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用附子

合集下载

张仲景运用附子的规律浅析

张仲景运用附子的规律浅析
并调及散寒止痛 。
化痰止 咳平 喘药 4种 、补虚药 8 种 。使用频率排 在前 五位 的 燥 ,走 而不守 ,能上助心 阳以通脉 ,中温脾 阳以健运 ,下利 阳救逆 、温 阳通脉 、助阳解表 、温 阳利水 、温中健脾 、寒 热 水 ,又可散寒 除湿止痛 ,用于 阳虚水停证 。
1 . 1 回 阳救 逆 《 伤 寒论 》 第6 1 条: “ 下之后 ,复发 汗 ,昼 “ 腹 中寒气 ,雷鸣切痛 ,胸胁 逆满 ,呕吐 ,附子粳米 汤主 之 日烦 躁不得 眠 ,夜而安静 ,不呕 ,不 渴 ,无表证 ,脉沉微 , 粳 米主之 ” ,味甘性 ,归脾 、胃经 ,具有 补益脾 胃,顾 护 中
【 关键词 1 张仲景 ; 附子 ; 规律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4 9 8 5 . 2 0 1 4 . 0 9 . 0 3 2
附子 为毛莨科植 物乌头的子 根 ,始载于 《 神农本草经 》 , 列 为下 品。本 品味辛甘 ,性 大热 、有大毒 ,人心 、脾 、肾经 , 具有 回阳救逆 、 补火助阳 、 散寒止痛 的功效 ] 。 该 药大辛大热 ,
附子素太热纯 阳,补下焦 阳虚 ,逐沉寒痼冷 ,回阳救逆 至 四五 日,腹痛 ,小便不利 ,四肢 沉重 疼痛 ,自下利者 ,此
著称 ,是一 味温里回阳之要药 【 3 】 。在张仲景 的 3 2 首方剂 中,
共涉及到 4 0余种药物 的配伍 , 其 中解表药 7种 、 清热药 9种 、 泻下 药 2种 、温 里药 4种 、利水 渗湿 药 3种 、收 涩药 3种 、 药物分别是 甘草 、干姜、桂枝 、生姜 和大枣 ,其 功效 涉及 回
身 无大热者 ,干姜附子 汤” ,干姜味辛 而热 ,守而不 走 ,具 有温 中散寒 ,回阳通 脉之力。附子辛甘大热 ,走 而不守 ,为

仲景附子理中丸的功效与作用

仲景附子理中丸的功效与作用

仲景附子理中丸的功效与作用【仲景附子理中丸的功效与作用】仲景附子理中丸是以仲景附子汤的处方制成的一种中药丸剂,具有非常广泛的功效与作用。

该丸剂主要由人参、附子、干姜、黄芩、黄连、半夏、甘草等中药组成,具有温中散寒、理气和胃、安中止痛等功能。

下面将详细介绍仲景附子理中丸的功效与作用。

一、温中散寒仲景附子理中丸中的人参、附子、半夏等药物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

它们能够刺激脾胃,促进脾胃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增进食欲,缓解胃寒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状。

同时,附子还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中寒引起的寒凝疼痛、四肢冰凉等症状。

二、理气和胃仲景附子理中丸中的黄芩、黄连等药物具有理气和胃的功效。

它们能够调节胃肠蠕动,减少胃肠道的胀气现象,缓解胃肠胀满、脘腹不适等症状。

同时,黄芩、黄连还具有抑制胃液分泌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引起的胃酸倒流、胃灼热等症状。

三、安中止痛仲景附子理中丸中的人参、附子等药物具有安中止痛的作用。

人参能够补益脾胃,提升人体的免疫力,从而减少疼痛发作。

附子具有舒筋活络、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脘腹胀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四、解毒消肿仲景附子理中丸中的黄芩、黄连等药物具有解毒消肿的作用。

它们能够清热解毒,减少炎症反应,对于急性胃肠炎、胃黏膜糜烂、溃疡性结肠炎等病症有很好的疗效。

同时,它们还具有收敛、止泻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腹泻、腹痛等症状。

五、调和气血仲景附子理中丸中的附子、半夏等药物还具有调和气血的功效。

它们能够活血化瘀,改善气滞血瘀引起的脘腹胀痛、呕吐等症状。

附子还具有温经通络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董门穴隐隐作痛、脐腹疼痛等病症。

总结起来,仲景附子理中丸是一种中药丸剂,具有温中散寒、理气和胃、安中止痛、解毒消肿、调和气血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它适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状,以及胃寒、胃酸过多、脘腹胀痛、食欲不振、腹泻、腹痛等病症。

值得注意的是,仲景附子理中丸属于辛温药物,不宜过量或长期使用,更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初探仲景对附子的配伍运用规律

初探仲景对附子的配伍运用规律

初探仲景对附子的配伍运用规律
李守业
【期刊名称】《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1989(0)2
【摘要】将仲景运用附子的范围概述为7个方面:1.与祛寒药物配伍,适应于阴寒证;2.与清泄药物配伍,适应于热证;3.诸加附子法可具温中济燥、温肾强心、回阳救逆、化气行津等功效;4.与益气之品为伍,用于阳衰阴盛之患;5.与育阴之品为伍,功在潜化;6.与收敛药为伍,可固摄元真,潜阳宁冲;7.与发表宣卫之品为伍,可应用于多种外感及内伤诸疾;8.用附子常配伍甘草、生姜、蜜、盐等以制其毒性。

【总页数】3页(P21-23)
【关键词】张仲景;附子;中药配伍
【作者】李守业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仲景运用芍药的配伍规律举隅 [J], 李建超;张喜奎
2.仲景制方阴阳配伍规律初探 [J], 欧林德
3.试析仲景运用杏仁的配伍规律 [J], 王琦
4.用仲景方附子配伍规律指导临床的体会 [J], 储水鑫
5.仲景运用芍药的配伍初探 [J], 陈新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仲景用附子经验

