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解说词第一集风雨世纪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中国》解说词
第一集风雨世纪初
1、新世纪
光绪二十五年,腊月初一。
和往常一样,紫禁城里显得异常宁静。
光绪因病破例没有去圣母皇太后慈禧面前请安。
早朝更是在两年前就取消了。
这一天,是西历纪元1900年元旦。
在地球的另一端,新世纪正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
在意大利,为了迎接新世纪的到来,罗马歌剧院正在上演普契尼的新作「托斯卡」。
剧中的爱情故事,感染了千万观众,风靡一时。
在法国,万国博览会如期举行。
它向人们展示著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
在美国,经济学家用「繁荣的恐慌」来形容经济的上升势头。
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浪潮,席卷欧洲和北美洲。
不到一个半世纪,昔日的田园小镇,已经成了工厂与都市。
「进步」成了人们深信不疑的信条。
进入二十世纪,人类的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摄影机的出现,人们开始用它将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纪录下来。
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我们还能看到这种当年时髦的机械。
第一代的摄影机,同样为我们纪录下了世纪之交的中国。
从中国电影资料馆收藏的一些当时的影像资料中,我们看到开埠半个世纪的上海,正在成为外国冒险家的乐园。
天津的这段老城墙,一年后,在八国联军逼迫下被迫拆除。
北京的出殡的场面,显示著天子脚下的排场和奢侈。
广东是大多数外国游客登陆中国的第一站,此前六十年的鸦片战争,就是从这里引发的。
在香港,外国人喜欢的交通工具是中国人抬的轿子。
他们享受的是古老中国的舒适。
英国人已经在这里统治了半个多世纪。
一百年前大清帝国的斑驳影像提醒我们:二十世纪到来的时候。
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正越拉越远。
这一年春节之前,北京下了一场雪。
瑞雪兆丰年,这场雪,将会给中国带来甚么呢?
2、黑暗的政局
这是从景山顶上俯看北京的镜头。
大清朝的统治中心平静中显出一种威严。
二百五十六年前,满族人从东北入关,占领了这个都城,并由此出发,奠定了自己的江山社稷。
1900年1月24日,清廷发布上谕,宣布立十五岁的溥隽为大阿哥,也就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这个意在废除光绪的讯号,引起中外舆论的普遍关注。
决定的总策划是慈禧太后。
自1873年垂帘听政之来,她一直是这个国家的实际统治者。
在她手中,中国失去了边疆的大片国土。
当时名义上的皇帝光绪,失去了人身自由,幽居在紫禁城西面的中南海瀛台。
一年多来,他每天的主要活动是向太后请安,长时间地跪着聆听太后的训斥。
这位已过「而立」(三十岁)之年的皇帝,唯一敢做的是把他的怨气发泄到他周围的下人身上。
两年前的那次变革冲动,使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是我们能找到的最早的紫禁城的画面,拍摄于1898年,即光绪二十四年农历戊戌年。
这一年中国自下而上涌动着一股变革图强的激情。
甲午战争失败后,朝野内外普遍被一股挫折情绪所笼罩。
民间的有识之士中间,一片变革的呼声。
维新派的著名领袖是康有为和他的学生梁启超。
他们利用会试的机会,联合仕人上奏朝庭,要求变法。
外地人在北京的会馆,成了他们聚会和宣扬变法的场所。
他们利用报纸和刊物,警告国人:不变祖宗之法,就有亡国灭种之忧。
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时评论文,往往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
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深深感染了年青的光绪皇帝。
他毅然下令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
在此后短短的一百零三天的时间里,光绪下了一百八十多条变法诏令。
其中最多的一天,颁布了十一条法令。
轰轰烈烈的变革运动,激怒了居住在颐和园的慈禧太后。
在朝中守旧大臣的拥护下,慈禧急令回宫,发动政变,宣布临朝训政。
最终光绪帝被软禁。
大清朝最后一次主动变革的机会,被无情地毁灭了。
那一年深秋,悲剧气氛笼罩京城。
谭嗣同、杨深秀、康广仁等六君子血洒菜市口,后人称这一次变法为「百日维新」。
