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概论-文化遗产学院-西北大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古学概论
一、课程名称:考古学概论
二、课程类型:学科平台课程
三、适用对象: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及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一年级
四、计划课时:40学时
五、学分:2学分
六、任课教师:钱耀鹏、翟霖林、豆海峰、王振
七、课程简介:
《考古学概论》是考古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

教学目的主要在于:系统了解考古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学科历史、研究内容与基本方法及考古遗产的价值等,并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以促进专业教育水平和质量。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2课时)
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二、考古学的定义
三、考古学研究的范围
四、考古学的研究目标
教学形式:讲授
要点:考古学定义、考古学研究目标
第二节考古学的研究对象(2课时)
一、实物遗存的基本概念
二、实物遗存的基本特征
三、实物遗存的认知特点
四、实物遗存的分类与命名
教学形式:讲授
要点:遗存、遗物、遗迹、遗址、考古学文化、考古遗存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考古学学科体系与性质(2课时)
一、考古学的基本结构
二、考古学的学科体系
三、考古学的学科性质
教学形式:讲授
要点:考古学分支、中程理论、考古学学科性质
第四节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课时)
一、考古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
二、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三、现代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教学形式:讲授
要点:考古学与历史学关系、考古学与人类学关系、科技分析鉴定技术
第二章考古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萌芽与形成阶段(2课时)
一、古物学的兴起与发展
二、近代科学发展
三、近代考古学的形成
教学形式:讲授
要点:古物学、温克尔曼《古代美术史》、汤姆森三期说
第二节编年与文化研究阶段(2课时)
一、分类与编年研究
二、文化差异与文化谱系
教学形式:讲授
要点: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考古学文化
第三节思辨与阐释阶段(1课时)
一、“新考古学”的思辨与挑战
二、当代考古学主要流派
三、田野考古工作进展
四、考古遗产保护的加强
教学形式:讲授
要点:新考古学、中程理论、后过程考古学、认知考古学
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1课时)
一、传统金石学阶段
二、理论传入与初步发展
三、超前式发展阶段
四、成熟与转型阶段
教学形式:讲授
要点:金石学、考古学理论传入、后冈三叠层、区系类型
第三章考古资料的获取
第一节形成过程与存在形式(2课时)
一、考古遗存的类别
二、考古遗存的形成过程
三、考古遗存的存在环境
四、考古遗存的存在形式
教学形式:讲授
要点:人工遗存、自然遗存、微遗存、考古遗存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田野考古调查与勘探(2课时)
一、考古调查类别
二、考古调查方法
三、调查资料的收集
四、调查资料的记录
教学形式:讲授
要点:考古调查、区域系统调查、调查资料的记录
第三节田野考古发掘(2课时)
一、前期准备与发掘规划
二、考古发掘过程控制
三、资料收集与记录
四、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
教学形式:讲授
要点:发掘规划、探方编号、探方发掘、遗迹发掘、遗物收集与记录
第四节考古资料整理与发布(2课时)
一、整理目标与要求
二、遗物的整理
三、遗迹的整理
四、考古资料的发布
教学形式:讲授
要点:遗物的整理、遗迹的整理、考古报告的体例
第四章考古资料的分析
第一节考古年代学分析(2课时)
一、相对年代及其断定方法
二、绝对年代及其断定方法
三、相对年代与绝对年代的关系
教学形式:讲授
要点:相对年代、绝对年代、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放射性碳素断代方法
第二节人工遗存分析(2课时)
一、人工遗物分析
二、人工遗迹分析
三、共时性组合关系分析
四、堆积特点与埋藏过程分析
教学形式:讲授
要点:人工遗物分析、遗迹的营建与使用、堆积特点、堆积埋藏过程、堆积形成原因
第三节自然遗存分析(1课时)
一、人类遗骸分析
二、动物遗存分析
三、植物遗存分析
四、其他自然遗存分析
教学形式:讲授
要点:人类遗骸分析、骨骼异常现象、动物遗存分析方法、植物遗存分析方法
第四节考古学文化分析(2课时)
一、考古学文化的划分原则
二、考古学文化的基本结构
三、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
四、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变
教学形式:讲授
要点: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文化划分原则、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变
第五章考古资料的阐释
第一节环境考古与人地关系(1课时)
一、环境考古学方法
二、古代环境的重建
三、环境资源的利用
四、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
教学形式:讲授
要点:环境考古、环境资源的利用、人地关系
第二节经济技术与生存方式(2课时)
一、生存需求与资源开发
二、自然经济方式
三、生产经济方式
四、产品交换与贸易流通
教学形式:讲授
要点:资源开发、自然经济方式、生产经济方式
第三节聚落考古与社会形态(2课时)
一、聚落考古学方法
二、聚落布局及其类型
三、聚落及其相互关系
四、聚落结构与社会形态
教学形式:讲授
要点:聚落、聚落考古学、聚落结构与社会形态
第四节认知考古与意识形态(1课时)
一、认知考古与意识形态
二、认知考古学探索
三、埋葬现象与意识形态
四、意识形态与历史发展
教学形式:讲授
要点:认知考古、埋葬方式、灵魂观念、意识形态
第六章考古遗产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考古遗产的科学价值(1课时)
一、考古遗产的历史价值
二、人类的起源与发展
三、史前文化与历史发展
教学形式:讲授
要点:考古遗产、人类起源、史前文化与历史发展
第二节考古遗产的社会价值(1课时)
一、考古遗产的社会价值
二、遗产保护与价值传承
三、价值实现与公共考古学
教学形式:讲授
要点:考古遗产、价值实现方式、公共考古学
建议阅读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2]俞伟超:《什么是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3]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

[4](英)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
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年。

[5](美)罗伯特•沙雷尔、温迪•阿什莫尔著,余西云等译:《发现我们的过
去:考古学》,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6]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

[7]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
年。

[8]杨建华:《外国考古学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

[9]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985—1949)》,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1997年。

[10]张光直、李光馍编:《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夏鼐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

[12]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7年。

[13]裴文中:《裴文中史前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

[14]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1986年。

[15]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16]张忠培:《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17]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

[18]徐苹芳:《中国历史考古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19]陈淳:《考古学理论》,复旦大学出出版社,2004年。

[20]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文物出版社,2009年。

[21]冯恩学主编:《田野考古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

[22][英]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主编:《考古学:关键概念》,陈胜前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23][美]路易斯·宾福德:《追寻人类的过去一解释考古材料》,陈胜前译,
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24][加拿大]布鲁斯・CG.特里格:《考古学思想史》(第2版),陈淳译,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2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的方法与应用》,文物出版社,
2012年。

[26]李文杰:《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年。

[27]高星、沈辰主编:《石器微痕分析的考古学实验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
年。

[28]朱风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

[29]白云翔:《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

[30]朱泓:《体质人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1]夏正楷:《环境考古学——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32]刘东生等:《黄土与环境》,科学出版社,1985年。

[33][澳]M.A.J. Williams等:《第四纪环境》,刘东生等编译,科学出版社,1997
年。

[34]刘长江、靳桂云、孔昭宸:《植物考古:种子果实研究》,科学出版社,
2008年。

[35]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36]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2004年。

[37]拱玉书、颜海英、葛英会:《苏美尔、埃及及中国古文字比较研究》,科
学出版社,2009年。

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适量阅读一些课外书目,至少完成一篇读书报告(不少于2000字)。

在观摩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至少完成一篇观摩实践心得与收获(1500字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