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的营销战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大手笔的营销战略2007-11-13 16:29每秒售出八百多册《哈7》,这样的销售奇迹,不过是“哈利·波特”全球狂热的一个缩影。

一个非常重要的幕后推手就是时代华纳,负责哈利·波特一切资源和可能性的产品化经营,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关键字:哈利·波特《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哈7》《哈利·波特7》10月28日早上9时整,《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简体中文版(下称“《哈7》”)在全国同步统一首发,中国“哈迷”们终于体会到了《哈7》这场文字盛会带来的快感。

正文共559页的《哈7》,是“哈利·波特”系列中最厚的一本,定价为66元,比《哈6》高出8元。

此前,出版商一直到最后时刻才揭晓书名、盛大首发仪式、许以优惠价格和赠品的承诺等种种营销策略,使得此书在上市前便先声夺人。

西西弗书店采购部经理谢思晴说:“事实证明,出版商的营销战略的确有效,自今年8月中旬开始预售以来,仅我们一家书店的订购数就超过了3000册。

”在全国各大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开展的《哈7》预订活动中,预订量已经高达数十万册。

在《哈7》上市之前,仅仅是3家主要的销售类网上书店,各自的预售量均超过了1万册。

据《哈7》的出版方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潘凯雄透露,出版社计划推出《哈1》至《哈7》的礼品装,“合订本估计会在明年下半年推出”。

此前,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中文版一路高歌猛进,前6部的发行量已经高达九百多万册。

每秒售出八百多册《哈7》
这样的销售奇迹,不过是“哈利·波特”全球狂热的一个缩影。

7月21日首发当天,《哈7》英文版在美国共售出830万册,相当于每秒就售出八百多册——刷新了世界图书首发日的销量纪录。

在首发的24小时之内,这部终结版即在全世界范围内共售出逾1500万册,其中德国39万本,英国265万本,美国则达到830万本。

就连面市前一天英国皇家邮政推出的“哈利·波特”纪念邮票,预订量也超过30万套。

迄今为止,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前六部已被译成六十多种语言,甚至包括希伯来语、盖尔语和古希腊语。

前六部的全球总销量已超过3.25亿册,市场价值将近60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销量第三名的书籍,仅次于《圣经》(25亿册)和《毛主席语录》(8亿册)。

《哈利》成就了全球第二“富婆”
这本风靡全球十年的“魔法书”,成就了一个女作家的创富传奇。

在经历了12家出版社的拒绝之后,1997年,当时籍籍无名的罗琳终于得到了英国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出版社——布鲁斯伯瑞出版社试探性的肯定,但印量只有500本,罗琳也只得到3000英镑稿酬。

但在罗琳推出了第一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之后,这部讲述巫师故事的奇幻小说,使得不同国家、种族、宗教、年龄、性别的读者为之着迷甚至疯狂,最终成为有史以来最畅销的文学作品。

罗琳的生活也由此像被施了魔法一般,她通过笔下的魔法世界赚到了超过10亿美元的财富,她在2007年的福布斯名人权力排行榜上位列49位。

《福布斯》杂志甚至还预测,当罗琳完成所有《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后,她最终的个人财产可能达到100亿美元。

现在,罗琳会身着Vivienne Westwood的定制礼服,穿Jimmy Choo或Gucci的高跟鞋,提Dior或Prada的新款手袋在公众和媒体面前谈笑风生。

毕竟,罗琳现在是英国现金最多的女人,超过了英国女王;她是仅次于奥普拉·温弗瑞(美国脱口秀女主持人)的全球第二“富婆”;她是英格兰的英雄,和披头士乐队、詹姆士·邦德一样成为英国文化的代表,甚至天上都飞着一颗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她荣获“雨果奖”、“史托克奖”、“年度最佳作家”、“年度图书奖得主”、“儿童文学家奖”等诸多奖项,以致最后她开始大度地拒绝再领奖,“好把机会留给其他作家”。

是谁造就了哈利·波特的神话?这肯定不是罗琳一人之功。

事实证明,“哈利·波特”
已经成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营销案例,一个绝无仅有的商业奇迹。

其实,制造了这个商业奇迹的主角,是以美国著名出版商布鲁姆斯伯瑞出版社(下称“布鲁姆斯伯瑞”)及电影巨头时代华纳为首的商业集团,美国资本和美国式营销方式真正掌握着哈利·波特系列商业传奇的魔法。

“哈利·波特”衍生为一个产业链并取得遍地金元,是步步为营的营销“魔术”和成功的商业化运作的结果。

悬念造势为《哈7》预热
《哈7》作为哈利·波特系列的大结局,为了造出最疯狂的轰动效应,布鲁姆斯伯瑞出版社(下称“布鲁姆斯伯瑞”)早在《哈6》等前期图书的操作过程中,已经着手安排《哈7》的商业运作。