张仲景用附子经验
仲景治外感热病、内伤杂病善用附子。《伤寒论》用附子之方20首,《金匮要略》含附子者多达24方。陈修园云:“本经谓气味辛温有大毒七字,仲景即于此,悟出附子大功用。”仲景运用附子方法颇妙。包括炮制、剂量、配伍、煎煮及服法等。本文拟对此浅析如下。
1回阳生用,与干姜为伍
仲景用附子回阳救逆必用生者,与干姜作伍。回阳救逆代表方四逆汤及四逆汤加减之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物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干姜附子汤,这些方剂的适应证均为阳衰阴盛,方以附子生用,配干姜为主,取其回阳救逆之功。附子生散性烈善走,伸发阳气,表散寒邪,与干姜相配,生附祛外寒,干姜暖内寒,一走一守,通力合作,诚非它药之力所及。喻昌阐曰:“用附子、干姜以胜阴复阳,取飞骑突入重围,搴旗树帜,使既散之阳望而争趋,顷之复去耳”。
4.4散剂再煎散剂一般以水送服,但仲景以附子组方的散剂也有要求煎服者,如《金匮要略》薏苡附子败酱散取本散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为何附子散剂欲再煎服用?《圣惠方》载:“治肠痈皮肉状如蛇皮及如错,小腹坚,心腹急方”,用败酱二两、附子半两,切苡仁二两半共捣,粗罗为散剂,每服三钱,以水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渣温服。该法使用生姜水煎散剂便是解附子毒、减附子燥烈最好的说明。
三服、再服为常规服法。仲景凡用附子方,服法以日三服,分温三服为多,居18首;日二服,分温再服者为11方。即仲景以附子组方者一般1日1剂,1日3 服。特别指出的是《金匮》方栝蒌瞿麦丸不仅提出饮服二丸,日三服的服法,并且强调若不知,增加药量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对病重且急证,仲景用附子方采用顿服法。如干姜附子汤治下后复汗致阳气大伤,阴寒内盛,虚阳外扰,昼日烦燥,病情发展迅速,常为虚脱之先兆,需采用顿服,集中药力,单刀直入,急救回阳,免生他变。

擅用附子——张仲景学术大道至简

擅用附子——张仲景学术大道至简

擅用附子——张仲景学术大道至简
李守业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0(008)005
【摘要】@@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附子所组成的方剂共40首(包括5个隨证加附子方),是其仅次于甘草、姜、枣、桂枝的极为常用的药物.这里谨从诸附子方的运用规律上可以看出,附子不仅用于重症痼疾,而且用于外感伤寒;不但用于阴证,而且用于阳证.举凡表、里、寒、热、虚、实诸疑难病,皆有用之.因此,探讨仲景对附子的运用规律,对临床掌握附子的特殊功用和了解仲景的学术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仲景运用附子在处方配伍、使用剂量以及炮制和煎服方法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总页数】4页(P6-9)
【作者】李守业
【作者单位】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65001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见微知著擅用附子 [J], 徐小圃
2.郭志红擅用附子经验 [J], 何华亮;王芬;郭志红
3.基于张仲景学术思想的炮附子4种炮制方法的比较研究 [J], 彭诗涛;张先灵;袁金凤;张语凡;王鑫;孙美玲;李飞
4.20世纪上海地区擅用附子六大家 [J], 邢斌;金甦
5.李彦师擅用附子类经方的经验 [J], 邹学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仲景用附子、乌头给我们的启迪

张仲景用附子、乌头给我们的启迪
第 6卷 第 7期 21 0 0年 7月
V0.6 No. 1 7
J12 1 u. 0 0
张仲景 用 附子 、 乌头给 我们 的启迪
刘 刚
( 州市 中 医医院 , 川 泸州 660 ) 泸 四 4 0 0
摘 要 : 目的 : 究仲 景对 附子和 乌 头的运 用 , 研 为临床 安全使 用附子和 鸟 头提 供参 考 。 法 : 伤寒 杂病e )o 方 对《 e) 3
反应 的剂量 不是 一个横 定量 , 以为 了获得 “ 眩” 应 , 采用 少量递 增的服 法直 至产 生“ 眩” 应 为度 。 所 瞑 反 应 瞑 反 同
时为 了避 免 中毒 , 了久 煎 、 蜜煎等 外 , 除 加 体质 强 的人 可 多服 , 体质 弱 的人 应 少服 ; 大 剂量 , 特 只能 1 d 煎 剂 次/ ; 用 大量 . 丸剂应 小量 。 结论 : 仲景 关于 附子和 乌头的 应 用 , 给我 们提 供 了需要遵 循的 准则及 注意 事项 , 只要 依 法
多 条 应 用 到 附 子 和 乌 头 方 剂 条 下 的 说 明 及 用 法 等 进 行 分 析 , 纳 总 结 仲 景 关 于 附子 、 头 使 用 剂 量 的 规 律 及 归 乌 注 意 事 项 。 果 : 号 在 《 寒 杂 病 论 》 , 附 子 、 头 的 使 用 是 以 出 现 “ 眩 ” 应 为 最 佳 剂 量 , 出现 “ 眩 ” 结 仲 伤 中 对 乌 瞑 反 而 瞑
病论 》 从 中不难发 现 , 实仲 景 已经给 我们 制 定 出了使 用 , 其 附子、 乌头 需要 遵循 的准 则及 注意 事项 。只是 仲景 的警 示 散 见 于不 同章节 的 少数 方 剂 中 , 一般 泛 泛 而读 , 容 易 故 不 引起 注 意 。但 只要 将 《 寒杂 病论 》 见 于各 条 、 章 中关 伤 散 各 于 附子 、 乌头 的剂 量及特 殊煎 服法 等加 以 清理 , 用 量 、 其 注 意 事项 及应 用准则 就会 变 得清 晰可 见 。 现结合 笔 者 自己对 《 伤寒 杂 病论 》 的研 读 , 仲 景关 于 附子 、 头 在使 用 时 的 将 乌

