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文化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投标书(完成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名称中国海洋文化重论问题研究

三、课题设计论证

表4.研究状况和选题价值

填写参考提示:1. 国外有关本课题所涉主题和容研究状况的学术史梳理或综述。2.对已有相关代表性成果及观点做出科学、客观、切实的分析评价,说明可进一步探讨、发展或突破的空间,具体阐明本选题相对于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本项重点填写)。

一、国外有关本课题所涉主题和容研究状况的学术史梳理或综述

1978年,宋正海等发表《中国传统海洋学史的形成与发展》一文,否定了黑格尔关于中国没有海洋文化的论断,开启了中国海洋文化研究大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桢主编《海洋与中国》《海洋中国与世界》丛书,强化了国人海洋意识,引起人们对海洋文化的关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启蒙阶段,研究重点在于解决“有无”问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启动阶段。九十年代初,瓯初、丁希凌等最早勾勒出中国海洋文化理论架构、涵等,启动了中国海洋文化专业研究。1997年瓯初主编《岭峤春秋:海洋文化论集》和1999年创刊的《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相继问世,前者收录了《海洋文化理论构架散论》等具有启发意义的专论,后者分别从理论、史实、文本、民俗、应用与海外六个方面对中国海洋文化进行全面研究,并将海洋文化的“理论”研究列为首要栏目。这标志着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由“有无”转向了“如何”的思考。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海洋文化研究驶入正轨。沿海各省、市和海洋类院校纷纷成立相关研究机构进行专业化与职业化研究,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二十一世纪最初十年,中国海洋文化研究对象明确,容丰富,成果显著,研究人数多、阶层广,自觉意识增强。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经历了启蒙阶段、启动阶段和发展阶段,在本质与本体论、目的与功能论、传播与交流和发展与建设方面取得进展。

(一)中国海洋文化本质与本体研究

中国海洋文化的本质与本体论研究,就是对其进行概念界定、特征分析、容概括和涵揭示。具体来说,中国海洋文化的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主要有以下观点:宋正海论证了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农业性和中国海洋文化中的大陆因子,这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客观特征。徐杰舜从广义文化定义出发,将海洋文化界定为“受海洋影响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阐述了海洋文化的外向性、开放性、冒险性、崇商性和多元性特征,这道出了中国海洋文化

与世界海洋文化的共性。徐晓望指出海洋文化囊括一切人类涉及海洋活动的文化,并强调了海洋文化主题的时代性,已经意识到海洋文化特征的相对性和流动性。以上学者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全面描述了中国传统海洋文化概念的涵与特征,随着研究深入,还会诞生更多的原创性认识与理念。

王学渊指出海洋文化所具有的“大气”、“创新”与“包容”特征,表明海洋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许维安运用计算机术语将海洋文化分为软件(海洋意识、海洋观念等)和硬件(海洋设施、海洋组织)两个系统。徐杰舜将海洋文化分为物态、制度、行为和心态四种具体形态,并叙述了每种形态海洋文化的具体容。中国海洋文化容与涵研究是最为基本的问题,研究人员关注较多,取得的成果也较多,基本上勾勒出其全部容和基本涵。

(二)中国海洋文化的目的与功能研究

中国海洋文化的研究目的与功能论,指系统阐释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目的与要求,分析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探讨中国海洋文化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深刻影响和互动关系。光熙指出海洋是中国古代宇宙论的构成要素、海潮现象丰富了中国古代辩证法和气本论、海洋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命题方式等观点,从实证角度论证了中国海洋文化对中华文明的深刻影响。上述研究强调了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世界意义和历史意义、

增强国民海洋意识,是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目标之一。顾峰指出海洋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容及当前我国海洋意识教育的问题与对策。这些研究表明了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意识形态功能。

(三)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播交流与海洋区域文化研究

海洋区域或海洋文化圈研究主要对海洋区域文化特征、类型与建设的思考与关注,它是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中观层次”,是中国海洋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前提,它既不同于微观的具体的某一城市海洋文化研究,也不同于宏观的中国海洋文化或世界海洋文化的整体关照。许维安认为在发展海洋区域经济的背景下,应重视海洋区域文化研究,提出海洋区域文化建设要突出特色,处理好各种文化关系。桂春从海洋地理视角探讨了海洋文化的地域性及其表现,强调了海洋文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其博士论文,桂春从人海关系视角探讨海洋区域问题,提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概念,论述了人海关系协调发展的方法。

中国海洋文化传播与交流研究与海上丝路和海上贸易研究结合在一起的,处于史实整理与挖掘阶段,还没有进入到理论式的生成与总结层面。常任侠是较早研究中国海洋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学者,他的著述勾勒了古代中国与各国海上交通与海洋文化情况。

(四)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研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海洋家罗钰如、海洋经济学家海峰、金森、鹿守本等提出“海洋发展战略”概念。九十年代初,金森系统探讨了我国现代海洋开发战略、政策、规划等问题。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惠生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太平洋发展战略,二十一世纪初海清提出了我国东亚地区海洋发展战略。

外国海洋发展战略研究也是中国海洋文化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学者们希望通过研究外国海洋发展战略为我国海洋发展战略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总结。洪滨等学者向国介绍国21世纪海洋发展战略目标与措施。王新龙介绍了印度海洋发展战略思想、举措及其对中国的种种影响。此外,中国海洋文化还在海洋文化学、海洋文学、海洋社会学、海洋民俗学与海洋管理学等学科化建设等方面取得进展。这些学科的概念明确,涵丰富,已初步具备了学科理论体系轮廓。中国海洋文化应用理论研究在海洋文化产业、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海洋遗产挖掘与整理等方面已取得可观成果。

二、对已有相关代表性成果及观点做出科学、客观、切实的分析评价,说明可进一步探讨、发展或突破的空间,具体阐明本选题相对于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从前面对研究状况的梳理中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中国海洋文化进行了很多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研究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帮助,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是,从前面的叙述中也可以看出,尽管中国海洋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很多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空间。这些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度的理论研究仍有待加强。虽然前面研究成果中有涉及中国海洋文化理论的研究,但显然不够深入。如在前述的关于海洋文化研究的目的与功能论中,虽然学者们进行了很好的讨论,但对于海洋文化对中国文明的宏观与微观影响仍缺乏系统的整合,缺少理论性提升;在中国海洋文化的区域理论研究中,虽然有不少著述论及不同区域(或海域)的具体海洋文化容,甚至做出了一定的归纳,但同样也缺少高度的理论概括和提升。如何对中国海洋文化一些重大而基本的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值得深入研究,如中国海洋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中国海洋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文化形态、中国海洋文化的空间分布理论与海洋文化圈理论、基于中国海洋文化的中国海洋战略理论、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的相关理论等,都是这一领域研究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第二,在相关容研究中,时有比较片面理解的现象出现,相对全面的研究显得有些不足。如对中国海洋文化圈的相关研究中,大多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一区域围进行微观讨论,或者仅仅局限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而这远远不能满足中国海洋文化圈与海洋文化交流的宏丰涵。这是今后研究中应加以重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