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旺防治稻飞虱药效试验初报
10%醚菊酯悬浮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10%醚菊酯悬浮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https://img.taocdn.com/s3/m/60a1973ab4daa58da0114a9d.png)
10%醚菊酯悬浮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摘要10%醚菊酯悬浮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醚菊酯悬浮剂1 200~1 500 mL/hm2对以白背飞虱、灰飞虱为主的稻飞虱有较好的控制作用,防效一般在80%~85%,但较对照药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0 g/hm2防效一般差5~10个百分点。
关键词10%醚菊酯悬浮剂;稻飞虱;防效为明确10%醚菊酯悬浮剂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对10%醚菊酯悬浮剂进行了田间药效示范,现将示范结果小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试验设在兴化市临城一承包户水稻田中,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土壤种类为乌黏土,土壤肥力中上等,田间持水量30%左右,地下水层深度1 m左右。
供试药剂有:10%醚菊酯悬浮剂(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江苏克胜集团)。
示范水稻品种为宁粳5号,防治对象为水稻白背飞虱、灰飞虱和少量褐飞虱。
1.2 试验设计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10%醚菊酯悬浮剂1 200、1 500 mL/hm2,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0 g/hm2及空白对照(CK),小区面积134 m2。
1.3 试验实施当茬种植方式为机插稻,6月15日施基肥:施纯N 150 kg/hm2、P2O5 120 kg/hm2、K2O 150 kg/hm2、硅肥150 kg/hm2,6月21日移栽,6月26日施分蘖肥纯N 67.5 kg/hm2,7月20日施促花肥纯N 90 kg/hm2,8月5日施保花肥纯N 79.5 kg/hm2。
由于该田移栽后用除草剂封杀,基本无杂草和藻类发生。
用药时,田间白背飞虱、灰飞虱分布均匀,各占1/2,基数较高(百穴混合虫量3 000头左右),虫龄以1~2龄为主[1-2]。
7月23日用药,用药时水稻处于分蘖盛期,用药前后天气晴好,平均气温在29.4 ℃左右。
施药时,采取二次稀释法,按剂量对水450 kg/hm2均匀喷雾,施药器械为工农-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喷孔直径1.3 mm,喷雾时对准稻株的基部用药,用药时稻田有浅水层,并保水3 d [3-4]。
稻飞虱药剂筛选试验简报
![稻飞虱药剂筛选试验简报](https://img.taocdn.com/s3/m/10874f83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42.png)
上海农业科技王蒔,等:稻飞虱药剂筛选试验简报2021 ⑶:103-104•植物保护•稻飞虱药剂筛选试验简报王割易峰2张平3**收稿日期:2020 12 17*为通信作者(1上海光明长江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上海 202078;2光明米业(集团)有限公司农业技术中心,上海 202171;彳光明米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233)摘 要:为了筛选出防治稻飞虱的高效、低毒药剂,特进行了4种药剂防治稻飞虱的药效比较试验。
结 果表明,每667 n?用20%三氟苯卩密呢水分散粒剂10 mL 或50%烯症虫胺可溶粒剂8 g+20% «虫胺悬浮剂50 mL 对稻飞虱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稻飞虱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好。
鉴于20%三氟苯卩密旋水分散粒剂的成本较高,生产上建议使用50%烯喘虫胺可溶粒剂+20%曝虫胺悬浮剂防治稻飞虱。
关键词:稻飞虱;防效;虫口减退率;产量;效益;水稻中图分类号:S435.112稻飞虱(主要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是上海市崇 明区水稻生产上的主要迁飞性害虫,其中褐飞虱是当地水稻生长后期的防治重点。
同时,近年来,崇 明区褐飞虱呈现出迁飞时间提前、前期迁入量增多的趋势,这给稻飞虱的后期防控带来了一定难度。
另 外,目前上海市及其周边地区水稻上的褐飞虱对部分推广药剂的抗性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导致可供选 择的高效防治药剂有限。
在此背景下,为配合水稻生产上的“双减”目标,结合高效、低毒药剂的植 保新理念,笔者进行了4种药剂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比较试验。
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 1试验药剂供试药剂为20%三氟苯卩密呢水分散粒剂[先正达仲国)投资有限公司]、20%吠虫胺水分散粒剂(江 苏东宝农化股份有限公司)、20% O 虫胺悬浮剂(河 北威远生物化工有限公司)、50%烯喘虫胺可溶粒剂(南通江山农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O1. 2 试验概况试验于2020年9月8日在崇明区跃进农场二队 进行,试验田肥水管理一致,水稻长势均匀。
60%烯啶·吡蚜酮防治稻飞虱试验简报
![60%烯啶·吡蚜酮防治稻飞虱试验简报](https://img.taocdn.com/s3/m/a27f4f37580216fc710afd09.png)
虫【 l I 减 遐率( %)
8 4 . 3 8 8 6. 2l . 2 9 9 3l 8 8 4 2. 8 6 6. 2 5
防效
( % )
8 5 . 2 9 8 6 2l 9 4 . 2 9 9 3 . 8 8 4 2l 8 6
# )
生长安 全 。
关键诵 :6 O % 烯啶 ・ 吡蚜酮 ;稻 飞虱 ;防效
稻飞虱是嘉善县水稻生产上 主要虫害之一 , 为 防止 其 产 生抗药性 , 并寻求对稻 飞虱控制有效 的新型药 剂 , 嘉 善 县 植
虫 口减退率 ±对照 区虫 口减退率 ) /( 1 0 0 ±对照区虫 口减退
率) 】 ×1 0 0 。 2 结 果 与 分 析
剂量处理 在药 后 7 d 、 1 4 d的防效均超过 8 5 %。该药剂值得
点取样 , 每点 3 丛, 记录稻 飞虱数量 , 计算百丛稻 飞虱数量 。
