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乙型病毒性肝炎后为何会出现黄疸表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乙型病毒性肝炎后为何会出现黄疸表现?作者:田丽艳
来源:《肝博士》 2013年第4期
田丽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乙型病毒性肝炎即人们常说的“乙肝”,是我国最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

提到乙肝,人们
常常会想到传染性、转氨酶升高等,而且大部分患者会把转氨酶的高低作为衡量疾病严重程度
的最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

但是,事实上,乙肝对肝脏的影响决不仅仅限于转氨酶,也不
能仅凭转氨酶的高低来评判肝脏疾病的严重性。

今天我们所提到的黄疸,就是反映肝脏损伤的
另一重要临床表现。

那么,什么是黄疸?为什么有些乙肝患者会出现黄疸呢?这要从胆红素的
代谢讲起。

黄疸是胆红素升高所致
黄疸是一种由于血液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正常血液中
胆红素浓度不超过1mg/dl(17.1μmol/l),当血液的胆红素浓度超过17.1μmol/l时,我们
就称之为黄疸,但是,在胆红素浓度处于17.1~34.2μmol/l时,皮肤黏膜及巩膜的黄染不明
显,这种情况称之为“隐性黄疸”。

当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可以观察到皮肤巩膜黄染,胆红素浓度越
高,皮肤、巩膜的黄染越明显,重度黄疸时甚至可能出现皮肤黑绿色。

此外,根据引起黄疸的
原因不同,患者还可能会有尿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甚至呈白陶土色、皮肤瘙痒等,也可以伴
有乏力、胃口差、腰背酸痛等表现。

那么,血液中的胆红素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有些乙肝患者的胆红素浓度会升高呢?血液
中80%~85%的胆红素是由成熟红细胞衰老死亡后分解而来。

另有15%~20%的胆红素来源于骨髓
中未成熟红细胞的血红蛋白(无效造血),及肝内游离的血红素、含血红素的蛋白质(包括肌红蛋
白、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P450等),这些物质产生的胆红素称之为旁路性胆红
素。

从血红蛋白分解来的胆红素(亦包括旁路性胆红素)称之为非结合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素迅
速与血清白蛋白结合,形成非结合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再经血循环运输至肝脏,在肝脏中,
非结合胆红素经过一系列的代谢过程,形成结合胆红素(主要为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

结合
胆红素在肝脏内排泌入毛细胆管、细胆管、胆管并最终排入肠道,在肠道中形成尿胆原,大部
分随粪便排出,称为粪胆原;小部分由回肠下段或结肠重吸收,通过门静脉血回到肝,转变为
胆红素,或未经转变再随胆汁排入肠内,从肠道重吸收的尿胆原,部分进入体循环,经肾排出。

非结合胆红素不溶于水,不能从肾小球滤出,故尿液中不含有非结合胆红素。

正常情况下,
胆红素的形成及排泄过程处于平衡状态,在病理情况下,胆红素产生过多超过肝脏处理能力或
肝脏损伤或胆红素排泄障碍时,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即出现皮肤巩膜黄染。

黄疸意味着病情加重
乙肝时,由于乙肝病毒的作用及免疫损伤,肝细胞不同程度受损,若肝细胞损伤轻微,对
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功能没有严重影响时,血液胆红素水平一般维持在正常水平;当肝
细胞受损严重时,肝细胞大量变性、坏死,致使肝细胞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发生障碍,
故血清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而部分未受损的肝细胞仍能继续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
使其转变为结合胆红素,但其中一部分结合胆红素未能排泌于毛细胆管中,而是经坏死的肝细
胞间隙反流入肝淋巴液与血液中,或因肝细胞变性、肿胀、汇管区炎性病变以及毛细胆管、小
胆管内胆栓形成,使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受阻,结果造成结合胆红素经小胆管溢出(小胆管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与血液,最终均导致血清中结合胆红素浓度也增高而出现黄疸。

因此,乙肝患者的黄疸多表现为血液非结合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均升高,我们称之为“肝
细胞性黄疸”。

随着肝脏损伤的加重,血液胆红素水平也继续升高。

因此,对于乙肝患者而言,黄疸很可能意味着病情加重,黄疸加深与肝细胞坏死程度相平行。

而在肝脏损伤减轻后,黄疸
程度也常随之减轻。

综上,乙肝患者的黄疸是肝细胞损伤、胆红素处理能力降低的表现,因此,乙肝患者更应
该关注自己的血液胆红素水平,尤其是原来无黄疸而出现了黄疸或黄疸加重时,说明病情加重,需要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