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 :崇高与优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优美相关的在形式上的特征总是涉及清 新、温柔、纤细、秀丽、典雅、含蓄、婉约、 光滑、宁静、精致、圆润、轻盈、飘逸、细腻、 舒缓、嫩弱、柔媚、曲线、对称、均衡、协调 等等。 自然事物中的云霞、清风、幽林、曲涧、 桂林山水、苏州园林;社会生活中的天真活泼 的童趣、甜蜜柔美的爱恋;艺术中莫扎特的 《小夜曲》,《春江花月夜》、齐白石的《墨 虾图》等。
那么对于作为审美形态崇高,我们应该做怎样的理解呢? 首先,“崇高”最为基本与核心的内涵在于,它是人的一 种特殊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它是人的一种肯定性的人生境界。 这种人生境界具有伟大、高尚,充满激情和向往的精神品格。 (《美学》教材把这一点列为“崇高”包含有丰富的道德内涵。 见教材第196页)
朱立元的《美学》教材的理论概括:崇高的基本内涵在于 “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 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 和完整的体现”。“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 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 的审美形态”。
展开来论,崇高包含有对生存理想的积极追求。即对 完满的人格、完整的生存境界的追求、即从道德和理性上 对人性和生存意义的弘扬。
通过分析来自自然、社会艺术的崇高我们无 不可以得到证明 。 自然的崇高 产生与人的审美活动中。人与自 然能够形成多种联系。如功利关系。从物的角度看, 自然无所谓崇高与优美,但是,由于有了人生实践 尤其是审美活动,自然物就由自然存在物变成了审 美人生的存在物。也就是说“自然性与人性”在此 基础上就产生了紧密的与和谐的沟通。自然成为文 化符号,高山体现着人文精神,瀚海变为充满生命 的审美对象。
3、优美的审美意义
优美体现的审美意义在于生活是美好的,人与世 界是和谐的,它是生存的真正价值;优美还表现了人 的一种人生态度,即以亲和的态度看待自然和社会, 世界成为与我们亲近的世界。
这意味着我们超越了实用功利的态度,克服了主 体的片面性,成为自由的主体,从而世界也成为自由 的世界。优美表明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和谐的,世界不 是客体和利用的对象,从而消除了主客对立,创造了 一个令人迷恋、心仪的美好的世界。在这种和谐关系 中,人实现了生存的自由。超越狭隘功利的态度,追 求和谐美好的人生,体验和谐自由的境界生存,就成 了优美的内在本质应有之意。
一、崇高的审美特征
1、对崇高的基本内涵的界定
在西方,崇高是作为一个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 的。 从审美事实出发,我们可以认识到,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 人类无不面对着来自自然和社会的不同的审美对象。这些对象 有的是和顺的,有的是暴烈的,有的是可爱的,有的是可敬的。 由此,人们在审美实践中就会生成不同的审美体验和审美的生 存感受。 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中说:“一个人如果四面八方地把 生命谛视一番,看出在一切事物中凡是不平凡的、伟大的和优 美的都巍然高耸着,他就马上体会到我们人是为什么生在世间 的。因此,仿佛是像按着一种自然规律,我们所欣赏的不是小 溪小涧,尽管溪涧也很明媚而且有用,而是尼罗河、多瑙河、 莱茵河,尤其是海洋。”


李可染
李可染
江山如此多姣
(2)崇高包含有对困难、挫折、直至牺牲的意志 品格的人性赞美。
崇高联系着真和善,崇高往往在悲剧中诞生。 崇高与悲剧的契合在于,崇高与悲剧中所含有的理性 精神和力量、激情的高度一致。崇高中的理性精神是 人面对崇高的审美对象时所生成的人生本体和伦理道 德上的思索和追求。而人们面对悲剧的过程中,会有 对不当如此的生存的沉重的理性思考,会有对应有的 理想性生存在认识上的确认。 《刑场上的婚礼》中革命先烈周文雍和陈铁军的 崇高革命精神,所引起的审美主体的理性思考就是, 人生本体和道德上的伟大和高尚,是敬仰和追求。
二、优美理论的历史考察(自学教材) 1、毕达哥拉斯论优美 2、柏拉图论优美 3、英国博克论优美 4、康德论优美 5、席勒论优美 6、车尔尼雪夫斯基论优美
当代中国美学对崇高的审美内涵的分歧理解。