1 . 3 . 2 药后 7 d( 9月 3日) 、1 4 d( 9月 9日)调查 防效 , 采用 平行 5 点取样 , 每点 3 丛, 共查 l 5 丛, 调查 虫 口数量 , 计 算减退率和防治效果 。并随时观察各药剂对水稻生长的安全 性 ,记录水稻的异常情况 。
推广 ,建 议在稻飞 虱 中等 至大发生 的情 况下使用 8 g / 6 6 7
m ;在特大发 生的情况 下使 用 1 6 g / 6 6 7 r f l 。
参考文献 [ 1 】李仁平 ,张玉美 , 黄帮 宾 , 等. 6 0 % 吡蚜酮 ・ 2 0 %烯啶虫胺 WG 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 宁夏农林科技 , 2 0 1 l , ( 2 ) :3 8 ~3 9 . [ 2 】 蔡昭雄, 彭浩 民, 蒋德赏 , 等. 燕化吡蚜 酮 ・ 烯啶虫胺 ( 扫飞) 防治 水稻褐飞虱 田间药效试验总 结 . 广西农学报 ,2 0 1 1 ,2 6( 3 ) :
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白背飞虱药效试验
![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白背飞虱药效试验](https://img.taocdn.com/s3/m/6c410756be1e650e52ea995c.png)
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白背飞虱药效试验摘要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稻飞虱(白背飞虱)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8%毒死蜱乳油、50%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10%醚菊酯乳油、10%哌虫啶悬浮剂、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0%乙虫腈悬浮剂、20%异丙威乳油、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等药剂药效较高,均可作为田间防治稻稻飞虱(白背飞虱)的药剂使用,建议进行轮换用药。
大面积使用时,从防效和成本上考虑,建议于稻飞虱若虫高峰期,按用药量对水450 kg均匀透彻喷施。
关键词药剂;水稻白背飞虱;防效;安全性;试验水稻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属同翅目,飞虱科,俗称蜒虫,是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迁飞性害虫[1-2]。
白背飞虱在我国广西、福建清化以南地区可以产卵,在自生稻、晚稻残株及游草上越冬。
其越冬北界大概在北纬26°以北。
江西1年发生5~7代,是江西早稻和中晚稻主要害虫,尤以早稻为主。
其发生普遍、危害重。
白背飞虱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在水稻基部吸食叶鞘汁液,受害轻时,叶尖部褪绿变黄;严重时全株枯死。
穗期被害还造成抽穗困难、枯孕穗或稻穗变褐色、秕谷多。
受其危害一般减产10%~20%,严重达40%~60%以上,甚至绝收[3-4]。
为评价各种试验药剂对水稻稻飞虱(白背飞虱)的防效及安全性等,为大面积使用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了该试验。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设在江西省宜黄县凤冈镇马停桥村旁农作物病虫害观测场一季晚稻试验田中。
所选试验田为丘陵山区中稻田,试验地为黏土,偏酸性,有机质含量及肥力水平较高,土质较好,灌溉条件较好,前作为冬闲田,抛秧时间为6月10日,田间种植密度为25~30丛/m2,施药时水稻处于圆秆拔节期,长势良好。
各试验小区的土壤、栽培及水肥管理等条件一致,且符合当地科学的农业生产实践。
20%噻虫胺悬浮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初报
![20%噻虫胺悬浮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初报](https://img.taocdn.com/s3/m/e04b1d9e71fe910ef12df845.png)
第10卷第30期Vol.10 No.30南方农业South China Agriculture 2016年10月Oct. 201620%噻虫胺悬浮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初报麦云芊(广东省廉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东524400)摘要为明确20%盡虫胺悬浮剂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特开展不同剂量20%呋虫胺悬浮剂防治稻飞氦田间药效试验。
结果表明,20%呋虫胺悬浮剂是防治稻飞虱的持效期长的理想药剂,且可使水稻安全生长。
关键词噻虫胺;稻飞虱;防效试验中图分类号:S435.112+. 3 文献标志码:B D0I:10. 19415/j.c n k i.1673-890x.2016. 30.0241试验目的噻虫胺是防治稻飞虱的新型杀虫剂,为探索该药对 稻飞虱的防治效果、最佳施用量、持效期而开展试验,以便为该药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试验材料与方法2.1试验作物及防治对象水稻品种博优938;稻飞虱(以白背飞虱为主)。
2.2试验地点广东廉江市石城镇上县村委。
2.3试验时间2016年4月。
2.4试验田块土壤类型黑砂泥地,土壤有机质含量1.86% ,微酸性,肥力 中等且分布均匀。
2.5试验设计2.5.1试验药剂和处理剂量试验药剂为20%噻虫胺悬浮剂,河北威远生化有限 公司生产;对照药剂为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江苏安 邦电化有限公司生产。
试验药剂和处理剂量见表1。
表1试验药剂和处理剂量处理药剂用量(g/667m2) 120%噻虫廳浮剂20220%噻虫麟浮剂30320%噻虫腿浮剂404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5空白对照清水2.5.2小区设计水稻栽培方式为抛秧田,抛秧期为3月19日。
小区按 随机排列,小区间筑埂,防止小区间水的流动,周围设 保护行。
小区面积20 m2,设3次重复,共15个小区,各 小区品种、播期、植期相同,各小区水稻长势、肥水管 理等栽培措施基本一致。
收稿曰期:2016-08-26作者简介:麦云芊(1971-),女,广东廉江人,本科,农艺师,研究 方向为植物保护。
新农宝防治水稻灰飞虱的药效试验简报
![新农宝防治水稻灰飞虱的药效试验简报](https://img.taocdn.com/s3/m/4538ab55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4b.png)
新农宝防治水稻灰飞虱的药效试验简报
新农宝防治水稻灰飞虱的药效试验简报
