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太阳辐射
第二节 太阳辐射
S m AD sinh Sm AB
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太阳能为, 朗伯定律:
Rsb Rsc sinh
天文辐射
地面
Rm RSC a m sinh
三、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太阳直接辐射 单位时间内以平行光形式投射到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 的太阳辐射能。
Rsb a m RSC sinh
空辐射强度的总和。
RS Rsb Rsd
影响因子 海拔、云 纬度 坡度坡向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 • • •
直接辐射:日变化、年变化、纬度变化 散射辐射:日变化、年变化、纬度变化 总辐射:日变化、年变化、纬度变化 全球太阳总辐射分布
三、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地面反射率
地面反射的太阳总辐射R与投射到地面的太阳总辐射RS的. 百分比。
时,米散射。
雷莱(分子)散射
i
c
4
入射光波长愈短,散射能力愈强。 漫射
当大气混浊,入射光的各种波长具有同等散射能力,散射系
数不再随波长改变,称之为漫射。此时天空呈乳白色。
图 漫反射
3.大气云层反射作用 参与反射作用的物质
大气中较大的尘粒和云滴、云层。
云的反射作用 其反射能力随云状、云量和云厚而不同。云层平均
反射率为50%~55%。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方 100%
式:吸收、散射、反射
紫外线、红外线
臭氧、二氧化碳等吸收
反射
散射
47%
地
面
作用 形式 吸收
参与作用的 大气成分
臭氧(平流层)
水汽、二氧化 碳(对流层)
波长范围
紫外线 红外线 各种波长同 样被反射
作用特点
高中地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识清单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识点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
2.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1)为地球提供和,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2)为我们生活、生产提供。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对地球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影响(2)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知识点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的大气(1)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和三个圈层。
(2)特征2.太阳活动(1)概念:太阳的变化称为太阳活动。
(2)类型及分布①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
其数量具有变化。
①太阳大气不断释放高速粒子流,这种带电粒子流被称为。
正常情况下,地球的磁场能够阻挡,使地球免受太阳风的危害。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扰动地球的,产生现象。
(2)扰动地球的,使两极地区产生现象。
(3)当这种扰动足够强烈时,还会对卫星导航、空间通信、电网、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产生灾害性的影响。
一、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1)纬度因素:一般太阳辐射强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越大,获得太阳辐射越多。
(2)昼长因素:一般昼长越长太阳辐射越多,白昼越长,日照时数越长。
(3)地势因素:一般地势越高,太阳辐射越强,地势越高,大气层越薄,透明度越好,日照时数越长。
(4)天气因素:晴天,太阳辐射强,大气削弱作用弱,日照时数长。
二、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三、年太阳辐射分布图的判读1.大气上界是地球大气层之外的空间,太阳辐射到达大气上界还没有被大气层削弱,所以该处的太阳辐射量比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要大的多。
2.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
3.太阳辐射量随纬度的变化,导致不同纬度的生物量不同:低纬度太阳辐射量大,生物量也大。
4.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远小于到达大气上界的辐射量,地表接收太阳辐射的多少取决于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数,具体包括纬度、地势和天气等因素:。
第二节 太阳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第二节 太阳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太阳辐射是来自太阳的电磁波辐射。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约有43%被云层所反射,14%为大气中的尘埃、水蒸气、二氧化碳、臭氧吸收。
仅有43%以直射日光和散射日光形式到达地面。
太阳辐射包括红外线、可视线、紫外线、无线电波、X射线、γ射线、宇宙线等。
到达地球表面的主要为前三种,波长在760毫微米以上为红外线, 760~390毫微米为可视线,小于390毫微米为紫外线。
