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第一章非智力因素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

第一章非智力因素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

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就提出非智力因素,此后为韦克斯勒所继承和发展。但是这一概念在西方并未引起多大反响。1943年,我国心理学家曹日昌提出“非智慧的心理特质”一词。1983年,燕国材在《光明日报》发表《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引起国内教育界广泛关注与重视。

一、非智力因素的基本性质

1、非智力因素的内涵:人的意向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系列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叫做非智力因素。

对意向活动的理解:人的一生中有两大任务,一是认识世界(了解与掌握事物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规律),一是改造世界(如何对待和处理外在事物)。认识世界的活动反映在心理上就表现为认识活动,如感知、表象、想向、思维、记忆、注意等。这些认识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会逐渐地形成一系列更稳定的心理特点,我们就把它们总称为智力因素。改造世界的活动反映在心理上就表现为意向活动,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这些意向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会逐步形成一系列稳定的心理特点,我们就把它们总称为非智力因素。

2、非智力因素的外延

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以外的众多心理因素,它蕴含在意向活动以及意向活动所凝聚的个性特征之中。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

具体的非智力因素:对狭义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分解,并根据它们对学习作用的大小、关系疏密程度,选取12

个基本心理因素构成具体的非智力因素,从动机中分解出来的有成就动机;从兴趣中分解出来的有求知欲望;从情感中分解出来的有学习热情、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从意志中分解出来的有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从性格中分解出来的有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

二、非智力因素的功能

1、非智力因素的特点:意向性、习得性、聚合性、波动性、积极性、适度性。与之对面的是认识性、遗传性、结构性、稳定性、无积极性、非适度性的6个特点就把智力因素的性质也反映了出来。

2、非智力因素的功能:动力功能、定向功能、引导功能、维持功能、调控功能、强化功能。

三、IN结合的学习理论

I(智力)N(非智力)。该理论由三个核心思想组成。归纳为一个目的、一条假设和一个公式。目的是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调动其主体积极性;假设是一般的说,智力水平差不多,非智力因素水平却差别很大;公式是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A=f(I.N)。(A是学习的成功)

IN结合论不只有三条核心思想,同时还有10对20个命题。分三个维度归纳如下。

区别维度,即从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两者的区别角度来考察,有3对6个命题。

第一对命题:智力属于认识活动范畴,有认识作用;非智力因素属于意向范畴,起意向作用。

第二对命题:智力没有积极性;非智力因素有积极性。

第三对命题:智力是比较稳定的;非智力因素的波动性却很大。

影响学习的维度,即从IN两者对学习的影响的角度来考察,有如下4对8个命题。

第一对命题:智力对学习起直接作用;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起间接作用。

第二对命题:智力是学习过程的心理结构;非智力因素是学习的心理条件。

第三对命题:智力是学习活动的执行——操作系统;非智力因素是动力——调控系统。

第四对命题:智力在学习中具体表现为“五会”;非智力因素具体表现为“五学”。

联系维度,即从IN两者的联系的角度来考察,有如下3对6个命题。

第一对命题:智力活动促进(退)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也促进(退)智力活动。

第二对命题:智力活动指导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主导智力活动。

第三对命题:智力可以转化、补充非智力因素的某些特征;非智力因素可以削弱、补偿智力的某些弱点。

四、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总的来说,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作用是间接的;非智力因素是学习过程的心理条件(影响学习的过程及其效果,单不是学习活动本身);智力是学习活动的执行——操作系统;非智力因素是动力——调控系统;智力在学习中具体表现为“五会”(会观察、会记忆、会想象、会思维、会注意。对应智力的五因素);非智力因素具体表现为“五学”(愿学、好学、乐学、勤学、自学。对应非智力的五因素)。

第二章动机与学习

一、动机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

1、动机的定义:动机是由内驱力或诱因激发个体指向某种活动目的而采取相应行为以获得一定效果的内部机制或内部力量。内驱力就是驱使个体活动的内部力量,它可以区分为三种:生理内驱力、心理内驱力和社会内驱力。诱因是引诱、诱发个体产生动机的一切外部因素(情境)。它也可以分为三种:理智诱因、情绪诱因和社会性诱因。目的指人们活动所追求的结果。一般可将其归结为三种:长期(远景)目的、中期(中景)目的、近期(近景)目的。行为是行动的表现和结果,是动机与目的、效果之间的中介,没有这个中介,则目的不能实现,效果不能取得。效果是目的实现的程度。其与动机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以行为为中介,通过并凭借行为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需要与动机的关系。需要总是有对象的,表现为对象的需求性与占用性的统一;它是个体内部的一种匮乏状态,要求得到满足,从而成为个体积极性与创造性的源泉。需要有三类: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不能把需要与动机混为一谈。需要是产生动机的基础,动机发过来又会激发出某种新的需要;需要与动机以内驱力为中介而相互制约。

德森定律)。学习者应该从实际出发,合理的调整期望,使其不要过高或过低,而要恰到好处;第七,动机迁移的规律。在学习中,学习者应当善于把学习此门学科的动机转移到学习彼门学科,甚至把参加某种活动的动机转移到某种学习活动中。

四、动机的品质与学习

动机在正确性、长远性、稳固性、有效性四个方面对学习有影响。

五、愿学的涵义、原则与方法

涵义:愿学是以学习动机为基础或手段的、一种动机与学习协调统一的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愿学以学习动机为基础和手段,它又是一种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动机与学习必须保持协调统一。

原则:认识与意向协调,意向与行动结合,动机与效果统一。

方法:目标学习法与计划学习法。

第三章兴趣与学习

一、兴趣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

1、兴趣的基本涵义

兴趣是对事物与活动的心理倾向,可以划分为兴趣(力求认识某种事物)与爱好(积极参与某种活动)两个层次。

兴趣具有内在趋向性与内在选择性两个特点,并有专心致志与愉快情绪两种心理状态相伴随。

2、兴趣的发展过程

兴趣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有趣是兴趣发展的初级水平,其特点是,随生随灭,为时短暂,并称为情境兴趣;乐趣是兴趣发展的中级水平,其特点是,基本定向,为时较长,可称为稳定兴趣;志趣是兴趣发展的高级水平,其特点是,积极自觉,终身不变,可称为志向兴趣。

3、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

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可归结为动力和定向两个方面。

二、好奇心、求知欲与认识兴趣

好奇心是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具有先天性和泛化性两个特点。好奇心是产生求知欲的基础,也是认识兴趣的先导。

求知欲是人们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欲望。它有四个特点,即后天性、探索性、专一性和情绪性。

认识兴趣指向于认知领域,是兴趣在力求更深入认识世界方面的表现,其特点为结构性与层次性。认识兴趣是由认识、情绪与意志三因素组成的一个完整结构。认识兴趣发展有三个层次的水平即初级水平(对新奇事物与有趣现象的直接兴趣)、中级水平(对事物和现象本质属性的兴趣)和高级水平(对事物和现象的因果关系、客观规律和基本原理的兴趣)。

从狭义的角度看,认识兴趣便是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学习自可事半功倍。具体说来: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兴趣可以作为学习的手段,即学习者采取各种激发直接兴趣的方式,以促使学习——认识活动的积极化;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