附子的四十一种配伍运用方法及所治疗各种疑难病症

附子的四十一种配伍运用方法及所治疗各种疑难病症

附子的四十一种配伍运用方法及所治疗的各种疑难病症一、附子配干姜附子长于回阳救逆,走而不守,能通彻内外上下。

干姜具有回阳通脉之功,守而不走,温中回阳。

二药配伍,相须并用,干姜能增强附子回阳救逆的作用,正如前人所说:“附子无姜不热”。

且附子有毒,配伍干姜后,干姜能减低附子毒性,附子配干姜有增效减毒之功。

故附子用于亡阳证,常与干姜配伍。

附子配干姜被称为“仲景附子配伍法”,仲景四逆汤即姜、附、草同用,以温中散寒,回阳救逆。

附子配干姜尚有温肾暖脾,散寒止痛之功,如赤石脂丸、乌梅丸虽用姜附,却旨在散寒止痛。

主要用于:1、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而致的四肢逆冷,汗自出,脉微欲绝等亡阳证。

2、治脾肾阳虚之慢性腹泻,如《附子配伍治六顽疾》治张男患慢性泄泻3年,日行大便3~4次,便后小腹冷痛,必以热毛巾温敷,其痛方缓,舌胖苔白腻,脉沉细。

大便常规正常。

用附子6g,干姜10g,党参15g,炒白芍15g,乌梅6g,苍术10g,随证加减,调治20多剂而获效。

二、附子配肉桂二药均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但附子性烈,长于回阳救逆,散寒止痛;肉桂性缓,长于暖下焦而温肾阳,并引火归元以摄无根之火,行气通滞。

相须为用则温肾助阳,引火归元,温经散寒止痛。

主要用于:下焦命门火衰,肾阳不足之腰膝酸软,形寒足冷,阳痿,尿频,睾丸冰冷,肢体厥逆,浮肿喘满等症。

三、附子与桂枝附子温肾阳,通行十二经,逐寒祛湿止痛,通利关节,可祛深伏之寒湿。

桂枝温经散寒,横通肢节,可解肌散表浅风寒。

二药合用,相得益彰,温通心肾阳气,散寒通经止痛功效益增。

主要用于:1、阳虚外感风寒湿邪的畏冷,四肢疼痛等症(附大于桂)。

2、心阳虚之心悸汗出、漏汗、甚则心力不支,脉细弱或结代(桂大于附)。

陈妙峰用二药又配党参、黄芪、麦冬、丹参、炙甘草治疗阳虚型心律失常,认为附子强心,增加心肌供血,使窦房结功能兴奋性增强,改善传导功能,对缓慢型或快速型心律失常均可随证选用10—30—45克。

张仲景治疗下肢水肿的药方

张仲景治疗下肢水肿的药方

张仲景治疗下肢水肿的药方张仲景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他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到了一些治疗下肢水肿的药方。

下面将从中选取一些常用的药方进行介绍。

1.苍术附子汤【组成】苍术、附子、白术、茯苓、制香附、生姜。

【功效】祛湿利水,温通经络。

【主治】热毒盛,湿重肢体水肿。

2.苡藓汤【组成】苍术、白术、蔓荆子、泽泻、冬瓜皮、白鲜皮、猪苓、五味子、山栀子、桔梗、厚朴、荷叶、竹茹。

【功效】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主治】湿热泛滥,水湿停留所致的下肢水肿。

3.沙苑膏【组成】生姜汁、黄酒、白芷粉、甘草。

【功效】散寒温经,化滞利水。

【主治】下肢寒湿所致的水肿。

4.芫花汤【组成】芫花、白术、附子、赤芍、黄连、泽泻。

【功效】祛湿温通,利水消肿。

【主治】下肢湿气化热所致的水肿。

5.白虎汤【组成】石膏、知母、生石膏、麻黄、杏仁、甘草。

【功效】清热解暑,利水消肿。

【主治】夏季中暑所致的下肢水肿。

除了以上几个药方外,张仲景还提到了一些治疗水肿的基本原则。

他认为水肿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湿气停留在体内造成的,因此治疗方法主要以利水消肿为主。

同时,他还强调了“诸有水气,皆取扁平物”,即尽量选择具有疏散水湿作用的草药进行治疗。

此外,张仲景还指出下肢水肿的发生与人体脾胃功能的失调有关。

脾胃虚弱会引起湿气滞留,从而导致水肿的发生。

因此,他在治疗过程中也注重调理脾胃,增强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

总体来说,张仲景在治疗下肢水肿方面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药方和原则,这些药方可以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选择和调整,并配合适当的理疗和运动来加速康复。

然而,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治疗水肿应该由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仲景治疗痛症用药举隅

仲景治疗痛症用药举隅

仲景治疗痛症用药举隅作者:张林疼痛一证,首见于《黄帝内经》,但书中并未明确提出具体的治法和方药。

张仲景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治疗痛证较为完善的理、法、方、药体系,对后世医家治疗痛证有深远的影响。

仲景用药精炼,配伍得当,本文略举其端,择仲景常用之治痛药物二、三味分述于下。

1 附子《伤寒论》中用附子的有32条原文,18首方;《金匮要略》中用附子的有23条原文,20首方剂。

《伤寒论》所载以外感寒邪为主,因外感寒邪每易伤阳而致虚脱生变,所以附子多生用,取其回阳救逆之功,同时多配以干姜。

《金匮要略》是内伤杂病阳虚为多,故附子多炮用,取其温经扶阳止痛之效,主要用于治疗痛证及部分内伤杂病,如筋骨疼痛、胸痹心痛及胁腹疼痛等。

综观《金匮要略》20首有附子配伍的方剂中,其中13方中附子的功用是止痛。

13方用附子1枚者三方,用1.5~3枚者六方,另外有四方为丸散剂。

仲景运用附子,配伍多有妙法:与甘草配伍既可缓和附子辛温大热之性,又能降低附子的毒性,加强附子止痛之效;与蜂蜜配伍能缓解乌头、附子之毒性;与干姜配伍回阳救逆;与白芍配伍缓急止痛;与苡仁配伍既能增强附子缓急止痛之效,亦能缓和附子之副作用;与大黄相伍能寒温并用,推陈致新;与参术配伍暖中健胃等。

