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新课改形势下历史课堂的传统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看待新课改形势下历史课堂的传统教学
濮阳县鲁河乡一中李国柱
自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到今年秋季将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诸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将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
尤其是课堂教学,过去、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作为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最基本环节,要求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改变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
现在很多教师在探索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材料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学案”教学法等新式教学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抛弃传统教学的一些方法。
那么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教学改革如何面对传统教学、最终又将形成怎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成了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一、正确看待传统教学在新课改中的地位
首先,新课标没有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法,《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行)指出:“倡导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逐步推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灵活多样”并不否定和排斥传统教学法,相反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好的手段和方法,可以成为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手段和方法。
“逐步推行”是指新课程改革应该有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恰是由传统教学向新课程教学转变的过程,这个转变也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其次,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不是完全对立的,事物的发展具有连续性,课程改革并不破坏教学实践的连续性,而人们对新课改的认识往往习惯于以对传统教学的批判为前提,造成了不能把新的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自然地衔接起来,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以不健全的心态对待传统和新事物。
应该承认,
新课程改革是创造与继承并存的过程,有继承才会有创造,有创造才能更好地继承。
第三,实际上知识和能力是一个不可分割、互相交融的统一体,一定的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一定的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与知识相比能力更具有一般性特点。
何况传统教学中,教师并非都是“扬声器”,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会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有情感、也有方法,也会引导学生自学、合作、探究,更何况中学历史教学内容中一般性知识占大多数,一些章节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效果更好,学习效率更高,对于复杂的概念、性质、评价、规律在进行探究学习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更为深刻,也需要教师做必要的讲解,用“传统”来进一步分析和提升。
第四,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教学资源的分布有很大的地区差异,新课程理论的统一标准没有充分关注西部落后地区的教学实际。
如我省地区中考政史合卷实行开卷考试,只打等级分作为升学参考,学生上了高中“副科”意识依然存在,不愿花时间学习历史;加上老少边穷少地区,学生家庭电脑及校内外图书等资源缺乏,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要真正有效地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确有困难,一个课时内很难做到新课改的要求,尤其是高考的压力,科学使用传统教学教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第五,历史本身是一幅绚丽多彩、波澜壮阔的画卷,历史学科涉及的知识面也十分广泛,包括文学、哲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如果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当地补充,必然是失败的教学。
有些教师能充分运用自己广博的知识进行生动地讲述,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妙趣横生的感受中得到知识,在提问解答和讨论交流的欢乐中发挥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听这些老师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
看来,在新课改形势下,历史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在某些知识点上进行传统的精讲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构建多样化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1、传统教学与新课改的融会
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是现代课程体系迅速发展和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新课程理念为课堂教学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既然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融会”或“互补”,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中,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些好的方法仍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运用传统教学的合理内核为新课改服务。
新课程理论的实施,必须经过基本的课堂教学来构建,并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要兼顾传统立足现实,面向课程改革的漫长历程,逐步形成开放的多样化格局。
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
在不断发展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当灵活放置师生的角色定位,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并在摸索中创新,最终形成教师主导有方,学生主体实效的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因为,体现全是教法和教师活动的“教授模式”和全是体现学法和学生活动的“学习模式”,这种没有学的“教”和没有教的“学”都不是“教学”。
这两个方面都应合理兼顾。
如果过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顾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那么深层次的问题层次差一点的学生就学不到应有的知识,遇到简单的问题层次好一点的学生也达不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如果过分的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这也“引”那也“导”,这也点评那也总结,惟恐学生不懂,则又会陷入教师“包办”的传统教学。
所以,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应根据知识的难易和学生的层次进行多样化的设置。
3、西方与中国教育的合理扬弃
新课程改革,充分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可是似乎西方发达国家自身也颇感他们教育的缺憾,所以他们还要学习中国教育的成功之处,看来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是完全失败的。
今天的新课程改革当然也是看到了西方
教育成功之处后所作出的跨世纪的战略决策,其实质是西方课程理念中国化的过程,而理想的理念必须要与中国的教育国情相结合。
正如毛泽东说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批判地吸收,就是指的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注意的原则和方法。
可见,作为实践新课程理论中心环节的课堂教学既不能完全地抛弃传统,更不能没有取舍地全盘吸收外来,中学历史教师既要合理地运用好传统教学的优势,又要积极大胆地吸收新课程理念,构建具有兼容性的多样化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就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而言,不可能存在投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式,中学历史教师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转变教学观念,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在课改实践中运用好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成功经验,把新课程理论与不同教学内容、学生知识现状、教师自身特点以及本地区的实际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行)提出的“倡导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逐步推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目标,使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在传承中走出一条新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