太阳辐射强度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太阳的高度角、海拔的高度、大气污染的程度等。
太阳的高度角越大,海拔越高,大气污染越轻,太阳的辐射强度越大。
在大气层的外界,与太阳光线相垂直的平面一分钟内照射在一平方厘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热量为1.97卡/厘米2·分,此值称为太阳常数。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被土壤吸收变为热能,一部分被反射回大气。
各种不同的地表面反射率亦不同,雪的反射率最大可达80~90%,而且对太阳辐射中短波部分反射能力较强。
一、红外线(infrared ray) 红外线占太阳辐射一半以上,而且大部分集中在760~2,000毫微米部分。
红外线按波长可分为近红外700~3,000毫微米,中红外3,000~20,000毫微米,远红外20,000~1,000,000毫微米。
凡温度高于绝对温度的零度(0°K=-273.2℃)的物体都是红外线的辐射源。
物体的温度越高,其辐射的波长越短。
军事上也使用有多种人工红外线辐射源如钨灯、红外线探照灯、弧光灯、红外激光器、电焊等。
红外线对机体的作用与波长有关。
红外线照射皮肤时,大部分被吸收。
长波红外线被皮肤表层吸收,而短波红外线则被较深层皮肤吸收,使血液及深部组织加热。
较强的红外线作用于皮肤,能使皮肤温度升高到40~49℃,而引起一度烧伤。
波长600~1,000毫微米的红外线可穿过颅骨,使颅骨和脑髓间的温度达到40~42℃,因而引起日射病。
红外线照射于眼睛,可以引起多种损害,如角膜吸收大剂量红外线可致热损伤,破坏角膜表皮细胞,影响视力;长期接触短波红外线还可引起白内障。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件
活
动
p9页
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2、热带雨林和亚寒带森林生物量有什么差异?
3、问题1和2的结论有没有相关性?
图 1.8 北 半 球 大 气 上 界 太 阳 辐 射 的 分 布
拓展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示意图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
活
动
p9页
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太阳辐射大致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
2、热带雨林和亚寒带森林生物量有什么差异?
3、问题1和2的结论有没有相关性?
热 带 雨 林
亚 寒 带 针 叶 林
亚寒带针叶林 亚
热带雨林
图1.9 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差异
一般,太阳辐射越多的地区,生物量也多。
活
动
p9页
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太阳辐射大致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
4月1日凌 晨出现在 新西兰达 尼丁市上 空的一片 壮观的红 色极光。
在芬兰 南部的 海文卡 城出现 了清晰 可见的 美丽极 光。
“极”航天器(Polar)成 功拍摄到记录地球南北 极两端同时出现美丽极 光景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早晨,英国海军海岸
防卫指挥部接到各雷达站报告,说雷达受到了来自东
太阳辐射的 巨大能量是 怎样产生的?
太阳辐射对 地球和人类 有什么影响?
(2) 太 阳 的 能 量 来 源
氢、氦
主要成份
核聚变 4H
高温 高压 二 十 二 亿 分 之 一
He+能源
影对 响地 深球 远和 人 类
地球
表面温度
6000K
炽热气球体
思考:如果没有了太阳辐射,
1.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纬度 0° 10° 20° 23.5° 30° 40° 50° 60° 66.5° 70° 80° 90°
年总辐
射量/ (*109
13.17
焦/米2)
12.99
12.45
12.18
11.58
10.41
9.01
7.49
6.58
6.26
5.64
5.48
(1)根据表格数据,绘制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统计图,据此归纳大气 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 (2)地球表面可划分为热带、温带、寒带等不同的天文气候带。议一议,它与大 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有无相关性?说明你的理由。
太阳辐射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各种能源
光热资源
电 洋流能 能 波浪能
大气运动
光合作用
地质作用
风能 太阳辐射 生物能 矿物能
太阳能
水循环
水能
电能
判断 下列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的是 ()
地热能 火山喷发 生物能 天然气 水能 潮汐能
(4)太阳常数
3.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18页活动
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的现象 能源来源: 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和能量分布
太阳辐射波长范围为0.15-4微米,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三部分。 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段,约占总量的50%。
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和能量分布
可见光
紫外光 紫蓝青绿黄橙红
0.15 0.4
思考 生物量与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有什么样的关系?