由此可见,附子与不同的药物配伍,其性能、作用也随之变化。

1.1疗历节痹痛“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金匮·中风历节病篇》) ,此证是表阳已虚,风邪偏胜,脉现“浮虚而涩”,治以桂枝附子汤。

方中以散寒除湿、温经助阳止痛之附子,配以辛温散寒通脉之桂枝,共奏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温阳止痛之效。

若风邪已去,湿不在里,寒湿之邪仍滞肌表,前证出现“大便坚、小便自利者”(《金匮·中风历节病篇》),则用前方去桂加白术治之。

附子配白术重在除湿通阳止痛,共逐肌表之寒湿。

当表里阳气皆虚,风湿俱盛,症见“骨节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现代擅用附子名家选介(附子用之不慎亦伤阳)

现代擅用附子名家选介(附子用之不慎亦伤阳)

现代擅用附子名家选介(附子用之不慎亦伤阳)现代擅用附子名家选介祝味菊(1884-1951),浙江山阴人。

童年随父入蜀,1917年入四川军医学校攻读二年,随后东渡日本考查医学。

1926年由川入沪,曾任中国医学院教授,神州医学总会执行委员等职。

祝氏治学推崇仲景、景岳诸家。

著有《伤寒质难》,提出五段论伤寒的辨证方法。

临证擅用附子,有“祝附子”之美誉。

祝氏认为温扶元阳首推黄附片,沉寒痼冷可用生附片。

服用各类附子,必须先以热水煎煮至半小时以上,再纳他药同煎,则附子之麻味消失,虽温而勿僭矣。

川产黄附片乃盐卤所制,其性纯正,故称为佳品。

祝氏在伤寒中擅用附子。

他认为神经中枢为指挥抗战之首府,神衰者附子以壮之;其为虚性兴奋也,龙、磁以潜之。

心脏为血液运输之枢纽,其疲劳而有衰惫之象者,附子配伍枣仁以强之。

至于形虚气怯、神萎力疲者,独任附子振奋细胞,活跃抗力,以奏捍邪之功。

祝氏阐发温潜之法,为其临证用附子一大特色。

他认为虚人而躁甚者,气怯于内,阳浮于上也。

其为兴奋,乃虚性之兴奋也。

甘凉之剂可令小安,缓和之效也。

因其小效而频服之,则气愈怯而阳愈浮矣。

此非亢阳之有余,乃阳衰不能自秘也。

大凡神经衰弱者,易于疲劳,又易于兴奋,滋阴清火之法,虽有缓解兴奋之效,然其滋柔阴腻之性,足以戕贼元阳,非至善之道也。

宜与温潜之药。

温以壮其怯,潜以平其逆,不可因其外形之兴奋而滥与清滋之药也。

常用附子配磁石,其门人陈苏生先生为之注解:“附子兴奋,磁石镇静,兴奋伍镇静,失其兴奋镇静而为强壮”。

温潜之法,当伴祝氏医名而不朽。

吴佩衡(1886-1971),生于四川省会理县,1921年至云南行医,1939年任昆明市中医师公会理事长,建国后任云南中医学院院长。

吴氏从事中医临床、教学60年,擅长内妇儿科,尤对仲景学说有深入探究。

吴氏临证赏用附子,应用范围广,投药剂量大,配伍方法多,每能起大症、救沉疴,因而有“吴附子”之雅号。

吴氏曾撰《中药十大“主帅”》一文,将附子列为主帅之首。

浅谈《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含附子经方

浅谈《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含附子经方

浅谈《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南阳正安中医院附子全草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辛温有毒。

《伤寒论》中附子生用者7方,应用生附子的方剂有干姜附子汤、四逆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及四逆加人参汤等,多用于治疗阴盛格阳于外的急证、重证,且配伍干姜。

张仲景用附子,观其条文与用药,并不要求附子先煎,仅要求去皮,故生附子之毒应在皮上。

附子一般是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使用炮附子(熟附子),有附子汤等15首方剂。

附子经炮制后生物碱含量减少,其毒性亦大为降低,安全性增强,且便于内服。

附子药用部分黄顺片剂量根据《伤寒论》统计,用附子1枚的方剂有18首(野生附子小的3-9克);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2首方剂用2枚;桂枝附子汤和去桂加白术汤2首方剂用3枚。

乌梅丸方以两计之,用附子6两。

根据考证,其重量因块茎大小而别,一般为9~40克左右,取均数约为3 0克。

附子用量大小要因人而异。

如在去桂加白术汤的方后注云:“附子3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还有“强人用大附子”之说。

煎服特点《伤寒论》中提供了许多关于煎药的经验与方法, 具体体现在附子的煎煮时间因生熟而不同。

生附子煎药时间比制附子短。

如四逆汤生附子1枚, 以水3升,煮取1升2合。

桂枝加附子汤方用制附子1枚, 以水7升, 煮取3升;附子量大,煎煮时间亦长。

如桂枝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 前者附子3枚, 以水6升,煮取2升;后者附子2枚, 以水6升,煮取3升。

一般不超过12克煎煮40分钟,20克以上煎煮一个小时,超过20克一般选用生附子比较有意义,剂量过大没有具体意义,要加长煎煮时间,挥发破坏的也多。

生附子兼配干姜、甘草,则煎煮时间比单伍干姜者短。

如干姜附子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均单用干姜, 要比兼伍姜草的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煎煮时间长,缘由甘草之缓和药性、解药毒之故。