世纪初的中国陷入了政治上最黑暗的时期。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先后从天津逃亡海外。
许多维新志士纷纷南下上海。
在当时,上海似乎是一个自由的法外之地。
3、瓜分之局
在中国的版图上,上海有着极其特殊的象征意味。
它即是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的入海口,又是中国面向太平洋的最大港口。
十九世纪中期以来,它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县城,一跃成为远东最大的都市。
这是一百三十年前的上海外滩,人们很难把它和后来高楼林立的繁华联系起来。
自开埠以来,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外贸易的频繁,为上海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840年的鸦片战争,教会了慈禧太后「租界」这个词。
五年后,上海出现了第一个租界,面积八百三十亩,到1899年,仅公共租界面积就达三万多亩。
慈禧未必不知道,对清政府来说,这是一种丧失主权的耻辱。
1900年的上海,正在成为一个发达的近代化城市,它的繁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
从当时拍摄的一段影像数据中,我们可以领略世纪初上海的丰富多彩。
世界最时髦的东西在这儿几乎都能找到。
一位美国记者这样写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上海却是这样。
」南京路,一百年前就是租界里最繁华的商业街。
从这些照片上仍然可以看到南京路的成长过程。
一条马路的兴衰,是中国近代化过程的缩影。
当时中国人聚居的华界,属于大清朝管辖,面积比租界小得多。
法庭还延续着中国皇朝的庭审方式。
而在租界的外国人则享受着完全独立的「治外法权」。
重建于1927年的江海关大厦,一直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这里曾是中国海关税务司所在地。
它的前身「外官库司」是英国的市政厅,可见当时英国在海关内的势力。
英国人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长达四十八年之久。
据1862年「美华捷报」报导,英国仅从上海拿走的白银就达一千三百万英镑,相当于1856年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
对很多人而言,上海是外国人在中国的首都。
有人甚至说:「上海是打开中国的一把钥匙。
」
事实上,上海更像是当时中国屈辱地位的缩影。
清末时,一位青年画家创作的一幅「时局图」形象标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态势﹔日本霸占了台湾,沙俄把手伸到东北,英国企图分裂新疆,并独霸云南,德国侵占了胶东,而法国则注视着华南的大片国土。
对于很多国家来说,当时的中国,也许只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可以任人宰割。
一幅政治漫画,不言而喻,瓜分之局,正在形成。
4、义和团运动
山东、河北交界的地方,古有习武之风,这种梅花拳从明末算起,已经流传了三百多年。
一百年前,这里曾经出了一位著名的梅花拳拳师,名叫赵三多。
1896年赵三多自立门户,改称义和拳。
这个名号在此后的几年里震撼了大半个中国。
1898年离沙柳寨不远的山东灌县梨园屯。
当地人与教会因为宅地纠纷发生摩擦,遭到官府镇压。
出于义愤,赵三多率众赶赴山东。
被赵三多称为洋教的基督教明朝末年传入中国,到1899年,两千三百多名传教士发展了八十多万中国教徒;仅仅山东河北一带就超过了十万人。
在教徒与非教徒发生纠葛时,传教士往往要胁地方官员,偏袒教民,引起不信教民的普遍怨恨。
清朝末年,教案不断,双方冲突越演越烈。
《威县县志》记载了梨园屯暴动的经过。
起义失败后,赵三多等沿运河向北逃走,到处招收徒弟,设立拳坛,并打出「扶清灭洋」旗号。
1900年中国北方大旱,义和团发出揭贴称﹕「不下雨,地发乾,都因教堂遮住天。
」积怨已久的民众纷纷响应,终于酿成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
面对星火燎原般的民众起义,各国在华传教士纷纷寻求庇护,始于社会底层的民教纠纷,终于引发了国际争斗。
从来没有平等对待过中国的世界列强,决定武装干涉,纷纷向中国增兵。
军舰齐集渤海湾。
1900年6月7日,八国联军组成,向北京进发。
外国军队的武器干涉,更加激发了中国民众的爱国主义情绪。
各地义和团组织迅速扩大,并进入京津地区,用血肉之躯顽强抵抗八国联军。
近半个世纪以来备受凌辱的中国人发出愤怒的吼声。
连延四十年之久的反洋教潮流在义和团的旗帜下很快转向武装灭洋。
面对日益失控的局势,朝廷内部意见不一。
在御前会议上,慈禧太后没有表态,只说了「民心可用」四个字,借此发泄她对列强拥立光绪的不满。