张晨光;张显明;徐红星;郑兴仲;吕仲贤
【摘要】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en)亚洲地区的重要水稻害虫之一,我国以长江中下游和华北稻区发生较多。
灰飞虱不仅刺吸水稻汁液,直接为害水稻,而且是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2种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由于其越冬场
所及寄主植物较为多样、抗逆性较强,而且全球气候变暖所致的暖冬和春季温度升高、种植方式多样化及其对有机氯、有机磷以及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均为灰飞虱的越冬和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而利于其暴发。
因此,近年来灰飞虱及其传播的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在江浙沪等地为害日益严重,2004年在江淮稻区出现了部分田块因条纹叶枯病为害而绝收的现象。
为寻找适宜的有效防治药剂,我们对新农宝等药剂进行了防治灰飞虱的田间试验,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期刊名称】《浙江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6(000)006
【总页数】2页(P677-678)
【关键词】水稻害虫;防治药剂;灰飞虱;试验简报;水稻条纹叶枯病;氨基甲酸酯类杀
虫剂;黑条矮缩病;药效
【作者】张晨光;张显明;徐红星;郑兴仲;吕仲贤
【作者单位】浙江省龙游县农业局,植保站,浙江,龙游,324400;浙江省龙游县农业局,植保站,浙江,龙游,324400;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杭。
水稻生长后期不同药剂防治灰飞虱药效试验简报
![水稻生长后期不同药剂防治灰飞虱药效试验简报](https://img.taocdn.com/s3/m/bd267812964bcf84b9d57b73.png)
悬浮剂 1mLI( )2%噻虫腩水分散 粒剂 8 ;( )4 %毒 6 2 5 g 3 8 死蜱乳油 7( )l%乙 5 0
虫 腈 悬 浮 剂 5mL 6 0 ,( )空 白对 照 。
稻 生长后期灰 飞虱将 由水 稻 中、 下部 向穗 部转 移危 害。 吸
食稻穗 , 响水稻 正常灌 浆 , 影 造成 空秕粒 增加 、 粒重 下降 、
产量 减少;排泄蜜 露 ,污染稻 穗 ,形成 “ 污病 ” 煤 ,影 响稻 米品质和产量。 由于水稻穗期灰飞 虱隐蔽性 较强 , 常规药剂
异丙 威乳 油 > 1 % 乙虫 腈悬 浮剂 ,防效分别 为 9 . 4 0 5 8 %、
上海农业科技
2 l~ 00 2
水稻 生长 后期 不 同药 剂防治 灰飞 虱药 效试 验 简报
胡桂 珍 彭 青 李 强 沈龙 元 卢 新 ( 苏省 苏州 市吴 中 区农 林局 植保 站 江 25 2 ) 1 1 8
摘 要 :为寻 找 防治灰 飞虱 的有效药 剂 ,笔者 在水 稻生长 后期进行 了防治灰 飞 虱药剂 试验 ,结 果表明 ,2 % 吡 5 蚜酮悬浮剂 是防治灰 飞虱的理 想药 剂 ;4 %毒 死蜱乳 油可在大 面积水稻 生产 中示范推 广 ;2 % 噻虫腈 水分 散粒剂 防效 8 5 差 ,大面 积应 用 还有 待进 一 步 试验
注:表 中数 据均 为 4 次重 复的 平均值 。
2 2 药后7 对灰飞虱的 防效差异 与药 后3的高低排序一 . d d
致,5 2 %吡蚜 酮悬 浮剂 的防效为 9 .4 4 %毒死蜱乳油的 8 5 %; 8
防效为 8 . 1 3 4 %;2 %噻虫腈水分散粒剂 的防效为 6 .O 5 3 9 %l
关于2023年稻飞虱防治验收的 报 告范文
![关于2023年稻飞虱防治验收的 报 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9076fc7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80.png)
关于2023年稻飞虱防治验收的报告范文2023年稻飞虱防治验收报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稻飞虱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2023年稻飞虱防治验收即将展开,通过对相关工作的全面评估,可以更好地了解防治工作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对2023年稻飞虱防治验收进行全面的探讨,并就此展开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一、稻飞虱的危害与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稻飞虱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它会通过吸食植物汁液对水稻造成危害,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稻飞虱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
2023年稻飞虱的防治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成效,就需要对其危害和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实施稻飞虱防治工作时,主要的防治措施包括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推广抗虫水稻品种、加强虫害监测预警以及实施生物防治等措施。
在执行这些措施时,需要在整个稻田生态系统角度来考虑,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为农产品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二、2023年稻飞虱防治验收情况总览在2023年稻飞虱防治验收中,我们对各地相关单位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督导。
通过对实际情况的了解,我们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情况。
各地区在稻飞虱防治工作中普遍存在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技术不够先进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防治工作的实施效果。
一些地区在防治工作中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监管体系,导致了工作的分散和低效。
一些地区在防治工作中缺乏经验和技术支撑,防治效果并不理想。
三、未来稻飞虱防治工作的思考与展望针对2023年稻飞虱防治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和情况,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工作提出对策和建议。