张仲景运用附子浅析

张仲景运用附子浅析

◇方药阐析篇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是针对中焦气机失常这一病机而发挥良好临床疗效的一首方剂。

而中焦气机升降运动正是中医学胃肠动力理论的作用基础。

与现代医学消化系统动力理论虽然概念不同,但是殊途而同归.是消化系统生理作用的表现形式。

因此,半夏泻心汤对胃肠道的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张仲景运用附子浅析蔡秋杰,曹洪欣o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500402中国中医研究院100700附子辛温大热有毒,可以治疗由阴寒所引起的各种病症。

仲景总结前人之法在实践应用中擅灵活运用附子,药中寓法,给后人以启遣。

纵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运用附子甚多。

《伤寒论》中除方后加附子3方外(小青龙汤去麻黄加附子、四逆散加附子、理中丸去术加附子)计太阳病篇12条、1I方,阳明病篇1条、l方,太阴病篇1条,少阴病篇lo条8方,厥阴病篇5条3方,霍乱病篇4条3方。

《金匮要略》中痉湿喝病篇3方,中风历节病篇2方,胸痹心痛短气篇3方,腹满寒疝宿食病篇2方.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1方.水气病篇2方,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1方,呕吐哕下利病2方.疮痈肠痈浸淫病篇1方,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蜕虫病l方,妇人杂病篇1方,杂疗方1方,跗方1方。

二书共32方,其中8方用生附子,其余均为熟附子。

《神农本草经》附子“辛、温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瘾瘕积聚、m瘕、寒湿、痿壁、拘挛、膝痛不能步行”。

仲景用附子既遵循《神农本草经》又不拘泥于《神农本草经》,圆机活法,灵活运用,现将仲景运用附子归纳如下,以飧读者:一、治疗功效1,补阳气(1)回阳。

附子为“回阳就逆第一要药”,治久病体虚,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量丢失体内津液而致的厥逆汗出,多与干姜、甘草同用。

如四逆汤类方(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治疗少阴寒化证,回阳以救逆。

(2)温脏。

温肾中元阳。

少阴阳虚水泛证用真武汤;肾阳气虚妇人转胞,用肾气丸。

仲景用附子经方浅探

仲景用附子经方浅探
21 0 0年 1 2月
19 2
仲 景 用 附子经 方 浅探
叶树 星 ’
摘 要 : 在《 寒论 》 仲景 伤 中用 附子之 方有 2 方 , 《 匮要 略 》 附子之 方有 2 方。纵 观伸 景 用 附子 之 经 方其 配伍 药物如 病 者邪 已去 , 0 在 金 用 3 元 气亦虚 , 则须与 干姜人 参 等 温补 剂配 伍 ; 病 邪 未去 , 气 已衰 , 当审其去 病之道 应 用何 法 , 与 汗剂 相伍 , 与下 剂相伍 , 与利 如 正 则 或 或 或
21 0 0年 l 月 1 O 6日收稿
用附子 益 火消 阴之 效主 治水 气 内停 及寒湿 痹痛 。
变法 。白通 汤 、 白通加 猪 胆汁 汤 及通 脉 四逆 汤 , 葱 白或葱为 姜附 加 之使 药 , 以达 强心 通脉 之 目的 。 寒 论所 用解表 之药 主要为 麻黄 、 伤 桂枝 、 葛根 、 胡 , 之 为葱 白、 柴 次 升麻 。 仲景 在虚证 发 汗之剂 中用麻 桂葱 白与 附子 相伍 者 为多 , 而不 见用 柴胡 、 升麻 等 与附子相 伍 。 葛
加人 参汤 、 苓 四逆汤 、 脉 四逆 汤 、 茯 通 通脉 四逆加 猪 胆汁 、 白通汤 、 与强 心之 力共 施 。 乃 仲景 用药 重要 法则 之一 。代表 此种治法 之 此
白通 加猪胆 汁汤 、 芍药 甘草 附 子汤 、 黄 细辛 附 子汤 、 黄附 子 甘 方 剂如 麻 黄 细辛 附 子汤 , “ 阴病 脉沉 反 发 热者 ” 仲景 以此 方 麻 麻 治 少 , 草 汤 、 丸 。《 匮要 略 )0 方 剂( 乌梅 金 ) 5首 2 指前 2 篇 中) 附子 之方 教后 人对 心脏 衰弱 兼 须发 汗者 之用 药 方法 。 2 用 此外 如桂枝 去芍 药加 有 2 方: 3 桂枝 附子 汤 、 白术 附子 汤 、 甘草 附 子 汤 、 风 摩散 方 、 头 桂 麻黄 细 辛 附子 汤 , 附子 助 麻 桂 发汗 逐 水气 ; 用 竹叶 汤用 附 子 以顾 “ 产后 中风 ”助 竹 叶葛 根 防风 , , 以奏解 表之 功 , 补兼 施之另 一 是汗 枝芍药知母汤、近效方》 附汤 、 氏八味丸 、 《 术 崔 肾气丸 、 薏苡附子

陆渊雷对仲景运用附子药法的学术见解

陆渊雷对仲景运用附子药法的学术见解

陆渊雷对仲景运用附子药法的学术见解胡秀莲;傅延龄【摘要】[目的]研究中西医汇通派大家陆渊雷对仲景运用附子药法的相关学术思想与运用特色.[方法]通过研读陆渊雷两大代表学术著作《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探讨陆渊雷对《伤寒论》附子相关条文的科学性分析与比较,以及其对仲景运用附子的主要归纳,同时总结陆渊雷运用附子的病证时机以及更广泛的实证经验.[结果]陆渊雷归纳仲景使用附子有三大主要药法.运用科学方法论述附子药性功用;对照生附子与炮附子之运用;桂枝附子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两方,可相对照显示炮附子不同用量的运用,并有陆渊雷理论实验相结合者,如附子治阳虚水肿以及桃花汤加附子治伤寒肠出血.[结论]陆渊雷基于当时中医科学化的强烈企图,运用自己学有涵养的国学知识,以今知释仲景经文.其于附子药法的学术观点与论治思想对后世医家有重要指导意义,且其科学与积极求是的精神仍能鼓舞当代.【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40)004【总页数】3页(P283-285)【关键词】陆渊雷;附子;经方;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张仲景;中医科学化;中西医汇通【作者】胡秀莲;傅延龄【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2.71陆渊雷(1894-1955年),名彭年,字渊雷,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人。