早在出版《哈1》与《哈2》时,布鲁姆斯伯瑞就已经与罗琳约定要出到《哈7》。

至少五年以来,布鲁姆斯伯瑞都在时不时地营造读者对《哈7》的期待,大结局的概念更是被布鲁姆斯伯瑞炒得火热。

当《哈7》进入创作阶段后,对于罗林来说,创作意味着各种情节与结局的设计,而对于出版商布鲁姆斯伯瑞来说,炒作意味着如何向读者构思并参与一个个悬念。

第一个被抛出来的悬念就是书名
2006年12月22日,布鲁姆斯伯瑞通过罗琳的官方网站“透露”《哈7》的书名。

在网站上,麻瓜(“哈迷”们的专业称谓)们先要找到钥匙开启一扇紧锁的门,进门后会看到一份礼物,打开包装纸,麻瓜会出现一个刽子手的文字游戏,在猜中空白框内应填的字母之后,“Deathly Hallows”的字样才会出现。

两个莫名其妙的单词顷刻间撩起了媒体的好奇,接下来的解读花样百出。

此时,《哈7》的英国出版商学者出版社也现身了,其公司发言人克里斯滕·莫兰表示,她的同事查阅大词典后发现,“圣徒的意思就是圣洁的人或者圣人,但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个标题有何含义。


各方的踊跃猜测,正是布鲁姆斯伯瑞预想的炒作效果。

几个月后,出版日期、定价、内容均毫无定论的《哈7》,凭借一个仍存争议的书名已经登上亚马逊英国店的畅销书榜第一位(预订)。

随后,布鲁姆斯伯瑞不失时机地逐步炒作出版日期与创作进度等悬念。

由于之前《哈5》与《哈6》都是在12月公布书名,第二年夏天出版,所以《哈7》选择什么时间出版也成为麻瓜们的热门话题。

在确定书名到出版的7个月里,布鲁姆斯伯瑞更忙,仅在哈利·波特的官方网站上,就有无数大事安排,包括新游戏的预售、《哈5》电影海报以及各个小演员们的现实与虚拟生日,都被设计成麻瓜们的《哈7》发售倒计时。

从2007年4月17日开始,即全球上市前三个月,出版社的造势正式进入倒计时。

首先,在哈利·波特官方网站上,每两周会提出一个问题,比如“谁死了?谁活着?”“谁和谁最后会在一起?”这些问题引来大量麻瓜参与讨论,他们急切地希望罗琳在第一章就能回答这些问题。

哈利的官方网站也难得耐心对麻瓜的疑问一一做出回答,还不时地泄露了“我们会更了解邓布利多的过去、威克多尔·克鲁姆会再次出现、我们会看到芙蓉和比尔的婚礼、至少一个人物会死去”之类信息。

谁会死去?难道是哈利·波特?这个惊天大悬念吊足了全世界麻瓜们的胃口,令亚马逊书店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涨,甚至“挤走”了美国热门总统候选人巴拉克·奥巴马的新书以及著名女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的传记。

悬念成为推销《哈利·波特》最灵的魔法,创作者罗琳也配合默契,对新内容巧妙地“半遮半掩”,使大结局越来越受关注,但透露得越多,反而越神秘。

示假隐真的“保密”营销术
与悬念并生的炒作手段是保密。

保密是为了真正保持麻瓜们的神秘感与兴趣,从《哈3》开始,布鲁姆斯伯瑞及英国学者出版社已经开始运用这一招了。

不过,这一次出版社在安保
方面的投入1000万英镑更令人咋舌:不但在英国全国租用保密地点,存放新书,雇佣大量保安人员,配备警犬,24小时日夜监控这些存放地点;还在运送图书的卡车上安装了价值2000美元的卫星跟踪系统,监视车辆的行驶路线。

这一套手法据说习自美国五角大楼。

由于采用全球同步发售,为严防个别出版社提前泄密,两大出版社制定并炒作了极其严格的合作协议。

新书出版之后,更是绝对做到悄悄运抵各国,在全球同步发售前一秒,有打开包装者,一经发现就将受到严惩。

这一做法,在中国也得到了严格的贯彻。

但在高度保密的同时,出版社有时故意安排一点泄密新闻,比如两个月前,英国《每日电讯报》称一名自称“Gabriel”的黑客攻入《哈7》出版商的电脑系统,窃取了《哈7》文稿,泄露了小说结局,但出版商马上予以否认,此番炒作自然令麻瓜们的神经进一步受到刺激。