要加大对稻飞虱危害和防治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相关部门和农户对这一工作的重视程度。
要加强技术研发与推广,提高防治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并且,要加强监管和考核,推动各地区建立起有效的协调机制和监管体系,确保防治工作的有力实施。
水稻稻飞虱防治药剂筛选试验报告
![水稻稻飞虱防治药剂筛选试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5c45958f7ec4afe04a1df10.png)
三、 结果 与分 析
处理 6 : 对 照 药剂 : 2 . 5 %高效 氯 氟氢 菊酯 乳 油 ( 山
东 绿 霸化 工 股份有 限公 司 ) 5 0毫升, 亩; 处理 7 : 设 不施 药对 照 ( C K) 。
1 . 药后 3天 防效 从 附 表 看 ,醚菊 酯 悬 浮剂 5 0克/ 亩 防 治 效 果 最
6 6 . 2
}
d
C d
c d
a
C
B C
B C
A
7 . 7
2 . O
1 0 . 0
2 8 . O
7 1 . 9
9 2 . 4
6 0 . 6
}
C
b e
b e
a
B
B
B
A
-
现代 农业 2 0 1 5年 3期
植 保
土 肥
现代 农业 2 0 1 5年 3期
水稻稻飞虱防治药剂筛选试验报告
杨 月萍 马 秀娟
灵武 市农 业技 术推 广服 务 中心
【 摘
要】 通过对醚菊酯等 6 种药剂对水稻稻飞虱防效试验 , 结果表明, 防治七天后 1 0 %醚菊酯悬浮剂 7 0
克/ 亩 防效 最好 , 达9 2 . 4 %; 5 0克/ 亩 防效达 7 6 . 8 %, 毒死 蜱 、 吡 虫啉 、 吡 蚜 酮、 高效氯 氟氢 菊酯乳 油 防效较 差 。 【 关键 词】 稻飞 虱 药剂 防效
二、 试 验设 计
1 . 试 验地 基本 情况 试 验地 设在 灵武 市农 场一 站水稻 种植 开 阔区 。 本 试 验 田土壤 属 灌淤 土 , 表 层 土壤 质 地 中壤 土 , 土 壤 肥 力水平 中等 ; 灌排 条件 良好 。
不同药剂防治晚稻稻飞虱药效试验
![不同药剂防治晚稻稻飞虱药效试验](https://img.taocdn.com/s3/m/f6694c044431b90d6c85c78c.png)
不同药剂防治晚稻稻飞虱药效试验摘要不同药剂防治稻飞虱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参试药剂对稻飞虱(以褐飞虱为主)的防效以10%醚菊酯悬浮剂为好,优于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且随着用药量增加,防效逐步提高,速效性好,持效期长,但对稻田主要天敌(蜘蛛、黑肩绿盲蝽)杀伤力也大,建议用药量1 500 mL/hm2,在水稻生长后期使用。
10%哌虫啶悬浮剂450 g/hm2、10%烯啶虫胺可溶性液剂1 200 mL/hm2,对稻飞虱防治效果差,对天敌杀伤力较大,不宜使用。
关键词不同药剂;稻飞虱;防效稻飞虱为温岭市水稻主要害虫,尤其近年来晚稻褐飞虱暴发频率明显增大,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而对常用防治药剂噻嗪酮、吡虫啉已产生了很高的抗药性,主治药剂吡蚜酮使用剂量不断加大[1-6]。
为了寻求高效安全的防治稻飞虱的药剂,2013年笔者引进了10%醚菊酯悬浮剂等几种药剂在晚稻上进行试验。
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概况试验在温岭市大溪镇茅墩头村某承包户单季晚稻田上进行,供试品种为超级稻甬优9号。
参试药剂:10%醚菊酯悬浮剂(山西绿海农药科技有限公司);10%烯啶虫胺可溶性液剂(江苏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0%哌虫啶悬浮剂(江苏克胜集团有限公司);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
1.2 试验设计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10%醚菊酯悬浮剂900 mL/hm2(A)、1 500 mL/hm2(B);10%烯啶虫胺可溶性液剂1 200 mL/hm2(C);10%哌虫啶悬浮剂450 g/hm2(D);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450 g/hm2(E);以空白作对照(CK)。
3次重复,共18个小区,小区面积68 m2,随机区组排列。
各小区其他管理措施相同。
1.3 试验方法6月30日手插移栽。
在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9月18日,褐飞虱占90%以上),用手动喷雾器(农友牌3WBD-16 L)常量均匀喷雾,用水量900 kg/hm2。
防治稻飞虱药剂筛选试验简报
![防治稻飞虱药剂筛选试验简报](https://img.taocdn.com/s3/m/40c124eaf705cc1755270920.png)
保员还要加大宣传力度, 普及防治技术 , 同时要深入田头调
查 虫情 ,掌握 稻飞虱孵化 高峰 的防治适期 , 准确 、快速 、 及
时地 传递病 虫防治信息 , 以提高防治 技术的 到位 率和统防统
为人 工栽插 , 供 试水稻品种为 武运粳 2 4 。试验 田土壤肥
试验结果 表明 , 顶峰 ・ 5 0 %吡蚜 酮 1 0 g / 6 6 7 m 处理的
速效性 较好 ,但药剂持 效期较 短 ;鑫飞 ・ 2 5 %吡蚜酮 2 0 g / 6 6 7 m2 及飞 电 ・ 2 5 %吡蚜 酮 2 0 g / 6 6 7 m 的药效较好 , 且 持效 期较长 ,尤 其是飞 电 ・ 2 5 %吡蚜酮 2 0 g / 6 6 7 m 处理 ,
为探 明防治稻 飞虱 的新药剂 及其 防治效 果 、适宜 剂量和 防
用药后 1 d调查 发现 ,处理 ( 2 )的速效性较好 ;但就
持久性而言 ,用药 后 4 d、8 d 、1 2 d调查发现 ,处理 《 l 3 ) 、 ( 4 ) 的综合防治效 果较好 ,即以飞 电 ・ 2 5 %吡蚜 酮2 0 g / 6 6 7
果表 明,顶峰 ・ 5 0 %砒 蚜酮 l 0 g / 6 6 7 m 的速 效性 较好 ,但药剂持效期较短 。鑫 飞 ・ 2 5 % 吡蚜酮 2 0 g / 6 6 7 m2 及飞 电・ 2 5 % 吡蚜酮 2 0 g / 6 6 7 m 的药效较好 ,且 持效 期较长 ,尤其是飞电 ・ 2 5 %毗 蚜酮 2 0 g / 6 6 7 m ,后期调查防效 均在 8 0 % 以上 。 关 键词 :水稻 。杀 虫 剂 。稻 飞 虱 。防 治效 果
稻 飞虱 是水稻 生产 上 的主 要害 虫之 一 ,发 生时数 量
单季晚稻防治稻飞虱药剂筛选试验
![单季晚稻防治稻飞虱药剂筛选试验](https://img.taocdn.com/s3/m/3ca817e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cc.png)