低纬地区太阳辐射强,热带雨林的生物量多; 高纬帝都太阳辐射弱,亚寒带森林的生物量少。
(1)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
遥感概论22
Is
为太阳辐亮度,
r
为日地距离
太阳辐射与天顶角的关系
天顶角越 小,地面 接收的太 阳辐射越 强(中 午)。
太阳天 顶角
地面太阳辐照度与天顶角的关系为:
E E0 cos
太阳常数
在日地平均距离处通过与太阳光束垂直的单 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通量称为太阳常数。 F0 = 1353(±21) W/m2 (1976, NASA)
地球大气成分
N2 不变成份 O2 78.084% 20.946% CO2、A5 及其它稀有气体1%
水(气态) (H2 O)
水(液态、固态) (H2 O) 可变成份 臭氧 O3
尘埃、工业污染 盐粒、陆地尘埃、碳粒、氨气、 一氧化碳、硫化氢、氧化硫等。
地球大气层结构
地球大气层包围着地球,大气层没有一个
二、大气与太阳辐射的相互作 用
大气对电磁波传输过程的影响: 吸收、散射及反射作用 可见光波段:引起电磁波衰减的主要原因是分 子散射。 紫外、红外与微波区:引起电磁波衰减的主要 原因是大气吸收。
2.1 大气的反射
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主要是水 蒸气造成的。 2. 影响最大的就是——云。其影响程度 与云量和云的厚度有关。 3. 选择无云的天气接收遥感信号。
氧和臭氧吸收带
氧 的 吸 收 带 主 要 在 0.176-0.202um 和
0.242-0.260um,在0.69-0.76um也有一狭 小的吸收带。臭氧对 0.3um 以下的短波光 能全部吸收。
水汽的吸收
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最为显著,范围很
广,但集中在红外波段,其中0.7-3.0um 波段是强吸收带。
瑞利散射示意图
瑞利散射与波长的关系示意图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与地球1.太阳辐射:①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的能量。
②太阳大气成分: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
③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氢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⑴太阳辐射包括: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
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
⑵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着地表温度。
②地球上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能量,间接利用有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直接利用有如太阳能发电。
▓列举三种与太阳辐射无关的能源资源——潮汐能、核能、地热能。
⑶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说明:1.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⑴纬度高低:纬度越低,太阳辐射强度越大,如撒哈拉沙漠太阳能丰富。
⑵日照时间长短: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如1月份,南极为极昼,北极为极夜,南极比北极的太阳辐射强。
⑶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如青藏高原。
⑷天气状况:我国东部地区阴天多,太阳辐射少;赤道地区多对流雨,阴天多,太阳辐射少;台湾岛、海南岛东南部为迎风坡,多阴雨天气,太阳辐射少,而西北部为山脉背风坡,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
2.太阳辐射的特点及影响:太阳辐射能力集中于可见光波段;太阳辐射能和常规能源相比较的优点是:可再生,无污染。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1.太阳活动:⑴太阳活动的概念:是指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的现象。
⑵太阳大气层(如下图),由里到外依次是:①黑子:太阳光球层上的黑斑点,温度比周围温度低,颜色深,亮度暗,数量变化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波动周期约为11年。
黑子平时肉眼可见,日全食时是光球层都被遮住。
其影响有:第一,影响气候和天气。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有约11年的周期性;太阳活动的峰年,地球上激烈天气现象出现的概率明显增加,太阳活动的谷年,天气变化相对平稳。
高中一年级上学期地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教学设计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教学设计
链的能量传递图,即能量从光合作用生产者传递到草食性动物再传递到肉食性动物,说明煤和石油是地质时期被生物固定并积累的太阳能。
【承转】提问:太阳辐射差异除了和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的形成有关,还和那些能源的形成相关?承上启下进入太阳辐射差异对大气运动--风能的影响。
太阳辐射差异对大气的影响
学生观察“风”的产生的实验,说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思考说明风形成的原因(瓶内外温差)
【小结】温差产生风,而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差异,会导致温差。
所以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
间接促使风能的形成!
