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把原来的应用题称之为解决问题。
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
当前的小学数学,越来越重视把数学和生活相联系,越来越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获取。
那么,怎样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在此谈一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一、仔细审题,理解题意,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解答好应用题第一关键就是审题。
在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认真读题。
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阅读题目,做到眼、口、心一致,边读边思考。
读完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题目的情节、问题、条件逐一说出来。
通过有声活动,使小学生对应用题的题目结构达到正确地、完整地理解。
二、用多种方法,找出等量关系,正确列式
1.借助画线段图,找等量关系。
让学生学会运用线段图解决问题,主要是通过题目的文理、事理与算理,把握题目的数量关系,从而寻找解题的方法与途径。
例如:在教学“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东西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8千米。
4小时后两车还相距35千米。
东西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这道题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线段图,从线段图中学生很快就发现:东西两地的距离=甲车行驶的路程+乙车行驶的路程+相距的路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线段图学生尝到了甜头,所以在后面的教学中我尽量让学
生学画线段图,通过长期的指导与积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2.实践应用,找等量关系。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
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寻求解决方案。
如在教学长、正方体的体积后,让学生带来长、正方体的物体或容器,以及小石块、土豆、苹果等不规则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动手试一试,能测量并计算出哪些物体的体积或容积。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能利用正方体的容器、水和直尺,想办法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吗?
3.从题中相关的句子,找等量关系。
如:在教学“2003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道题时,我让学生根据题中相关的句子找等量关系,学生很快发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这类题较容易些。
除此之外,还可以用实物、图形、表格、测量工具等多种方法找出相等关系,列出算式。
三、复述讲解
1.把解决问题题中的主要内容讲述出来;
2.根据条件和问题叙述解题计划和列式计算的步骤;
3.按照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复述选择算法的依据;
4.正确读出算式,讲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5.从解决问题的问题出发,叙述推理和列式。
让学生复述讲解分析的过程、列式的依据,不仅可以巩固某一类型的解决问题的分析推理及解答方法,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是检验学生对题意是否理解得透彻的有效方法。
对于启发学生自觉地把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从具体的事例说明概括为一般的法则,并且进一步加以巩固,更有其积极意义。
因此,要求学生会复述讲解,即是促进解决问题教学质量提高的方法,同时可以主动地把自己获得知识的有关信息反馈给教师。
四、编题
编题是提高的过程,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
通过自编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更清楚、明白,叙述和判断会更有把握和更有根据。
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兴趣和效果,也借着编题而获得增长。
通过改编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融会贯通,并且能深入地理解不同类型题目的内在联系,逐步认识各类解决问题的来龙去脉,提高学生对新的解决问题的分析能力。
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灵活地应用知识,并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解决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升华。
当然,解答问题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探讨。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以“渔”捕“鱼”,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要从平时抓起,从点滴做起,使学生课课学到方法,堂堂提高能力。
正如课程标准所说,让学生自己“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一个教师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教”。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才是教师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