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学说的核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的核心思想(1)

一、道家学说渊源

道家学说由老子开创。老子,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曾任周藏书室史官,著《道德经》,凡五千字,作为经典传于后世一,后自杨朱、尹文、慎到、田骈等人发展了老子思想,他们把自已的道统源头上溯到黄帝,由于他们俱游于齐稷下学宫,故称稷下黄老之学.再后,庄子秉承道家思想之主流,成为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因此道家学说又称老庄之学。,黄老之学与老庄之学是有Ⅸ剔的,前者所关心的是如何把握和应对人世问的祸福利弊,后者则追求的足如何摆脱现实束缚以求精神上的趟脱。本章所探讨的是黄老之学的道家学说,并且以《道德经》中人本管理思想为主耍硼‘究内容。

据《史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日轩辕”。他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蘑大的贡献,足中华民族的祖先。相传《黄帝内经》和作为《易》之一的《归藏》为黄帝所作。这些典籍的最重要意义在于把人类对外在事物的崇拜转变为对人本身的崇拜。黄帝的《归藏》“易”,以坤为首卦,是女性生殖崇拜的表征。古人在直观的观察中,认为女性在人类繁殖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人类出于此而归于此。坤为女为女阴,坤为地为地母。地、母、女相对于天、父、男来说,属于阴性;相对于天、父、男的刚健来说,属于柔顺;相对于天、父、男的自强不息来说,就是自然无为。后米道家受黄帝《归藏》“易”的阴柔文化思想传统的启迪,发挥贵柔尊阴的思想,崇尚自然无为,继承黄帝道统。

道家创始者老子从女性生殖崇拜而推及天地万物的产生和成长。从元气化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出发,本着天人合一、国身相同的观点,力图用自然法则来论述治国养人之道,寻求能使国家太平长治、个人成功长生的方法。不论是治国还是治身,都是人之所为,都足有规律可循的。如《道德经》第一章所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就表明了天、地、人三者,人是最重要的;同时也表明了老子对经验的自然、社会、人生现象本质的探索。从人出发,又回归到人,并以成道为对人的终极关怀,道贯天、地、人则是道学的核心逻辑结构。显然黄老之学一脉相承,而且人本思想存老子那里得剑更深刻的表达和全面的发展。

二、道家学说的核心思想

所谓道家学说,是以黄老之学的发牛、发展、演变为对象,以探索自然、社会、人生所当然和所以然为宗旨。其核心思想为“道”。以道贯大、地、人为核心,以自然秩序、社会秩序和心灵平衡的自然和合一体为目标,并以成道为终极关怀的学说。

(一)“道”的含义

春秋时期,道家学说在自然性和人为性、术性与哲学陛的激烈冲突中,老子的道。¥:表示人类哲学的自觉,即对于经验的自然、社会、人生现象背后的所以然的探索。道最初的含义是指道路,也就足说,道是有形的、多变的、可名的。道也可以理解为研究、认识或处理某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实际二,这种意义:的道也是可名的。然而老子说的道不是“常道”或“可道之道”,而是那种揭示事物之问必然联系的本质东西,是一·种无形的、不变的、不可名的恒道。因此,酋‘先,道是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无不是空洞的东西,而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既是万物之所出,又是万物之所归。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相对于有的概念,相对于有形、多变、可名的存在。无,一定不是具体的东西,而是抽象的事物内部的本质,它寓于具体事物之中,并通过具体事物表现出来,它是事物矛盾运动的法则和规律。它不可能被感觉,却可以被理性所认识;不可能被改变,却可以被遵循和利用。其次,道是朴。朴有混浊之义,既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并无常形常态而又起决定性作用的客观存在。所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道德经》)。朴有真之义。“返朴归真”,在这里朴与真同义,是真实的东西又是具有真理性的道理。朴有本之义。朴是事物之本,“朴散,则为器”(《道德经》),朴从根本上构成现实的万事万物。再者,道法自然。宇宙万事万物的形成,其本源,其真理,不是有意识地、人为地产生的,不以人们的意志而存在,而是自然而然的演变过程。所以,“道恒无为,而无不为”,“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看起来什么都没做,实际上没有任何不做的事,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老子为什么要创立道家学说,道的目的何在?当然是为了理世平乱、