【承转】太阳辐射差异矿物能源和风能的形成有关,还和水能的形成相关。
承上启下进入太阳辐射差异对水体运动--水能的影响。
太阳辐射差异对水运动的影响
学生观察水题液态和气态相变实验,说明水体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由气态转变成液态的原因。
教师说明该实验模拟了于自然界中的海洋中的水不断由液态变成气态,气态又变回液态并以雨水的形式降落回地面,形成河流,河水东流,不舍昼夜,不休止不枯竭,产生源源不断的水能!故而太阳辐射差异,导致的温差也是水体相变的主要动力,间接促使水能的形成。
太阳能的储存与转化。
第二章 太阳辐射简介资料
• 利用太阳高度角α和天顶角θz,可将大气质量 表示为:
m
sec z
1
sin
(00
900 )
大气质量几何图
大气顶层
地表面
m =1
z
m 1 sin
m
sec z
1
sin
θz=0°时,m=1 θz=60°, α=30°时,m=2 ∴太阳高度角α越小,m越大,太阳辐射越
少。
夏至日,北极太阳高度角为α=23.5°,此 时北极的m=2.5。
• 在平均日地距离处,大气层外垂直于辐 射传播方向上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照 度为1353W/m2,称为太阳常数,用G表 示:即
G=1353W/m2 • 太阳常数是太阳光中所包含的总能量,
但太阳光中各种波长的辐射都有,描述 各种波长的光在总能量中的比重关系称 为光谱。
太阳辐射光谱
各种颜色的光都有相应的波长范围。红色光的 波长为700nm,光谱范围为640~750 nm;橙 色光的波长为620 nm,光谱范围为600~640 nm;黄色光的波长为580 nm,光谱范围为 550~600 nm;绿色光的波长为510 nm,光谱 范围为480~550 nm;蓝色光的波长为470 nm, 光谱范围为450~480 nm;紫色光的波长为420 nm,光谱范围为400~450 nm。通常人们把太 阳光的各色光按频率或波长大小的次序排列成 的光带图,叫做太阳光谱。
• 集热器方位角γ——集热器表面法线在地平面 上的投影与正南方的夹角。
• 太阳高度角α——太阳光线与其在地平面上的 投影线组成的夹角。(亦即太阳光线与地平面 的夹角)。
• 太阳方位角γs——太阳光线在地上的投影线与 正南方向线的夹角。正南方为0°,向西为正, 向东为负。(-180°<γs<180°)
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课件 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0张ppt)
地球的宇宙环境
And you?
2014.04.08
李光
李光出品 谢绝使用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李光出品 谢绝使用
太阳辐射
李光出品 谢绝使用
0.4 微米
0.76微米
紫 蓝 青 绿 黄 橙 赤
李光出品 谢绝使用
李光出品 谢绝使用
李光出品 谢绝使用
李光出品 谢绝使用
太阳活动
黑 子
耀 斑
太阳风
概念 位置
太阳光球常出 太阳色球有时会出 带电粒子以高速 现一些暗黑的 现一块突然增大、 飞向宇宙空间, 斑点 增亮的斑块 形成带电粒子流 光球层 色球层 日冕层 轰击地球两极( 受地球的磁场的 作用,偏向地球 的两极)的高层 大气--极光 极光与磁暴 增大、增亮的斑块 暗黑的斑点( (黑子数目最多地 温度比其他地 方和时期,也是耀 方低) 斑等活动出现最多 的地方和时期) 干扰地球的电离层 影响地球的天 能引起磁暴,影响 气现象 短波通讯等
太阳风---日冕层
耀斑爆发时太阳风格外强烈
李光出品 谢绝使用
太阳活动
黑 子
耀 斑
太阳风
概念
位置
太阳光球常出 太阳色球有时会出 带电粒子以高速 现一些暗黑的 现一块突然增大、 飞向宇宙空间, 斑点 增亮的斑块 形成带电粒子流 光球层 色球层 日冕层 轰击地球两极( 受地球的磁场的 作用,偏向地球 的两极)的高层 大气--极光 增大、增亮的斑块 暗黑的斑点( (黑子数目最多地 温度比其他地 方和时期,也是耀 方低) 斑等活动出现最多 的地方和时期)
李光出品 谢绝使用
(3) 请用3个以上实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 对气候的影响(如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有相关性) ; (导致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 ② 扰动地球的电离层 ; ③ 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 。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弊) 1、太阳大气层分层:从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类型:黑子:分布在光球层,暗黑色斑点、温度比周围低。 (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 耀斑:分布在色球层,某些区域会突然爆发出现增亮的斑块。 (太阳活动最激烈的表现) 太阳风:分布在日冕层,指太阳向外甩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气候(太阳黑子活动) 影响无线电通讯(也叫短波通信)耀斑 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 (影响地球自然灾害的产生) 极光产生的条件:1、纬度要足够高,两极附近 2、天气晴朗
