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情画意中的美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

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力和鉴赏力。本文从历史文化角度,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意境中诗画的分析,探讨其所包含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内蕴。

关键词:古典园林意境诗情画意

正文

1 园林景观历史

中国古典园林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其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丰富和完美。园林是既可供居住、避暑、宴客等的场所,又是获得高级精神享受、倾心游赏山水林泉等自然美的地方。匠心独运的造园家们在喜爱自然、模仿自然、进而再现自然的基础上,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实现至高至美的理想境界,从而创造出中国古典园林独有的意境。

2 园林景观意境

“意境”说早在唐朝就已经诞生了,但是思想渊源不仅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的哲学,而且因佛教的传入,受佛教禅宗的直接影响。从先秦时代的“象”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转化为“意象”;从“立象以尽意”到“得意忘象”,由“忘象”而探入“象外”这条观念之流,同“意境”的出现自有其历史的渊源。但是,“意象”的发展却并非是“意境”之所以诞生的直接原因。而是由于佛教流传影响的结果。“境”和“境界”是魏晋至唐代佛经翻译中常用的词汇,特别是在六朝以来的佛家典籍中更是常见。所谓“清清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般若,梵文,意为智慧)。即是把无情之物都看作具有真如的境界(真如,梵文,意为事物的真实性)。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诗歌艺术发展的高峰,有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从而推动了诗歌美学家从理论上对诗歌形象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境”这个新的美学范畴。“境”作为美学范畴的提出标志着“意境”说的诞生。“意境”说既得禅宗“境界”的启示,吸收其“顿悟”的直觉体验方式,超功利、无思虑、以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的审美境界。同时也融贯了老庄哲学,有与无、虚与实统一的“道”的思想。意境不是表现孤立的、有限的物象,而是表现作为宇宙本体的“道”的天地万物的生命活力。一言蔽之,

“意境”是主观与客观、虚与实、情与景的交融,是从有限达于无限的体悟宇宙生命之“道”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造上,美学家宗白华说过:“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国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个重要领域。”叶朗先生认为:“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蕴,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较在其它艺术门类中的显现,要更为清晰,从而也更容易把握。”

中国园林的意境是比直观的园林景象更为深刻更为高级的审美范畴。首先蕴涵了造园者的人生态度,并通过精彩的园林景观打动游人,使其在园中驻足,并通过景物中的题咏使其感悟到造园者所赋予景物的思想内涵。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在其他艺术门类更为清晰突出,从而也更容易把握。正是对“意境”的追求。使中国园林不同于其他国家造园而独树一帜。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咫尺山林正是中国园林所追求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就是对于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园林造就的意境,是一种生命体现自己本体之外的勃勃生机的思绪,它使人心旷神怡并与自然相通,使自然升华为富有诗意的境界。

3 园林景观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常运用匾额、楹联、诗文、碑刻等形式, 来点景、立意, 表现园林艺术境界, 引导人们获得园林意境美的享受。谈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 不能不谈诗画。这不仅是中国园林历来与诗画有着密切的关系, 还因为意境首先就是中国古典诗画的美学范畴。

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历史证明,首先,造园家往往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他们构思园林,通常先用简练的诗句来立意,定出各个景区的主题,然后根据诗意进而绘制草图,在建造过程中则反复体味意境,推敲山水、亭台、花木的安放位置。园林各部分大体建成之后,还要进行最后的加工,即在主要建筑物和山石景点上题名咏记,用来点明设景立意。实际上,这一步就是以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对园景进行画龙点睛式的勾勒;其次,造园家往往具有良好的绘画修养,因而能使园林臻于“如画”的妙境。从许多史料上看,很多名园都有当代著名画家为之设计图纸,并直接参与园林的构建。比如在元代,倪云林为狮子林作图已成著名的故实,明代,文征明画《拙政园图》,每景一幅,共三十一幅;清代,据《扬州画舫录》、《履园丛话》记载,扬州余氏万石园和片石山房假山均出自石涛之手……

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 必使曲折有法, 前后呼应, 最忌堆砌, 最忌错杂, 方称佳构。”一言道破, 造园与作诗文无异, 从诗文中可悟造园法, 而园林又能兴游以成诗文。园林内的匾额、碑刻和对联, 并不是一种无足轻重的装饰, 而同花木竹石一样, 是组成园景的重要材料, 它们能造成古朴、典雅的气氛, 并起着烘托园景主题的作用。如果没有诗文, 一切题额就根本无法依存, 更谈不上对园林景象有画龙点晴之妙了。关于这一点, 清初多才多艺的伟大作家曹雪芹, 在其不朽的名著《红楼梦》中, 借书中贾政之口发表了这样的见解:“若大景致, 若干亭榭, 无字标题, 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可见标题是园景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园林的命名, 即园林艺术作品的标题, 或记事、或写景、或言志、或抒情, 分别如“留园”、“烟雨楼”、“拙政园”、“怡园”等等, 突出了园林的主题思想及主旨情趣。许多园林景观都有自己的主题, 而这些主题往往又是富有诗的意境的。例如承德避暑山庄, 其中包括康熙三十六景和乾隆三十景,这些“景”就是按照各自主题和意境的不同而命名的, 康熙、乾隆还分别题有诗文。例如“万壑松风”建筑群, 即因近有古松, 远有岩壑, 风入松林而发出哗哗的涛声以得名的。鉴于这种意境,康熙曾赋诗云:“云卷千松色,泉如万籁吟”。倘无诗的意境, 恐怕就很难触发康熙的诗兴了。

诗文不仅用于突出全园主题, 也常被用作园内景点的点题和情景的抒发。如“长留天间( 苏州留园) 、“志清意远”、“与谁同坐轩”( 苏州拙政园) 、“长堤春柳”( 扬州瘦西湖) 、等等。题咏更多的是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如扬州瘦西湖“长堤春柳”亭的楹联是“佳气溢芳甸, 宿云澹野川”,“月观”的对联是“月来满地水, 云起一天山”,“钓鱼台”的对联是“浩歌向兰渚, 把钓待秋风”,“平山堂”的对联则是“过江诸山到此堂下, 太守之宴与众宾欢”, 等等。园林中的这些楹联, 或蕴哲理发人深思, 或抒情怀令人神怡, 或切主题启人心智, 成为园林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所在。人们欣赏园林名胜的同时, 也为这些楹联所吸引。诗文在园林艺术中的主导作用, 还在于促使景象升华到精神的高度, 亦即对园林意境的开拓。

中国古典园林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同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诗画的指引既为园林的意境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内蕴,又便于人们更加深刻地领悟园林的意境,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所在。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从有限到无限,再由无限而归之于有限,从而对整个人生、宇宙和历史产生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中国的园林审美情趣独特,成功地再现自然山水之美,使其所创作的景象空

间给人以真实美好的艺术感受。漫步其中,古典园林的步移景异的布局好象是一幅逐步展开的画卷,以诗词为主题,以画设景,以景入画,令人赏心悦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