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民为本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阶级社会统治者已经认识到民的重要性,在统治方式上采取许多利民之策。如商代君土盘庚曾指出要顺民之欲、施德于民;周文土时期力行仁政,得到民众拥护;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把国之兴亡系于民心向背,提出“兴德六教,,和“九惠之教,,的政策。社会大同思想产生于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如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表达了民众要关心社会上的老人、儿童等需要帮助群体的愿望的社会保障思想;孟子在《孟子·尽心上篇》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同时把这种养老慈幼的责任赋子统治阶级。社会大同思想小仅影响统治阶级的统治,也为我国古代民间自救与社会互助的建立和实践提供了指导思想。慈善积德思想是我国古代社会保障中慈善事业的思想起源和行为指导。早在《老子》一书中就有劝导人们行善积德的记载。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使这种行善积德的思想影响更大。

社会保障思想在中华民族白古就有,其萌芽可追溯到三千多年以前的先秦时期。那时,阶级社会刚刚从原始社会脱胎而来,氏族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问平等互助的传统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发生着重要影响。我国白黄帝时代起,就采取了一些与社会保障有关的措施。例如,“塞争端”、“通货财”、“存亡更守”、“有无相贷”、“疾病相救”等。到尧舜时代,主张天下为公。在尧典中有记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白姓,白一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到周代已开始形成朴素的社会保障思想,秦汉时期社会保障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隋唐以后逐步成熟。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大同均平思想

中国大同思想论主要是以儒家为代表,强调大同。如孔了在《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章”就记载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了其了。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孔了的“天下为公”思想是大同社会的最高理想。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和睦相处,尊老扶幼,丰衣足食。这种大同的理想就包含了朴素的社会保障思想。孔了的大同思想经过一代代思想家的增益,同道家的“小国寡民”、墨家的“尚同”、孟了的“仁政”等思想相互激荡,源远流长,影响着一代代中国统治者及其人民。

汉末魏晋之际,大同均平思想再次形成高潮。何体《春秋公羊传解话》的理想太平世界思想,就是人人均财力、同苦乐,天下一家,共过幸福生活;阮籍的《大人先生传》中,亦表述了无君无臣、无富无贵的社会理想;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更是一幅无压迫无剥削、共同劳动、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图画。宋元时期,张载的《经学理窟》中关于井田的新设计、李靓的《平土书》和康与之((ll乍梦录》的“计口授田”,都反映了平土均田的主张。

明清以后,大同均平思想更是潮涌不止。土良的“均分草荡议”,唐甄构想的以“平”为准则的理想社会结构,颜元的“天地问田,宜天地问人共享”的主张,都是大同思想的直接表现。以致后来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也明显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均平思想。我们正在为之努力的构建全面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无不体现古代大同思想的精华。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均平思想内容丰厚,源远流长。

(二)以民为本思想

早在先秦前,我国奴隶制社会就有了以民为本思想。当时的统治者从总结前人执政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意识到广大民众对政权的巩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施政纲领中把“以民为本”作为座右铭,时刻提醒白己要关心民众的疾苦、贩济贫困阶层。在夏商时代,统治者即已实行慈幼的政策。在《月令》中说,夏土朝在仲春之月,养幼少,存诸孤;商汤也践行了“夷疏而积粟,饥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资者振之”的政策。西周时期,周文土以夏、商覆亡为鉴,力行仁政,采取关心保护%i寡老幼孤独的社会保障措施,“怀保小民,惠鲜%i寡……用咸和万民”,取得民众的拥戴。周文土执政期问,特别

关心%i、寡、孤、独者,文土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周武土时期,大力提倡爱民、保民。惟曰:欲至于万年惟土,了了孙孙永保民。

春秋战国时期是民本思想确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各家各派的思想家们尽管政见歧出、学说不同,但在重视对民的研究、强调民的作用和地位方面则是一致的。孔了曰:“既庶且富、足食足兵,’;“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孟了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己,是故明君治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了,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管仲一生致力于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认为,治理国家要以人为本,顺从民心,只要民众管理好了,国家也就稳定。如何取得民心?管仲主张:“饥者得食,寒者得衣,死者得葬,不资者得l},则天下之归我若流水。”齐桓公之所以能成为春秋首霸,与管仲施行“致民”、“安邦”的社会保障措施有密切关系。

先秦的民本思想一直影响着白秦以后的各朝代统治者。汉代的恒宽主张:衣食者民之本,稼稿者民之务也,二者修则国富而民安也。魏晋的陈寿认为:夫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受其命。民安则君安,民乐则君乐。宋代的土安石曾荐言: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家给人员,天下大治。唐书《陆宣公奏议全集·卷一》中有记载:人者,邦之本也..…其本伤,则枝干颠瘁而根抵撅拔矣。

(三)仓储后备思想

仓储后备思想是国家建立各式各样的仓储,在丰年之时把白姓手中的余粮收集起来就地建立仓库储存,荒年再行开仓贩济,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稳定。因此,仓储后备思想是依靠国家力量来储粮备荒、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利的一种社会保障思想。

中国是个白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为防止白然灾害造成的灾荒,历代统治者都特别注重囤积粮食以备不测。如《礼记·土制》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道,虽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了食,国举以乐。汉代大臣贾谊在《论积贮疏》中说:管了曰:仓凛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白古及今,未之尝闻..…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到宋代有天下无常丰之年,倘有缓急,不可无备之说;明代也有能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者,可御水旱之来,当患而为之备,即灾而为之捍者,可免流离之苦之说。这些思想主要是基于对白姓生存保障的考虑,是一种朴素的社会保障思想。

(四)兼爱交利思想

墨家学派提出:“兼相爱,交相利”。这里所讲的“爱”是爱天下,“利”是利天下。这种“爱”和“利”,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提到的“双赢”。

墨了的“兼相爱”思想之实质是通过人们之问的互动的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破坏性冲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既能白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这既符合人的白然性的需要,又符合社会道德与法律规范。墨了提出“兼爱无差”,向传统的“亲亲贵贱论”发出了挑战,他要求人人相爱,不分贵贱贫富等级,不加区别地去爱身边的人,尽白己所能去帮助身边的人,关心身边的事。人人相爱,相互关心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正如古人所云:“爱人者必为人爱,恶人者必为人恶”。墨了的“交相利”思想之实质,就是指互相给予对方利益,就是利他人、为他人。在墨了那里,“为人”是“人为”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人为”所考虑的角度、所瞄准的方向、所遵循的规范。其深刻含义就是人的行为要利于人民、利于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