美国国家科学院预言:在2012年的某一天,美国南部的一些城市,在五彩斑斓的极光光 幕过后,电网会突然变得闪烁不定,灯光在瞬时明亮后将会停电,一分半钟之后,这个 大停电现象将会遍及美国整个东部地区,甚至整个欧洲以及中国、日本等区域也会同样 经历这样的灾难,而这场灾难仅仅源于太阳打了一个强烈的“喷嚏”。据此回答8~9题。 8.材料中所述的太阳打了强烈的“喷嚏”极有可能是( ) A.太阳耀斑爆发 B.太阳爆炸 C.太阳辐射增强 D.太阳辐射减弱 9.该“喷嚏”还可能产生的明显影响不包括( ) A.短波通讯中断 B.信鸽丢失 C.指南针失灵 D.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10、我们肉眼所看到的太阳是:( ) A、太阳外部的天气 B、太阳内部 C、太阳大气的色球
第一章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
主要内容
太阳活动
对地球的影响
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利) 1、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2、太阳辐射 定义: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 宇宙放射能量和传递能量。太阳辐射能主要集 中在可见光区) 3、来源:太阳内部高温、高压状态下的核聚变反应 4、赤、橙、红、绿、青、蓝、紫 波长 长——短(可见光区) 5、对地球的影响 为地球提供光和热(能量):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 维持地表温度,推动地球上水、大气循环和生物活动、变化的主要动力 分布不均构成地表区域的差异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太阳高度角、昼长) 越高越低,赤道阴雨天气多,所以辐射少 2、海拔(太阳辐射削弱) 例如: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阴雨多云、削弱) 主要集中在回归线大陆中部、西部
公开导学案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第二节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基础知识一、太阳辐射1、太阳:太阳是一颗巨大、炽热的气体星球,其主要成分是和,表面温度约为6000K。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的现象为太阳辐射。
3、太阳的能量来源来自太阳内部的反应。
二、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影响地理环境:为地球提供、资源,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不同纬度地带接受的太阳辐射能不同,使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呈现纬度地带的差异。
2、影响人类活动:太阳辐射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
太阳辐射除了直接被吸收、转化为热能外,还可以被捕获并,转换为热能、电能等。
人们大量使用的如、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并积累的太阳能。
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探究活动一:生物量与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有什么样的关系?1.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从_____向_ ___递减。
2.热带雨林和亚寒带森林生物量有什么差异?3.问题1和2的结论有没有相关性?[探究活动二] 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地面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
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
(1)请描述图示区域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
【探究活动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1)由上述材料可知,我国太阳总辐射量属于贫乏区的地区是___________。
(2)为什么乌鲁木齐比海口年太阳总辐射量丰富?三、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1、因素:正午太阳高度越大,获得太阳辐射越多,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2、因素:白昼越长,日照时数越长,太阳辐射越多。
3、因素:地势越高,大气层越薄,透明度越高,日照时数越长,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越少,太阳辐射越强。
4、状况因素:天气晴朗,云量少,大气削弱作用弱,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越多;阴雨天相反。
