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双转移产业承接地产业承接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gional Economy

区域经济

232

2012年8月

广东双转移产业承接地产业承接能力分析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孙慧敏

摘 要:在广东双转移政策实施下,珠三角地区向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进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作为承接地的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的各个城市来说,只有不断提升自我的产业承接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产业转移带来的正向效应。本文的研究旨在建立一套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广东省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的12个市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关键词:产业转移 承接能力 因子分析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8(a)-232-032000年5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转移的决定》及8个配套文件,推出了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在产业转移方面,《决定》提出珠三角地区和广东欠发达地区共建产业转移园,在2008~2012年安排竞争性扶持资金500亿元,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转移。这对欠发达地区来说,无疑是一次极好的发展机遇。然而,产业转移事实上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政策实施得好,可以刺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反之,则可能带来不良的负面效应。欠发达地区作为承接方,能否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产业转移的正向效应,关键就在于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

因此,本文的研究旨在建立一套评价产业承接能力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广东省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的12个城市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进行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1 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产业承接能力统计分析

1.1 指标的选取

产业转移涉及移出方和承接方,因此,考察承接能力也必须从

移出方和承接方两个角度进行考虑。就移出方而言,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可能会考虑承接方是否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交通是否便利,是否有足够的市场潜力,其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等条件能否支撑所承接的产业等等;就承接方而言则需要对可以承接的产业进行选择,这就要求承接方要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人才知识储备,在承接产业以后,承接方则需要考虑自身是否有足够的劳动、资本和技术来支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考虑到指标的简洁性和敏感性,以及相关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了如下16个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X 1,人均GDP(万元)X 2,职工平均工资(万元)X 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X 4,

工业成本费用利用率X 5,农村剩余劳动力(万人)X 6,信息化发展指数X 7,

人均受教育年限X 8,公路密度(公里/百平方公里)X 9,邮局密度(所/百平方公里)X 10,城市化率%X 11,劳动生产率(万元/人)X 12,单

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X 13,

恩格尔系数X 14,可持续发展指数X15,R&D占GDP的比例X 16。1.2 东西两翼、北部山区产业承接能力分析1.2.1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以上16个指标的数据皆来自2011年的《广东统计年鉴》、《广东农村统计年鉴》和各市2011年的统计年鉴,以及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公报。统计方法上,本文运用SPSS和EXCEL对这些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和数据处理。

在因子分析的结果中,前4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且它们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1.348%,因此提取4个主成分即可较大程度

地反映以上16个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在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见

表1)中可以看到,在F1因子上,人均受教育年限X 8,

公路密度(公里/百平方公里)X 9,

邮局密度(所/百平方公里)X 10,城市化率%X 11,恩格尔系数X 14这几项指标有较大载荷,

主要反映的是承接地的基础设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可称之为产业吸引力因子;在F 2因子

上,人均GDP(万元)X 2,

职工平均工资(万元)X 3,信息化发展指数X 7,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X 13,

这几项指标有较大载荷,主要反映的是信息化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可称之为产业选择力

因子;在F 3因子上,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X 4,农村剩余劳动力(万人)X 6,

劳动生产率(万元/人)X 12这两项指标有较大载荷,主要反映的是生产发展能力和劳动力发展水平,可称之为产业支撑力因子;在F 4因子上,工业成本费用利用率X 5,可持续发展指数X 15这两项指标有较大载荷,主要反映的是技术水平和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可称之为产业发展力因子。指标1和16在纳入较大载荷的主成分时,对主成分的定义带来一定困难,考虑到这个指标在4个公因子上的载荷都比较小,因此在主成分定义和分析时,已删去这两个指标。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利用回归法,可以计算出12个城市在各个主成分上的得分。各个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的综合得分则可以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四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乘以各个因子得分,再进行求和便可求得。即:

F=0.3630F 1+0.2733F 2+0.2013F 3+0.1624F 4 由此计算出12个城市的各因子得分、综合得分和排名,并将结果列于表2。

1.2.2 各市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评价结果分析第一个因子是产业吸引力因子,它是产业承接能力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与承接地的基础设施水平、市场潜力等因素密切相关。在这个因子的得分上,排名靠前五位的分别是汕头、湛江、潮州、揭阳和茂名,除了汕尾排名靠后以外,粤东的其他三个城市都名列前五。这主要是因为广东实施双转移政策以来,粤东地区采取了跨越式的发展模式,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优化发展环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也恰恰是产业吸引力评价的主要方面,所以粤东地区的3个城市在这项指标上能够名列前茅。

第二个是产业选择力因子,产业选择力是指承接地政府在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基础上对产业转移项目进行认识、判断、筛选的能力。在产业选择力的得分上,欠发达地区中经济综合实力排名靠前的茂名、湛江、清远、汕头、韶关仍然排在前列,这些城市以较强的经济实力,带动了科学技术研究和信息系统开发,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这些优势使得它们能够在选择承接产业方面有更强的实力。

第三个因子是产业支撑力因子,产业支撑力是产业转移承接力建设的关键内容。较强的支撑力既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客观要求,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