陆渊雷是民国初年中西汇通派的中医大家,一生力主中医科学化,“国医有实效,而科学是实理,天下无不合实理之实效”,倡导以科学知识印证或解释中医古书,具有高度科学精神与开阔胸襟。

1928年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上海中国医学院任教,1929年与徐衡之、章次公创办上海国医学院,讲授《伤寒论》、《金匮要略》,办校宗旨为“发皇古义,融会新知”。

陆渊雷与曹颖甫、余无言并称为上海“经方三大家”,主要著作有《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陆氏论医集》。

张仲景巧用阳虚失眠方《伤寒论》里有“昼日...

张仲景巧用阳虚失眠方《伤寒论》里有“昼日...

张仲景巧用阳虚失眠方《伤寒论》里有“昼日...
张仲景巧用阳虚失眠方
《伤寒论》里有“昼日烦躁不得眠”的描述,就是说患者表现为白天烦躁,难以入睡。

实际上,着重强调的是因烦躁而致失眠这一特性,这就是阳虚的失眠。

阳虛失眠除了直接表现为失眠烦躁以外,还有一些阳虚的典型体现,如畏寒怕冷、肢体不温、舌质淡、脉沉细等。

张仲景认为,阳虚失眠是由于人体内阳气不足所致,所以在治疗上就要注重给患者补充阳气,让患者体内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在补充人体阳气方面,张仲景有两个非常著名的方剂,这两个方剂直到今天仍被中医医家们所采用。

一个是“附子干姜汤”,主要用于单纯的阳虚失眠。

其本意是取附子和干姜这两味药大辛大热的特性,用这种辛热的药物来驱寒以达到助阳的目的,令阳气得以恢复,那么自然失眠的问题就解决了。

另一个方子叫“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这个方子主要用于治疗阳虛失眠的一个变证。

这种病症的特点是,在烦躁失眠的基础上出现了惊惶的症状,并以惊惶为主要表现形式。

仲景用附子总结

仲景用附子总结

仲景用附子总结一、附子用于温阳散寒仲景认为附子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因寒邪入侵导致的各种疾病。

例如,在《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将附子配伍桂枝、芍药等药材,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治腹痛胃痛附子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因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胃痛等症状。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附子配伍干姜、炙甘草等药材,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胃痛、腹痛等症状。

三、调理四肢厥冷附子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用于调理四肢厥冷的症状。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附子配伍人参、甘草等药材,用于治疗因阳气不足导致的四肢厥冷、畏寒肢冷等症状。

四、用于月经不调附子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等症状。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附子配伍当归、芍药等药材,用于治疗因寒邪导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

五、增强机体抵抗力附子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人体免疫力。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附子配伍黄芪、白术等药材,用于治疗体虚感冒、疲劳综合征等症状。

六、改善血液循环附子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附子配伍川芎、红花等药材,用于治疗因寒凝血瘀导致的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

七、缓解风湿关节痛附子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缓解风湿关节痛的症状。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附子配伍独活、桑寄生等药材,用于治疗因风寒湿邪导致的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等症状。

八、配合其他药材使用仲景在使用附子时,常常将其与其他药材配合使用,以提高药效并降低副作用。

例如,在《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将附子与干姜、炙甘草等药材配伍使用,以增强温阳散寒的作用。

此外,附子还可以与黄芪、白术等药材配合使用,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九、用量用法需谨慎附子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注意控制用量和使用方法。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指出,附子的用量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情况而定,用法上需要注意煎煮时间和用药方式。

