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论古今词义的异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异同”概说

(一)古汉语基础课中的字与词

词是用字来记录的。文言词大多是单音节的,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字就记录一个词。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个复句由十一个字记录,也就由十一个词组成;“朝令夕改”四个词构成了一个短语,也就有四个字来记录。也就是说,在一般和多数的情况下,字和词在单位上是统一的。古人从来都把一个字当作一个词,古代的注释书和字书、韵书上所说的“字”,实际上指的就是词,而他们所说的“词”,专指虚词。这样,在阅读文言文时字和词常常是指同一个概念。

(二)古今词义确指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要素,词义的变化更为显著。严格说来,“古今词义”这个概念,应当指不同历史时期的词义——先秦对汉代来说是古,汉代可以称今;先秦两汉对唐代来说是古,唐代可以称今;汉唐对清来说是古,清代相对来说是今;清代对现代说来是古,现代自然是今。词义在各个不同的时代都有发展,因而也都需要辨异。不过,在一般的古代汉语基础课里所说的“古今词义”,是一个特定的概念。这个概念比较笼统,指的是文言文的词义和现代汉语的词义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把古代文献的词义,当成一个整体来看,不再计较它内部的小段分歧。文言文是以先秦书面语为主,所以,谈到差异,一般多从先秦说起。

(三)古今词义差异类型

由于语言的发展,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词义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在理论上必须认识到,在认识上必须会辨别。不过,在古汉语基础课里,我们还是着重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辨异,而不过多去研究词义变化的内在规律。

说古今词义有差异,一般是指它们有不同的义项。古今词义的差异主要有两种,一是同一个字古今表达的意义之间意义仍然有联系,例如: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庚。”(《许行》)

这里的“害”当“妨害”讲,现代汉语里“害”都当“危害”“伤害”讲。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这里的“居”当“占据(一个地位)”讲,而在现代汉语中,“居”的常用义是“住”。

二是同一个字记录的古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亡,现代汉语中或者这个字表达了其他意义,或者已经不再使用。如:

谷阳竖献饮于子反,子反醉而不能见。(《鄢陵之战》)

这里的“竖”当小奴隶、小仆人讲。现代汉语中,这个意义所表示的事物已经消逝,所以这个意义已经不用,而“竖”的常用义是“直立”。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敝”字当“破败”讲,用的是本义,现代汉语中,这个词除了个别文言其较重的书面语中偶或使用外,一般不再使用了。

二、古今词义的辨析

在古今词义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假使古代词是死去了的,现代罕用的,当然对阅读古书会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我们一查字典,也就解决了问题。如课本84页所举“傩”字。再如:

履帝武敏歆。(《诗经·大雅·生民》)

(踩着上帝的足迹而歆动,“武”当“步迹”讲)

要注意古今汉语意义的“微殊”,有的古今词义非常接近,容易引起误会。如:

登大墳而远望兮。(《楚辞·哀郢》)

(“墳”是水中的高地,与今义中的“墳墓”同有隆起、高于地面的特点,作“登”的宾语,

很容易误会。)

对于古今汉语的“微殊”,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辨析。

(一)程度差异

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史记·淮阴侯列传》)

“恨”是“遗憾”,比之现代汉语常用的“仇恨”义,程度为轻。

叹苦先生兮,独离此咎。(贾谊《吊屈原赋》)

“咎”是“灾祸”,比之现代汉语常用之“归咎”“咎由自取”义,程度为重。)

(二)广度差异

鬼侯有子而好。(《战国策·赵策》)

这里的“子”指“女儿”,比现代汉语只作“儿子”的意义要宽泛;“好”专指“貌美”,比之现代汉语常用的“好坏”意义范围要狭窄。

子疾病,子路请祷。(《论语·述而》)

“病”只指“病重”,与现代汉语一般的“生病”意义范围要窄。

(三)色彩差异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伪”当“人为的”讲,没有贬义,现代汉语当“虚假”讲,是贬义。

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党”当“偏袒”义讲,现代汉语指“集团”时无贬义,所以也没有“偏袒”义。

士传言,庶人谤。(《左传·襄公十四年》)

孔颖达疏:“謗謂言其過失,使在上聞之而自改,亦是諫之類也。……但傳聞之事有實有虛,或有妄謗人者,今世遂以謗為誣類,是俗易而意異也。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齐策》)

下流之人,众毁所归。(杨恽《报孙会宗书》)

“下流”在古代之地位或处境低下,今天则指品德恶劣,贬义很强。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国语·越王勾践栖会稽》)

“爪牙”用于人指得力助手,今只具贬义,相当于“走狗”“帮凶”。

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汉书·路温舒传》)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治狱的官员用指供的方法引导犯人招供;案子报上去,怕被驳回,就玩弄法律文辞对案情进行周密的加工补缀。这里“锻炼”指玩弄法律诬陷别人。现代此词一般没有这个意义,而且“锻炼意志”等场合具有褒义。

(四)特点差异

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这里的“访”当“咨询”讲,与现代汉语一般的“拜访”意义比较含义特殊。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愤”当“憋闷”讲,与现代汉语“发怒”义,特点很不相同。

以上这些差异,都很细微,如果不仔细分辨,不容易发现,容易以今义去附会古义,造成理解上的错误或理解上的肤浅。所以对这些差异,即要用心分辨,又要善于总结、认真积累。这是提高古代汉语阅读能力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训练。

三、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

如果从古今词义范围着眼,可以将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主要类型。这是词义变化的一种分类方法。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这种方法运用比较普遍。

(一)词义扩大

狗《尔雅·释畜》:“犬……未成毫,狗。”《尔雅·释兽》:“熊虎醜,其子狗。”郭璞注:“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