大气污染程度低,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越多,反之则少。
高中地理必修一 试卷讲义第一章 第二节 微专题1 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图
微专题1年太阳辐射量分布图1.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1)全球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值出现在回归线附近的沙漠地区,而不是出现在赤道地区。
世界各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不均衡,总体分布特征如下:①空间分布⎩⎪⎨⎪⎧不同纬度分布: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相同纬度分布: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地势高处太阳辐射强,地势低处太阳辐射弱②时间分布:夏季太阳辐射强于冬季。
(2)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及原因2.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2023·山东青岛模拟)下图为“我国新疆、青海和西藏三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根据区域内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的差异,分为Ⅰ~Ⅴ区。
读图完成1~2题。
1.该区域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地区是()A.ⅠB.ⅡC.ⅣD.Ⅴ2.Ⅱ区年太阳辐射总量较丰富,原因主要是()A.海拔高,距离太阳近B.气候干旱,晴天多C.海拔高,大气稀薄D.纬度低答案 1.D 2.B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Ⅴ区地处青藏高原,纬度较低,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
故选D。
第2题,Ⅱ为新疆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较强。
故选B。
某地实际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会受到纬度、日照时间、地形地势和天气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下图示意北半球大气上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
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北半球大气上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B.日照时间C.地形地势D.天气状况4.北半球大气上界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规律是()A.随纬度升高先升高再降低B.随纬度升高而降低C.随纬度升高先降低再升高D.随纬度升高而升高答案 3.A 4.B解析第3题,地球大气上界接收的太阳辐射不受地形地势、天气状况和日照时间的影响,影响北半球大气上界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故选A。
第4题,据图可知,北半球大气上界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规律是随纬度升高而降低,故选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太阳辐射(solar radiation)气象上所讨论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其波长范围约在0.15-120μm之间。
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在0.15-4μm;地面和大气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3-120μm。
因此,将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而把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称为长波辐射。
一、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称为太阳辐射光谱。
太阳辐射光谱分三个光谱区,紫外区(λ<0.39μm )、可见光区(λ为0.39-0.76μm)和红外区(λ>0.76μm)。
其中可见光区占能量的50%,红外区占43%,紫外区占7%。
可见光区又分为红、橙、黄、绿、青、蓝和紫七色光波段。
红光(0.76-0.622μm)、橙光(0.622-0.597μm)、黄光(0.597-0.577μm)、绿光(0.577-0.492μm)、青光(0.492-0.480μm、蓝光(0.480-0.455μm)和紫光(0.455-0.390μm)。