同时,为了降低副作用的风险,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附子。

张仲景运用附子乌头规律试探

张仲景运用附子乌头规律试探
风 漏 汗证 ; 附子 配 麻黄 、 细辛 , 扶 阳解 表 , 如 麻 黄附 子 细辛 汤 。
汤剂 : 乌头必 须炮 用煎 煮时 间宜 长 、 或 与蜂 蜜 同煎 。 有 研 究认
辛、 乌 头 配 细辛 , 二者相伍, 善逐 阴分 沉 寒痼 冷 , 前 者 如 大黄 附 子 为 , 生附 子 常压蒸 制 l 0小时 的 附 子毒 性 小 而强 心 作 用 明显 ; 生 附 片高 压蒸 制 4 0 — 1 0 0分钟 获得 的 附子 饮 片具 有较 佳药 效 。该 结
l 2 2
内蒙 古 中医药
雾 医经鹈 读 鬻 瓣 ∽
张仲景运用附子乌头规律试探
雷文 昌 马 辉‘
摘要 : 近 年 来, 中医界 又掀 起一股扶 阳热 , 代 表人物 李可认 为“ 阳虚之人 十 占八 九 , 真正 阴虚十 不见一” , “ 生死 关头 , 救 阳为急 。” 在 临床 中 这种观 点 已经影响 巨大。“ 要 善 于应 用 附子 , 就 必须研 究《 伤寒论 》 中有 关附子配伍 的方 剂, 多T. 7 - 夫, 才能得心应 手 。 ” 现就 自己发现 到 的 有关 最新 资料 总结 , 以供 参考 。
1 方, 治 疗病 证 包 括 , 湿病 、 中风 历 节病 、 虚劳 、 胸痹 心 痛病 、 腹 满 适 合代 替 它 。炮 附子 则 以微 波炮 附 子最 好 _ 3 】 。
寒疝病 、 消渴病 、 水气病 、 便血 、 肠痈 、 妊 娠病 、 产 后病 、 妇 人 杂 病 2 . 2剂 量 : 炮 附子 汤 剂用 1 — 3 枚, 丸 散 剂量 小 , 少者 只用 1 分 。生 等 十 余种 病 证 。
煎, 3 0 g 时多 先煎 3 O —6 o 分钾 , 6 0 g以上应先 煎 9 0 分 钟 以上 , 基 本 1 . 3 温 阳 固表 , 解表 : 附 子 配桂 枝 汤 , 即桂 枝 加 附子 汤 治 太 阳 中 论与《 四逆 汤 》 有认 为 阳虚 内寒 多用 制 附 子 , 1 5 g以下 一 般 不用 先 1 . 4 温 阳利 水 、 化饮 、 逐饮 : 附子 配 麻黄 ; 附子 配 茯苓 、 白术 , 如 真 相 同 。 甘 草干 姜与 附子 同煎可 使附 子毒 性大 减 。 经 方 附子破 八 片 , 武汤 ; 附子 配小 青 龙 汤治 疗太 阳病变 证 ; 附子在 肾气 丸 中温 阳化 加 水 与各 药 共 煮 , 久 煮 而成 , 药 中有麻 黄 者 , 应 去上 沫 , 有 时单 煎 饮利水 , 治疗水肿 、 转胞 ; 附子 配 半 夏 , 逐饮散寒止痛 , 如 附子 粳 附子取 汁兑 服 。乌头 煎法 一法水 先 煮 , 去 渣后 加入 蜂蜜 共 煮 久煮

张仲景的附子理中汤标准

张仲景的附子理中汤标准

张仲景的附子理中汤标准附子理中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一个著名方剂,用于治疗脾胃虚寒、阳虚肢冷等病症。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附子理中汤的标准组成、用法用量、适用人群以及注意事项。

一、组成成分附子理中汤主要由附子、人参、干姜、甘草等组成。

其中,附子具有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固脱生津的作用;干姜能够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甘草则具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的效果。

二、用法用量1. 煎服方法:将上述药材按照比例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至药汁浓稠。

2. 用量:附子理中汤的用量一般为附子6克、人参9克、干姜9克、甘草6克。

具体用量应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进行调整。

3. 用途:附子理中汤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寒、阳虚肢冷、脘腹冷痛等症状。

同时,对于呕吐泄泻、寒疝腹痛等病症也有很好的疗效。

三、适用人群附子理中汤适用于脾胃虚寒、阳气不足的人群,尤其适用于老年人、体质虚弱者以及慢性胃肠疾病患者。

此外,对于因寒邪引起的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四、注意事项1. 孕妇慎用:附子理中汤中含有附子,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妇应慎用,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2. 热证忌用:附子理中汤适用于脾胃虚寒、阳气不足的病症,对于热证患者应忌用,以免加重病情。

3.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因此在使用附子理中汤时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4. 饮食禁忌:在服用附子理中汤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5. 药物配伍:附子理中汤可以与其他药物进行配伍使用,但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6. 中药煎煮:在煎煮附子理中汤时,应选用砂锅或瓦煲进行煎煮,避免使用金属器具,以免影响药效。

同时,在煎煮前应将药材浸泡30分钟左右,以便更好地发挥药效。

7. 服药时间:附子理中汤一般需要在饭前服用,以充分发挥药效。

若患者脾胃功能较弱,也可在饭后服用,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 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伤寒论用附子——兼阳虚证
《伤寒论》曰: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 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 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 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171 99 72
血证用附子——附子与阿胶194 痈脓用附子——附子与败酱草219
伤寒论用附子
少阴病,脉沈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23)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 之。(225)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 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 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 不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 附子一枚,乾姜三两。
山萸肉并用,挽救亡阳证,并创敦复汤补相 火、运脾胃。 上海祝味菊(1884~1951年)针对当时医 界“投凉见害迟,投温见害速,投凉之害在 日后,投温之害在日前”之偏见,放胆用附 子治疗危重病证。观其医案,附子用量超出 常用量,少则12~15g,多则30g,故有 “祝附子”之名盛传于沪滨。他在处方中, 将温阳药附子与潜阳药(灵磁石、生龙齿) 或与安神药(酸枣仁、朱茯神)并用,能使 阳气振作而潜藏,神气安然而勿浮,深得附 子配伍之妙。
上海名老中医方行维先生擅于将附子与羚羊角 配伍使用。指出:附子为回阳救逆之妙品,羚羊角 为镇肝熄风之要药,一动一静,一温一寒,一阳一 阴,药性迥异,相反相成。其作用有二:一则交济 阴阳,二则扶阳生阴。对于肝旺于上、肾亏于下, 母子相离之证,具有平衡阴阳之殊功。 赵锡武(1902~1980年)运用君药为附子的真 武汤治疗心衰、肾衰,配合开鬼门、洁净府、去菀 陈莝三法,疗效理想,被同行称赞。 焦树德善用附子治疗尪痹,取其“大补肾命真火, 祛在里之寒邪”,常配熟地、川断以补肾精,配羌 活、独活入太阳、少阴、督脉三经,以散在上在下 在表在里之寒湿并创制尪痹冲剂,解关节之痛,深 受病家青睐。