由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年)在“美 的形态”一节中指出: 我们认为,崇高与优美都是美,确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优 美与崇高是客体与主体的矛盾在事物中呈现的两种客观状态。优 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侧重于展示客体在实践中经由矛盾对立达 到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崇高则不同,它主要体现实践主体 的巨大力量,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和客体在现阶段相冲突和对立的 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的冲突中,显示出客体和主体相统一的历 史必然性。(第49页—50页)
九级浪 艾伊瓦佐夫斯基 (俄国 )
徐悲鸿的“英姿”
齐白石的小鸡图
万里长城
徐悲鸿的《醒狮图》
中国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八年的抗日战争:
七律· 长征 1935年10月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 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成 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一、优美的审美特征
1、对优美的基本内涵的界定
对优美的内涵的理解,首先,让我们从感性体验 出发来体验一下。
桂林山水
韩愈:“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田野风光
女 俑 ( 唐 )
树神(印度)
对音乐、舞蹈的体验: 圆舞曲《兰色多瑙河》、傣族舞蹈《劭多丽》
傣族舞蹈《劭多丽》:
曼妙多姿,似水柔情
1、对优美的基本内涵的界定
崇高与悲剧的契合是说包悲剧含有力量和激 情。悲剧最能展示人的生生不息的生命激情和本质 力量。悲剧人物的生命受到压抑甚至毁灭时,生命 激情往往和会被激活到兴奋的存在状态。席勒指出: “我们怀着不断高涨的兴趣注视着一种激情的发展, 直到它把不幸的牺牲者拖进了深渊。”
(3)崇高还体现为主体的独特审美感受和体验。 即“一种无限崇敬、无限感动的情感反应,是一种 超常的心灵震撼”。这种体验常常伴随着一种强烈 的自豪感、成就感、伟大感。
桂林山水歌
贺敬之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呵!此山此水入胸怀, 此时此身何处来? ------
第三,优美表现出物性与人性、主体与对象 的统一、和谐。优美表现在自然上是物性与人性的 完美、和谐的统一,“表现在社会方面则是人与人 的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可以表现为天伦之乐和长 幼情深,还可以表现为社会清平、国泰民安,人民 处于富足美好的生活境地,优美还可以表现为个体 思想观念与社会时代精神以及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种 种行为的同意、和谐、一致”。
第二,优美必须产生可亲近的协和、甚至可 爱繁荣情感反应。喜爱、迷恋、欣赏、心旷神怡的 审美愉悦是优美带给审美主体的永恒的生命情调。
在这一方面,西方的一些美学家从审美主体的心理体 验方面的考察所得出的结论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例如, 在审美活动中,优美所唤起的主体反应优美作为主体 的境界体验,能够令人生理、心理产生愉悦快感。 休谟认为,“各种各样的美都给予我们一特殊的高兴 和愉快” 。 立普斯说:“我这里特地再说一下,凡不是猛烈地、 粗暴地、强霸地,而是以柔和的力侵袭我们,也许侵入的 更深些,并抓住了我们内心的一切,便是‘优美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 “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 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看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 那种愉悦。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 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
2、崇高的审美特征 (1)崇高作为审美对象,其形式特征是与优美相
对的,一般具有磅礴的形式、令人震撼的气魄、粗犷、 不规则、不稳定、不平衡等。在自然中,如汹涌的波 涛、狂风暴雨、雷电交加、浩瀚的沙漠、无垠的夜空、 高耸的山峰、陡峭的悬崖等。社会生活中的伟大英雄, 伟大的历史事件。而平凡、小巧的形式是不会产生崇得饮。饮于河、渭,河 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 ,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 邓林。
3、崇高审美意义 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其审美意义在 于,它体现了生存意义的某一本质方面, 即生存是伟大、高尚的,它拒绝平庸和 堕落。崇高所带来的是一种特殊的审美 境界体验。在此,世界不再是平常的, 而是让人振奋的、给人以力量的;人生 也不再是没有意义的,而是充满向往和 激情。