单季晚稻防治稻飞虱药剂筛选试验黄福旦;李斌;陈尤嘉;王国荣【摘要】6种药剂防治稻飞虱试验结果表明,呋虫胺20%可湿性粉剂30 g/667 m2、烯啶·吡蚜酮60%水分散粒剂12 g/667 m2、烯啶·吡蚜酮80%水分散粒剂10 g/667 m2对单季晚稻稻飞虱均有不错的防治效果,尤其是对低龄若虫。
烯啶·吡蚜酮60%水分散粒剂12 g/667 m2、烯啶·吡蚜酮80%水分散粒剂10g/667 m2对高龄若虫表现最为突出,速效性好,同时对天敌几乎无影响。
吡蚜酮50%可湿性粉剂30 g/667 m2速效性较一般,但持效性较好。
吡虫啉10%可湿性粉剂50 g/667 m2的防效较差,对高龄若虫几乎不起作用。
毒死蜱40%水乳剂100 mL/667 m2加氟啶虫胺腈22%悬浮剂14 mL/667 m2速效性一般,持效性较差,却对天敌影响较大。
以六(4)代褐飞虱为主的稻田为例,需掌握低龄若虫或卵孵高峰期,科学选用吡蚜酮50%可湿性粉剂、呋虫胺20%可湿性粉剂、烯啶·吡蚜酮60%水分散粒剂、烯啶·吡蚜酮80%水分散粒剂进行轮换防治。
%The effects of six insecticides to control rice planthoppers were measured in field of single late ri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notefuran 20% WP(30g/667 m2), pymetrozine-nitenpyram 60% WG(12 g/667 m2) and pymetrozine-nitenpyram 80% WG(10 g/667 m2) effectively decreased the population of rice planthoppers, especially in the low instar nymphs. The effects of pymetrozine-nitenpyram 60%WG and pymetrozine-nitenpyram 80%WG were better in high instar nymphs. Meanwhile, these two insecticides had high-speed effect and safety to natural enemies of pests. In addition, the effect of nitenpyram 50% WP was poor-speed but long du-ration. However, the effect of imidacloprid 10% WP (50 g/667 m2) onplanthoppers was low, even had no effect on high instar nymphs. Furthermore, the chlorpyrifos 40%EW(100 mL/667 m2) and sulfoxaflor 22%SC(14 mL/667 m2) had slow action and short duration, and were harmful to nature enemies. Taken together, one powerful approach for rice planthoppers control was declared in the paper. The approach is the alterative use of pymetrozine 50%WP, dinotefuran 20%WP and pymetrozine-nitenpyram 60%WG during the low instar stages and the peak of incubation period.【期刊名称】《中国稻米》【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3页(P114-115,116)【关键词】单季晚稻;稻飞虱;药剂筛选【作者】黄福旦;李斌;陈尤嘉;王国荣【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杭州311202;杭州市萧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杭州311202;杭州市萧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杭州311202;杭州市萧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杭州3112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112+3稻飞虱(主要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杭州市萧山区单季稻区主要迁飞型害虫,其中褐飞虱是晚稻后期防控的重点。
5种药剂防治水稻田稻飞虱药效比较试验word精品文档4页
![5种药剂防治水稻田稻飞虱药效比较试验word精品文档4页](https://img.taocdn.com/s3/m/e6a14a10a8956bec0975e3ae.png)
5种药剂防治水稻田稻飞虱药效比较试验霍邱县是安徽省粮食生产大县,常年小麦种植面积约11万hm2,水稻种植面积约13万hm2。
受沿淮特殊的小气候影响,该县农作物病虫发生种类多,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重,仅稻飞虱一种害虫年发生面积就达6.67万hm2次,重发年份更高,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筛选和推广防治稻飞虱的理想药剂[1-5],对水稻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选用5种药剂,采用茎叶喷雾法防治稻飞虱,取得了理想的防治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药剂 70%吡虫啉WG,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市售;25%噻虫嗪WG,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生产,市售;25%吡蚜酮WP,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市售;25%噻嗪酮WP,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生产,市售;40%毒死蜱EC,江苏宝灵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市售。
1.2 试验田概况试验田设在霍邱县户湖镇桃花村同田组程万江农户承包地,该田土壤质地为马肝土,pH6.7,有机质18.5g/?,地势平坦,排灌方便,面积约1 000?。
前茬为小麦,施肥、管理与当地生产水平一致。
试验田水稻品种为宁粳3号,5月20日浸种,5月23日水育秧,6月22日移栽,株行距20cm×24cm。
试验田杂草以稗草和莎草为优势杂草,水稻移栽后用22%苄?乙可湿性粉剂进行常规田间除草。
试验用药时,试验田水稻处于孕穗末期,药前基数调查平均100丛稻飞虱3 850头左右。
其中,白背飞虱虫量约占90%,褐飞虱虫量约占10%;稻飞虱1~2龄若虫约占75%,3龄及其以上若虫约占20%,成虫约占5%。