治国治身。道是治的大本,是人用来管理的大法。只要相信并深刻领会“道恒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的管理智慧,掌握并运用“为无为,则无不治矣”(《道德经》)的管理法则,我们就踏上了成功之道。用道治国,则“治大国若烹小鲜”,复杂的事会如此简单,困难的事会如此容易,劳作成为艺术、枯燥成为滋味。用道来治身,则“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道德经》)。人类管理的理想目标——万物和谐、人寿年丰、国泰民安就会实现。

(二)辩证思想

道家学说以“道”为基石。“道”是老子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多方面观察的结果,从而根据这个结果抽象出来一个可以统括天、地、人即整个宇宙结构的基本根源。“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在道家那里,观察世界.对待事物,为人处事是以“道”为规律为根本的。道家把自己的学说建立在这种定义下的“道”之上,就为自己的思想理论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基础。所以,道家的辩证思想是尊重客观现实的,是唯物的。

道家认为,在“大道”之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并且是矛盾运动的结果,矛盾运动是对立统一的。一本5000字的《道德经》,竟有数以百计的“对子”。从本源上看,有清混、阴阳、有无等;从性质E看,有虚实、动静、寒热、生死、存亡、难易等;从数量上看,有大小、多少、有无、厚薄等;从态势上看,有高下、内外、轻重、长短、强弱、先后、始末、开闭;从事理上看,有正反、黑白、是非、曲直、善恶、真伪、巧拙、成缺、满冲、利害等;从为人。lz看,有贵贱、贫富、得失、祸福、荣辱、进退、损益、坚柔、胜负、辩呐等。如此全面,如此周详,令人赞叹。实际上道家已明确发现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统一性。不仅如此,道家还发现了矛盾的斗争性和互相转化,十分清晰地表明矛盾的主要方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德经》)。如能“虚其心”便可“实其腹”,如能“弱其志”,就可“强其骨”(《道德经》)。道之妙谛在于“虚者实之,实者虚之”。“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道德经》),是事物变化的法则。懂得矛盾的发展变化,便可洞察并把握,“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道德经》)。还告诉大家要“宠辱若惊”,“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可受益无穷。道家还指出,“柔之胜刚”,“大者宜为下”。明白如此道理,正确处理矛盾,应当是“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达到得心应手、炉火纯青。运用辩证思想,指导我们的行动,老子说:“成功遂事,百姓谓我自然”,顺其自然而行可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理成章,“圣人治处尢为之事”,“无为无不为”,“不为而成”。从而,得出道家“自然”与“无为”这两个基本命题。那么,人们应当尊道贵德,才能学有所成,而尊道贵德的最高境界,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我们不仅应当很好地学习道家学说中的辩证思想,也要用辩证的方法去学习道家的管理思想。很长时问以来,我国思想理论界人士为道家学说正名辨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一些人们那里,对道家思想的理解也确实存在着不少误区(后文将谈到),这是发扬道家文化科学价值道路上的障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说明。

效法自然。在道家看来,自然就是万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效法自然,就是认识、遵循客观规律,利用规律为我所用。所以效法自然不足无知盲从,不是随心所欲,也不是什么玄而又玄、可望不可及的东西。效法自然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迪就是看事物要寻求其本源和内在运动规律,既反对无所事事、放任自流,也反对贸然行事,搞“大呼隆”,否则就会带来遗憾和无谓的损失。

清静无为。首先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其次,无为是“无”在作为,“无”在道家那里是尤形尢象、潜在的本质规律,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有所作为;第三,无为要求人们不要妄为而要善于抓住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标本兼治,治本为主,从无为到无不为。

尊道贵德。在道家学说中的道与德是与道教等封建迷信中的概念大相径庭的,前者是唯物的,后者将物的东四异化为超自然的东西,是唯心的。效法自然,清静无为运用到对待“人”的问题上的时候,“以人为本”是逻辑的结论。也就是说以“天地”为本,必然要以“人”为本。这是人性沦也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

用辩证思想理沦指导下的管理,称之为辩证管理。这是东方管理的实质精华所在,是我们应当深入研究,继承发掘,大力提倡力行的,,辩证管理含义丰富、内容深刻,应用广泛,修身、齐家、从事、为人、理财、治国,学之用之,无不受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