得到朝廷默许的各州、县义和团陆续进京,并公开设立坛口。
京师内外一夜间贴满了义和团的揭贴。
反洋运动越演愈烈。
在京的教民、外国商号、银行,甚至西药店都成了被攻击的目标。
大栅栏,北京著名的商业街,6月16日义和团在纵火焚毁一家西药店时,火势失控,殃及四千余家无辜商铺。
正阳门外,一片废墟。
这场民间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揭开了二十世纪中国抵御外来侵略的悲壮序幕。
5、八国联军入侵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段历史不堪回首。
保存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这段影片真实地记录了一百年前八国联军进攻天津大沽炮台的情景。
1900年6月17日,大沽口炮台陷落,清军7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八国联军一万四千多人继续向北京进犯。
在迫不得己的情况下,慈禧太后颁布诏书向各国宣战。
清兵和义和团开始进攻各国驻华使馆,东交民巷成为战争最激烈的前沿阵地。
6月20号,德国公使克林德在东单路口被杀,此时八国联军已兵临城下。
在先进的武器面前,坚固的北京城墙形同虚设,清军和义和团很快失去了顽守的能力。
京师陷落之前,慈禧太后仓惶西逃,临行前她指示太监将珍妃投入井内,还留下了一道惩治义和团的圣谕,义和团被无情出卖了。
8月14日,八国联军开始在北京城内大肆捕杀义和团。
不久,各国使馆相继恢复重建,北京各教堂也重新响起了晚祷的钟声。
侵略者称:北京已经恢复了秩序。
在这种所谓的秩序下,他们可以随意在中国皇帝的宝座前留影他们与八大胡同的妓女亲善。
北京惨遭洗劫,典章、文物、国宝奇珍遗失无数。
北京古观象台的珍贵仪器也未被幸免,被德法军队劫掠一空。
在艺人云集的天桥,一位美国随军魔术师正在表演「大变活人」的戏法。
他用各国的国旗变出了一个个威武的士兵,然后用一面黑旗变出了一个矮小的中国小丑。
戏法的结尾是中国人遭到一顿合力的痛打。
庚子之变留下的不仅仅是残垣断壁。
为了对各国公使之死表示谢罪,清政府树立了一个高大的牌坊克林德碑,并以皇帝的名义撰写了纪念碑文。
在繁华的东单路口,这个牌坊俯视了中国人将近二十年。
今天,在天安门那对威武的石狮胸前,你还能看到一百年前深深的弹痕……
6、《辛丑条约》
1900年10月11日,议和大臣李鸿章,在俄罗斯军队的护送下,从天津来到北京,开始与八国联军谈判。
从1861年创办淮军开始,李鸿章与洋人打交道已经长达40年。
丰富的外交经历使他形成了【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执著信念。
晚清的洋务运动,他是最关键的人物之一。
从这张照片里,我们可以能看到李鸿章洋务运动时的干练神态。
而仅仅过了十年,他和他所侍奉的朝廷却都到了垂暮之年。
1900年,路灯开始在北京出现。
灯光映照著景山前的牌楼上「弘佑天民」四个大字。
而此时慈禧太后正行进在西逃的途中,只留下京师的子民们直面战争的苦难。
联军成了北京城的主宰,日本兵在城里大肆搜刮财物。
美利坚的军队在紫禁城里阅兵以炫耀武力。
法兰西的官兵在进行马球比赛,只是坐骑换了中国的毛驴。
作为谈判的先决条件,八国代表开出了一份长长的战犯名单,其中包括了一百四十二名地方政府官员和数十位王公大臣。
为了尽快结束战争,慈禧太后向八国全面妥协,几位主战派大臣成为她的替罪羊。
作为清末几个不平等条约的主持签订者,李鸿章在晚年曾经把自己比作一个裱糊匠,而大清帝国则是一座四面透风的破房子。
对于国运的衰败,他早经已力不从心。
这是李鸿章外事(外交事务)活动的日程表。
整整一年,李鸿章都在马不停蹄地与各国公使斡旋。
旷日持久的谈判耗尽了李鸿章最后的精力。
1901年8月,李鸿章积劳成疾,卧床不起。
远在西安的慈禧太后,对八国联军提出的十二项议和条件,表示全面接受,并留了下令后人震惊的一句话:「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
1901年9月,辛丑条约正式签订。
中国向列强支付的赔偿高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按当时的人口合每人一两银子,而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只有白银八千万两。
李鸿章抱病参加了条约的签订仪式,留下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幅照片。
条约签订后,举国震惊。
这是报章上刊登的讽刺李鸿章卖国求和的政治漫画。
整整两个月后,心力交瘁的李鸿章黯然离开了人世。
从1840年开始,中国历经两次鸦片战争,一次甲午战争,屡战屡败。
1900年,当人类跨入二十世纪的时候,这个东方巨人再一次蒙受了前所未有的羞辱和伤害。
世纪之交的风雨声中,大清王朝正走向衰落。
猛醒的志士仁人要铸造一个新生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