破8片

一是为了易于煎煮。 二可能是取木生火之意,因为,”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而附子性热属火,有壮补阳气之功。取木之成者, 可助火威。
阳虚用附子——附子与干姜
湿痹历节用附子——附子与白芍
31、60
腹满用附子——附子与半夏、川椒107 虚劳肾气虚用附子——附子与生地 胸痹用附子——附子与赤石脂 水气用附子——甘草与附子
云南吴佩衡(1886~1971年)十分尊崇《
伤寒论》温扶阳气法对附子的应用,擅长用 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麻黄附子细 辛汤等扶阳散寒剂,并自立寒证标准,即 “身重恶寒,目瞑嗜卧,声低气短,少气懒 言。”治愈许多阳虚病症。他用附子之量更 是惊人,一般在30g以上,多至100g、 200g、300g,最多用至450g。他用附子之 法有三,一是用炮制附子;二是与干姜、上 肉桂(研末泡水冲入)配伍使用;三是久煎 (大剂量煎3个小时以上)。显示出娴熟的 临证用药经验。其用附子之量,确有过人之 胆识,至今在云南等地仍有一定影响。

先煎久煎:一般3小时以上,打碎煎(原文)
与含有机酸的药物配伍:如甘草、蜂蜜、
白芍、生姜、乌梅等 用量: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不知尽 服之” 注意中毒反应,及时停药及抢救 金银花30g,绿豆100g,生甘草60g,水煎 内服; 或蜂蜜内服,每次120g,必要时可服至 500g。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
子粳米汤主之(10)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 枚 粳米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 温服一升,三日服。 ——腹中寒气(脾胃虚寒,水湿内停) ——温阳化湿,和胃止痛 ——附子粳米汤
附子——温阳散寒止痛 半夏——化饮,降逆止呕 炒粳米、甘草、大枣——和胃健脾。
[临床应用]
用于脾胃虚寒夹湿者,可加干姜,川椒,炒白术等。
[方证鉴别]
理中汤 均治中焦虚寒证 病机 虚中挟湿为主 以虚寒为主 症状 以腹中肠鸣,呕吐为主 以下利为主, 附子粳米汤
吕翠霞
附子属的品类 附子炮制 附子配伍剂量与功效主治
附子毒性与用法
陶宏景谓:“乌头与附子同根,附子八月采,乌头 四月采,春时茎叶初生有脑头,如乌鸟之头,故谓 之乌头”。 韩保升谓:“正者为乌头,两歧者为乌喙,细长三、 四寸者为天雄,根蒂如芋散生者为附子,旁连生者 为侧子,五物同出而异名,苗高二尺许,叶似石龙 芮及艾”。 苏颂谓:“五者今并出蜀土,都是一种所产,其苗 高三、四尺,茎作四棱,叶似艾,其花紫碧色作穗, 其实细小如桑椹状,黑色,本只种附子一物,至成 熟后乃有四物,绵州彰明县多种之”。 李时珍谓:“乌头有两种,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 今人谓之川乌头是也,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乃本 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是也”。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5)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 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 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

金匮要略用附子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
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 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 之(14)

伤寒论用附子——阴阳两虚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68)
芍药 甘草,炙,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 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385)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乾姜一两半 人参 一两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白术附子汤 +
++
甘草附子汤 ++ + ++
诸关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
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 汤主之。(8)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 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 七合,日三服。 —风寒湿杂至,有化热伤阴之象 —治以祛风除湿,温经止痛,滋阴 清热 —桂枝芍药知母汤
蒲辅周(1888~1975年)对附子有着精到的
配伍经验。蒲氏恪守“温而无燥”之规则,认 为“药既要对症,用也必须适中,药过病所, 温热药的刚燥之性就难免有伤阴之弊。” 他还 举《伤寒论》附子配伍之例,如附子汤中配白 芍、四逆汤中配甘草以及肾气丸中水中取火等, 皆取温而不燥之义。其见解委系公允。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69)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 炙 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取七合,日二服。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 胆汁汤主之。(390)
甘草二两,炙 乾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 破八片 猪胆汁半合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 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 大枣六枚 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 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 ——风寒湿合邪,营卫运行不利,经脉拘急 不呕不渴 ——不呕表明湿邪并未传里, 不渴表明未郁而化热 脉浮虚而涩——病在表而表阳已虚;涩为湿滞 病机:风寒湿邪在表,表阳已虚 治疗:温经助阳,祛风除湿 方:桂枝附子汤主之 重用桂枝四两——通阳,解表祛风 附子三枚——温经助阳,散寒除湿止痛 配生姜、大枣 、甘草——和营卫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314)
葱白四茎 乾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 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
无脉,乾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 出者死,微续者生。(315) 葱白四茎 乾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 片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 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1.用高锰酸钾或浓茶反复洗胃; 2.以迷走神经兴奋为主要表现者(心动过
缓、传导阻滞)用阿托品;对异位心律失 常(室早、室速)明显者,则应用利多卡 因,如两者皆有,可同用之; 3.电击转复; 4.相应对症治疗; 5.中药解救方为:金银花30g,绿豆100g, 生甘草60g,水煎内服;或蜂蜜内服,每 次120g,必要时可服至500g。
主乌头——温经散寒止痛, 辅麻黄——散寒达表,通阳宣痹,病在关节
而上条麻黄力在开玄府, 配防风助桂枝走表发汗,祛风除湿, 病变在全身
黄芪——防麻黄乌头过汗,益气固表。 芍药——防麻黄乌头过汗伤阴 甘草——缓急止痛,解乌头毒 白蜜——解乌头毒
张锡纯(1860~1933年)善将附子与人参、

乌头 附子——生附子、炮附子
天雄
天雄散方 天雄三两(炮) 白术八两 桂枝六两 龙骨三两 右四味,杵为散,酒服半钱匕,日三服,不知, 稍增之。 辛温有大毒,峻补元阳 功专壮阳强肾,余同附子。


仲景时没有钱、分的单位,只有两、铢。附子用 一枚,如果是一般大的,也就是15克左右。 破八片显然就是将一枚附子破为八片。 为什么要破八片呢?

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里气调和,湿不在里 而服桂枝附子汤后,风邪已去,寒邪未尽 风 寒 湿
温 经 散 寒 除 湿
去桂
加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
逐皮间寒湿,温经复阳 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 甘草一两、生姜一两半、大枣六枚——和营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