1.3 试验处理及设计试验处理见表1,试验设6个处理,3次重复,共18个小区。
每小区面积为30m2,随机区组排列,各小区间作小埂隔开,做到单排单灌,小区间肥水管理、栽培条件基本一致。
1.4 施药时间与方法施药于2012年8月16日上午9时左右开始,施药器械使用山东卫士牌WS-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
农药诱导稻飞虱再猖獗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农药诱导稻飞虱再猖獗的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0fe4a6d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4e.png)
农药诱导稻飞虱再猖獗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稻飞虱是稻田中的主要害虫之一,能够严重影响稻米的产量和质量。
目前,农民们主要采用农药来控制稻飞虱的繁殖和传播,然而不少研究表明,长期使用农药会导致稻飞虱的耐药性的增强,反而加剧了其繁殖和传播的程度。
为了更好地控制稻飞虫的繁殖和传播,需要对农药诱导稻飞虱再猖獗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探寻更加有效的防治措施。
二、研究意义随着人口的增加,粮食生产的压力不断增大。
为了保障粮食的生产,防治稻飞虫的重要性日渐凸显。
农药是一种有效的控制稻飞虱的方法,但是,其使用过量或不当使用会导致环境污染和新的害虫和病害的产生。
因此,研究农药诱导稻飞虱再猖獗的问题,对于探索高效、可持续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将探讨农药对稻飞虱繁殖和传播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探究农药对稻飞虱繁殖力的影响。
2. 探究农药对稻飞虱的生存能力的影响。
3. 探究农药对稻飞虱传播速度的影响。
4. 探究不同农药对稻飞虱的诱导程度的区别。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将采用实验室培养法和田间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农药对稻飞虱的影响进行研究。
具体步骤如下:1. 在控制实验中,观察稻飞虱在无农药情况下的繁殖和传播情况。
2. 在处理实验中,分别给稻飞虱施加不同农药,并观察其对稻飞虱的影响。
3.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农药对稻飞虱繁殖、生存、传播速度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分析。
4. 通过比较不同农药对稻飞虱的诱导程度的区别,探讨不同农药的防治效果。
五、预期成果1. 系统性和全面性地揭示农药对稻飞虱繁殖和传播的影响。
2. 提供更加准确、真实的数据,为农业科研和农民提供更加科学的参考和指导。
3. 为探究农药对作物害虫防治的影响提供参考。
六、研究难点和解决措施研究难点在于稻飞虱的复杂生态环境和对农药的不同反应。
针对这一难点,在实验设计中将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种植环境和样品数量,并进行多次采样的方式,以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新控制稻飞虱大发生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及推广可研报告
![最新控制稻飞虱大发生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及推广可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fafeeb78762caaedd33d45c.png)
控制稻飞虱大发生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可行性研究报告——新建县联圩乡农技服务中心一、概述1、项目提出的背景及依据稻飞虱是水稻上三大主要害虫之一,由于气候等原因,上世纪90年代初长江以南稻区曾经大发生一次。
我乡成灾面积3万多亩,损失稻谷900多万公斤。
由于国家重视,采取了有力的防治措施,选用了以吡虫啉为主的新农药,2005年之前没有造成大面积大范围的为害。
由于吡虫啉等有效农药大面积连年使用,致使稻飞虱产生了严重的抗性,加上气候条件造成稻飞虱多次迁入,水稻(尤其是一季晚稻)施肥水平提高,禾苗长势好,长江以南稻区2005年再度暴发成灾。
2006年湖北、安徽、江西等省一季晚稻又一次大发生。
2005年我乡发生成灾面积5000亩,每亩损失稻谷200多公斤,全乡损失稻谷100万公斤。
2006年我乡一季晚和其它地方一样大发生,但由于接受了2005年的教训,采取了综合防治措施,没有造成灾害。
据调查:2005年防治稻飞虱农户一般每亩花掉农药费50-100元,高的达200多元,到最后还是损失惨重,不少种田大户就因小虫为害造成亏损,2006年不得不减少种植面积。
稻飞虱已成为我乡,甚至全县,全省水稻上的头等害虫,难怪有的农民已谈虱色变,十分害怕。
总结2005年稻飞虱防治的正反方面经验教训,在暴发之年仍有农户夺得了高产。
他们的经验主要是采用了综合防治的措施,把稻飞虱始终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内。
2006年,我们采用了压前(期)控后(期),防治时农药中加入助剂达到多用水的效果,应用褐稻虱尚未产生抗性的有效农药进行防治,实行养鸭治虫,光电灭虫器灭虫等综合防治措施,完全控制了稻飞虱成灾,大大减少了水稻的损失,节约了农民的防治成本,达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
2、国内、外同类项目的情况稻飞虱是我国水稻上三大主要害虫之一,在近二年内长江以南稻区暴发成灾,引起了各级领导和植保技术人员和重视,都在寻找综合防治的措施。
但至今我省尚未见到公开的、完整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米旺防治稻飞虱药效试验初报
![米旺防治稻飞虱药效试验初报](https://img.taocdn.com/s3/m/ccd25dca0c22590102029dd9.png)
植物 保护
米 旺防治稻飞虱药效试验初 报
耿 翔 宋成 俊 z
(江苏省 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农服 中心 , 江苏 南京 2 1O ; 南京 市江 宁区农业局 ) 1 lO
摘 要 1 %米 旺防 治稻 飞 虱试验 结 果表 明 :o A 旺对 水稻 稻 飞虱 有 显著 的防 效 , 治褐 飞 虱 7 0 8 5 / m2 O l%  ̄ - 防 5  ̄ 2 mL h 处理 。 药后 ld防效 分 O 别 为 9 .%和 9 .%, 48 76 明显优 于对照 药 剂。 不 同用量 试验 看 , 从 防治 褐飞 虱 以 7 0 / m2 宜。 治 白背飞 虱 4 0 /m2 5 mL h 为 防 5 mL h 处理 , 击倒 作 用 强 ,
12 试 验 设 计 .
