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题型:填空、名词、简答、论述

第四章社会认知

一、社会知觉的含义

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是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影响着主体的心理活动,调节主体的社会行为。社会知觉是探讨个体如何获得、加工、组织和利用信息来形成对自己、他人和群体的印象,来解释社会行为与事件的一个领域。

二、社会知觉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1、对人知觉:是指通过对他人外部形态和行为特征的知觉,进而借以了解其心

理活动;

2、人际知觉:是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3、角色知觉: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

4、因果关系知觉:是指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在有关的一系列社会知觉

中对其因果关系的知觉。

三、自我知觉与自我概念

1、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特征的认识的集合,他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体等方面的认识。

2、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他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他反应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3、自我概念是自尊的基础,即个体通过对自己的认识产生对自己不同的评价;同时,对自己的正负性评价也会影响甚至是歪曲对自己认识与看法。两者的区别在于自我概念关注的是对自己的认识、看法。自尊关注的是对自己品质、性格、能力等的评价,正负性更明显主观性更强。

四、了解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一些规律P91

五、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就是人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印象。刻板印象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但是大多数的刻板印象的准确与否无法测量验证,因为没有合适

的校标。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个人的亲身经验;二是社会学习。

六、使用刻板印象的优缺点

使用刻板印象的好处就是能快速的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但是刻板印象的使用也存在弊端:一是他夸大了群体内成员的相似性,从而对个体的知觉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二是他夸大了群体间的差异性,容易产生偏见与歧视。

七、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1、要对有刻板印象的群体成员进行长期的、深入的、一对一的交往。

2、要与有刻板印象的群体成员广泛交往。

3、要与群体中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成员交往。

4、根本与前提:有意识的去寻找不一致的信息,有意识的矫正自己的判断。

八、归因的概念

归因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推断的过程。人们通常会对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件发生时、负性的事件、对个体很重要,但是又不太了解肯定的事件。寻找原因加以解释。

第五章社会动机

一、本能理论

1、主要代表人物麦独孤和佛洛伊德,他们从人的生物本能出发来探寻人的行为方式及其根本原因。

2、麦独孤的本能论

麦独孤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于1908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和罗斯的《社会心理学》一起被当做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3、佛洛伊德的性欲力学说人的两种本能,一是性本能,二是自我保存功能。

二、需要理论

在倡导需要理论的学者看来,动机是有需要引起的,需要的是产生行为的原动力。主要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由生理决定的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

(2)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的安全和生理上的安全,心理安全需要的程度与人

的个性有关。

(3)归属和爱的需要:是指与其他人建立、维持、发展良好关系的需要。(4)尊重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尊二是得到他人的尊重。

(5)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一种高级的精神需要,表现为人总是喜欢带有挑战性的工作,希望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并取得成功。

它们构成一个有相对优势关系的等级体系,一种需要满足之后,另一个更高的需求就立刻产生,成为引导人的行为的动力,因此,人很难得到完全的满足,总是处在不断的追求之中。

三、中国人的成就动机

根据中华文化的特点可以将成就动机区分为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和个我取向成就动机。前者是指一种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外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而该目标或优秀标准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社会。后者是指一种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内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而该目标或优秀标准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自己。

四、中国人的亲和动机

中国人的关系取向表明: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具有更强的亲和动机。其积极作用在于: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成了人民的普遍思维原则。但是,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否认冲突、排斥竞争、压抑个性造成个人创造性的萎缩,使人们回避冲突竞争,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第六章社会感情(老师说这部分要好好思考一下)

一、社会感情的概念

社会感情是伴随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主观体验和心理感受,由社会情绪和社会情感构成,两者有区别又有联系。社会感情与感情相比,具有群体性、共同性、社会影响力等特征。

二、中国人的羞愧感、幸福感

由于中国社会文化和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中国人在羞愧感和幸福感等情感上有突出的特征。幸福心理由多种心理因素相互联系构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体验。幸福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体验。

第七章社会态度

一、社会态度的含义

是指人们对一定对象相对稳定、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反应倾向。

二、平衡理论

1、海德于1944年提出

2、特点:是在解释态度改变规律时,比较注重人与人之间在态度上的相互影响。

三、和谐理论

1、由奥斯古德和塔纳鲍姆在1955年创立

2、总原则:一致性原则支配所有人的思维。

3、在一个基本态度改变的情景中有三种成分,每一种成分都与评价有关:(1)其他人;

(2)这个人所表示的态度;

(3)他对自己所表示的意见的感情。

和谐理论是在改变态度的工作运用较多的一种理论,特别是在预测信息交流者对于改变态度的效力中。

四、认知不协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1、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

2、任何时间只要个人发现两个认知彼此不能调和一致时,就会感觉到心理冲突,引冲突而引起的紧张不安,转而形成一种内在的动机作用,促使个人放弃或改变认知之一而迁就另一认知,借以消除冲突,恢复协和一致的心态。

五、信息理论

1、霍夫兰1953年《信息传递与说服》

2、他认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影响态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发信者提供信息的信度、信息传递的内容结构和收信者的特点、收信者参与传递活动等。

第八章群体心理

一、群体凝聚力的含义

群体凝聚力是指多数群体成员凝聚为一体,合力于群体或组织目标活动的心理结合力。群体凝聚力即指群体成员与整个群体的吸引程度,有包括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