当神秘与神圣的氛围营造到位后,两家出版社精心设计的又一绝活准备上演,即万众期待的全球同步发售。

当然,在全球发售之前,先把全球预售做足。

早在《哈7》的书名与出版日期完全确定之前,出版社已经安排亚马逊网站接受新书预订,售价初步设定为13.99英镑。

结果到发售之前,仅亚马逊的全球预订量就达200万册。

2007年7月21日零点零分,《哈7》以英文版全球同步面市,被吊了五年胃口的麻瓜们终于等到最后的礼物,连夜排起长队。

在全球媒体争相报道的排队购书新闻中,美国布鲁姆斯伯瑞与英国学者出版社的收入飞涨,一个已经持续10年的商业传奇又迎来一个新高潮。

缔造“第二个迪斯尼”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幕后推手就是时代华纳,它不仅买断哈利·波特前四部小说的电影版权,以及后三部小说的优先权,还购买了所有关于哈利·波特的商品化经营权。

之后,便是对于哈利·波特一切资源和可能性的产品化经营。

除了有书籍热销的铺垫,时代华纳先是为哈利·波特配备了好莱坞最顶级的电影制作班底并以巨资打造,再配合全球化的营销攻势,这使得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在电影开拍之前,可口可乐公司不仅贡献 1.5亿美元,还全力协助电影的全球推广。

2002年,有80家公司向时代华纳购买特许经营权,涉及两千多种商品,这一次就为时代华纳带来10亿美元左右的收入。

接下来是数不胜数、无处不在的特许商品的开发。

由出版开始,电影、DVD、录像带、电视片、唱片、游戏、广告……周边产品不断扩展,还有难以计数的玩具、文具、服装、食品、饮料、手机等成千上万种特许经营商品,再到主题公园、主题旅游……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在不断扩展、丰富。

当然,无论是出版社还是时代华纳,他们和罗琳一样,都是大赢家,甚至是更大的赢家。

布鲁姆斯伯瑞出版社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出版社,从此一跃为国际知名的大书商。

学院出版社当初以10万美元的高价购买了哈利·波特在美国的版权,这在当时是儿童文学领域从来没有过的高价。

但自1998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美国上市以来,学院出版社半年之内就挣了1.85亿美元,其股票价格更是扶摇直上,翻了又翻。

时代华纳更是盆满钵满。

根据美国AC尼尔森公司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五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已在北美“敛财”26亿美元,全球总计39亿美元,而且随着第五部在更多国家的公映,金额仍在不断扩大。

目前,在北美市场上,《哈5》已经击败《变形金刚》在票房上占据冠军位置。

有华尔街的分析师预计,等到2010年七部哈利·波特电影全部完成后,总票房收入有望突破100亿美元,这还不包括DVD与录像带等相关产品的收入。

而相关产品的收入几乎一定会大大超过电影收入。

2007年7月15日,美国的电子艺界公司在上海发布了《哈利·波特与凤凰社》这款3D
角色扮演类的游戏。

游戏者饰演《哈利·波特》后,可以像他们的主人公一样,与各式各样的妖魔鬼怪作斗争,寻找宝藏,施展魔法。

事实上,电子艺界公司在获得《哈利·波特》的游戏版权后,伴随着罗琳每推出一本新书,他们平均卖掉900万个拷贝,而这背后是数亿美元的销售额。

另外,SONY公司的Playstation2上自从2001年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开始,就与影片同步发行游戏软件,2007年的《哈利·波特与凤凰社》更是游戏界迎来的大事,首度在SONY的Playstation2、Playstation3、任天堂的Wii上同时发行影片的同名游戏软件。

与哈利·波特相关的衍生产品更是举不胜数,各行各业的制造商模仿电影中出现过的魔法物品,例如:“光轮”系列的“魔法扫帚”、魔杖、打人柳、密室里的蛇怪、阿兹卡班监狱的摄魂怪、火焰杯三强比赛中出现的四种火龙等等,都有类似的玩具,模型、人偶手棒在商品,全球大小各类玩具店内销售。

更有甚者,制作魔法学院的服装,如: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中四个学院:格兰芬多、赫奇帕奇、拉文克劳、斯莱特林的各自学生院服,魁地奇的球服,波特的隐形衣等。

从2002年6月至今,美国消费者在获得“哈利·波特”形象授权的产品,比如饼干、糖果、口香糖等产品上的花费高达1180万美元。

在如今风靡的网络购物中,只要与哈利·波特系列沾边的商品,都拥有巨大稳定的消费群体,这个数字还在随着哈利·波特系列不断推出而继续增加。

全球三家最大的玩具制造商——美泰、乐高与孩之宝,都分别以数千万美元的价格,购买到“哈利·波特”系列玩具与文具的特许经营权,市场上已出现“哈利·波特”万花筒、铅笔盒、飞天扫帚、魔法帽等五百多种玩具与文具。

由华纳兄弟公司和奥兰多环球度假园联手投资5亿美元打造的“哈利·波特魔法世界”主题公园,将在奥兰多环球影城内的环球冒险群岛主题公园建造完成,并于2009年对外开放。

在Mr.波特的“价值魔咒”驱使下,这些近乎疯狂的商业活动还保持着高效不停的吸金能力,最终,“哈利·波特”很可能被培育成“第二个迪斯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