后 1 d. 旺 7 0 0 米 5 mL/ m28 5 / m2 处 理 防 效 分 别 为 h 、2 mL h 两 9 . 9 . 均 高 于 毒 死 蜱 (89 ) 噻 嗪 酮 (55 , 48 76 %、 %, 8. 、 % 8 .%) 但 4 0 /m2 5 mL h 处理 低 于 其他 处 理 。 旺 随着 用量 的增 加 . 米 药效
防 效 达 9 .%; 4 0 / m2药 后 7 32 其 5 mL h , d和 1 d防 效 分 别 为 0 8 . F9 . 均 优于 对照 药 剂锐劲 特 ( 33 - 7 %) 76 1 31 % ̄ %, 3 .%- . 。 - 8 4 表 2 米旺 防治 白背 飞 虱药 效 比较
计 算 虫 口减 退 率和 校 正防效 。
2 结 果 与 分 析
效 试验 , 将 结果报 告如 下 。 现
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稻飞虱药效试验word精品文档4页
![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稻飞虱药效试验word精品文档4页](https://img.taocdn.com/s3/m/fed21eedc77da26925c5b062.png)
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稻飞虱药效试验为验证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稻飞虱的效果及安全性,明确其适宜的使用剂量和最佳使用时期,为农药推广提供依据,笔者特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在涿鹿县东小庄镇保庄村水稻地,试验地为粘土,土壤有机质含量1.3%,pH7.8,土壤肥力中等,所有试验小区的栽培条件一致。
水稻于6月3日插秧,密度23 200穴/667m2。
1.2 供试材料试验对象为水稻稻飞虱,试验作物为水稻,品种为辽星。
试验药剂为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由河北瑞宝德生物化学有限公司生产;对照药剂为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由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生产。
1.3 试验设计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试验药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45(A)、60(B)、75(C)g/hm2,对照药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60g/hm2(D),另设清水处理为对照(ck)。
以上用量均为有效成分量。
每个处理设4次重复,共计20个小区,每小区面积40m2,随机区组排列。
1.4 施药方法施药在水稻分蘖期,稻飞虱始盛期进行,在7月23日喷药一次,施药当天气温25.1℃,湿度52%。
注意上下部叶片都要喷匀,667m2兑水30kg。
各小区统一采用利农Jacto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喷头为扇形喷头,常压均匀喷雾。
1.5 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施药前调查稻飞虱基数,施药后3d、7d 各调查一次活虫数,试验期间观察药害情况。
每小区平行跳跃法调查10点,每点2丛,每小区共调查20丛。
摇动稻丛,统计稻丛间水面漂浮的飞虱数。
防效计算公式如下:[防治效果(%)=(1-空白对照区药前活虫数×处理区药后活虫数空白对照区药后活虫数×处理区药前活虫数)×100]2 结果与分析2.1 不同处理对稻飞虱的防效比较2.1.1 药后3d试验结果 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45、60、75g/hm2防效分别是84.37%、89.89%、92.07%,对照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60g/hm2防效为89.43%(表1)。
20%仲丁威乳油防治水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20%仲丁威乳油防治水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dd74ee5f61fb7360b4c6525.png)
8
6 8 . O %、7 4. 9 %、8 3 . 5 %,其 中 以 1 8 5 毫升/ 6 6 7 平 方米 的防 效 最高 ,对 照药剂 吡 虫啉 的防效 也达 到 7 1 . 2 %。但 药后 7 天 ,2 0 %仲 丁威 乳油 三个剂 量处 理 的防效便 大幅 下降 ,分 别为 3 7 . 5 6 %、4 9 . 4 1 %、5 7 . 2 3 % ,而对照 药剂 吡虫啉的防效 仍 维持在较高水 平 ,达 6 5 . 1 4 %。
与 当地 农 业 实 践 一 致 。
器
表5
器篮
方 差分 析
由 蕾 。 。 。 一 j } } f
2 试验设计与安排 2 . 1 供试药剂
供试药剂2 仲丁威乳油 ( 赣州宇田化工有限公司提供) , 对 照药剂 1 0 % 吡虫啉 ( 大功臣) 可湿性粉剂 ( 南京红太阳农药厂生产 ) 。 2 . 2 药剂及处理 I 2 0 % 仲丁威乳油 1 2 5毫升 / 6 6 7 平方米 I I 2 0 %仲丁威乳 油 1 5 5毫升 / 6 6 7平方米 I I I 2 0 % 仲 丁威乳油 1 8 5毫升 / 6 6 7 平方米 I V 1 0 %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1 6克 / 6 6 7 平方米
效试验 -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n
裹 1
1 试 验条件 1 . 1 作物、品种和试验对象
作物 : 水稻 : 品种 : 金优 2 0 7
2 0 忡 丁 威 乳 油 防 治 水 稻 稻 飞 虱 田 闻 药 散 试 验
6 2
维普资讯
★ 本 支 持 单 位一 天长市 种子公司
试验对象 : 稻飞虱 。
1 . 2 环境条件 本试验设在 安徽 省东至县查桥 乡查桥村前刘组稻 田,土 壤为沙壤土 ,肥力中等 。 水稻为 7 月2 0日移栽 。 9 月 6日施药 时处于始穗期 ,田间有水层 1 o 厘米左右 ,其它栽培 管理条件
几种药剂防治晚稻褐飞虱试验
![几种药剂防治晚稻褐飞虱试验](https://img.taocdn.com/s3/m/a42b94e30242a8956bece424.png)
2016年第6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农民致富之友几种药剂防治晚稻褐飞虱试验高秀娟1韦赵海1肖家琪3肖瑜红1徐绍益1钟齐刚2(1.江西泰和县农技中心植保植检站,江西泰和343700;2.江西省泰和县农业综合服务站,江西泰和343700;3.江西省万安县韶口农综站,江西万安343823)[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6-0137-01水稻褐飞虱是我县晚稻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晚稻褐飞虱发生日趋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县水稻高产稳产的制约因素。
