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品种田间试验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品种田间试验技术规范
篇一: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技术规范
4 肥料效应田间试验
主要包括大田作物肥料效应田间试验、蔬菜和果树作物田间试验。

4.1 大田作物肥料效应田间试验 4.1.1试验目的
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是获得各种作物最佳施肥品种、施肥比例、施肥数量、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的根本途径,也是筛选、验证土壤养分测试方法、建立施肥指标体系的基本环节。

通过田间试验,掌握各个施肥单元不同作物优化施肥数量,基、追肥分配比例,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不同作物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构建作物施肥模型,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设计提供依据。

4.1.2试验设计
肥料效应田间试验设计,取决于试验目的。

对于一般大田作物施肥量研究,本规范推荐采用“3414”方案设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根据研究目的选用“3414”完全实施方案、部分实施方案或其他试验方案。

4.1.2.1 “3414”完全实施方案
“3414”方案设计吸收了回归最优设计处理少、效率高的优点,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方案(表1)。

“3414”是指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

4个水平的含义: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当地推荐施肥量,1水平(指施肥不足)=2水平×0.5,
1
3水平(指过量施肥)=2水平×1.5。

如果需要研究有机肥料和中、微量元素肥料效应,可在此基础上增加处理。

表1 “3414”试验方案处理(推荐方案)试验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处理 N0P0K0 N0P2K2 N1P2K2 N2P0K2 N2P1K2 N2P2K2 N2P3K2 N2P2K0 N2P2K1 N2P2K3 N3P2K2 N1P1K2 N1P2K1 N2P1K1
N 0 0 1 2 2 2 2 2 2 2 3 1 1 2
P 0 2 2 0 1 2 3 2 2 2 2 1 2 1
K 0 2 2 2 2 2 2 0 1 3 2 2 1 1
该方案可应用14个处理进行氮、磷、钾三元二次效应方程拟合,还可分别进行氮、磷、钾中任意二元或一元效应方程拟合。

例如:进行氮、磷二元效应方程拟合时,可选用处理2~7、11、12,求得在以K2水平为基础的氮、磷二元二次效应方程;选用处理2、3、
2
6、11可求得在P2K2水平为基础的氮肥效应方程;选用处理4、5、6、7可求得在N2K2水平为基础的磷肥效应方程;选用处理6、8、9、10可求得在N2P2水平为基础的钾肥效应方程。

此外,通过处理1,可以获得基础地力产量,即空白区产量。

其具体操作参照有关试验设计与统计技术资料。

4.1.2.2 “3414”部分实施方案
试验氮、磷、钾某一个或两个养分的效应,或因其它原因无法实施“3414”完全实施方案,可在“3414”方案中选择相关处理,即“3414”的部分实施方案。

这样既保持了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试验总体设计的完整性,又考虑到不同区域土壤养分特点和不同试验目的要求,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如有些区域重点要试验氮、磷效果,可在K2做肥底的基础上进行氮、磷二元肥料效应试验,但应设置3次重复。

具体处理及其与“3414”方案处理编号对应列于表2。

表2 氮、磷二元二次肥料试验设计与“3414”方案处理编号对应表
“3414”
处理编号方案处理
编号
1 2 3 4 5
处理 N P K
1 2 3 4 5
N0P0K0 N0P2K2 N1P2K2 N2P0K2 N2P1K2
3
0 0 1 2 2
0 2 2 0 1
0 2 2 2 2
6 7 8 9
6 7 11 12
N2P2K2 N2P3K2 N3P2K2 N1P1K2
2 2
3 1
2 3 2 1
2 2 2 2
上述方案也可分别建立氮、磷一元效应方程。

在肥料试验中,为了取得土壤养分供应量、作物吸收养分量、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等参数,一般把试验设计为5个处理:空白对照(CK)、无氮区(PK)、无磷区(NK)、无钾区(NP)和氮、磷、钾区(NPK)。

这5个处理分别是“3414”完全实施方案中的处理1、2、4、8和6(表3)。

如要获得有机肥料的效应,可增加有机肥处理区(M);试验某种中(微)量元素的效应,在NPK基础上,进行加与不加该中(微)量元素处理的比较。

试验要求测试土壤养分和植株养分含量,进行考种和计产。

试验设计中,氮、磷、钾、有机肥等用量应接近肥料效应函数计算的最高产量施肥量或用其他方法推荐的合理用量。

表3 常规5处理试验设计与“3414”方案处理编号对应表
“3414”
处理编号方案处理
编号
空白对照无氮区无磷区无钾区
处理 N P K
1 2 4 8
N0P0K0 N0P2K2 N2P0K2 N2P2K0
4
0 0 2 2
0 2 0 2
0 2 2 0
氮磷钾区 6 N2P2K2 2 2 2
4.1.2.3 其它试验方案
各地可以结合几年来的“3414”试验结果,布置单因素多水平高产高效肥料运筹试验,为农业高产高效提供科学施肥配方。

