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考试重点学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原理考试重点
1.人类的德育历程大体上经历了习俗性德育、古代德育和现代德育等几个阶段。
2.德育思想首先是一种关于德育的价值性哲学思考(理解)。德育思想基本上是前德育理论形态(准形态)。
3.价值澄清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因而将价值教育的重点从价值内容转移到澄清个人已有价值的过程上去。也就是说,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任务在帮助学生澄清他们自己的价值观而非将教师认可的价值观传授(或者灌输给学生)给学生。(精确)
4.道德在生活中的“存在”与道德的本质(判断)P65-68
5.德育的目的、任务只是人们对德育活动的一种主观期待和设定,属于“想要德育干什么?”的问题。德育的功能、实效客观效果和能量只是反映了“德育实际上干了什么?”的问题,而德育功能则须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么?”
6.德育的个体性功能: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与最高境界。规范往往表现为一种道德他律,社会理性则表现为一种自律。<真正的道德应该是自由的,而自由的道德发自“本心”而非“良心”。>(理解)
7.德育的教育性功能的实现实质上是整个教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掌握)
8.道德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与行动(理解)。意念性知识、符号性知识。
9.“新性善论”是现代德育理念的基础。儿童的道德学习是由内而外的。
10.道德教育对象的道德发展阶段可以作更为概括性的说明(或人的道德发展经历的阶段有哪几个):
道德发展可以概括为:“无律——他律——自律——自由”的过程。
无律阶段是指婴幼儿阶段儿童对许多道德规范尚无明确的认知和体验,所以其行为不具有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是指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权威去体认道德规范的发展阶段。
自律道德阶段是指儿童(青少年)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
道德发展的“自由”阶段是道德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一阶段,道德主体对道德的认知已经达到了所谓的“化境”,对自我与世界、绝对与相对、道德判断与决策等的对立统一的认识都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道德情感也具有“悲天悯人”的特点,具有一种彻底的人道主义的情怀;在道德行为上则是完全“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道德价值的“自然流泻”(就是具有中国古人所言的“圣贤气象”)(重点理解一下)
11.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应由的三个基本维度构成:道德素养、专业素养、教育素养。教育素养包括教育信念、教育观念、教育技能。
12.教育目的与德育目的之间有三重关系:1、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 2、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3、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13.德育目的作为一种对活动结果的期望与预设,应当具有以下几个规定性:1德育目的应具有价值性2德育目的应具有预见性3德育目的具有超越性4德育目的具有可能性
14.德育目的应该具有以下功能:首先德育目的有教育功能,表现为三点:1导向功能 2调控功能 3评价功能
15.理想的德育目的最终是提升人格,是应然的状态,现实的德育目的是在于养成现实生活所需要的基本德性。
16.何谓“品德”,国内的两大理论:①班华教授关于品德的“三维结构说”。班华认为,品德是由品德的心理形式维(道德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品德心理内容维(道德立场、观点等)、品德心理能力维(道德能力、策略)
17.道德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要形成由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所构成的个体的品德或“德性”。(填、精确)
18.德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品德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而德育目标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德育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一个具体德育活动的具体目标。德育目的是通过德育目标实现,大的方面(目的);德育目标有助于德育目的的实现,细化、分层次(目标)。
19.在当代社会,尽管由于历史与文化的不同导致了世界各国德育内容的千差万别,但是德育内容在发展的趋势上仍然有一些趋同,表现如下:1对“全球伦理”的确认。2对综合道德能力培养的共识。3道德教育内容结构上的共同理解。从构成角度看,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文明习惯、基本道德(美德)、公民道德、信仰道德四个层次。
20.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哪些属于基本的道德品质P170-171(选择)
21.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应当注意处理以下几种关系:1.爱“祖国”与爱“国家”(祖国是一个文化和历史的概念,而国家则是一个政治概念)2.“爱国”与“爱人类”3.爱国与改革开放4.爱国情感与爱国行动
22.活动课程实际上是道德教育最关键、最重要的课程形式。(精确掌握)
23.德育的隐性课程改造的重点或方向是隐性课程的优化而不是它的“显性化”。(精确掌握)德育的隐性课程直接影响存在的领域主要是学校课程、学校制度、校园文化。
24.信仰道德教育(好好看,大题)
“信仰道德”是一个来源于宗教道德理论的概念,所谓“信仰道德教育”是指以终极价值体系建立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在中国文化和体制之中,其主要内涵是:第一,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第二,要进行理想教育。
世界观是人对世界总体的看法,包括人对自身在世界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或者说它是人的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伦理观、审美观、科学观等的总和。
人生观也称人生价值观。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人生方面的表现,是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等方面的基本观点,主要回答怎么对待人生、度过人生和在实践中实现人生的价值问题。通俗地说就是人为什么活着,怎样做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等问题。人生观的具体内容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生死观等方面。
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实际上所要完成的是个体终极价值体系的建立。只有建立了这一体系,道德生活才可能有最后的依托。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实际是道德教育和道德生活的核心问题,是人们行为的出发点,也是道德教育必备的理性基础。
理想问题是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侧面。理想是人奋斗的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向往与追求。在学校德育中,理想教育的主要内涵是生活理想、事业(职业)理想、社会理想三个方面的教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