为了了解几种不同药剂对晚稻褐飞虱的防治效果,我们在泰和县澄江镇上田村的晚稻田中进行了本试验。
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及方法1.1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试验对象: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试验作物:晚稻品种为五优华占。
1.2环境或设施栽培条件试验田常年种植水稻、肥力中等,周边种植作物都为水稻,各小区栽培条件,肥水管理及禾苗长势基本一致,与当地农业生产实际相符。
2试验设计和安排2.1试验药剂及用量①70%吡虫啉WG4g/667m 2②25%噻虫嗪WG40g/667m 2③25%噻嗪酮WP50g/667m 2④20%呋虫胺SG20g/667m 2⑤30%醚菊酯SC35ml/667m 2⑥50%吡蚜酮WP10g/667m 2⑦50%烯啶虫胺SP20ml/667m 2⑧空白对照(CK)2.2小区面积和重复各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面积:66㎡。
不设重复,共8个小区。
抛秧竖苗后,各小区提前做好田埂。
2.3施药方法采用3WBS-16A 型手动喷雾器粗水喷射,每667m 2兑水45L。
各小区按试验设计用量配成小区药液用量均匀喷射。
2.4施药时间和次数施药时间为9月16日施一次药,此时,稻飞虱处于低龄若虫高峰期。
各小区之间提前做好田埂防止药水窜灌。
2.5防治其他病虫害的药剂资料施药时亩加入20%氯虫苯甲酰胺15ml、30%苯醚·丙环唑20ml、75%三环唑40g 同时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瘟病、纹枯病等病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旺防治稻飞虱药效试验初报
摘要10%米旺防治稻飞虱试验结果表明:10%米旺对水稻稻飞虱有显著的防效,防治褐飞虱750~825ml/hm2处理,药后10d防效分别为94.8%和97.6%,明显优于对照药剂。
从不同用量试验看,防治褐飞虱以750ml/hm2为宜。
防治白背飞虱450ml/hm2处理,击倒作用强,药后3d防效达93.2%,药后7d和10d调查,防效为
87.6%~93.1%。
关键词米旺;稻飞虱;防效
中图分类号s435.1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7-0105-01
稻飞虱是江宁区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易突发、暴发,对产量影响大。
然而,长期以来防治稻飞虱的药剂较单一,且用量也逐年增加,防效不理想,筛选低毒高效的农药势在必行。
10%米旺(烯啶虫胺)可溶性液剂是第2代烟碱类杀虫剂,具有较好的内吸和渗透作用,其成品有低毒、低残留等特点。
为明确该药对褐飞虱、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和最佳使用剂量,2008年在江宁区湖熟街道龙都镇进行了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药剂
(1)10%米旺可溶性液剂(省植保站提供)。
(2)48%毒死蜱乳油(江苏丰山集团产)。
(3)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市售)。
(4)80%锐劲特水分散粒剂(市售)。
1.2试验设计
(1)试验处理。
供试水稻品种为武育粳,面积0.5hm2。
防治褐飞虱试验,设米旺450ml/hm2(a)、750ml/hm2(b)、825ml/hm2(c),毒死蜱1 500ml/hm2(d),噻嗪酮750g/hm2(e)及对照(ck)共6个处理。
防治白背飞虱试验,设米旺450ml/hm2(a1)、锐劲特45 g/hm2(b1)和对照(ck1)共3个处理。
对水900kg/hm2,手动喷粗雾防治。
(2)处理区设计。
每个处理面积333.3m2,共计0.3hm2。
(3)调查方法。
每个处理区查5点,每点查5穴,共计25穴,于喷药前查基数,药后分别于3d、7d、10d查残留活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
2结果与分析
2.1对褐飞虱试验结果
从表1可看出,米旺药后3d防效68.7%~75.9%,好于噻嗪酮(67.8%),但低于毒死蜱(77.3%);药后7d防效,米旺为
78.1%~87.1%,仍好于噻嗪酮(78.8%),除450 ml/hm2处理外,750ml/hm2、825ml/hm2两处理接近或高于毒死蜱;药后10d,米旺750ml/hm2、825ml/hm2两处理防效分别为94.8%、97.6%,均高于
毒死蜱(88.9%)、噻嗪酮(85.5%),但450ml/hm2处理低于其他处理。
米旺随着用量的增加,药效明显提高。
药后10d,825ml/hm2
处理防效为97.6%,分别比750ml/hm2(94.8%)、450ml/hm2(82.1%)高2.8个百分点和15.5个百分点。
2.2对白背飞虱试验结果
从表2可看出,米旺防治白背飞虱击倒作用强,药后3d防效达93.2%;其450ml/hm2,药后7d和10d防效分别为87.6%和93.1%,均优于对照药剂锐劲特(33.3%~47.8%)。
2.3示范调查结果
2008年9月26日在湖熟街道龙都镇解放村,对米旺进行了大面积示范应用,水稻品种为武育粳,示范区面积为33.3 hm2,采取用10%米旺750ml/hm2,对水450kg弥雾机喷雾防治4代褐飞虱,药后5d调查防效,据32块田统计,平均防治效果为91.7%,有效地控制了稻飞虱的为害。
3结论
(1)米旺对褐飞虱有显著的防效。
750~825ml/hm2处理,药后10d防效分别为94.8%和97.6%,明显优于对照药剂毒死蜱和噻嗪酮。
从大面积示范结果看,平均防效达91.7%。
可在水稻褐飞虱防治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也可与其他杀虫剂交替或混配使用,从而降低害虫的抗药性。
另从不同用量试验看,药后7d,米旺450ml/hm2、750ml/hm2和825ml/hm2防效分别为78.1%、85.5%、87.1%,药后10d防效分别为82.1%、94.8%和97.6%。
因此,防治褐飞虱以
750ml/hm2为宜,既降低成本又有显著效果。
(2)米旺对白背飞虱防效好,且击倒作用强,药后3d调查,防效为93.2%,较对照药剂(28.3%)防效高64.9个百分点。
药后7~10d 调查,防效为87.6%~93.1%,明显好于对照药剂锐劲特。
在水稻前期防治上,可扩大示范推广。
4参考文献
[1] 王乃庭,张小来,杨凤江,等.吡虫啉与常用农药混用对白背稻虱和灰稻虱的防治效果[j].现代农业科技,2008(2):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