太阳辐射中可见光部分不仅辐射能量大,而且是辐射最强的部分,所以太阳光是可见的。
二、太阳常数(solar constant)在日地平均距离的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面上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称为太阳常数。
用S0表示。
世界气象组织(WMO)测得S0为1367.7w/m2。
由于日地距离的变化,S0有7%的变化。
1cal·cm2·min-1=697.8w/m2,所以,S0=1367.7/697.8=1.96cal·cm2·min-1。
三、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太阳常数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
当它通过大气层时,被大气中的各种气体分子和云层选择性地吸收,一部分被气体分子和悬浮的微粒散射,一部分被它们反射,所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显著地减少了。
(一)吸收作用大气中的臭氧、氧、水汽和二氧化碳都能直接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
臭氧主要吸收波长小于0.3μm的紫外辐射。
例如,当太阳高度为40°时,地面接受的辐射通量中,紫外辐射由大气外界当%减少至2—3%。
氧、水汽和二氧化碳的主要吸收带在近红外光谱区内。
在可见光谱区中,也有几个吸收带。
云和雾也吸收太阳辐射,吸收率随云状而异。
根据估计,被大气中气体分子和云层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占大气上界太阳辐射总能量的19%左右。
(二)散射作用1、散射的概念大气中各种气体分子和悬浮的尘埃等微小质点,能把入射的电磁波以相同波长向四面八方发射,这种现象称为散射。
散射过程中,能量并不损失,只是因为改变了一部分电磁波的方向,有部分能量返回宇宙空间,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被减弱了。
散射只改变辐射的方向,不改变辐射的性质。
2、散射的种类(1)分子散射又称为瑞利散射。
空气分子的直径小于太阳辐射的波长,其散射能力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称为分子散射。
分子散射主要发生在可见光谱区,其中对蓝、紫光的散射能力最强,比对红光的散射能力大九被,所以,晴朗无云的天空呈淡蓝色。
(2)粗粒散射又称为米散射,水滴和灰尘等微粒的直径大于太阳辐射的波长,它们对各种波长的辐射几乎具有同等的散射能力,称为粗粒散射。
所以,当天空中尘粒杂质多或有云时,水平方向上呈乳白色。
根据估计,大气中的分子散射和粗粒散射,使6%的太阳辐射能返回宇宙空间。
(三)反射作用大气中的云层和灰尘等微粒,都能反射太阳辐射,使一部分辐射通量返回宇宙空间。
根据估计,云层等反射的辐射通量约占辐射通量的20%。
总之,太阳辐射经过深厚的大气层后,由于大气的吸收作用、散射作用和发射作用,使辐射通量大约减少一半。
地面可能接受的太阳辐射通量只有大气圈外的一半左右。
四、太阳高度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与太阳高度和昼长有密切关系。
(一)太阳高度1、太阳高度角的定义太阳高度角的简称。
是太阳光线和观测点地平线间的夹角,用h表示。
2、计算公式sinh=sinφsinб+cosφcosбcosω (球面三角公式)(1)φ为纬度(latitude)对某一地区来说,φ为常数;(2)б为赤纬(太阳倾角或日偏角)以地球赤道作为基本平面的赤道坐标系中,太阳距离赤道的角距离。
当太阳在赤道面以南时,б取正值,以南时取负值。
б变化于±23.5°之间。
春分日(3月21日)和秋分日(9月23日),б=0;夏至日(6月22日),太阳距离赤道最北,б=+23.5°;冬至日(12月22日),б=-23.5°,其余时间的б值可从日射常用观测表或天文年历表中查得。
由于常用表是1925年按经度零度和时间是零点时计算的,所以求某地某时刻的б值,需经过三种订正,即年度订正、经度订正和时间订正。
(3)ω为时角是真太阳时角的简称。
太阳连续两次通过子午圈的时间间隔为一个真太阳日,把其作24等份,每一等份为真太阳时一小时,如以角度表示,一个真太阳时相当于时角15°。
时角的计量以正午为0,顺时针方向为正,逆时针方向为负,也就是上午时角为负,下午时角为正。
①地方时以某地经线正对太阳的时刻为正午,正背太阳的时刻作为该地的0点钟,这种划分称为地方时。
在同一经度上,地方时都相同。
②标准时根据经度差15°,时间差1小时的道理,把整个地球表面划分为24个时区,再把每一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时区的时间标准,称为标准时,或称区时。
为了便于各时区时间的换算,把所有时区都按自西向东的顺序编号,以0°经线为中央经线叫0时区(7.5°W—7.5°E),以东再隔15°为中央经线叫1时区(7.5°E—22.54°E),依次类推,直至第23时区。
于是,任何两个时区标准时的时差就相当于它们时区号码之差。
例如,北京用第8时区的标准时,乌鲁木齐用第6时区的标准时,两者时区号码之差,即可求得两地标准时相差2小时。
北京处于东8区,东经120°是东8区的中央经线,因此,北京时就是东经120°的地方时。
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宽达64个经度,横跨5个时区。
如果完全按时区确定时间,也有所不便。