对于丘陵山区、黄土高原区可根据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和技术推广水平,进行肥料梯度试验、配比试验、肥料运筹试验和施肥方法试验及相应的验证试验。

4.1.3试验实施 4.1.3.1 试验地选择
试验地应选择平坦、整齐、肥力均匀,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肥力水平的地块;坡地应选择坡度平缓、肥力差异较小的田块;试验地应避开道路、堆肥场所及院、林遮荫阳光不充足等特殊地块。

同一田块不能连续布置试验。

4.1.3.2 试验作物品种选择
本规范中大田作物是指大田中种植的粮食、油菜、棉花、大豆等作物,田间试验应选择当地主栽的大田作物品种或拟推广品种。

4.1.3.3 试验准备
整地、设置保护行、试验地区划;小区应单灌单排,避免串灌串排;试验前采集土壤样品;依测试项目不同,分别制备新鲜或风干土样。

4.1.3.4 试验重复与小区排列
为保证试验精度,减少人为因素、土壤肥力和气候因素的影响,田间试验一般设3~4个重复(或区组)。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区组内土
5
篇二:水稻肥效田间试验总结
水稻肥效田间试验总结
1 试验目的
通过田间试验,掌握各个施肥单元不同作物优化施肥量,基、追肥分配比例,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量、农作物需肥参数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为建立水稻平衡施肥专家系统和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地选在米泉市长山子镇土窑子村,占地面积1.17(667m2),多年连作水稻,供试土壤类型青泥水稻土,质地中壤,肥力中等。

有机质含量43.3g/kg,全氮
2.05g/kg,磷解氮68mg/kg,速效磷14.1mg/kg,速效钾
100mg/kg,PH值8.0。

2.2试验材料供试作物水稻,品种秋田39。

供试肥料为尿素(含N46%)、三料磷肥(含P2O546%)和硫酸钾(含K2033%)。

2.3试验设计与方法试验设氮、磷、钾3个因素,各因素有4个水平,14个处理,随机排列,小区面积为28m2(宽4m×长7m)。

试验田田间管理与大田一致。

四水平(0水平为空白,2水平为当地估计最佳施肥量,1水平为2水平的一
半,3水平为2水平的1.5倍),其中N、P、K的2水平分别为16.1kg/667m2、11.5kg/667m2、2.5kg/667m2。

2.4试验实施
2006年4月8日播种,方式为中棚旱育秧,4月27日整地、开渠、打埂子、放水进行耙地,5月10日用地膜处理埂子防止各小区串水。

5月11日施肥(试验中的N肥尿素1/3作基肥,2/3作追肥,三料磷肥和钾肥硫酸钾全部作基肥)然后人工耙地,5月14日人工插秧,行距和株距为30cm×12cm,全生育期追肥4次,人工除草3次,晒田一次。

3 结果分析
3.1不同处理生育期调查
通过缓秧情况调查,发现处理5、7、9(氮肥二水平组合)生长最好;插秧后14天调查发现处理5、7、9分蘖速度最快,处理3、4、6、8、10、11、13次之,处理1、2(无肥区和缺氮区)、12、14最慢。

3.2不同处理产量构成从表1可看出,各处理间水稻产量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5、7、11、14、6、9、4、10、8、3、13、12、1、2,氮、钾最佳施肥量范围内产量最高。

3.3获得的相关参数
3.3.1地力贡献率:地力产量=533.4kg/740.5kg=72%
3.3.2相对产量N为69.8%、P为97.3%、K为88.8%,该试验地氮肥相对产量属于缺范围,肥效氮>钾>磷。

3.3.3肥料利用率:
氮肥利用率%=(施肥区水稻吸收氮量-缺氮区水稻吸收氮
量)÷(氮肥施用量×氮肥养分含量)=33.4%
磷肥利用率%=(施肥区水稻吸收磷量-缺磷区水稻吸收磷
量)÷(磷肥施用量×磷肥养分含量)=1.3%
钾肥利用率%=(施肥区水稻吸收钾量-缺钾区水稻吸收钾
量)÷(钾肥施用量×钾肥养分含量)=111.3%
3.3.4试验数据经回归分析得出水稻施肥效应方程:
Y=531.2+23.IN-7.38P+21.35K-0.48NP+0.06NK-20.83PK-
0.27N20.96P2+4.6K2,R=0.9817,说明方程与试验数据相关性较好,可以利用此方程计算施肥量。

