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贯庄小学江再柏
叶圣陶先生曾言:“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培养语感能力。

”进行语感训练,就是要让学生直接参与感知语言的实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郭沫若先生也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

”培养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它与真正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质量有着更直接的关系,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最高境界:它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我所带的学生多处于农村白话方言区,语感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

我在教学实践中就如何进行语感训练开展了一些探索。

一、通过形象感受培养语感
朗读不止是见字读音的直觉活动,更是朗读者在理智和情感的作用下,将视觉诉诸听觉,将文字转换成声情并茂的言语过程。

如果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必定真切深刻。

朗读训练要努力使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儿童的心中活起来,心中有了形象,朗读时才能再现文中的情景。

朗读不仅要眼看口读,还要耳听脑想,努力再现课文所表达的情境。

这样,学生朗读的过程也就是语感生成的过程。

二、在比较朗读中培养语感
比较朗读法,是指课文中一些精妙的语句作适当的调整,然后引导学生将调整后的语句与原型进行比较朗读。

教师不作多讲,只让学生在朗读中意会,在比较中感受,通过比较朗读,训练和培养学生语感。

如《狼和小羊》一课,将“我怎么可能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呀!”改成“我是不可能把您喝的水弄脏的。

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

”虽然它们表达的感情意思一样,但通过朗读比较,学生便逐渐悟出它们表达的感情不一样。

“有比较才有鉴别。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很容易揣摩出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当,从而培养对语言文
字敏锐感受。

三、在品味关键词句中培养语感
在朗读教学中,我们还要抓住关键性的词句,引导学生品评分析,帮助学生把握语言的感觉。

如在《荷花》一课的朗读教学中,我突出强调“冒”、“有的……有的”等词语反复品读,在学生的脑海里不仅出现荷花的动态美,而且也能体会荷花的那种千姿百态、洁白无暇、清丽脱俗。

另外,还要指导好对话,对话朗读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角色朗读,抓住学生爱读、爱表现的这一心理,鼓励学生反复读,在角色体验中朗读,从语言中揣摩当时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感受,根据自己的思维,找出重点词句来朗读,学生不仅有浓厚的“读”的兴趣,而且读得绘声绘色。

通过读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丰富了语言库存,陶冶情操,训练了语感。

四、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培养语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实际上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口说作者的话,学作者
的语言,学作者的谴词造句,学作者的神气、音韵,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大量的朗读,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其中蕴藏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学生对课文中准确优美的词语,生动鲜明的语感,奇特严谨的结构,都能留下一定的印象。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课文,特别是通过一些重点语句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读着读着,对桂林的喜爱之情,就自然而然地用语气表达出来了。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感情朗读不仅是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有效方法,也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调动。

如:在读了课文中描写春天的句子后,给学生播放春天的画面,引导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再读课文。

这样,使学生在读中体会文字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情感的熏陶。

五、在生动的讲解、范读中培养语感
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应是一位情感丰富的教师,不单是借助一篇篇典范的作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以自己对学生真挚的爱心,借助作者的感情,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

所以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用真情拨动儿童的心弦,从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这就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前提与“催化剂”。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传染语感”的作用。

教师通过自身情感的调节,引发和调动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也融入在课文里,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获得准
确鲜明的感知。

如孩子们听到我饱含深情讲《买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时,一个个泪眼汪汪。

他们仿佛看到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看到了她手里一根根给她带来快乐和希望的火柴,跟着她快乐和失望,在他们心灵深处燃起了对小孩子的同情之情。

这样的讲,既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又给学生的朗读起到了示范作用,从而达到了“传染语感于学生”的目的。

六、在美的感情朗读中培养语感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要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良好的语感,就应先从朗读入手。

作者的感情是极其丰富、复杂的,只靠教师讲是表达不清的,应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应。

在经历了多种形式的自读以及分层次的理解读、体会读的语言循环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层层加深,对情感的体会步步深入,在螺旋上升的情感过程中,充分感知课文用次造句的生动及作者感情的奔涌,受到蕴藏其中的情感熏陶后,从而对语言文字产生真切而强烈的感受,达到训练语感的最终目的。

七、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中培养语感
联想和想象是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由此想到彼,或构想出某种事物的形象。

可以使人对言语的感受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鲜活的形象、生动的景物、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哲理……图画是激发学生阅读的一种强有力的兴奋剂。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画,这些图画常能唤起学生的观察、联想和阅读的兴趣,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充分感知和领略课文,促进了对语言文字由表及里的消化吸收。

八、在诱人的情境中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的心态化入言语角色,同步进入语言所描绘的情感氛围中,才能达到“入境始于亲”的境界,也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形象,才能激起他们的情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与作者的感情达到共鸣。

教学时,我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作用,活化教材。

根据教材特点和理解语言文字的需要,灵活地动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语言感知,使之接受直观视觉的影响,激发情感,强化感知,促成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由文字的表面看到文字背后隐藏的作者的情感。

九、在真切的感受中培养语感
感受到的东西才能记忆,才有可能理解。

语感训练首先强调的是对事的感受。

语文教材中,大量的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体会和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塑造和陶冶学生健康美好的感情,并使他们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是语文教学十分重要的任务。

如《去年的树》一课,通过指导学生充满感情地反复朗读,体会鸟与树、树桩与小鸟、灯火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使孩子们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十、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离不开语言文字训练这一中心环节。

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

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

特别要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使学生对
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受,而且能与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获得更深的感受与理解。

如“翠色欲流”一词,可引导学生读这段话后这样理解:那无边的草地好像是用绿色泼洒,颜色是那样绿、那样鲜、那样浓,那浓浓的绿色,饱含了水分,好像凝聚成一个宽阔而碧绿的水面。

这是多么美的景色,一个“流”字把意境写活了。

经常这样品词、分析,学生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力就会敏锐起来。

语感是语言的一种直觉能力,但训练语感却是一贯非直觉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反复复地对各式各样地言语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反复地进行感性的和理性的认识。

这样,学生对言语的感受就会逐渐从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而培养学生这种对语言的灵敏、全面、深刻的直觉能力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