因此,除了特殊地区和部门外,全国一律以北京所在地区(中央经线120°E )的区时标准,称为北京时。
③世界时国际上规定,以0时区标准时为世界统一时间,称为世界时。
0时区的中央经线即是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经线,所以世界时又叫格林威治标准时,各时区标准时的号码正好是与世界时的时差值。
例如北京是第8时区,其与世界时的时差为8小时。
正午时的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正午时,ω=0,cosω=1球面三角公式变为:sinh =sinφsinб+cosφcosб=sin[90°-(φ-б)] h =90°-φ+б3、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1)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规律日出(sunrise )和日落(sunset )时为零,中午最大。
(2)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规律见教材第16页。
(二)昼长 1、昼长的定义或一日的可照时间,当地面没有被障碍物、云、雾和烟尘遮蔽时,日面中心从出地平线(日出)至入地平线(日落)的时间间隔。
以小时为单位。
2、计算公式日出和日落时,h =0,sinh =sinφsinб+cosφcosбcosω,sinh =0 -sinφsinб=cosφcosбcosω cosω=-tgφtgб日出和日落时的时角记为ω0,按反时针方向的ω0相当于日出,顺时针方向相当于日落,则昼长的计算公式为昼长=2⨯150w3、昼长的变化规律表1说明,北半球的昼长时间,在春分和秋分,除北极以外均为12小时;夏至日昼长均在12小时以上,且随纬度增高而增长,在北极圈以内,终日为白昼,即为极昼或永昼;冬至日,昼长小于12小时,且纬度愈高,昼长愈短,到北极圈以内地区,昼长时间为零,终日为夜,出现极夜或永夜。
除赤道上昼长时间终年均为12小时外,北半球其余地区,下半年(春分至秋分)昼长时间在12小时以上,而以夏至日最长;冬半年(秋分至春分)昼长时间不到12小时,而以冬至日最短,冬半年和夏半年之间昼长的差异,纬度愈高愈明显。
表1 北半球各纬度二分二至时的昼长时间 (单位:时:分)(1)日照时数每日太阳实际照射地面的时数,以小时为单位。
日照时数用日照计测定。
(2)日照百分率实际日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日照百分率=可照时数日照时数⨯100%五、太阳辐射在大气中减弱的一般规律由于大气的吸收、散射作用以及云层的反射作用,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后被减弱了。
太阳辐射在大气中减弱的一般规律遵循贝尔(Beer )定律。
S =S 0P m其中,S 为到达地面的与太阳光垂直面上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S 0为太阳常数,m 为大气光学质量,P 为大气透明系数。
(一)大气光学质量(m )当太阳位于天顶时,以单位面积的太阳光束所穿过的大气柱的质量作为一个单位,称为一个大气质量或单位气质。
把太阳斜穿时穿过的大气质量记作m ,可以证明m 与h 有下列关系式:m =1/sinh 或m =secz ,其中z 为天顶角(或天顶距),z =90°-h (二)大气透明系数(P ) 1、大气透明系数的定义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通量密度为S 0,在大气中传输时被减弱了。
当大气透明系数为P 时,m =1,那么S =S 0P ,P =S/S 0,因此,到达地面与太阳光垂直面上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S 与大气上界的太阳常数S 0之比,即为大气透明系数。
显然它是小于1的。
2、影响大气透明系数的因素 (1)大气中水汽和尘埃的含量大气中易变成分是水汽和尘埃等固体微粒的含量,大气透明系数的变化决定于它们在大气中含量的变化。
空气湿度大和固体微粒多时,大气透明系数减少,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被减弱的量多;反之,大气透明系数增大,太阳辐射被减弱的量少。
(2)波长由于大气对不同波长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大气透明系数P 与波长有关。
大气对各种光谱的透明系数见下表。
由表看出,波长短的透明系数小于波长长的。
当太阳高度较低时,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的路程较长,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散射较多,余下的光谱是波长较长的红橙光,所以此时太阳呈现红色。
下表中各种太阳高度下的光谱比例也说明上述现象。
当h=1时,红光增加到84%。
表3 各种太阳高度时,太阳辐射中所含光谱的比例太阳高度90°60°30°10°5°1°红光黄光282929303031363347348413绿光22 22 23 20 14 3蓝光13 12 11 7 4 0紫光8 7 5 4 1 0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不仅能量被减弱,而且其光谱成分也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