当代中国美学对崇高的审美内涵的分歧理解。
由刘叔成等著的《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认为: 崇高,其实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因此应该从美的本质来阐释崇高 的内在意义。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人的本质 力量的感性显现。它的内容是人的真善统一的实践,它的形式是对这种 实践活动的感性肯定。一般地说,作为人类真与善相统一的实践活动的 结果是静态的,其形式是和谐的,人们在观照这种和谐的静态的实践结 果时,获得一种优雅平静的喜悦,这类对象便是优美;而作为人类争取 真与善达到统一的实践过程则是动态的,其形式是严峻的,冲突的,人 们在观照这种严峻的冲突的动荡过程时,获得一种矛盾的、激动不已的 愉悦,崇高对象就是在这种关系中呈现的。
对优美的内涵的理解,教材中的表述是“优 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 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 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优美可以唤起人的本 质力量与异己力量在审美活动中所达成的高度吻 合一致的状态。概而言之,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 与人生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
2、优美的审美特征 第一,优美的审美对象在形式特征上具有 柔和、秀雅、和谐等特征。因此,美学史上博 克所突出的这一方面的思想,是有一定的道理 的。 “博克概括了优美的气割方面的品质: “第一,比较小;其次,光滑;第三,个部分 见出变化;但是第四,这些部分不露棱角,彼 此熔成一片;第五,身材娇弱,不是突出出现 孔武有力的样子;第六,颜色鲜明,但不强烈 刺眼;第七,如果有刺眼的颜色,也要配上其 它颜色,使它在变化中得到冲淡。”
二、崇高理论的历史考察(自学教材)
1、毕达哥拉斯论崇高 2、柏拉图论崇高 3、郎吉弩斯论崇高 4、英国博克论崇高 5、康德、黑格尔论崇高 6、席勒论崇高、 7、车尔尼雪夫斯基论崇高
第二节 优美
一、优美的审美特征 1、对优美的基本内涵的界定 2、优美的审美特征 3、优美的审美意义 二、优美理论的历史考察 1、毕达哥拉斯论优美 2、柏拉图论优美 3、英国博克论优美 4、康德论优美 5、席勒论优美 6、车尔尼雪夫斯基论优美
当代中国美学对崇高的审美内涵的分歧理解。
由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 年)在“美的形态”一节中指出: 可见,具有崇高特性的对象,一般地总是具有艰 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相对 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崇高以这种美丑斗争的景象 剧烈地激发人们的战斗热情和伦理态度。正是在这种 严重斗争中展示出美的必然胜利,展示出符合客观规 律的社会实践的伟大力量和它的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 的必然前途。(同上,第51页)
第四章 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 崇高与优美
第一节 崇高
一、崇高的审美特征 二、崇高理论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优美 一、优美的审美特征 二、优美理论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崇高
一、崇高的审美特征 1、对崇高的基本内涵的界定 2、崇高的审美特征 3、崇高审美意义 二、崇高理论的历史考察 1、毕达哥拉斯论崇高 2、柏拉图论崇高 3、朗吉弩斯论崇高 4、英国博克论崇高 5、康德、黑格尔论崇高 6、席勒论崇高 7、车尔尼雪夫斯基论崇高
面对自然物的形式上的激荡、奔突、喧嚣、磅礴、粗 砺,审美主体在心理上首先激发的是复杂的恐惧感、紧张 感和不自由(受控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 种冲突对立。但是当着人类在人生实践中积累起足够的经 验,认识到这类自然存在只是一种危险的象征,而不会构 成现实的威胁时,人生实践就能够上升为以审美实践的方 式对待这种自然物。这意味着人类以一种更高层次的生存 方式对自然物的“占有”,也是人类的更高层次的自由人 生的表现。其实质就是“人性与人的尊严在粗野的自然面 前所得到的实现和确认”,是“人的理性精神的胜利”。 换言之,“经过审美活动,人自身也获得了新的意义上的 自由,在人与自然冲突及和谐之中构成了特定的人生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