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苏轼散文的人文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苏轼散文的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更多的是指人文素养,是指“人类对人世探求活动及其成果在精神上的沉淀和升华”,内涵极为丰富,追求平等、自由的思想、求真务实的进取精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思想以及民族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等等自然为其应有之意。在这种意义上,我国古代士大夫继承发扬了这种人文情怀,具体表现在治国参政的理想抱负、求实创新的进取精神、忧国恤民思想以及对人情、国法和天理的知识、观念等。那么,作为“士大夫化”的典型代表——苏轼,又是如何阐释“人文情怀”的呢?
作为最富盛名的文学大家,苏轼散文充分彰显着他的才气,豪气和“仙气”。那么,从这些不朽名篇中,我们又是如何看到苏轼的“内宇宙”的呢?
苏轼的散文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有“韩如潮水,柳如泉,欧如瀚,苏如海”之喻。苏轼并不把文章看成是单纯的“载道”之具,并不认为文学的目的只是阐发儒家道德理念;他常用迂回的方法,肯定散文在表现作者的生活情感、人生哲理思考方面的作用和艺术创造的价值。苏轼指出散文也是“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江行唱和集序》),是“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密州通判厅题名记》),倘若考虑到如前所述苏轼的思想出入于儒、道、禅,而非“纯儒”,这种对文学的个人性的认识就更有其突破儒道狭隘范围的意义了。确确实实,苏轼的文章在所谓“古文”的系统中,无论比之于早期的韩、柳,还是比之于同时的欧、曾,都要少一些人为讲究,如行云流水一般,姿态横生,吻合他自己的情感基调与个性特色。
1.史论、政论
苏轼擅长写议论文。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等,大都是同苏轼政治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作品。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除有一部分大而无当带有浓厚的制科气外,确也有不少有的放矢、颇具识见的优秀篇章。如《进策》、《思治论》、《留侯论》等,见解新颖,不落窠臼,雄辩滔滔,笔势纵横,善于腾挪变化,体现出《孟子》、《战国策》等散文的影响。如《留侯论》谓圯上老人是秦时的隐君子,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韧之性;《平王论》批评周平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深刻,富有启发性。这些史论在写作上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成为当时士子参加科场考试的范文,所以流传极广。
2.小品文
史论、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所写书札尺牍如《上梅直讲书》、《与李公择书》等,大都随笔挥洒,不假雕饰,使人洞见肺腑。随笔、杂感、琐记,写人记事,言简而明,信笔挥洒,颇饶情致。如《记承天寺夜游》、《记游松风亭》,随手拈来,即有意境和性情。此类文字,实开晚明小品文一派。另有《仇池笔记》,亦系后人辑录而成。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正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
3.叙事记游之文
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水乳交融。叙事记游的散文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广为传诵的名作。记人物的碑传文如《潮州韩文公庙碑》,记楼台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记》。其写景的游记,更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见长,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即地兴感,借景寓理,达到诗情画意和理趣的和谐统一。苏轼的记叙体散文,常常熔议论、描写和抒情于一炉,在文体上,不拘常格,勇于创新;在风格上,因物赋形,汪洋恣肆;更能体现出《庄子》和禅宗文字的影响。
我们可以发现,苏轼的散文创作有一条明显的文化心迹:关注人情世态,关注社会现实,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主张通过人自身道德修养去实现人生理想。作为一位具有浓厚人文意识的知识分子,在他笔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这种独特的人文情怀主要体现在有补于世的创作态度,独立人格的创作立场,旷达的创作风格,以及审美的创作追求等几方面。
关于苏轼人文情怀的探究,古往今来,可谓众说纷纭。
一.苏轼的政治情怀
苏轼忧国爱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在他的诗文中,也是体现得十分鲜明的,而且内容广泛, 影响深远。[1]
他注重伦理情感胜过功名利禄,在从仕之始就体现了儒家的“仁爱”精神。[9]
虚无中又透出充溢的、有为于世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表现出一个对国家、民族有着高度责任感的诗人、文学家的伟大的人品。[12]
在苏氏父子中, 苏轼以其自进不息, 治世济民的政治抱负, 超然物外, 随缘自适的达观态度,将宋代散文推向最高的峰颠。[13]
二.苏轼的世俗情怀
该词不仅是苏轼对他人观点的辩驳,体现了苏轼独立的批判意识,而且还体现了苏轼对自我、对人生特有的通达。[2]
由于入世理想的制约和规范, 出世之心不再是价值意义上的终极追求, 而只是他积极进取的人生道路上的一种精神支撑。[3]
苏轼生活在人世,但又不愿意为人世所困,于是他就只好采取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以此来超越人生困厄,并享受人生乐趣。[4]
他真正体现了原始儒学的处世精神, 那就是以独立的精神人格和道德主体的建构和完善为前提, 然后根据外部客观条件的具备与否, 合理调整自己的处世方式, 决定自己或出世或人世, 或“藏”或“行”。[5]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不平,遭受许多不幸和打击,但他从未被痛苦和悲伤所压倒,不能自持,而是善于排解,随缘自适,随遇而安……处处表现出达观旷放的人生态度。[8]
在唐宋八大家中,苏轼散文因其独特的个性与高尚的品格,呈现出不同凡响的飘逸与洒脱风格。他那种旷达的人生态度,行云流水般的散文创作, 无不潜移默化的受了庄子的影响。[14]禅宗美学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反映在苏轼的作品中,便集中体现为一种超然精神, 因而造就了其创作或主淡泊或主豪猛的多方面的风格特点。[16]
音响音象的创造不仅标志着诗人不同的创作心境, 而且也标志着诗人不同的美学追求、风格和个性。[11]
三.苏轼的以抒情怀
苏轼散文的审美追求,主要体现在对“自然天成”,即自然美的追求上。[6]
苏轼在创作中常常以健笔写人生的痛苦和缺憾,表达出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而作品中便形成为一种旷达的情感状态。[7]
他以独到的审美眼光和视角,看一物一景、人情世态,精美凝炼,以少总多,在三言二言之中,见出智慧的光芒。在强烈的主体精神中,在个性化的性情感受中领会人生的境界。[10]苏轼思想旷达,胸襟开阔,感情奔放。用水之属性来衬文之姿态,体现出他对文章风格的一
个基本的美学追求,即追求新意,不拘成法,率性而作,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15]苏轼散文的这种品格,是其人格精神的外现。苏轼散文中表现出来的审美追求,主要是“自然天成”的文化品格。[17]
苏轼散文立意,新而, 他把“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作为衡文的标准, 由此创造出了许多意境高远的散文作品。[18]
苏轼史论不同与一般泛泛之论,而是史论中含思辩之美,文章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19]提出文道并重,认为文章不仅是载道的工具,也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提倡“自然天成”的审美追求和“随物赋形”的创作原则;主张“辞达”,认为文章的目的是为了
达意,达意的手段就是文辞。[20]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