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和谐校园需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和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构建和谐校园需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和谐

大学生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影响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因素主要有自身、环境、网络等。构建和谐心理应注重修身,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加强网络文明与监管力度等。

标签:和谐校园心理和谐影响因素

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关注大学生心理和谐,对构建和谐校园尤为重要。

1 何为大学生心理和谐

心理和谐是以个体的心理健康为核心,以心理素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为标志,以个体心理素质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目的,是一种健康、协调、发展的心理。

2 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现状

2.1 个体存在自我认知偏差自卑与自负是大学生对现实自我的两种主要认知偏差。自卑主要表现为:①觉得自己技不如人;②怀疑自己的能力。总认为自己不行。敏感多疑,易情绪压抑,突出表现为缺乏勇气,优柔寡断。其次,自负或自傲,总认为别人不如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怀有不切实际的奢望,身心负荷过重,易遭受挫折。他们一旦遭受挫折,又会悲观失望,怀疑自己的能力,迅速倒向自卑。

2.2 学习生活存在困扰大学生常常因为在学习或生活中失利而焦虑,表现为心烦意乱、坐立不安、思维受阻等。严重者更会对一切失去情趣,导致心理不协调。另外,压抑也是大学生常见的困扰表现。往往是由挫折引起,是困扰无法得到宣泄而日积月累的结果。常表现为萎靡不振,缺乏朝气,没有活力,心情烦躁,与人交往缺少热情。长期的压抑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好的后果。

2.3 大学生个体意志较为薄弱意志是个体为达到目标而克服困难的能力。一个人如果意志薄弱,就会被消极情绪所控制,陷入不良习惯而不能自拔。常有的意志缺陷主要表现为惰性、缺乏恒心、胆怯软弱等。

3 影响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因素

3.1 大学生自身因素在校大学生的生活阅历浅,社会经验少,在校期间通常只会接触成功和荣誉,未能体会挫折,适应新环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有的同学可能会因为一点挫折就灰心,因考试失利而紧张和焦虑。在个体发展中存在迷茫、困惑;在专业、职业选择上存在犹疑、困惑。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正确地认识他人与社会,人际知觉、社会知觉能力差。譬如恋爱受挫导致心理失衡和言行过激;在人际交往中的不适与恐惧等等。另外,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存在贫困

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由于个体特殊的成长经历,可能存在心理适应能力较差,自我调节能力不高,是心理危机的潜在高发人群。此外,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时倾向于内部心理调节,求助于外部的很少。较低的心理调节能力难以应对大的突发性的应激事件,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和谐的重要因素。

3.2 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的因素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除了在校生活,也要和社会、家庭发生联系,社会、家庭、学校三者对大学生的个体影响也不容忽视。现在市场经济浪潮下的中国市场,用不正当手段获得利润的现象依然存在,诚信缺失问题普遍存在。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应给予及时有效的疏导。家庭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家庭的结构与生活质量指数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譬如单亲家庭、离异家庭中的大学生更有可能会出现心理失衡,如焦躁、敏感、多疑等。另外,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他的公平、民主、平等、和谐等对大学生心理平衡起直接的影响作用。

3.3 网络的影响现在高校校园周围辐射圈内,各式各样的网吧充斥着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网络的普及为信息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表现为:①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经常逃课上网。网上的虚拟空间实现了某些学生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拉大了与现实的距离,巨大的反差加剧了心理的失衡。②网络缺乏科学的规范与管理。学生在上网时往往沉溺于游戏、电影等网上不健康的内容,追求个人享乐的价值观侵袭着学生缺乏识别力、抵抗力的思想肌体。

4 构建大学生的心理和谐的方法

4.1 给学生设定合理的学习期望美国心理学家佛隆在1964年首先提出的期望理论。他认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在尚未实现时,表现为一种期望,这时目标反过来对个人的动机又是一种激发的力量,而这个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效价) 和期望概率(期望值)的乘积。

大学学习有别于高中学习,主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应该给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引导,促使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给学生以期望和期盼,用期望的力量来激发人的动机,促进校园的和谐。

4.2 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着眼全体、关注个性、人本出发、和谐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本性自然发挥作用是建设性的,是可以信赖的,人性是善的,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实现倾向,这种倾向不仅维持自己,更要增长和发展自己,要不懈地前进,我们要认识人性、发挥人性、发展人性。

在高校,更重要的是要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对于学生来说,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要求自主、要求發展的心理需要,尊重他们独立的人格特征,尊重他们的成长期的自身价值和思想情感,以此为基础做好各项工作。

4.3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和谐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广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满足学生自我成长的心理需要。支持学生成立心理社团,充分调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应设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应加强心理咨询个案记录与档案管理工作,坚持保密原则,按规定严格管理心理咨询记录和有关档案材料;应定期开展心理咨询个案的研讨与督导活动,不断提高心理咨询的专业水平;应经常开展团体辅导活动,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研究制订相应的团体辅导计划和实施方案,努力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健康发展。

4.4 加强校园网络监管工作网络只有规范有序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少或杜绝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首先,高校应重视网络道德教育,通过开设网络知识讲座的形式,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其次,建立健全校园网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行为。在高校拥有校园网的充分管理权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确保上网资料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政治性,保障信息安全,规范上网行为。

参考文献:

[1]和彦芬.大学生健全人格教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2]薛慧丽.构建和谐校园从心理健康开始[J].科技资讯.2005,(26).

[3]禹晓华.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培育[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