回归方程检验F值极显著。

最佳施肥量:N20.648kg/667m2、P2O517.217kg/667m2、K202.83kg/667m2,最佳施肥量产量772kg/667m2。

该试验田属中肥力水平,土壤氮肥较缺、磷肥和钾肥处中等水平。

4 结论
4.1在米泉市水稻生产中,氮肥是控制产量的首要因子,今后施肥中应适当减少磷肥比例。

4.2在中等肥力的土壤中氮肥用量一般为15kg/667m2,磷肥6.9kg/667m2,钾肥1.65kg/667m2。

4.3肥力低的土壤中氮肥用量一般为13.8~16.1kg/667m2,磷肥9.2kg/667m2,钾肥2.48kg/667m2。

4.4氮肥用量一般不应大于16.1kg/667m2,配合使用
1.5~2kg钾肥对激活土壤钾素作用明显。

2007年五华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水稻“3414”田间肥效试验总结
我县是2007年测土配方施肥新建项目县,按照项目的要求,今年我县在河东镇东溪村、太和村、宝瑞村、水寨镇罗湖村、安流青江村、横陂老楼村、江南村、叶湖村、转水镇枫林村、华城镇城东村等10个地方进行了10个“3414”田间肥效试验和中区校正试验。

目的是进一步摸清我县不同区域,不同土属、不同地力之间水稻作物对N、P、K三要素的施肥效应,以便校正配方,制定适合我县各类水稻土的理想施肥配方,推进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深入开展。

现将我县07年开展的“3414”田间肥效试验综合总结如下:
一、试验概况
1、供试田块的选择:我们按照试验要求选择平坦、整齐、肥力均匀,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肥力水平的田块作为试验田块;肥力状况包
括高、中、低三种类型,其中河东镇东溪村和水寨镇罗湖村属高肥力田块,河东镇太和村和横陂镇叶湖村属低肥力田块,其他属中等肥力田块。

2、施肥方案设计:我们严格按照省土肥总站制定的试验方案组织实施,在调查群众习惯施肥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地力状况和500公斤水稻的理论需肥量,设计出我县最佳施肥量(即2施肥水平),亩施纯养分N 11、P2O5 5.5、K2O 11公斤。

据此“二水平”计算出其它各处理施肥的实物量。

各处理施用基肥、追肥的时间和数量详见表五。

3、试区田间设置:按照省实施要求认真做好各处理的田间设计,即每个小区面积20平方米,每个中区面积0.2亩(其中空白区0.1亩)。

同时按要求筑好小田埂,并用薄膜包裹防渗漏,以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性。

4、栽培管理措施:统一播植规格(6×7寸),统一拉线插植,插植苗数控制在2—3苗左右,统一时间进行施肥料。

同时,在中耕除草、除虫防病、排水露晒田等田间管理方面,尽量采用相同的措施。

让各处理在试验条件和环境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以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5、取样、考种、收割情况:严格按照水稻“3414”试验方案进行取样、收割、和室内考种。

各试验区实割产量和考种分析数据综合汇总表。

二、试验分析
(一)增产方面
篇三:2011年玉林市福绵区水稻“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
2011年玉林市福绵区水稻“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
摘要 2011年玉林市福绵区水稻“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根据福绵区农业生产实际,施用纯氮10 kg/667
m2、五氧化二磷3.50 kg/667 m2、氧化钾8 kg/667 m2比较合理。

因此,生产上建议对水稻作物的施肥量为:纯氮10 kg/667 m2、五氧化二磷3.50 kg/667 m2、氧化钾8 kg/667 m2。

关键词水稻;“3414”试验;肥料效应;产量;产投比;广西玉林;福绵区;2011年
按照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技术规范》和《广西壮族自治区“3414”肥效田间试验总体方案》要求,2011年3月20日至7月22日在福绵区石和镇长发村进行水稻作物“3414”肥效试验[1]。

田间肥效试验是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也是获得作物最佳施肥量和建立施肥指标体系的基本环节,通过田间
试验,进一步研究当地水稻作物的最佳施肥量,以及如何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为科学指导施肥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设在石和镇长发村一农户承包的肥力中等的田块;试验前,取15 cm耕作层混合土壤样品送检,现在暂未得到土壤检测结果。

供试水稻品种为特优玉1号。

供试肥料为:氮肥(广西河池产尿素,含N 46%)、钾(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水稻品种田间试验技术规范)肥(加拿大产氯化钾,含K2O 60%)、磷肥(广西柳州鹿寨产钙镁磷肥,含P2O5 17%)。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3414”设计[2-3],设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其中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当地最佳施肥量,1水平=2水平×0.5,3水平=2水平×1.5(过量施肥)。

共14个处理,不设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田埂用农膜覆盖,小区间设1条30 cm宽的排灌水沟。

小区面积为20 m2(5 m×4 m)。

2水平施肥量: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分别为10、3.50、8 kg/667 m2,具体试验设计及施肥量见表1。

各处理施肥方法上,按照氮肥30%作基肥、40%作分蘖肥、20%作幼穗分化肥、10%作齐穗肥;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50%作基肥、50%作分蘖肥。

1.3 试验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