壁前方,再分别由侧部与顶部先后达到胎头,从而让吸引器胎头端全部滑进阴道内,且能紧贴胎头顶部。

这样便于查看两者连接是否紧密,是否压到軟组织等。

如果要将其推出,把胎头吸引器牵引柄和胎头矢状缝保持一致,以作为旋转标志。

然后,抽吸空气造成负压状态,通常采用50.7kPa即可。

当宫缩时应让胎头顺着产轴方向娩出,等到宫缩间歇时可不再牵引[2]。

对于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注意在牵引的过程中慢慢将胎头旋转,从而让枕部转到前位以保证顺利娩出。

一旦胎头娩出,立即消除负压,并将吸头器拿掉,遵循常规机制娩出胎头。

1.2.3观察组行低位产钳术首先把枕后位或枕横位转到枕前位,再上产钳。

如果胎儿较小,枕后位不必调整,直接放置产钳,然后根据枕后位分娩机制开展助产工作。

一般通过双手滑入法来放置产钳。

应先检查产钳和胎头间没有阴道壁与相关宫颈组织,再进行牵引操作[3]。

当子宫呈阵发性收缩时,可进行牵引操作,力度可根据子宫收缩情况而慢慢加强,然后逐渐减弱。

当处于阵发性收缩间歇期时,将产钳松开,从而使胎头受压减小。

同时,认真听胎心音,随着胎头的降低而变化牵引方向。

另外,保护好会阴。

当胎头娩出后将产钳取出,顺序是先取右上钳,再取左下钳,再直接用手帮助胎头顺利娩出。

1.3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对比新生儿并发症观察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为3
3.33%,明显低于对照组(42.31%),组间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另外,观察组中仅1例失败,手术成功率为83.33%;对照组中有7例失败,手术成功率为73.08%(见表2)。

2.2对比产妇伤势与并发症情况两组产妇的产伤情况并无明显的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在临床上常用的阴道助产法包括胎头吸引术与产钳术。

产钳助产术和胎头吸引术两者的相关适应证都很相似,但仍有少些差别。

产钳可适用于下列情况:顶先露、面先露的颏前位或臀位后出头等。

胎头吸引术仅适用于顶先露[4]。

胎头吸引术的原理是借助负压作用,把胎头吸引器吸附在胎儿头部,然后利用牵引器,帮助胎儿娩出。

该助产术的优势有很多,包括操作简单,难度低,在放置过程中不必越过胎儿,也无需深入产道深处。

因此,一般不会引起软组织损伤,新生儿被感染的几率极低。

不过,胎儿吸引术也存在很多不足,由于胎头吸引器的着力点在胎儿头皮部位,不可施加过大的牵引力与旋转力。

当力度过猛,可能给胎儿造成严重的损伤,但力度不够,也易导致滑脱而使手术失败。

产钳分为两叶,两叶的最大间距为9cm,这和胎头双顶径宽度基本相同,从而能把胎儿头部环抱其中,防止胎头头部遭受挤压。

助产人员手扶钳柄,并慢慢向外牵引,注意力度柔和,使胎儿头能娩出。

有时,低位产钳助产术也可能造成产妇会阴切口上延,但对母婴无大的影响。

因此,它属于当前临床上最佳的一种助产手段。

该助产术的优势包括牵引确切,力度适宜,助产成功率偏高。

另外,根据很多临床经验显示,有时能用产钳顺利解决的难产问题,却无法用剖宫产解决。

在使用产钳助产术时必须注意下列环节:①应保证产钳能准确放置在胎头两侧面,并且扣合良好。

如果扣合不良或在牵拉过程中出现滑脱意外,经重复操作两次仍失败的,先确认胎心是否良好,然后改为剖宫产术;②一般在宫缩屏气的
过程中进行牵拉操作,并在宫缩间歇将钳扣松开,从而使胎儿受到的压力变小;
③手术前选用的麻醉方式为双侧会阴阻滞麻醉或持续性硬膜外麻醉。

这样让阴道和会阴保持松弛状态,并行会阴切口。

在此过程中,注意保护好会阴,防止会阴撕裂伤。

总之,低位产钳术具有很多优势,包括成功率高、助产时间不长,新生儿评分良好,产儿不易出现并发症等。

因此,它是一种安全、可靠、高效的助产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潇.低位产钳助产52例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1,(21):12-13.
[2]韩翠珍.低位产钳术与胎头吸引术助产的临床比较[J].山西医药杂志,2011,40(7):701-702.
[3]易念华.产钳助产术lO3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2(4):457.
[4]潘勉,许真.产钳助产术200例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18(16):1933-19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